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89
颗粒名称: 葬前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18
页码: 186-203
摘要: 寿终正寝旧时病危之人很少去住院治疗,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即使是现在,农村已住院的病危老人,也要求在亡故前回到自己家中。凡正常死亡的老人,要尽量在病床上咽气,老人一旦病重,就要从暗间卧室移至明间正厅,放在预先准备好的灵床上。灵床是用秫秸做成的箔,用板凳支撑,称为“灵箔”。在儿女亲属的守护下,在灵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俗称“咽气了”,也叫“挺丧”,称为“寿终正寝”,如女则称“寿终内寝如果老人死于卧室,也可采取补救措施,就是移尸灵床后,用一幅白布或茼绳,隔着梁头搭过去引渡灵魂,再用一只公鸡从暗间移至死者身上,一边拉白布或绳子,一边是孝子齐喊:“爹(娘)过梁。,’穿寿衣穿前要为老人洗脸洗脚,修剪指甲,男性剃头,女性梳头。通常由儿子、儿媳、女儿陪护左右,并进行料理,也可由族内或村中善于料理老人后事的中老年人帮忙,并指挥调度有关事宜。
关键词: 葬前民俗 风俗习惯

内容

寿终正寝旧时病危之人很少去住院治疗,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即使是现在,农村已住院的病危老人,也要求在亡故前回到自己家中。凡正常死亡的老人,要尽量在病床上咽气,老人一旦病重,就要从暗间卧室移至明间正厅,放在预先准备好的灵床上。灵床是用秫秸做成的箔,用板凳支撑,称为“灵箔”。在儿女亲属的守护下,在灵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俗称“咽气了”,也叫“挺丧”,称为“寿终正寝”,如女则称“寿终内寝如果老人死于卧室,也可采取补救措施,就是移尸灵床后,用一幅白布或茼绳,隔着梁头搭过去引渡灵魂,再用一只公鸡从暗间移至死者身上,一边拉白布或绳子,一边是孝子齐喊:“爹(娘)过梁。,’穿寿衣穿前要为老人洗脸洗脚,修剪指甲,男性剃头,女性梳头。通常由儿子、儿媳、女儿陪护左右,并进行料理,也可由族内或村中善于料理老人后事的中老年人帮忙,并指挥调度有关事宜。
  人死后换穿的衣裳,俗称“送老衣裳”。在老人生前就做好的美其名曰“寿衣”,寓意健康长寿。寿衣包括衣裤、鞋、帽。男性寿衣有棉袄、棉裤、夹袄内衣;忌穿褂子、褂子谐音“挂子'怕连儿子带走。富裕之家做棉袍,外套马褂。女性寿衣除棉祅带大衿外,寿帽、寿鞋做得相当精致,帽子像扇子形,上绣莲花瓣。鞋为深口靴子,不套棉花,用靠子做成,上绣“金童玉女过仙桥”图案。寿衣都是天蓝色布料,蓝色象征天空,含死后着蓝色衣裳升天之意。
  穿寿衣时,只穿单数,忌穿双数,忌穿皮衣,不能有纽扣。男戴礼帽或“顶子”,脚穿布袜云鞋或靴子,身穿长袍或覆马褂;女头戴凤冠,脚穿绣缎靴,身穿绸锻棉袄棉裤、扎腿。一般人家给死者更衣,男戴瓜皮帽,女勒青纱巾;用苘披束腰、麻披缠双脚,身上覆盖白纸也称蒙脸纸;富有之家及现代城镇人家,多用白布床单覆盖或用其他颜色的布,上绣有经文和八卦图案,以这种被称作“衾”的盖尸布取代白纸。
