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91
颗粒名称: 祭祀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在丧葬习俗中,除了丧期的各项祭祀活动外,亡人入土后,还有“烧五七”、“烧百天”、“烧周年”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烧五七原是在死者去世后第35天,即第“五个七”举行的一次祭祀。
关键词: 丧葬民俗 祭祀

内容

在丧葬习俗中,除了丧期的各项祭祀活动外,亡人入土后,还有“烧五七”、“烧百天”、“烧周年”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烧五七原是在死者去世后第35天,即第“五个七”举行的一次祭祀。但按照民间习俗,死者本人减去1天,死者的几个儿子再减去几天,因此“烧五七”都是提前烧。俗话说:“偏五七,满百天,不多不少整周年。”烧“五七”之日,死者的子女及较近的亲属要到场。男人戴上孝帽,女眷顶上白布包巾,用箢子持上香箔纸锞,用盒子抬着祭品至墓地,燃放鞭炮,摆供设祭,焚香化纸,跪行四叩大礼,为坟头添培新土(枣庄北部山区3年内不往坟头添土),痛哭一番而归。“五七”内,孝男不准剃头、刮脸,女眷不能着鲜艳衣服,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
  烧百天和烧周年也是死者亡故100天的时间和1周年的“忌日”所举行的祭祀活动,祭祀礼仪与“烧五七”大致相同。儿子、女儿及亲属都要去墓地祭祀。去时,除带香箔纸钱,摆供设祭外,还要带上为死者用纸糊的衣服等在坟前焚烧。同时,女眷们还按照不同的称呼对死者说:“XX,俺给你送衣服、送钱来了。”境内北部地区,在烧周年时,年长的女眷还撕一小片火纸,放在正燃烧的香把一侧,喊着对死者的称谓“XX抱钱……”,如果纸片被香把吸住不往下滑,则认为死者亡魂犹存,否则亡魂已去。而东部地区,年长的女眷则在坟前整平一块小地方,撒上细土,再倒上酒,看看地皮发黄不发黄,如果发黄,说明死者的灵魂没有走;不发黄,说明死者的灵魂已走。俗话说:“人死如灯灭。”上述做法不过是一种企盼罢了。烧周年后,不再有什么祭祀活动了,只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农历的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和春节前再到坟地上坟烧纸祭奠,而滕州及山亭北部七月十五不上坟。有的人家,将亡故的父(母)遗像存留下来,供奉于堂屋条几之上,平时用红布覆盖,每逢春节再摆供品祭祀,至正月十五撤供。此俗谓之“节祭”。守孝就是死者儿女恪守的孝道。父母去世一位,穿孝半年,孝子穿毛若白鞋,上衣领白色,帽子用白布条镶边。孝妇、孝女穿白鞋白袜,白布带扎裤腿,半年后换黑衣服,一年,再转入正常穿戴。父母都去世,穿孝二年,二年换黑衣服,连穿三年,再转成正常穿戴。守孝期间,禁忌嫁娶,不走亲串友,不远行,不搞娱乐活动,不大声说笑。
  春节时,第一年不贴对联,第二年贴素对联,叔伯兄弟家第一年贴素对联①。第一年春节不酥菜,不蒸馒头,不剁饺子馅,吃素馅水饺,不杀猪宰羊。年初一不早起,也不能给别人拜年。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