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新房男方为娶新娘要准备的房子,叫新房,也称“洞房”。新房的准备要根据家庭而定。过去有钱人家为儿子结婚专建造的新房子,也有穷人家把旧房子腾出一间,里外刷新,权当新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集体给划宅基地,几个儿子几口房子,单门独院,三间瓦房。90年代后,农村大多是平楼,另建过栋配房,高墙大院;城里则是商品房,当然也有买不起先租房结婚的。
新房布置一间房子的靠后墙放一张喜床,床一头顶墙,另一头有余地放箱子或柜,床靠墙用红圈席围一圈,也有用彩花纸贴或花布围的。床上面设顶棚棚红席,后来整间屋或整套房子扎顶棚,用苇子或秫秸秆扎成格子,上面糊白纸,中间剪红花图案,四角用角云图案,四周花芽子。现在都是现代装修了,不过也扯上彩条、彩球,增加喜庆氛围。
安客婚期前一两个月,就通知亲戚,让他们到时来看媳妇,喝喜酒。安客主要是姥姥家、姑家、姐家、姨家,有来往的亲朋好友,也要打招呼、捎信。枣庄有些地方不兴安客,说安客是想人家的喜礼。
送喜礼至亲朋友多数在婚前10天以内,用红纸封上现金,有的还备有礼品。喜礼数目因亲戚而定,亲戚多数是安客时捎去或叫客时带去。过去的喜礼,一双鞋或袜子,一条毛巾,顶多是一块布料,现在大多是床单、毛毯、被等床上用品,也有买衣服的,但最实惠的还是现金。
叫客婚娶的头两三天内,事先被安过的亲戚都要派人派车前去叫来。被叫的客主要是姥姥、姑、姐、姨及跟随大人“看媳妇”的小孩子。其他亲眷都是当天自行去喝喜酒。叫客的工具,从前是独轮车、马车、解放后用地排车、自行车020世纪90年代后大多是找车或租小汽车。
请执喜为了把结婚这一人生喜事办成隆重场面,男方家庭要请一部分执喜人张罗,执喜人员多少根据场办的大小而定。一般要十几人至几十人不等。执喜的人员,要在邻居和村中有办事能力的人中选定。执喜人当中,要有一个总指挥,负责整个场面的安排、人员调度,主持全盘事务,称为“大老执”,也叫“红总”、“总理”。大老总的人选要由熟悉婚嫁礼仪、深谙风俗人情、善于待人接物之道、村中享有德望者担任,多是全村人公认、基本上家家场场都到的人物。大老总一上任,便与主家商定人事分工,确定文案、厨师、勤杂人员,具体安排“迎亲”、“送亲”、安客等事宜。
请厨师厨师一般是本村或邻村的,也有的由本家或亲友中会厨师技艺的人主厨,还有通过关系去大饭店请的。这些厨师都是按民间传统酒席做菜,酒席标准也要参照本村普通家庭标准,很少搞特殊的。如果喜日子这天结婚的多,则要提前几个月定厨师。厨师要在婚期前三四天开出菜单,主家安排族人去集市或城镇去采购,也有厨师亲自帮着去买菜的。菜买来后,厨师开始带着帮手、徒弟提前两三天进行“破菜”、支炉灶、过油酥菜、溜菜。过去碰上热天,买的菜要用井水降温,放在地窖里贮藏。现在有出租冰箱、电扇的。此外,以前是另找人支锅蒸饭,现在都是专门去订饭,也叫订喜馍馍。
农村厨师租花轿从前娶亲,都是雇花轿,一两个月前就去订好,免得好日子冲突。头天晚上将花轿抬到男家,轿夫四人由出赁花轿的主家去找年轻力壮的人担任。男方到时根据接新人坐轿的路程远近开支费用,管待吃喝,另赏喜馍馍、果子。抬花轿有 “起轿”、“落轿”、“甩后尾”、“往左靠”等专门术语的动作。
花桥请乐班要提前用红纸写上婚期去订。过去一般家庭请不起乐班,多为富裕人家请乐班。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地方不兴喜事用乐队,“文革”中一度绝迹,20世纪80年代重新兴起。鼓乐队要在结婚的头一天到场,包括到老林上喜坟。第二天吹吹打打,热闹一天,晚上要到客走席散才收场。