  噙口钱老人一旦咽气,要立即用红线系铜钱或金属小鱼含于口中,谓之“口鱼'仿古人含玉之意,口中含宝,寓意吉祥。右手握用花椒枝系小麻绳或棉絮搓成的条,称“打狗鞭”,左手挂一串按死者岁数做的“打狗饼子”。说是死者的灵魂在赴西天的途中,要经过一个恶狗庄,一旦遇到恶狗拦路,要用鞭打,同时将饼子扔出去喂狗,以便脱身顺利到达天国。还有的在死者左袖筒内放入一小包茶叶。灵前祭灵床前一个小凳子,上放一碗米饭,或一张烙饼, 饭中直插一双模子,称作“倒头饭”,摆放一盏用棉捻点燃的豆油灯,谓之“长命灯”。还有的要摆放一对彩纸扎制的男女侍童,一盘供果,一对白蜡烛。一鼎香炉,前面放一个烧火纸、银锞的火盆,火盆底部要按儿子数钻眼,称为“老盆”;用谷梧秆草百根或按死者岁数捆作一束,置于灵床前,名曰“影身草”,草上挂一用白纸糊成的褡裢®和纸幡©。
  喊路对遗体处理完毕,灵床前一应物品摆放就绪,就由死者的长子(若长子不在世则由长孙代替)登高为死者“指路”。喊者先喊对死者的称谓(爹、娘、爷爷或奶奶),接着喊 “西南大路”或“西南冥光大路”,连喊三遍。喊路前,有的对着大门方向,在地上放一条扁担,上面等距离放置火纸封5个,待“喊路”声一出,立刻由专人将所放火纸封绕掉。市驻地周围,也有烧“倒头马”、“倒头轿”的。
  喊路的孝子只穿袜子不穿鞋,手持扁担或秫秸、竹竿,站在院中磨盘上,现在家庭无石磨,站在椅子上面喊路。指路仪式结束,所有亲人才能放声大哭,谓之“哭灵”。在这之前是不能哭的,否则认为会把亡者哭迷了路。
  挂丧墩老人咽气后,在大门旁边砧石上方悬挂一叠火纸,俗称“纸谷墩”,也叫“丧墩”。挂火纸的张数是按照死者的岁数查好的,也有的地方是父母双亡挂一刀火纸,并在纸两上角垂直裁开使其垂下;如果是单丧则挂半刀火纸,纸墩上① 褡裢:俗称钱褡子。
  ② 纸幡:也叫引魂幡、纸杆子。一边剪开垂下,挂的方位,是男左女右。同时,在大门和所有房门上都用裁好的白纸条贴上,门心、门竖都要贴。如果丧一人,则在每扇门上只贴一张竖纸条;如果父母双亡,则在每扇门心上交叉贴“ X ”型。有的地方,在大门、屋门上贴一张火纸,称为 “藏魂纸”。贴纸条封门,源于古代的挂丧牌之俗。有两种说法:一是用纸把门神盖上,死者灵魂进出不害怕;另一种说法是,丧墩是家中老人去世的标志,遛乡小商小贩,不敢在门前吆喝停留,官吏看见不去办公务。
  报丧老人咽气后,即派人分头通知至亲,名曰“报丧”,俗称“送倒头信”。亲眷友人闻讯便去奔丧,叫做“哭倒头”。都是带上一刀纸,有的到灵前还先磕一个头再起来哭。
  择吉在送倒头信的同时,另派人去找二宅先生①“择曰子”。先将死者的性别、出生年月和亡故的时辰报上,让二宅先生选择出糜安葬的日子。若无特殊情况,一般不破月,即在哪个月份死的就占哪个月份的日子。每一个月里都有几个适合安葬的日子,但要挑选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丧事的曰子。有的看一远一近两个日子,回家后让孝子和族人商定选择。
