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春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004
颗粒名称:
春节
分类号:
K89
页数:
7
页码:
232-238
摘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传统、最为盛大的节日,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最具有魅力的一个节日。古时称春节为“新正”,或称“正旦”“元旦”,民间俗称“过年”、“新年”。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春节
内容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传统、最为盛大的节日,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最具有魅力的一个节日。古时称春节为“新正”,或称“正旦”“元旦”,民间俗称“过年”、“新年”。年为岁首,唐虞时有“载”之称,夏商有“岁”之称,周由岁改年。“年”原是“稔”的初文,在古书字典上,都把“年”放在禾部,以寓五谷丰稔之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把“年”解释为“谷熟也”。
司马迁《太初历》就明确了夏历(农历)以正月为岁(年)首。因此,把正月初一称为新年。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开始采用公历,规定公元纪年的1月1日为元旦、新年,改称民俗中的新年为春节。民间仍称公元的新年为阳历年,若说到过年指的仍是春节。把民俗的新年称为春节是很恰当的,这是因为春节在立春前后,恰是春季的开始。古代是在立春日举行一系列的活动,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春节。
过春节,不仅意味着对祖先的祭拜,对天地百神及万物的祭祀,也意味着庆祝丰收和祈祝新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合家幸福。忙年进入腊月,开始忙年,忙年主要是备年货,包括吃的、穿的、用的都要换新,新年新面貌、新气象。平时艰窘可以,春节要过个“肥年”。忙年所备吃用之物,一般要足够一个正月份消费的。
赶年集,进入腊月二十就是赶年集的曰子,近的赶小集、乡镇大集,远的去县城商店采购。主要购置衣物、服饰。用具重点是锅碗瓢盆等;菜肴包括干鲜海货、猪肉、鱼、五香面、青菜、粉皮、酒;俗信物品有香、烛、纸箔、糕点、鲜果之类,还有必须要用的红纸、鞭炮、年画以及门神、灶君像等。
烙煎饼,春节前,要烙许多煎饼,足够一个正月份吃的。
磨面,过去用石磨,有条件的人家用驴、骡套上拉磨,而一般农户用人推,也有借牲口拉磨的。磨面主要是麦子面,其他杂粮如高梁、大豆、瓜干等。麦子磨面用罗罗,分细面、粗面,细面主要用来包水饺、蒸馒头、酥菜用。
蒸馒头、做豆腐,农村,过去平时很少吃白面馒头,只有过春节才能享用。蒸馒头多的用竹节笼,少的用锅篦子,蒸白馒头用发面引子,有的馒头加枣包枣。现在都图省事了,直接用小麦去兑换或用钱买。自己加工做豆腐或地瓜干兑换。
酥菜,一般在年二十九、三十进行。酥菜也叫过油菜、油炸菜,过去也只有在春节才能享用。过油酥菜包括酥肉、土豆块、山药条、萝卜培丸子等。
剁馅子,主要是包饺子用。扒萝卜,洗净擦条,纱布包了挤掉水分,剁碎,先把肉剁细加葱、姜等佐料,和萝卜合在一块再剁一遍掺匀。过去一般吃不起纯肉馅,基本上都是加点肥猪肉当引子,剁成一盆萝卜馅。也有纯素惶校子,用鸡蛋调皮,加粉条豆腐、白菜等剁成。贴春联春联一般请本村的“笔杆子”代劳,按自家门数裁成门心、门竖、门横,用大红纸或丹纸也叫“对纸”,写上对春节赞美、对生活祝福的传统句子,有文化的家庭也有自撰对联的。现在图省事一般到集市买写好的或印刷的。传统的春节对联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向阳门第春常在,劳动家庭庆有余”;“田增五谷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九重天上恩光大,五福堂前喜气多”。门横多为“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春光明媚”、“春色宜人”、“春风化雨”,都是迎春的标志。院内、屋内多贴大小“福”字,体现了对福的祈盼。客厅墙上要贴“吉星高照”,屋内床头还要贴“身体安康”,粮食囤上贴“仓龙引进”,内院要贴“满院春光”,有的还在鸡舍、猪圈上贴“六畜兴旺”;家里香台、石磨等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做生意的和匠人都要在工具上贴上“开市大吉”,有车的还贴上“车行万里,出入平安”等吉利语,大门外还要贴上“出门见喜”。有些人家是在大门贴上门神、在客厅贴上“年年有余”等带有喜庆色彩的年画,全部贴完要燃放鞭炮;有的还在大门口放上拦门棍,以拦住家中的财不外流。
