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宗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源于阿拉伯半岛,是以信奉安拉为唯一真主的一种宗教。伊斯兰教传入枣庄,始于明朝初年,伴随着回民的迁入而传入和发展。
清真寺老穿庄街中段的清真寺是赛:庄市一处较大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枣庄清真古寺始建于明代晚期,历经沧桑,旧建筑大部分破败,1981年,由枣庄煤矿出资重修恢复原貌。因朝拜圣地麦加在西方,所以中国的清真寺大殿一律坐西面东,正西突出部分为“望月楼”。
天主教天主教在清光绪年间传入枣庄。德国伯德禄任兖州总教区主教时,天主教圣言会教士维爵来滕县王母店开展传教活动。当时滕县天主教堂属于兖州主教区总堂,境内设有滕县和临城两个总铎区。其下共设5个分堂区,有沂河、滕县、临城、官桥、枣庄。
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界开展“三自爱国”运动,仍坚持活动。1983年,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派冯敬德神父来临城教堂坐堂,有修士和修女共同主持正常的宗教活动。
基督教1905年,美国基督教长老派传教士在峄县南关建立了基督教总会。1911年,美国北部长老会传教士罗密阁和刘思义(潍县籍)等来到滕县传教布道,在城北买地造房,建立教堂,创办了滕县基督教长老会。
基督教堂基督教以家庭聚会的形式活动,全市开放家庭聚会点百余处。
道教早在汉代,枣庄地区就有道观设立,在唐代已比较盛行。到清末民初,道观林立,几乎平均五六个自然村就有一处道观。神职人员多是当地人,他们与各阶层有着广泛的联系。
枣庄市较大的道教圣地有夏庄奚公山西、滕州南部的千山头三宫观。据史载,在唐代时,有道士王和斋在此创建,并修道传教。明朝初期,朱元璋第十一子鲁王曾亲临奚公山降香,初建“鲁封桥”(今芦桥),围庙田,封界碑,一时名声大振。目前,常年香火不断的道观有抱犊崮的巢云观。
佛教佛教传入枣庄地区,历史久远,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相当盛行。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最兴盛时期,庙宇遍布。至民国初年,平均每10个村庄便有1处佛教寺院或尼姑庵。
较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寺庙建筑是位于市中区境内的甘泉寺,原为“伽蓝神庙”。该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寺因泉而得名。据说甘泉寺鼎盛时期拥有良田千顷,寺僧千人。甘泉寺占地面积7326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正面有天王殿,西有拔岩廊,东侧为大业廊,门内两侧有高二层的钟鼓二楼,后有五间大雄宝殿,殿前立有宝石塔,东侧是藏经楼,前面还有放生池大业亭。整座寺院布局巧妙,气势恢弘,现已成为佛教名寺之一。每年法会,全国各地的僧众前来聚会诵经。
古庙另外,还有峄城区境内的青檀寺。青檀寺位于青檀山下,青檀山亦名云峰山,旧有云峰寺。据志书载,此寺始建于唐代, 直至明清时期,这里是一处佛教圣地,许多善男信女寺内焚香礼佛,许愿求福。历经战乱,古寺已不复存在。现在重修的青檀寺庙有大殿三楹,左右两翼为游廊,游人不断,香火仍然旺盛。