  守灵、哭灵灵床停放在正房中间,男女孝子左右守灵、哭灵,有人来“哭倒头”,要陪哭,然后谢客,男客由男孝子谢,女客由女孝子谢0男女孝子谢客时,哀棍要双手举过头顶,然后跪下鐘头,并且每位客都要单谢。当天,死者的女儿要回自家向公婆讨孝后再来守灵。
  ①二宅先生:阴阳先生。守灵烧开门纸、关门纸停灵期间,由儿子、儿媳、闺女每天早上烧“开门纸”,每天临睡前烧“关门纸”,并不断往“长命灯”里添油。灵前火盆里的灰烧得越多越好,证明给亡者的钱多。
  成殓也称入殓、大殓。即把死者遗体移入备好的棺材内。入检仪式,需等子女亲人到齐后再举行。若是坤丧,要等死者娘家人到场才行。入检前,棺底铺上一层草木灰或防腐药包,过去有的还在死者脚后放一块干牛粪,意为“干牛屎还有发热的时候”。草木灰上覆一层厚厚的褥子及白布一幅,贫苦人家则以白纸代之。上面放麻披3绺,摆铜钱7枚,头下放土坯1块,上置白布缝的“公鸡枕头”。入殓时,由长子捧老人的头,其余亲人以被褥托起遗体,缓缓移入棺内,另一人趁机用镰刀割断捆缚死者双脚的麻披,让死者仰卧,蒙脸纸退至胸前,露出脸来,由大孝子持白碗盛清水,用洁白的棉絮为其净面,俗称“搌灵”,还要把死者嘴中的铜钱取出。“搌灵”后,将碗放入棺底或于棺前摔碎,然后把死者生前喜爱之物,其他衣物、灰包或药包塞在两边。孝男孝女绕棺面视,也是最后一次瞻仰遗容。如坤丧,还要请娘家人检验一遍,方可由匠人盖上棺盖,然后用卷头铁钉数根钉上棺盖(上好棺材已钻好钉眼),称之为“上扣'听见锤响,孝男要随木匠绕棺一周,众孝子边哭边高呼:“爹(娘) 躲钉。”直喊到楔完钉为止。如果死者是女性,要由娘家兄弟或侄子执锤楔钉;如果是男性,则由族长执键楔钉。
  在大殓期间,每天要燃三遍纸,哭祭,直到出殡为止。旧时,富有之家有身份的人死了,还要请一班僧道为死者念“送魂经”、“安魂经”,以消灾避难,超度亡灵。送殡时还要请僧道诵经、吹奏,谓之“斋蘸”,俗称“做道场”。
  戴孝父母死亡,要赶紧扯白布,做孝服。穿戴孝衣孝帽谓之“成服”,也叫“戴孝”。古代孝服有五种类型,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總麻,统称“五服”。以穿戴各种不同的孝服,表明与死者的关系远近。在枣庄地区,本家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俺还没出五服来”,即指能穿着服孝的近门近支。
  古代根据血缘关系,五种孝服的穿戴都有明确的规定。到了近代,穿孝服的习俗有很大改进,境内的孝服全用白布做成,子女穿的孝服缝制与古代斩衰服相同,不缉边,男穿白孝袍。儿子所戴孝帽式样,市驻地与边远乡村略有差异。有的乡村,孝男多戴白布做成的上口缩口为牛笼头的“高冠”;有的上口缝成一条直线的,帽口裹以麻披,两边各缀一棉球,以示塞住耳朵,不闻外界的事情,一心治丧。市区驻地附近,孝男所戴的帽子,为方白布折叠的四角帽,其他装束则与乡村一样。女孝子是儿媳和闺女,穿白大矜•褂子、白布包头,男女均麻绳(或茼绳) 系腰,并垂下拖于地上,末端挽一结,称为“孝疙瘩”。男女孝子均扎白腿带,外以麻披系之,足趿毛口鞋。除孝男孝女外,其他穿着孝的本家户族及亲眷,一律为方巾对折成三角,缝在后面,上呈两角状的孝帽,女则一律白方巾包头;死者的孙女的孝帽是长条布对折又于脑后交叉缝合,两布条下垂于背后;曾孙子、孙女们在孝帽上缀一撮红线作为标志。从前,孝子百日之内不得脱孝服。
