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97
颗粒名称: 医生
分类号: R192.3
页数: 2
页码: 212-213
摘要: 民间医生有好多种,就接诊形式和医治疾病可分为:坐堂医生、专科医生、种痘先生、江湖郎中、接生婆、巫医。
关键词: 医生 风俗习惯

内容

民间医生有好多种,就接诊形式和医治疾病可分为:坐堂医生、专科医生、种痘先生、江湖郎中、接生婆、巫医。
  坐堂医生作为专职的尤其是有名有号的坐堂中医,诊费和药价较高,一般穷人是请不起的。没有急难重症,这些老先生也是不出诊的。请他们出诊,俗称“搬先生”,得用车或驴、马去接,要酒饭招待,诊费、药费,说多少就是多少,因为自古就有 “求医吃药不能讲价”的禁忌。
  民间专科医生民间专科医生有祖传秘方,专治某一种病,如接骨、烧烫伤、肝病、皮肤病等。他们只看病,卖自制成药,不开药铺,不开药方。他们多凭祖传秘方,不懂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对症,效果好;不对症,患者再另投医,也有延误患者治病的情况。
  种痘先生解放前,乡间也有少数为儿童种痘的,称为“种痘先生”。种痘一般在春天,男童在左臂,女童在右臂,一种就是三颗。皮肤消毒,用刀尖划破,用小管蘸取少量的天花疫苗吹在划破的皮肤上。
  江湖郎中过去乡间经常有走村串户的江湖郎中,民间称其为“卖野药的”。
  接生婆过去,农村生孩子主要靠接生婆。这部分人,凭经验接生,不懂消毒。遇见难产,有经验的可以处理,无经验的生拉硬拽。所以过去孩子出生死亡率很高,产妇也有丧命的。
  巫医过去,农村也有不少半医半巫的人,多为妇女。他们用些单方和挑挑扎扎之类的医术,也会为病家请神、许愿、下“神药”。有的家中有了久病不愈的病人,就“病重乱求医”。俗话说:“不怕不信神,就怕家里没病人。”请来巫医神汉,听其胡言乱语一番,就信以为真,摆供烧香,乞求神灵保佑,除病消灾。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