贴喜对联俗称贴“喜对子'婚嫁前一天,男女方都贴喜对联,男方家庭贴得比较齐全,传统的句子有“麒趾呈祥,关睢起化”;“东都才子,南国佳人”;“五色云临门似彩,七香车拥辔如琴”;“沧海月明珠献彩,蓝田日暖玉生香”;“玉镜人间传合璧,银河天上渡双星”;“诗歌杜甫其三句,乐奏周南第一章”;“喜见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门横有“三星在户五世其昌”,“天作之合”。大门和堂屋门从门到腰卡石要斜贴一道“青龙见喜”,上部再贴一斗方繁体“双喜”或“喜喜”。旧时,主要是视石为白虎,对喜事不吉, 贴上青龙以避之。包括家里的香台、石磨、石碓等石器上均贴上“青龙见喜”小红纸条。去迎亲的路上,路见石桥,石建筑等,也要由放路炮的人带上这种小红纸条贴上再过送亲队伍。现在的房子和大门,已不存在石腰卡、石墩之类。但遵旧俗的照贴不误,只作装饰之用。女方家庭讲究的认为女嫁为大喜事,应有个标志和仪式,因此,也在大门上贴上喜对联,如“香车临门嫁淑女,鼙鼓紧奏催红妆”,“宝马迎来天上客,香车送出月中人”,横批为“之子于归”等。但女方家大门上贴的喜字和男方家有明显的区别,女方家贴的是“禧”字。不仅如此,门两旁的喜对联呈倒“八”字形,从下斜着往两边贴,因为闺女是嫁出去的,是向外放的;而男方家的喜对联呈正“八”字形,因为是把新娘娶到家里来,是向里收的,要留住。
套新被按照旧礼仪要求,结婚所用的物品,都要是新的,特别是被子,必须是“三面新”。即新里、新面、新棉花。被里要用白色,含意“白头偕老”。套被也有禁忌,例如在农历九月里就不能套被,认为九月里套被容易犯九女星,犯了九女星则婚后一连生九个女孩才见男孩。给新人套的新被子,四角放一些花生、枣、栗子,寓意“早生、立子”。被子套好后,要余下四角不缝合,留给新娘来后再缝上。在北部山区则流行留敞一头被头不缝的习俗,说是留作钻小孩的,还有只把新被中间一道引线缝上,其余引线留给新娘在喜日后第二天来做。这样,据说是为了考验一下新娘子的针线活和教育新媳妇要勤快。
上喜坟喜日的头天下午,新郎由族长领路,去祖坟上烧香硫头,称“上喜坟”。上喜坟要带上酒、水果、糕点、香烛等。在祖坟前摆上祭品,铺上红席,先给最近的祖坟磕头,依次类推。有族林大的,近门近支的都要磕,也有的仅限爷爷、奶奶或三代以内只焚香烧纸的。新郎磕完头,燃放鞭炮,然后在坟头上压一张红纸。其用意是人生喜庆,也不能忘记祖先。
铺喜床、滚床要按喜日子定的时辰方向,把新床安放在新房里,床腿要用四块红纸包的砖垫上,叫做“四块金砖垫床腿”。铺床的人有的是哥、嫂或叔、婶子,有的找本族近门的人,但必须是“全福人”,即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铺床的材料是秫秸、谷草杆、豆秸、秫茬、秫挠子等,秫秸要一顺头铺,不能折断,叫做“一顺百顺”,床故意铺得高低不平,然后放上红席。其用意是不能让新人贪图安逸,要勤劳早起。
喜床铺好后,要找一个男孩来“滚床”、“压床”,最好是新郎的晚辈,如侄子、外甥等,滚床的目的就是希望新娘过门后能生个大胖小子。
有的地方,从喜日起,一个月内不能空床。如果新娘回娘家、新郎特殊情况外出,家中要安排小叔子或小姑子晚上去住。