  哀杖大敛告成后,还要给孝男孝女砍制哀杖,俗称“哀棍子”。哀杖长约0.4米,一般为柳木的。在砍制哀杖时,全家无论多少孝男孝女,必须从一枝柳枝砍下来,以表示近门近支。因此,大孝子的哀杖最粗,依次按年龄、辈分逐渐变细。哀杖要用白布或白纸剪成豁边缠贴上。执哀杖有不胜哀痛、几不能支之意。待棺材入葬时,再将哀杖投入墓坑棺旁,与棺同葬。
  报丧柬报丧柬,也称讣告,是举行正式殡仪的通知。择完吉日之后,就请人拟写报丧柬。报丧柬用白纸竖格式书写,封皮为“i卜窆”二字,其主要内容为死者的性别、姓名、年龄、死因、续葬日期、丧主姓名及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内男性孝子、孝孙等的姓名。过去规范的报丧柬外用白纸封套,封套中间竖贴一蓝色纸条,还有的右上角贴一红签,写明亲友姓名。按照场办的大小,确定参加丧礼的亲友范围,派人分路向有关亲友送信,也叫“举柬”,亲友以便准备,届时参加殡葬仪式。
  请执客也称请“执事人'即请精通丧礼各项仪规、帮助丧主料理丧务的人。一般丧务需要一二十人,多者请到三四十人,这些人多是本村内头面人物。死者小殓后,便由一位与丧主关系较为密切的人,领一名孝男(一般为大孝子)按家族商定的名单去逐家“叩请”。请“执事人”的孝子不能进人家门,由和孝子一同来的人把被请者喊到大门外,孝子再磕头。俗话说:“孝子头,满街流。”包括用谁的柳树砍哀杖,埋葬老人、挖坑埋坟头占谁的地、借用谁的东西等,都要孝子去跟人家磕头。凡叩请的执事人,一般没有拒绝的。在农村,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去世办丧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也是一个村里的大事,乡邻之间,理应帮忙。
  请预席多数在殡葬仪式前三两天内,孝子叩请执事人时,均告知于X日X时到丧主家商议丧事的准备工作及分工筹备的物料。过去,租赁家什只限于杯盘碗筷。因此,大项如搭棚所用的木棒、箔及桌凳、茶具、盆缸、锅等,都要被请的执事人操办,预席一般设在晚上。届时,总执事要将上述物料---分派,孝子到场叩拜。
  灵棚搭灵棚在滨葬仪式的前一天,执事人携带料物到场,先搭丧屋前的灵棚,多数在亡人入殓后就已搭好,内设祭桌,桌上设香炉、烛台、供品,现在挂遗像、设牌位,迎门挂竹帘,两边留门,挂布帘。則面上有區额,两旁有挽幢。另外搭客棚要根据场办的大小,内设多少桌的“堂口”而定。大门外要搭“喇叭” 棚、外柜棚。另外,要扎松门、搭牌坊,有的在大门外街口搭两道牌坊,大门挂白布挽幛。
  开门按所定时辰,事先定下的乐班、放炮人就会来到。三声铁炮,喇叭响起,是为“开门”。但境内有些地方,要举行开门仪式,即乐队来到,孝男孝女齐出大门,然后关上大门,由孝子朝大门磕头礼拜,随后大门开启,先放铁炮4响,才真正拉开殡仪的序幕。
