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因此,生儿育女一向受到每一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过去,人们最关心的就是“传宗接代”,最祈盼的就是“多子多福”,当父母的要“儿女双全”,当爷爷奶奶的要“孙男娣女一大群”,四世同堂、五世其昌被人赞叹。从妇女结婚、怀孕、分娩到孩子满月、百日、周岁等,都要举行贺庆仪式,体现了人们对“一辈辈人”的关爱之情。
怀孕生儿育女是家庭一喜,妇女怀孕了,就说“有喜了”、“有了”、“上身了”,将妊娠反应称为“害喜病”。
妊娠反应有轻有重,重的不想吃饭、呕吐;轻的偏食,民间称之为“嫌饭”,并以此来预测生男或生女。如“喜吃酸的生儿子”、“喜吃辣的生闺女”;也有的地方则说“爱吃酸的生女,爱吃肉的才生男”;有的地方还有“爱吃豆芽的生男孩,爱吃豆腐生女孩”;更有观察孕妇过门槛先迈哪条腿,来测定其生男生女, 说“先迈左脚生男,先迈右脚生女”,理由是“男左女右”。其实,上述说法毫无科学道理。禁忌过去,妇女怀孕后,在言行举止和饮食上有很多禁忌。当然,民间认为怀孕之后要保胎,不能从事高强度劳动,是有道理的。特别是不能攀高、负重,忌下水、跨沟迈壕、吃生凉饭食,不许进热闹场所,怕人多的地方挤着碰着,遇红白喜事要避开,因为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会惊吓胎儿;丧事哭哭啼啼的场面,会刺激孕妇的感情,发丧怀孕者腰间不摊系孝绳,否则影响胎儿的健康生长。禁坐凉墩、凉地、凉石板,以防冰胎,不在葡萄架下睡觉,认为会导致畸形怪胎。
有些禁忌更离谱,例如不能坐石臼,坐石臼婴儿出生为“腚生”;忌坐绳套,坐绳套婴儿出生脐带缠脖子;忌倒坐门槛,坐门槛婴儿出生难产;忌洗衣裳浪费水,“多呼啦水”婴儿出生胎水多;晒衣裳忌挂得太高,挂得高婴儿出生胎衣出来得慢;孕妇刷锅忌先刷勺子再刷锅,否则生小孩头发黑;刷锅水不能从锅门口掉出去,否则生出小孩愚角①。此外,还有在饮食上有莫名其妙的禁忌。例如:孕妇忌食生姜,否则生小孩六指;忌吃葱、蒜,否则生小孩长狐臭;还有吃狗肉、驴肉化胎;吃兔肉生小孩豁嘴;吃鹌鹑蛋,生小孩脸上长雀斑;吃鸭肉,小孩脚趾分不开等。
催生孕妇临产期快到时,叫“临月”。孕妇的母亲即选择预产前某日上午,携带一定数量的小米或大米、鸡蛋、红糖等上门探视。然后将带来的米熬成黏粥给孕妇喝,称为“催生粥”,以祝愿分娩顺利。届时,母亲要向闺女询问有关小孩衣物准备情况,安排一些注意事项等。
分娩孕妇临产,民间称做“觉病了”。过去都是婆婆守着,安排人去叫“接生婆”来接生,也叫“拾孩子”。古时,孕妇分娩都在自己家中,于暗房内铺上麦穰,孕妇卧草而生,小孩降生俗称 “落草”。分晩时门窗紧闭,说是禁风,不得让亲属、孕妇、寡妇等生人入内,家中男人和小孩也不准进入。
“儿女的生日,就是母亲的难日”。过去曾说女子分娩是“大命换小命”。农村的接生婆没有什么技术,只是凭一般经验,指导孕妇作为。如果顺产,婴儿呱呱坠地,接生婆则用秫秸議子切断小孩脐带,把小孩简单处理包好,算松了一口气。婆母这时慌忙烧香拜谢“送子娘娘”,并赏给接生婆收生费及布料等。一旦遇上难产,只有烧香求神保佑,“听天由命”。因此过去生孩子死亡率很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城镇医院增多,孕妇分娩从20世纪80年代起都是到附近医院,大大减轻了孕妇的痛苦,新生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过去农村,由于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对血的恐惧,把产房视为不干净的地方。因此,也就有了“借死不借生”的习俗。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不能让她在娘家生孩子,怕“扑”穷了娘家,人丁不旺。如万一走不脱,把孩子生在娘家,要给娘家翻盖门,套牲口给娘家耙场来破解、消除晦气。外人出于特殊情况不得已在别人家借生,主人要象征性地收取房钱,作为补偿。