佛教节日较有影响的有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成道节(腊月初八)和盂兰盆会。佛诞节,供奉释迦牟尼的寺院举办法会,以示庆祝,善男信女多于此日进香祈福。由此形成古会,后演变为物质交流会。巫术巫术是一种由原始崇拜而产生的古老法术。许多民俗节日里的一系列仪式几乎都起源于巫术或者说具备巫术的含义。远古对巫术尤为重视,几乎大的部落首领都是大巫师。奴隶社会,王宫有专职巫师,在民间,“巫婆”、“神汉”也大行其道。人们希望借助这些“大师”,以达到与鬼神交通,祈求消灾避邪祛病之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巫术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咒语以朱砂写在纸上的咒语,内容多是仙官神吏的印文或神仙的名号,带在身上为符。民间有孕妇顺产咒、防盗贼咒、落水咒、火烫咒、蛇缠咒、治盘疮咒、牙痛咒、小儿惊吓咒、治马蜂蜇咒、狗咬咒,还有渡水咒、赌博咒、禁肿咒、灭虱咒、观音咒、驱虐咒、驱鬼咒等,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符箓如果说咒语来源于对语言的崇拜,那么符箓则来源于对文字的崇拜。符篆上写的实际上就是变形文字,但多数又是难以破译的。
符箓主要是道家用来驱鬼避祟、招神劾鬼、为人治病,民间最熟悉的是张天师祛病符。这些符号有的可以画在纸帛上,有的带在身上,贴在器物上,有的烧成灰吞服,或按指定方位焚化,有的还刻在木头上,以及石碑上。扶乩又称“扶箕”,民俗中请仙求神指示祸福的一种占卜迷信活动。其方法是先取一箕,箕上插笔,然后念咒请仙,降仙后,扶箕之人就身不由己地随着箕的运动而运笔在沙盘上或纸上写字作画,据此问卜之法。
厌胜术厌胜术古称厌魅,广义的厌胜包括厌当,即用法术来避害,而用法术来害人的称为厌胜。
厌当民间的厌当术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常见的有节曰厌当、保婴厌当、求运厌当、避邪厌当、疾病厌当等。
传统节日中的放爆竹、贴对联、围仓龙、插艾、插柳枝、插桃枝等,都是古代厌当术在民俗中的遗留,具有避祟求福的含义。
为保佑自己的小孩长命百岁,有用名字厌当、器物厌当之法。为小孩认干娘也源自厌当术,保佑孩子的厌当器物,如百家衣、长命锁、五彩线等。
求转运的厌当术,常见的是通过人的名字影响人命运的 “姓名学”,按照五行所缺,取名以克之。后发展为取艺名,取店铺、公司名。避邪厌当,最常见的是“照妖镜”。农村有建房,将其镶在门上或房中的。
还有一种厌胜之法,老百姓俗称“使镇物”,就是暗放在别人的房屋中带给人灾祸的东西。如泥人、木人、弓箭、剪刀、纸人之类的东西。有人认为:在新婚人的枕套、被套放入两个打架形状的纸人,就能使夫妻不合;在人房角地基中或房檐中放上一个树条弯成的弓和箭,就能使这一家人生病死难等。
其实,所谓“镇物”,只是匠人们发泄对主人不满的一种方式而已。
吉祥物崇拜所谓吉祥物就是能给人带来好运,防止厄难的东西。古代人们最崇信的吉祥物有庆云、甘露、醴泉、嘉禾、神马、龙凤、麒麟、鸾鸟、白鹿等。古时人的吉祥佩物通常用金银或玉做成,而有身份的人必须佩玉,而一般平民多佩有香囊。民间主要吉祥物还有桃、杏、槐、松、竹、梅、兰、桂、桐、荷、菊、牡丹、灵芝等。动物类有鸡、羊、鱼、马、虎、鹿、蝙蝠、喜鹊、鸳鸯、鸿雁、鹤、蝶等。
吉祥物是建立在万物有灵、鬼神崇拜基础上的乞福之物包含有深厚的天人和谐思想。人和万物息息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有幸福。人从大自然那里,不只是寻求物质,也寻求精神。
神灵崇拜神灵崇拜是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远古时候,人们对诸多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对许多的自然力和社会矛盾无法克服,于是就借助想象,造就了神这种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并经演化,流传下来。中堂一天地神龙王龙王崇拜来源于古老的龙崇拜。古人认为龙是由蛇演化而来的一种古代的图腾动物。
