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叫满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81
颗粒名称:
叫满月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4
页码:
176-179
摘要:
叫满月,又叫“挪窝”、“挪臊窝”、“搬满月”。过去婴儿出生1个月,接娘家过一段时间,头胎生女儿的要早接,有的在产后 ,24天就叫,有“叫得早,下边添个小”之说。生男孩的要迟接,一般是28天或30天。
关键词:
叫满月
风俗习惯
内容
叫满月,又叫“挪窝”、“挪臊窝”、“搬满月”。过去婴儿出生1个月,接娘家过一段时间,头胎生女儿的要早接,有的在产后 ,24天就叫,有“叫得早,下边添个小”之说。生男孩的要迟接,一般是28天或30天。
叫满月,一般由婴儿的舅舅用车去接。上车时,要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桃枝。桃枝上拴有红丝线、染过的红花生及红枣、制钱等,以作路上“避邪”之用。临行,婴儿额上点红点,归来时,姥娘要在婴儿鼻梁上搽白粉,俗称“去时红大侠,回来白面瓜”。走时,产妇要先与婆母商定往来时间。所行路上,过河、遇庙要舍钱,请河神、桥神等放行,保母婴一路平安。
有的地方,婴儿被接到姥娘村前,要先进打谷场,因“场”与“长”同音,取“长久”之意。然后由妗子接过来抱回家,如让姥娘接怕“赖姥娘赖姥娘”就是小孩在姥娘家好生病,可由姥娘送给宝宝一把勺子就能避免。同时用锅底灰抹小孩的手以免忘姥娘,姥娘用喂猪的猪食往小孩嘴上抹一点,说将来小孩能吃饭,不挑食,好养活。
婴儿在姥娘家,姥娘或妗子要给小孩做一件鸳鸯裤®,或做一件别的衣服,称为“蜕毛衫”,即退去胎毛,茁壮成长。
“叫满月”留住天数不等,有的过6天,取“六六大顺”之意,有的以不超过婴儿出生的日期数为准。送回时,有的由婴儿的姥娘携带礼品陪行,途中带桃枝,舍买路线。回到家,将礼品赠送接生婆,内有带子一副,寓其为主家带来孩子之意。
铰头婴儿第一次剪发,俗称“较头”。婴儿七八天就剪一次头,称做“七铰伶俐,八铰巧”,也有的18天铰头发。过去,铰发留脑门处,俗称留“牙子”。两边各留一片,叫“尾毛”,后面留一撮,叫“鸭尾”。
百家衣婴儿出生后,其亲眷向众乡亲好友乞取零散布帛,然后做成衣服给婴孩穿,叫做“百家衣”。百家衣多为大偏襟,和尚领,民间认为以卑微乞儿,得百家福寿,容易拉扯成人,祛病免灾,健康长寿。现在农村此俗已不多见。也有的改成乞布头为乞零钱,然后购买多色块布料为婴幼儿缝制衣裳。
贺百天婴儿出生满百天,姥娘、姑、姨再次前来探望祝贺,称为“贺百天”、“贺百岁”。礼物多是小孩衣裤、鞋袜、长命锁、镯子及糕点等物。过去,姥娘前来为外孙贺百天,缝一条裤子带来,并向里坐在门枕石上,亲自给婴孩穿上,让其蹬出藏在裤腿里的馒头,唤狗食之。在农村还有“姑家裤,姨家祅,妗子做鞋满街跑”和“姑做鞋,姨做袜,姑给穿上姨(给)提上,一直活到九十九”的说法。有的家长还为婴儿穿戴整齐,背靠柳树坐在斗上,谓之:“靠着柳,坐着斗,小孩活到九十九。”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多在婴儿百日这天拍“百曰照”留念。进入80年代以后,乡村也如此。
种花过去,幼儿在6个月以后,在年后的春天,接种牛痘疫苗,俗称“种花”,这是防治“天花”病毒的有效途径,是孩子必须熬过的一关。种牛痘5天后,婴儿伴随有发热,“出水豆子”、“出疹子”,也就是出痘。届时,给乳母吃发物,也喂幼儿少许,催痘快出。
过去,给孩子种牛痘,要择吉曰进庙烧香,祈祷“痘疹奶奶”保佑,从庙中得红、绿布条各一块,回家用秫秸莛®挑了插在门上坎或挂于屋檐下,外人见“红子”就要回避。也有的将“红子”缝在小孩背后,把男孩子的红子下边折成“键形”,而女孩子的红子下摆是齐的。
小孩“种花”10天左右,姥娘带烧饼、油条前来探视,俗称“看花”。有的地方在麦收后,舅舅、姑夫等人再来看望,俗称“掉盘儿”、“掉症儿”,主人还要办酒席招待。亲戚“掉盘儿”送来的烧饼、油条要回一半,留一半。两家各分散给邻居,叫“散烧饼”,说明小孩的盘已经掉了,从此冲出了“鬼门关”。因为过去,农村医疗条件差,土法种痘,小孩易被感染,有的落个麻子的生理缺陷,有的则落下“风磨眼”、“哑巴”或“齣子”等病症。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