孩子出生,也叫“添喜”,若是个女孩,则叫“小喜”或“千金”。报喜踩生产妇生下婴儿,谁是第一个去产房的人,就是谁踩的生。过去说谁“踩的生”,小孩长大性格睥气就随谁。如果产妇连生闺女,踩生的是男子,则受欢迎,说下一生能带来个男孩。
报喜婴儿出生3〜5天,找一本家近族的男孩,去产妇娘家报平安信,叫做“报喜”。男孩所挎篮子里,装上若千奇数的红鸡蛋、挂面,以红布罩上。如果是男孩放上一本书;如是女孩上放一枝花。因此,到其娘家,不用问,一看便知,娘家要招待送喜信的人,然后煮若干奇数的白鸡蛋捎回,并报知送粥米的日期。
送粥米送粥米主要是以娘家为主去慰问产妇,探视新生婴儿的祝贺活动。带的礼物以小米为主,所以也称“送月米”、“送米糖”,时间一般在产婴后10多天内。按照约定的时间,产妇的母亲、哥嫂、姐妹等人一同前往。所带物品,过去一般人家,只用一二个箱子足够,内装米、粉面、鸡蛋、红糖等,而富裕大户,则车载肩挑,除米糖之外,还送金银珠玉首饰,绫锣绸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粥米的标准也逐渐提高,由原来的地排车、拖拉机发展到客货车、小轿车。所送物品,增加了小儿成衣、鞋帽、童车、玩具,而到了90年代,送粥米的档次就更高了,小儿成衣要四季倶全,外加床上用品、被褥毛毯,童车有摇篮车,大小自行车;童床有席梦思、沙发床,还有各种电动玩具、婴儿孕妇营养品等,有时租一辆老大的货车装得满满的,而前去祝贺的妇女、小孩则专用面包车、小轿车送。
送粥米时,要先进正房,见过产妇的婆婆,然后再去产房探视产妇、婴儿,并给新生儿“见面礼”。见面礼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过去是几元、十几元,现在则是百元、上千元不等。
中午,设宴招待送粥米的男女客人,要找男女陪客的伺候场面。同时,本家这里凡送过礼物、喜礼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均邀来喝喜酒。20世纪90年代城镇则选在大饭店,对送贺礼者事先要“撒喜帖”邀来喝喜酒,谓之“吃喜面'产妇娘家人走时,要提前煮好鸡蛋,染上红色相赠,娘家人带回去要给左邻右舍挨家送上一对,以传播喜讯。鸡蛋不能煮熟,意思是“还生”。有的地方染红鸡蛋也有区别,如男孩染玫瑰红,生女孩则染大红。现在城镇省事了,只在煮熟的鸡蛋上贴上不干胶的“红喜字”的标志就可以了。
散红糖茶娘家人送粥米后,主家要煮一大锅红糖茶,差族人抬着盛着红糖茶的罐或桶,散发红鸡蛋、红糖茶,叫做“散红鸡蛋,喝红糖茶”。乡村多散给一条街或几条街的乡亲,小的村子要散全村。城镇除散发给近邻外,还要散发给单位同事。
坐月子在生完孩子的一个月之中,产妇休息调养和哺育孩子为“坐月子”。一般生第一胎特别是男孩尤为重视。在产褥期第一个月之内,产妇和婴儿不能出屋,产房门窗要封闭;婴儿要用被褥包裹,产妇要包头、扎腿,还有的3天内或12天内不许下床;有的还不许动针线,不插手凉水,不洗头、洗澡,怕“受风”,避免产妇撇下“产后风”。
婴儿忌“响声”,人的大声喧哗、动物的嘶叫、用具的碰撞、爆炸声等都要避免,以免小儿受到惊吓。仔细人家赶走打鸣的公鸡、牵走牛驴、将门轴注入豆油、收起门前石臼上的碓头。如果山里起石放炮、天上打雷、过节放鞭炮实再不能避免,要把婴儿用被包好,上边用簸箕扣上。
产妇生完孩子,用益母草煎汤加红糖喝下发汗,因红糖补血活血,益母草使子宫收缩,而且煮白鸡蛋让产妇多吃,以补产后虚弱;有的让把第一个鸡蛋连壳吃掉,说是补骨头的。婴儿用中药大黄灌肠,主要是泻火而后才能哺乳。产妇产后3天下奶,3天内,找来邻居哺乳期妇女前来喂奶,或先用白糖水、鸡蛋水喂养0一月之内,产妇忌食生冷、干硬、辛辣等食物,怕“回奶”、“查奶”,多食红糖、鸡蛋、猪蹄、母鸡、鲜鱼汤,既滋补身体,又催 ?L满月之后,喝老母鸡汤“发汗”,以免日后落下腰、腿、头痛等后遗症。
