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民间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001
颗粒名称:
民间宗教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4
页码:
216-219
摘要:
民间宗教是以信奉安拉为唯一真主的一种宗教。伊斯兰教传入枣庄,始于明朝初年,伴随着回民的迁入而传入和发展。
关键词:
民间宗教
风俗习惯
内容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源于阿拉伯半岛,是以信奉安拉为唯一真主的一种宗教。伊斯兰教传入枣庄,始于明朝初年,伴随着回民的迁入而传入和发展。
清真寺老穿庄街中段的清真寺是赛:庄市一处较大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枣庄清真古寺始建于明代晚期,历经沧桑,旧建筑大部分破败,1981年,由枣庄煤矿出资重修恢复原貌。因朝拜圣地麦加在西方,所以中国的清真寺大殿一律坐西面东,正西突出部分为“望月楼”。
天主教天主教在清光绪年间传入枣庄。德国伯德禄任兖州总教区主教时,天主教圣言会教士维爵来滕县王母店开展传教活动。当时滕县天主教堂属于兖州主教区总堂,境内设有滕县和临城两个总铎区。其下共设5个分堂区,有沂河、滕县、临城、官桥、枣庄。
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界开展“三自爱国”运动,仍坚持活动。1983年,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派冯敬德神父来临城教堂坐堂,有修士和修女共同主持正常的宗教活动。
基督教1905年,美国基督教长老派传教士在峄县南关建立了基督教总会。1911年,美国北部长老会传教士罗密阁和刘思义(潍县籍)等来到滕县传教布道,在城北买地造房,建立教堂,创办了滕县基督教长老会。
基督教堂基督教以家庭聚会的形式活动,全市开放家庭聚会点百余处。
道教早在汉代,枣庄地区就有道观设立,在唐代已比较盛行。到清末民初,道观林立,几乎平均五六个自然村就有一处道观。神职人员多是当地人,他们与各阶层有着广泛的联系。
枣庄市较大的道教圣地有夏庄奚公山西、滕州南部的千山头三宫观。据史载,在唐代时,有道士王和斋在此创建,并修道传教。明朝初期,朱元璋第十一子鲁王曾亲临奚公山降香,初建“鲁封桥”(今芦桥),围庙田,封界碑,一时名声大振。目前,常年香火不断的道观有抱犊崮的巢云观。
佛教佛教传入枣庄地区,历史久远,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相当盛行。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最兴盛时期,庙宇遍布。至民国初年,平均每10个村庄便有1处佛教寺院或尼姑庵。
较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寺庙建筑是位于市中区境内的甘泉寺,原为“伽蓝神庙”。该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寺因泉而得名。据说甘泉寺鼎盛时期拥有良田千顷,寺僧千人。甘泉寺占地面积7326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正面有天王殿,西 ®1J有拔岩廊,东侧为大业廊,门内两侧有高二层的钟鼓二楼,后有五间大雄宝殿,殿前立有宝石塔,东侧是藏经楼,前面还有放生池大业亭。整座寺院布局巧妙,气势恢弘,现已成为佛教名寺之一。每年法会,全国各地的僧众前来聚会诵经。
古庙另外,还有峄城区境内的青檀寺。青檀寺位于青檀山下,青檀山亦名云峰山,旧有云峰寺。据志书载,此寺始建于唐代, 直至明清时期,这里是一处佛教圣地,许多善男信女寺内焚香礼佛,许愿求福。历经战乱,古寺已不复存在。现在重修的青檀寺庙有大殿三楹,左右两翼为游廊,游人不断,香火仍然旺盛。
佛教节日较有影响的有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成道节 (腊月初八)和盂兰盆会。佛诞节,供奉释迦牟尼的寺院举办法会,以示庆祝,善男信女多于此日进香祈福。由此形成古会,后演变为物质交流会。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