龙自古被看成是行雨管水的神灵。民以食为天,雨水是否均匀,决定年成的好坏,这又与老百姓的生活相关。龙神恰恰掌管着这条命脉,因而了就成了大神。天上、地下、江河湖泊、都有了专职的龙王,雷电风云都归龙王管。枣庄地区对龙神的崇拜也最为突出,不仅在地名上广泛的存在(山有龙脉、水有龙湾、池有龙潭等),而且专职祭祀龙王的庙宇也很普遍。过去,天旱的时候,人们求雨,就是到龙王庙,把龙王“请”出来,抬着他游行,让他晒晒太阳,尝尝大旱的滋味,然后往它身上泼点水,请他发慈悲下场雨。在春节期间和正月十五,人们“玩龙灯”,二月二过“龙节”,喝“龙汤面”,以至到龙王庙会去焚香礼拜,都把龙的崇拜推到了极致。
河神河神又称河伯。河在中国古代专指黄河,江、河、淮、济古称“四渎”。四渎中以河为首,河称百川之伯,它与泰山并称“河岳”,作为五岳四渎的代表。
河神又称水神,水神常与特定的江河湖海紧密相连,不同区域的水神会有不同的职责,对于水神的崇拜和祭祀会因其神职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枣庄地区古为泗水流域,在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有《泗水升鼎》的神话故事。在本地民众的心目中,在各个湖泊河流当中,都有掌管这一带水系的龙王。因此,河神的角色仍然是龙。在沿运河两岸,多有龙王庙,人们祭祀也多选择对龙的拜祭活动。只是运河的船民对水神大王多有敬畏,常设牌位,四季烧香。
船民们每月初一、十五要摆供拜大王老爷,因为大王老爷主管河道,贡品要备红公鸡1只,宰杀整头猪(一般用1个猪头,4个猪蹄,1个猪尾巴代替整猪),大鲤鱼1条,水果、点心若干,酒、黄裱纸、香烛备齐,在船头进行跪拜仪式,先将红公鸡在船头杀死,让鸡血沿船头一直流到河水中。流在船头的鸡血不许清洗,说是可以消灾避邪,然后上香,磕头,烧黄裱纸,用酒围着黄裱纸画一个圆圈,再把点心水果掰下少许扔到燃烧的黄裱纸中,叫“破供”。最后祷告、许愿。
六月发大水要接大王。传说,大王就在下来洪水的水头上,有4条腿,5个爪子,有尾巴,全身灰白色,有1尺多长,头上有一个煞白的“王”字。在这之前要准备好托盘,铺上黄裱纸,等水头来到船头,大王就会自动爬到托盘上,一动不动,然后就用玻璃罩罩上,请进九龙庙,摆供、烧香、磕头、祈求大王保佑平安。过后,大王老爷就自动消失了。此说,有浓重的迷信色彩。
老牌老牌是指过去运河船民信奉的一种鬼怪神。因此,船民有请老牌的习俗。请老牌要在岸边坟墓多的地方靠船,搭上跳板,等到夜深人静,不论男女,下船来到坟前,说句“我来请您上船”。说完就走,不回头,回到船上要恰好是100步。把老牌安排在竖桅的仓里,挂上红布,老牌也就请上船来了。平时初一、十五要给老牌上香、装货前也要给老牌上香,这样就可以驱鬼避邪,保佑平安。
苍老爷枣庄北部山区群众视苍老爷为神,以为苍老爷既负责下雨,又负责下冰雹,所以,对苍老爷十分虔诚。山亭区凫城乡沧浪渊庙供奉有苍老爷像。“文革”以前,山区许多村庄也供奉苍老爷雕像(一般为木雕)。每年的三月三沧浪渊庙会,很多人前去为苍老爷烧香磕头。这天,有苍老爷雕像的村还搭上棚,把苍老爷“请”到棚里,摆上供果,烧香磕头,以求苍老爷多下及时雨,别下冰雹。古代,峄县每遇干旱,知县都要带着官吏去沧浪渊求雨。民间关于苍老爷的传说很多。其中,《苍老爷走姥娘》、《苍老爷打蚂蚱》都与冰雹有关。传说,苍老爷因用冰雹打死了吃山东庄稼的蚂蚱群,被蚂蚱神告了状,让玉皇大帝贬到九江口。过去,九江口有苍老爷的雕像。据传,在九江渡口,如果没有山东人上船,艄公就不开船。
门神门神信仰历史久远,原始先民想象出一种可以防御百害的神祇——门神,希望借助他的神力维护人们的正常生活,“画神守门,取义防鬼”。门神的形象,传说中是捉拿鬼妖的神荼、郁垒,唐以后变成了尉迟敬德和徐懋公两名武将。而民间最为普及的桃符却变成了对联,成为春节的一道风景。贴门神的现象虽然不多,但春节、正月十五焚香、点灯祭祀门神的习俗依存。