递奶口又称“乞奶”、“开奶”。旧时,新生儿3天,拉挤屎后,首次喂奶,不吃生母的,要请本村产后满4个月的哺乳妇女代喂。若生的是男婴,代喂的必须是生女婴的妇女,否则反之,以祈孩子长大后能结好姻缘和避免不育。此俗今已不多见。
叫满月叫满月,又叫“挪窝”、“挪臊窝”、“搬满月”。过去婴儿出生1个月,接娘家过一段时间,头胎生女儿的要早接,有的在产后 ,24天就叫,有“叫得早,下边添个小”之说。生男孩的要迟接,一般是28天或30天。
叫满月叫满月,一般由婴儿的舅舅用车去接。上车时,要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桃枝。桃枝上拴有红丝线、染过的红花生及红枣、制钱等,以作路上“避邪”之用。临行,婴儿额上点红点,归来时,姥娘要在婴儿鼻梁上搽白粉,俗称“去时红大侠,回来白面瓜”。走时,产妇要先与婆母商定往来时间。所行路上,过河、遇庙要舍钱,请河神、桥神等放行,保母婴一路平安。
有的地方,婴儿被接到姥娘村前,要先进打谷场,因“场”与“长”同音,取“长久”之意。然后由妗子接过来抱回家,如让姥娘接怕“赖姥娘赖姥娘”就是小孩在姥娘家好生病,可由姥娘送给宝宝一把勺子就能避免。同时用锅底灰抹小孩的手以免忘姥娘,姥娘用喂猪的猪食往小孩嘴上抹一点,说将来小孩能吃饭,不挑食,好养活。
婴儿在姥娘家,姥娘或妗子要给小孩做一件鸳鸯裤®,或做一件别的衣服,称为“蜕毛衫”,即退去胎毛,茁壮成长。
“叫满月”留住天数不等,有的过6天,取“六六大顺”之意,有的以不超过婴儿出生的日期数为准。送回时,有的由婴儿的姥娘携带礼品陪行,途中带桃枝,舍买路线。回到家,将礼品赠送接生婆,内有带子一副,寓其为主家带来孩子之意。
铰头婴儿第一次剪发,俗称“较头”。婴儿七八天就剪一次头,称做“七铰伶俐,八铰巧”,也有的18天铰头发。过去,铰发留脑门处,俗称留“牙子”。两边各留一片,叫“尾毛”,后面留一撮,叫“鸭尾”。
百家衣婴儿出生后,其亲眷向众乡亲好友乞取零散布帛,然后做成衣服给婴孩穿,叫做“百家衣”。百家衣多为大偏①鸳鸯裤:一条红裤腿,一条绿裤腿。襟,和尚领,民间认为以卑微乞儿,得百家福寿,容易拉扯成人, 祛病免灾,健康长寿。现在农村此俗已不多见。也有的改成乞布头为乞零钱,然后购买多色块布料为婴幼儿缝制衣裳。
贺百天婴儿出生满百天,姥娘、姑、姨再次前来探望祝贺,称为“贺百天”、“贺百岁”。礼物多是小孩衣裤、鞋袜、长命锁、镯子及糕点等物。过去,姥娘前来为外孙贺百天,缝一条裤子带来,并向里坐在门枕石上,亲自给婴孩穿上,让其蹬出藏在裤腿里的馒头,唤狗食之。在农村还有“姑家裤,姨家祅,妗子做鞋满街跑”和“姑做鞋,姨做袜,姑给穿上姨(给)提上,一直活到九十九”的说法。有的家长还为婴儿穿戴整齐,背靠柳树坐在斗上,谓之:“靠着柳,坐着斗,小孩活到九十九。”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多在婴儿百日这天拍“百曰照”留念。进入80年代以后,乡村也如此。
种花过去,幼儿在6个月以后,在年后的春天,接种牛痘疫苗,俗称“种花”,这是防治“天花”病毒的有效途径,是孩子必须熬过的一关。种牛痘5天后,婴儿伴随有发热,“出水豆子”、“出疹子”,也就是出痘。届时,给乳母吃发物,也喂幼儿少许,催痘快出。
过去,给孩子种牛痘,要择吉曰进庙烧香,祈祷“痘疹奶奶”保佑,从庙中得红、绿布条各一块,回家用秫秸莛挑了插在门上坎或挂于屋檐下,外人见“红子”就要回避。也有的将“红子” 缝在小孩背后,把男孩子的红子下边折成“键形”,而女孩子的红子下摆是齐的。
小孩“种花”10天左右,姥娘带烧饼、油条前来探视,俗称①秫秸莛:秫秸最上一节。“看花”。有的地方在麦收后,舅舅、姑夫等人再来看望,俗称“掉盘儿”、“掉症儿”,主人还要办酒席招待。亲戚“掉盘儿”送来的烧饼、油条要回一半,留一半。两家各分散给邻居,叫“散烧饼”,说明小孩的盘已经掉了,从此冲出了“鬼门关”。因为过去,农村医疗条件差,土法种痘,小孩易被感染,有的落个麻子的生理缺陷,有的则落下“风磨眼”、“哑巴”或“齣子”等病症。