迎亲旧社会,新郎迎亲要穿戴一新,头戴礼帽,穿大褂,穿锻靴,披红戴花,或迎亲于中途,或迎亲于女家。有钱人家乘坐官轿,或骑高头大马,前有旗锣伞扇开道,后有迎宾人马相随,迎亲路上抱新娘也有的鼓乐齐鸣,八面威风。新中国成立后,男女结婚,男穿中山装,女装红绫祅,胸戴红纸花。一般由副老总带队,另有接上头放鞭炮的司炮手,招呼新娘和女客的女迎宾,还有接嫁妆的执喜们等一行人。各村的都有锣鼓家什,吹吹打打,或迎亲于村头或至中途。
下轿过去,花轿抬到大门前落轿,两位少女,揭开轿门,将一对用红纸包的铜钱和轿里新娘手里的一对铜钱交换,叫“换制钱”。从此,新娘就视婆家为家。另有主家找的两位中年妇女充当女迎亲走上前,对两位送女客作揖后说:“请招呼新人下轿吧!”于是两位送女客来到轿前,搀扶着新娘出轿门,坐到准备好的椅子上,由两位男子架到家中香台子前,站在红席上。至20世纪70年代,破旧立新,农村男女结婚,不再用轿,村里用地排车,生产队的马车扎上春顶,新娘坐于内。另有一帮抬嫁妆的,不过是箱子、柜、桌椅之类。80年代用拖拉机,90年代后一律是小汽车拉人^客货车拉嫁妆。有时七八辆至十几辆车的车队,浩浩荡荡,显彳i很排场。车行至村外路口,先由放路炮的提前回家通知,红总安排一帮迎亲迎嫁妆的人和新郎一块到村口迎接,放鞭炮接上头,新娘下车,与新郎并行回家。六七十年代新郎新娘共架喜匾。90年代坐小轿车至村中大街下车,新郎要抱新娘回家,鼓乐队前行,新郎新娘在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簇拥着到家。
勒性子、撒麸子过去轿停在村外,放路炮的人先回家禀报,执喜人安排迎接事宜,但迎亲先在大路上等待一会,让轿中新人停上一会,叫“勒性子'意思是勒一勒新娘子的脾气,以后在婆家好适应生活,听婆婆使唤。后来新郎携新娘来到大门前,由事先安排的大伯嫂等人慌忙把门关上,新娘在门外站一关门勒性子会才开门,为“勒性子”。一开门,由大伯嫂端一盘麸子撒在新娘头上、身上,意为“进门有福”。烧喜纸新娘进门之前,由新郎的哥嫂(本族近门的)或叔婶在家中的香台前,把事先叠好的金银锞子、元宝封成红纸包烧掉。再用火盆燃上松枝或撒上盐,点燃后乒乓作响,松香四溢,烟雾缭绕。此举说是给天地神送信,天地神得到信息后,好来接受礼拜。另到新房床前也烧几个红包,叫敬“床公床母”。据说“一对夫妻一生当中能给新人烧7次喜纸,就可免去一切罪过'撒喜糖拜天地也叫“结婚典礼”,是结婚礼仪中较重要的程序。结婚典礼场面布置在院中香台前。过去农家堂屋门左边都有香台,是烧香祭祀天地神的地方。现在农家院中已不多,没有的,届时摆张八仙桌子代替,桌上蒙红纸或红布,香台上方墙上用红床单罩上,上贴“结婚典礼”四字,中间为红双喜,也有布置对联的:上联是“握手同行平等礼”,下联“并肩合唱幸福曲”。香台上燃红烛一对,中间用盛满红高梁的升作为香炉,意为“一生美满'有的是前放香炉,后面专放五谷杂粮的升,上放一杆秤,意为“秤平斗满”;也有的放一面铜镜,怕妖魔鬼怪趁机来受“香火”;还有的后面放一笼馒头。现在大部分置盆鲜花或瓶花点缀。结婚典礼由司仪主持,首先鸣炮奏乐,然后司仪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互拜,同人洞房”。新郎新娘毕恭毕敬, 在前来看媳妇的众目睽睽之下,庄重行礼,然后由众人簇拥进入洞房。
过去,新娘被架到香台前,要举行换耳坠仪式,由女迎亲把新娘的耳坠取下,换上银耳环,边换边说:“取下坠,带上环,再想为闺女难上难。”然后新郎新娘男左女右,听从司仪口令行礼。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婚典礼布置为:背景挂毛泽东主席像,手握毛主席语录本,夫妻合唱革命歌曲,改磕头为鞠躬。80年代后,结婚典礼又增加许多新内容,有向主婚人、证婚人鞠躬,向亲朋来宾致敬等条款,还有新人交换信物、新人介绍恋爱过程、主婚人讲话、来宾代表讲话等项目,有些内容形同虚设, 主要是闹闹笑话,活跃气氛。