门神财神财神是明清以来最得民间崇拜的神。财神崇拜源于人们对财富的希求,对于富贵生活的向往。过去是南方商人信奉财神的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枣庄地区经商做买卖的日益增多,许多店铺敬奉财神已较为普遍。过去大多数认为信奉的财神是赵公元帅,一说是关公,也有“升官(关)发财”之意。
火神火神与水神、山神等同列为自然神,但火神信仰在神灵信仰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过去广大农村建有火神庙,还在每年的正月初七举行“火神节”,搭建神棚,供奉火帝真君,摆放祭品、表演社火,以繪娱神。
灶神祭祀灶神是古代“五祀”之一,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而成,而民众普遍认为灶王爷是天帝派往各家各户的总管监管员,也称为“耳报神”。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要在锅前祭祀灶王爷,让他上天多说好话,保民间平安。
客神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枣庄崇拜窑神。早在明代中期,枣庄附近已有很多煤窑。开采之初,多是农民合伙,工具简陋,常发生透水、塌方等事故,只好求神保佑。至清代,官吏、富户看到采煤有利可图,纷纷参与开掘。由于挖煤深度的增加,水深淹煤,无法开采,于是人们又到龙王庙烧香叩拜,求龙王帮其退水。又由于挖煤的艰辛和煤炭的财源,窑神庙也应运而生。清嘉庆年间,在枣庄市区北5公里的甘泉寺旁建起一座窑神庙,内奉雷土天君窑神。市内立新小学附近过去也有一处窑神庙,每年的腊月十八,各窑主便组织人抬着八仙桌,上摆猪头、羊头、八果供品到市内窑神庙敬窑神,以求窑神保佑煤窑多出煤炭,财源滚滚;挖煤工人也在年节到窑神庙烧香祭拜,祈求保佑平安。
窑门庙碑记山神山区群众崇拜山神,认为山神掌握山场。山神庙多数建在山口路旁,六月六还要敬山神。
另外,枣庄地区多以“泰山石敢当”镇宅,置在院前房后对准大路、街口的要冲位置,用以祈吉避凶。这也是缘于对山神的信仰。
狐仙狐就是狐狸,人们对它的崇拜已久,夏代便有狐仙的传说,特别到了清代,在蒲松龄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狐仙都被赋予了人性,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枣庄民众对狐狸充满神秘感,也有许多狐仙的传说。
泰山石敢当民间庙会庙会,又称古会、山会、香会。民间有“赶庙会”、“赶会”的习俗。庙会原为祭祀寺庙神佛而举行的集会,地址一般设在寺庙的所在地。因此,庙会是一年中集中进行求神拜佛、祈求神灵保佑的日子,也是外出观光旅游聚会的时节。过去,庙会期间往往还要搭戏台,唱大戏,一是为娱神,二是为增加热闹气氛。后来,庙会渐渐有商贩加入,形成了祭神、游乐、贸易“三合一”。会上,主要经营家庭生产生活用具、山货土特产、饮食与玩具,还有民间艺人的表演等。传统的庙会已变成物质交流会。
山乡庙会枣庄著名庙会有:千山头庙会、青檀寺庙会、甘泉寺庙会、玉皇阁庙会、沧浪渊庙会、泰山行宫庙会、雪山庙会等。
千山头庙会枣庄地区最大的道观,当数千山头下的三宫观。该观于明朝天启年间始建,有老北宫(大泉观)、中宫(玉真观),清乾隆年间又建东宫(全真观)。此后,又仿北京的白云观,重建中宫玉真观。有玉皇阁、大观、道院、南北中三宫庙宇,成十八进四合院的建筑群,占地4平方公里另外,还有分布于附近乡村的数十个小的道观,拱卫在三宫的周围。三宫鼎盛时期是乾隆年间,有土地900多亩,道士、道姑达数百人,每年春秋两次庙会。最大的庙会是在农历九月十二日,会期3天,烧香许愿,远者千里,多时达万余人,庙会沿袭至今。这处建筑群中的著名建筑玉皇阁毁于1936年战火,50年代初,南、北、中三宫曾设立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