交红子交红子春天桃花并时“种花”、“挂红子”,家长在农历四月十五或六月一日,也有的在六月六日,在庭院香台子前,将 “红子”取下焚烧,谓之“交红子”,挂在身后的“红子”则缝作衣领。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免费为儿童种牛痘,天花于60年代便绝迹,民间挂红子的现象已很少,但农村“看花”、“掉盘儿”的习俗仍很普遍。
剁绊脚绳婴儿出生后慢慢成长,一般6个月会坐,7个月会卧,8个月会爬,10个月会站,迎生会走。俗话说:“六坐、七卧、八爬叉、十个月会揸揸。”婴儿开始学迈步,两腿总是像绳子绊着,迈不开,走不稳,于是就一人扶着让其迈步,另一人用切菜刀在两腿间剁几下,意即剁脚绳断开,学走路就快。其实婴儿从学会爬到学会走,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仪式只是满足大人的一种心理罢了。
抓生婴儿出生满1周岁,要举行周岁庆贺仪式,也就是过第一个生日,农村流行的是“抓生”或叫“抓周”活动。家长找来一个盛粮食的升(“升”与“生”同意)或箩筐,把书本、钢笔、秤、算盘、衣饰、玩具、馒头、小农具等放入让小孩去抓取。从他抓取的第一件物品来预测其将来的性情、志趣和作为。如抓了书本和钢笔,则认为将来识字有文化,有仕途;如抓着秤和算盘,则认为将来精于生意、会经营;如抓着馒头,则认为将来有口福;如男孩抓了首饰之物,则认为将来懂儿女情长……抓生抓生是古人的一种占卜术,没有什么科学道理。近年来,城乡居民为孩子举行“抓周”活动,只是为周岁庆贺,活跃气氛而已,没人当真。认干亲就是认义父、义母,境内称为认“干爷、干娘”。认干亲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娇贵,不好喂养,或以前生过的孩子夭亡了,要认干亲来保住孩子;二是经算命先生推测,婴儿命相克父母,只有认了干亲才能破解。总之,认干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好养活。因此,认干亲要选择好的姓氏。一般认为姓刘和姓常的好,取其谐音“留”、“长”之意;有找朱、杨、马姓认干亲的,认为是“四个蹄”的;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持着香箔供品去拜认镇宅的泰山石和道旁的石婆婆的,以祈神仙保佑;也有去庙庵找尼姑结拜干亲的。
过去认干亲要举行较为规范的仪式,大人要领小孩带礼物去拜干娘,小孩给干娘磕头。过年,到干娘家吃饺子,有的大户人家还置办酒席。
起名乳名取乳名也叫起“小名”,以区别“大名”(学名),一般由家长起名,也有请村中有文化的人起的,还有花钱请测字先生起的。过去起名主要重视男孩,有的预祝吉祥富贵为主的,如“全喜”、“如意”、“金宝”、“来财”等;有的按所生季节时辰起的如“春生”、“中秋”、“国庆”、“大雪”等;有的贫穷之家,孩子又多,就直接叫“大孩、二孩”;有的怕孩子立不住,多用“拴柱”、“留根”、“套子”、“锁子”的;也有用卑贱之词为男孩起名的,如 “狗剩”、“黑蛋”、“丑子”等;有的以婴孩生理特点起名的如“红痣”、“六指”、“黄毛”的。女孩起名一般是“大花”、“二兰”、“三玲”等;有的是直接叫“大妮、二妮”。旧时,嫌女孩多,盼生男孩的,则给女孩起名叫“二改”、“三换”、“来弟”、“引弟”等。起名,忌重复前辈人的名字和姥娘家的人名。俗话说:“老也重,少也重,不重姥娘舅家的名。”学名婴儿出生,乳名一般是自己的家长起的,晚辈不能直呼,外人也不可随便叫。到了上学的年龄,要由有学问的人和教书先生给起名。枣庄地区过去比较讲究姓氏班辈,就是宗族世系多少代用什么班。如“忠厚传家永,诗书继世长”。其中,你是哪一代的班辈就用哪个字。如“周传礼”,周是姓,传是班,礼就是名。当然,文人墨客官宦之家还有另起字号的。而普通百姓一般是3个字“姓、班、名”,也有从小起的大名或长大 “连根倒”的。如小名叫“全”,长大后姓名仍用“XX全”。