  张案由总执事和孝子事先商定丧务详细分工名单,然后由外柜用红纸条写上贴于白纸上,一般是总理1至3人。如果坤丧,要写由孝子的母舅为内务总理,也可以作顾问或名誉总理。乾丧,也要由本族族长担任内务总理。一般有外柜2人,负责写吊薄、收礼金;文案2人,负责写帐心、挽联(过去吊唁亡人都是写好带去,现在客人省事了,文案麻烦了);荤厨2人,素厨2人,管理果品糕点、烟酒饭;执棚2人,在灵棚内传香;司炉1人,支销1人(支销烟、酒)。迎送客、接盒子、接花圈2〜4人。客屋2〜4人,主要是挂布帐子。另有端大盘、茶水、刷家什、大锅、挎饭的若干人,一般由本家族的人担任。本家族的人分工,同样在案,但不用红纸写。没有本家的,同样在执事人中分工。案或榜写好后,先用托盘托了,去丧屋请孝子“阅案'孝子认为无纰漏,再拿回来张贴在大门外墙上或专门的牌板上,请孝子出,跪倒,总理宣读“叩恳”诸执事人的分工头衔,姓名、称呼等完毕,众孝男叩头谢。由此,根据分工各就各位,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忙起来。
  扎社火境内称“扎纸”、“扎社号”。社火是冥器发展的产物,已变为祭奠用纸制器物的专称。
  过去主要有纸马(男用)、纸牛(女用)、纸轿、纸人和纸盆花,俗称“四老四少四盆花”。“四老”则是4个嬷嬷,“四少”是4个丫环或轿夫,叫“来福”、“来财”、“来旺”、“来喜”,还有摇钱树和聚宝盆。
  20世纪80年代以后,纸扎也出现了现代化的物品,如纸扎的电视机、电冰箱、沙发、摩托车、小轿车,甚至电脑。如果有大门牌坊的纸鹤或獅子一对,扎纸幡,也叫“旗号”。姜子牙坐在仙鹤上,绑在高杆顶上,竖在大门口,这也是发丧的标志。此幡是取姜子牙 “斩将封神”的典故,让死者灵魂去接受姜子牙封的神位。所有的社号,由死者的闺女、侄女购置,也有由孝男办理的,还有的孝女扎一纸楼,四周留门,由闺女在葬日上午,用孝衣兜“金纸箱裸子”填楼子,添满为好,意为死者“送钱”。这些纸扎有一部分是在出殡头一天晚上“送盘缠”时烧掉,有一部分是葬时在坟地烧掉。攉汤到村头土地庙为死者报庙“攉汤”,也叫“泼汤”、送“迷魂汤”。意思是人死后,其魂3天内仍在家周围游荡。3天后才能到土地神那里“报到”,待土地神在生死薄上注销其名字,并发给“通行证”后,才能去阴府。否则,只能充当无家可归的游荡 攉汤鬼。因送浆水要去土地庙,又称之为“报庙”。
  送盘缠时鸣锣开道过去,老人死后第三天傍晚,要到土地庙为死者送“迷魂汤”。鼓乐前导,铜锣开路,死者长孙招幡前引,后由两位助丧妇女(北部山区则是两位男助丧)抬着用小米煮成的一瓦罐“浆水”,用一只勺子沿途绕于地上,谓之“攉汤”。死者子女及亲眷默默随行,至村外土地庙焚香烧纸,跪拜叩头,用引魂幡在孝头上绕几圈,再伸到土地祠中绕几圈,称之“拖魂”。随后三声炮响,孝子们送走了亲人的灵魂,痛哭而归。时下,虽各村的土地庙已被拆除,但人们仍然按照旧的习俗,到村外土地庙遗址报庙。所不同的是报庙活动多在殡葬前一天的下午或晚上和“送麵”一并进行。