除夕守岁除夕本意为把本年的最后一夜除掉,以新易旧之意。入晚,人们秉烛焚香,鸣放鞭炮,驱鬼除邪,家家灯火通明,谓之“照虚耗”,意思是把每一个角落不吉利的东西全部照跑。有的人家还在锅里放几对馒头,谓之“隔年陈”。旧时,全家老少集合在天井院里,在“天地棚”前,祭拜天地神,长辈念道:大年除夕天地寒,你勤我俭一整年。
五碗果、五碗面,五碗素菜敬老天。金香炉、银供桌,满把金香往上托。满堂儿女把头破,全家欢乐幸福多。
春节上供祝祷完毕,家中以辈分长幼依次礼拜。磕罢三个头后,合家团聚,老老少少围坐一起,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年夜饭做好后,首先供奉祖先,让其“领讫”。尔后家人举杯共饮守岁酒。除小孩外,其余人通宵不睡,谓之“守岁'除夕之夜,长辈要给子孙“压岁钱”,以表示对其晚辈的祝福、亲情与恩惠。古人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既有对旧岁的留恋之情,又有等待新年良好开端的意义。到半夜子时(十二点),就迎来了新年,第一件事便是众人洗手点烛焚香,摆供祭祖、祭神。祭祖主要是把先祖的遗像(牌位)或族谱放在堂屋的大桌子中央上方。而在过去,一些官宦富豪之家,新年祭祀则设在宗祠(家庙),祭品一般摆放猪头、鸡、鱼、酒、茶、香烛、纸钱之类。祭神主要是祭天地神。在院中天地棚内香台上,供奉的天地牌“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之真宰”神位,同时祭礼灶神。现在院内香台子已不多见,天地神祭祀和祖先祭祀都并作一道了。此外,行业工匠艺人也在这天拜祖师爷,如轩辕帝、老君、吕洞宾、鲁班等传说中的人物,也分别得到木匠、铁匠、裁缝、理发匠人的敬奉祭祀。待酒菜、供品摆设完毕,先磕3个头,尔后燃放鞭炮,祭祀仪式告一段落。
在开大门时,民间过去还编有一套顺口溜,通常由长辈念道:大年五更早开门,敞开大门迎财神。
院里有棵摇钱树,堂屋当门聚宝盆。
东圈牛羊肥又壮,西仓存有万石粮。
只盼人财两兴旺,一年更比一年强。
过春节,主食自然是校子,“更多交子”之意。盛水饺时,有的家庭主妇还这样唱道:“千忙万忙,别叫扁食乱了行。”小扁食,两头尖,下到锅里转三圈。
金策篱盛,银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
敬了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
民间还有一种祭风神的习俗。正月初一吃早饭时,家中主事的大老爷们端一碗水饺到打谷场上去祷告祭风,然后蹲在场上吃掉。认为这样可在收打谷物扬场时,定然顺风,不出现“守风”现象,此俗新中国成立后已不存在。
拜年吃过早饭,是女人拜年的时间。妇女妯娌们成群结队,走街串户拜年问安。有幼童随大人拜年的,到谁家都赏给花生、瓜子、糖果之类,有时布兜兜得满满的。村庄小的,村民拜年跑满庄、不落户;村庄大的按片拜,在街上遇见第一句话就是“新年好”、“见面发财”等祝福的话。老年人常讲:平时再有隔阂,年初一一拜年,各种矛盾都消除了。所以说大年初一到处充满祥和欢乐的气氛。
近年来城市小家庭增多,90年代开始流行小两口带孩子初一给父母拜年、初二给岳父母拜年的风俗,也有至亲好友串门拜年的。
年饭春节期间的吃食格外讲究,初一吃水饺;初二熬肉。但过去有些地方在初一吃素馅水饺,叫做一年“素素净净”,初二才吃荤馅的水饺;初三中午,全家团聚同酌,谓之“圆年”;初四吃馒头;初五再吃水饺,谓之“捏嘴”。捏嘴就是教导儿童不可骂人,不妄语,尊长敬老;教育青年,要少说话多做事,勤业为先;忠告中年人不拌嘴,不吵架,和和睦睦。初六吃面条,喝绿豆汤•,初七为人日,喝豆沫,煮菜为餐;初八为谷日,吃豆腐,谐音“都熟”、“都富”,祈祷丰年;初九为果日,吃鲤鱼,“鱼”谐音 “余”、“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之意,山区果农最为重视;初十包饺子吃。老百姓称“五捏嘴,六挑旗,七沬八腐九鲤鱼”,统称吉利饭。
五忙日初五这天,燃放鞭炮开禁。民间四大角在这一天举行简单的祭祀活动可以开工,商铺可以开业,盖房的可以楔地工动土。农活可以下地,针线活可以动手。实际上,现在没有这些考究了。机关单位一般放3天假,商店初一就得开门,公交车初一就得上路,有些行业,越是春节越忙。
初七(人日)这一天,也称火神节,有的农村在这一天到火神庙祭祀火神,社鼓喧天,庄稼人聚在一块开怀畅饮。
禁忌也称俗信。初一这天,新年开端,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动刀,头一天晚上切完菜,刀一律要用面封上;不动针、剪子,就是不做任何针线活。主要是忙了一年,这一天要彻底放松,不再劳动。一天不准扫地,如果扫地要从门外往屋里扫,别扫跑了财。家里有病灾之类的人,有偷偷用红纸包了钱扔到大街上的习俗,以消灾祛病。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