绰号绰号也叫“外号”、“诨号”。俗话说:“人无外号不发。”绰号也有文雅之分,一般是大家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秉性、特征赠送的。如个高叫“长腿”、“撑破天”;个矮称其“地蹦子”、“恨天高”;身瘦称其“大马猴”、“打枣竿子”;身胖的称其为“两搂腰”、“大肚子”;有生理缺陷的,称为“疤拉眼子”、“二秃子”、“六指”、“豁子”、“二聋子”、“三瘸子”、“结巴子”等;按行业特点称“大厨子”、“张木匠”、“王银匠”、“刘石匠”、“放牛的”、“挑皮人的”、“三掌柜”等;有的按其性格特征起外号为“假女人”、“假小子”、“三憨子”、“能豆子”、“二愣子”、“快嘴”、“咋呼”、“老蔫”等。但不少绰号都有人格侮辱和贬低之嫌。因此,不善于跟人开玩笑的人的绰号,是不能随便叫的。生日生日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人们在每年的诞生纪念曰举行庆贺活动称为“过生日”。过生日的含义,在于祈求生命的延续,健康长寿。
过去,均以农历计算出生日期,现在城镇多以阳历出生曰期为准,而农村依旧按照农历来记生日,以虚岁来论年龄。
过去,小孩过生日是富贵人家的事,逢孩子生日置办喜宴,下帖邀请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参加,来宾也往往携贺礼前来祝贺。而农村一般平民百姓,根本就没有给小孩过生日的习惯,即使有,也不过在小儿生日做点好吃的,或喝顿面条,称为“喝寿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数量减少,特别是城市中,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对孩子也就倍加宠爱,每逢孩子生日,必定庆贺。有的孩子过生日,爷爷、奶奶、姥爷、姥娘、姑、叔、舅、姨都来庆贺,并置办盛宴共享或去大酒店会餐。在蛋糕上插上与孩子年龄相同数量的蜡烛,大家齐唱生日歌。然后由孩子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操刀切分蛋糕,在场的每人一块,大家共享快乐。90年代起,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和城市一样,开始重视子女的生日了,但仍不如城里普遍。
祈子生育孩子是女人的天性,而是否生育,也决定了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因此,婚后女子总是期盼着早日怀孕。通常情况下,妇女婚后就会怀孕以至生育,但也有由于种种原因,婚后多年不育。因此,对于她们及其亲属而言,祈孕、祈子就是一个重要议题。
其实,在婚礼的诸多仪式当中,就包含了早生贵子、儿女双全的祝愿。如挑红、撒帐、滚床、烧床公床母、开脸、喝疙瘩汤、挎鸡、点灯、听房等,祈求早生贵子的各种形式贯穿在整个婚礼过程当中。
如果妇女婚后长期不孕,或连续生几个女孩不见男婴,就有了诸多祈子习俗。
押子就是在树杈上压上一块石头,石子也叫“拾子”还有的在年五更摸石头于户外,有的婆母将石块暗藏于儿媳铺下,或在除夕给儿媳未煮熟的鸡蛋吃,诱其言“生”,以此祈孕求子。
舍饭祈子于腊月初八早上,取一升米做成干饭,祈子的妇女一边烧饭一边念道:“为儿省下一把米,为儿省下一把面,留到腊八去舍饭。”等饭做好后,抬到大街上去向过往路人和街坊施舍,以此祈子。
拴娃娃朝山进香,去庙中向神佛祈祷、许愿,选一相中的泥娃娃用红线拴在脖子上,念道:“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娘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如碰巧怀孕生了孩子,要给庙主丰厚的报酬,以此还愿。还有的地方,不孕妇女到附近尼姑庵中施舍礼钱,由尼姑拴一石头或一泥娃娃,并给起乳名,交祈子的妇女揣到怀里,然后一路呼唤名字而归。若生了孩子,三年内要持香烛、果品等到庙庵上供,并送给尼姑一些衣物、银钱答谢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