  送冥钱送冥钱,民间称为死者“送盘缠”(路费),时间是在殡葬仪式的头一天晚上,为死者饯行、指路,烧纸钱、马、牛、轿等。孝男孝女及孝眷先举行家奠后,人手一支点燃的香,孝男在前,孝眷在后,鱼贯依次默默缓行,至村前十字路口或南北大路上,摆上香案,孝男向南行五叩礼,祈求路神让路。再向村内方向行九叩礼,然后再转向南行九叩大礼,礼毕,长男(或长孙)登上凳椅,举哀杖或手持秫秸、竹竿面向西南指路,喊“爹 (或娘、老爷、奶奶)西南大路”,连喊3遍。有的地方喊有3种内容:“XX拿褡子,XX上轿,XX西南冥光大路。”每句3遍,要倾尽全力,一气喊毕,其声凄厉洪亮,在夜空中传得很远。在喊路的同时,旋即焚香、烧纸、烧纸马(牛)、轿等。焚烧前,还由女执事人对着牵马抬轿及侍奉死者的金童玉女纸佣们,煞有介事的嘱咐一番:“来喜、来旺、来福、来财,四名轿夫,要抬着老爷 (奶奶)前呼后应,悠悠而去,缓缓而行。晚行夜宿,必要安宁,饥餐渴饮,谨慎侍奉,一路用心,奉事听命,有功必赏,违令不容。”按民间说法,所烧纸马是人之魂西去所乘坐骑,马夫供他驱使。而所烧纸牛是因女人生前饮水过多,故难以超升,纸牛是替她饮水之用。指路后,孝男孝眷才真正感觉到送别亲人亡灵上路后的悲痛,遂痛哭而归。送盘缠时,村人也倍加关注,往往一路随行0喊路吊唁民间吊唁俗称“哭人”,是亲戚邻里对死者的悼念和对其家属的安慰。死者已出嫁的女儿,闻信后首先要前往哭悼,多数一路哭着来,又一路哭着回去。除陆续有外村亲友吊唁外,还有本村的街坊四邻,闻讯后前来哭祭,而妇女则是三五成群,携带火纸一刀,如果死者配偶尚在,则带半刀纸前往哭祭,城镇居民或机关吊唁,多携带花圈,结伴前往,程序与乡村相似,关系好的哭祭,大多数在灵前行三鞠躬礼。殡仪“开门” 之后,设立外柜账桌,村人陆续前去“上素纸”,就是为亡灵人买冥钱的钱,过去几毛钱,现在是1元至10元不等。有的上完素纸,再到灵柩前哭祭。
  闹棚晚间,鼓乐班在灵棚前吹奏传统曲目、戏剧名段、流行歌曲。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专职唱戏的或女歌手,在灵棚里又唱又表演,民间美其名曰“发喜丧”。借“闹棚”之际,执事人向前来吊丧的亲戚,多数为死者闺女、侄女、妹妹家“起喇叭钱”换乐。所唱剧目多为死者生前爱听之戏,此举有为亡魂送行之意,其热闹情景一时冲淡了悲哀气氛。
  街坊四邻都来听喇叭、看戏,一时观者如堵,盛况空前,吹吹打打,一直持续到深夜,直到乐止戏煞,放炮关门。
  启门家奠滨葬之日,凌晨放炮开门,孝男孝女全部集家奠中在灵棚前,启门家奠。家奠礼由大孝子率领族内孝男向死者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到灵棚内跪在祭桌前,由左右执棚传香、酒杯、纸封“三三见九”次,执棚烧掉纸封,孝子叩头后退回,随后开家宴,众执事及族家等宴入席。
  行来往从早晨到中午,远近亲友凡接到“丧帖”者相继前来祭礼吊唁,另有与亲友关系密切的也来“跟帖”行来往。亲友们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决定丧礼的轻重。“上礼”又称“靠账”,一般为现金、花圈、挽帐、香烛、果饯、纸箔等。还有的至亲有1架盒子,盒子分为有“九龙九凤”,即9只鸡9条鱼;有“五鲜”,猪头1只,活鱼2条,活鸡1只,鸡蛋5斤,鲜果数斤。一般关系有“六大件”,即6个大件碗的菜肴,是为祭奠亡灵的。至亲祭吊,要先“奔丧”再上礼,就是先去灵柩前哭完再回来上账,一般关系直接上完账就去坐席。
  破孝凡至亲在奔完丧,即哭奠完,由族内近门专职破孝发孝的人员,至亲友前先作揖施礼,呈上孝衣、孝帽等。如果是闺女婿,扯八尺白布为孝袍披于身上,腰系白布称“系腰子”;如果侄女婿是八尺白布,腰系“蓝系腰子'孙女婿则是八尺白布, 腰系“红系腰子”;孝子、孝孙的仁兄弟均是八尺白布“白系腰”;如果是“坤丧”,娘家人的男女一律大孝,即八尺白布。以上都有孝帽、白鞋,其他接着丧柬的亲戚,只有孝帽。
  棚祭凡有祭奠盒子的至亲,待穿戴完孝服后就依次在灵棚前行礼哭祭。祭桌上摆上自家盒子的鸡鱼肉之后,一般行 “七叩礼”,即先作1个揖,跪下磕3个头,起来再作1揖。然后至祭桌前作一揖,“传香”毕,再磕1个偏头,起来作揖,从右边返回原地,作揖后跪倒再磕3个头后,起来作揖。行棚礼,有让喇口八跟棚的,但“换乐”得给点钱。本是客人随心意给钱,后来有些地方派生出专有起喇叭“换乐”钱的,不达到所要的钱数,不依不饶,有时弄得客人很尴尬。行完棚礼,从右边进丧屋灵柩前哭几声。执棚人喊“请”、“谢”,由跪棚的孝眷磕头叩谢。棚祭有单行礼的,也有同类关系合行礼的,如几个侄女婿、几个姑家老表一起行礼。
  棚祭客棚里“坐大席”坐席殡葬办场最主要的是办酒席场。殡葬之日,凡来 “行来往”的亲朋好友,均须招待,俗称“坐大席”。早上开门后家奠完先开“家宴”,也就是众执事人和本家近门近支先坐的席。近门近支都来“喝豆腐汤”,俗称“盖锅”了。开完“家宴”,就是开“头堂子席”,随之开“二堂子席”。过午,其他吊唁客回去,凡涉及到“路祭客”的留下再坐“腰席”。“腰席”期间,请喇口八班进客棚吹奏戏曲、演唱歌曲,有的是自觉掏钱点歌,有的是专有执事人逐桌起钱点歌。
  办酒席的桌数,少则几十桌,多则百十桌,其耗费从20世纪70年代的几百元,80年代的几千元,到90年代的一两万元,这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造成很大的浪费,有的普通家庭要耗尽几年的积蓄。况且一家办场,亲戚朋友都得花钱,有的家庭一年到头光“红白喜事”行的来往钱就占去家庭很大支出。
  发引起灵腰席开罢,按照二宅先生开具的时间,起灵发引。一时鼓乐齐鸣,哀声四起,执事老总将事先安排的年轻力壮的举重①人引进丧屋捆棺,孝男孝眷在灵棚行辞灵大礼毕,大孝子推落棺盖上的黑碗,孝子们持哀杖且退且出,灵柩随之抬出,置于门外16人抬的棺架上。孝子拄哀杖领棺缓缓而行,孝眷及亲友随后哭送。
  路祭灵柩抬到大街上,至摆设好的香案前停下,由大孝子一人祖道©也叫“开路' 再转过来领孝眷一起行“祖饯礼' 然后跪于棺前一侧,由傧相按事先安排的路祭单依次“路祭”。
  ①举重:抬棺材。
  ②祖道:给路神行礼。如果坤丧,则先由娘家人路祭,接着姑表亲、女婿、侄女婿等。路祭毕,由架孝子的执事人把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扬起,在大孝子头上绕一圈,立即摔碎,俗称“摔老盆”。瓦盆一摔,扛夫起棺,然后旗罗伞盖前导,鸣锣开道,铁炮一路相随,桥头、路口均鸣放三响。孝子和男孝眷在棺前“领路”,直奔墓地,女孝眷在离坟地不远的地方停下,等待圆坟。有些地方路祭后,女孝眷留下,哭毕,再起身回家准备圆坟物品前往墓地。
  路祭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