婚礼毕,由大伯嫂从堂屋门口向外面的人群撒糖块、红枣、花生之类,后来以撒彩肩、放彩花代替。然后,新郎新娘手牵手入洞房或新郎将新娘抱入洞房。
撒帐新人进洞房之前,由两位少女,立即把新房窗户上的彩虹纸撕烂,有细心地把撕下的窗户纸存起来,以后缝在小孩枕头或帽子里,说能防小孩吓着。戳破窗户纸,过去迷信说法是怕日后新娘生小孩哑巴。另一种说法是夫妻二人心情明明亮亮。入洞房后,新人先拜床公床母。床腿东西各拴一公鸡、母鸡,鸡脖上戴上红纸钱,称为床公床母,新娘要被搀扶上床,端坐帐中。过去是顶子床红纱帐。迎女客用托盘托来麦麸、枣、栗子、花生等物用以撒帐,撒帐要按一定的方位,即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依次而撒,边撒边唱撒帐歌:“一把麸子两把枣,先有妮子①,后有小儿②,这个屋里盛不下,往他老爷奶奶屋里跑。”床公床母挑红子撒完帐,挑红子。原来新娘在娘家上轿前,用一块红布,四角缀上一枚铜钱,蒙在头上,俗称“蒙脸红子”,一直到拜完天地,新郎将其引入洞房,都不得取下。待撒完帐后,由①妮子:女孩。
②小儿:男孩。大伯嫂用枰杆或擀面轴子把蒙脸红子挑下来搭在顶棚上,边挑边唱“蒙脸红,搭福棚,一年一个小学生”,连唱三遍。挑蒙脸红子人的资格,各地不一,境内北部多由女迎亲挑,南部各区由新郎挑。北部山区要挑三次才挑开,南部则一次挑开。新中国成立后,城镇青年结婚,新娘顶蒙脸红子之俗逐渐减少,但也有用红纱红帕披在肩上的,以示随俗。现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新娘顶蒙脸红子,只不过在上车或下车时象征性地顶一顶,待结婚典礼便露出庐山真面目。
用秤杆挑蒙脸红子喝同心面同心面也叫“过路汤”。挑过蒙脸红子,要女迎亲把烧好的同心面条或疙瘩汤端上来让新郎新娘喝。此面分盛两碗,碗里放许多香油,碗上放两棵用红丝线拴在一起的葱白当筷子,新人同喝,大伯嫂或婶子大娘要在一旁劝道:“一个病瘩一个儿,多喝点。”喝面条则说:“拖拖不断,生了一个又一个。”用葱白的用意就是生的小孩“聪明”,加香油希望夫妻日子从此过得香甜、幸福。
喝疙瘩汤亮柜北部山区也有叫“抄柜”的。即把新娘的箱子、柜先放在院子里,打开后,由新娘的婆婆兜着五对馍馍,放在柜四角各一对,中间一对,口中念念有词:“亮亮箱子亮亮柜,年年枕着馒头睡。”希望是日子过的陈实。锁上柜,女迎亲吃过饭再把钥匙交给新娘。据说此做法源于一古老的验柜习俗,以借此检查柜里面有没有潜藏着新娘的情人。此俗已多不遵循。
开脸、滚鸡蛋上拜之前,由大伯嫂或女迎亲用丝线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绞掉,叫“开脸”。绞额角上的汗毛之前,先用粉搭一搽,然后将新娘从娘家带来的鸡蛋煮了染红,由大伯嫂或婶娘手拿红鸡蛋在新娘脸上滚动,边滚边说:“红鸡蛋,满脸转,今天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如女迎亲主持这顶仪式,新娘要向她磕头,赠每人两个红鸡蛋。“开脸”标志着从此新娘羞颜已开,祝福早得贵子。这种仪式也有的是第二天一早进行的。
开脸是区别女子是否结婚的标志。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要“绌一次脸”,象男子刮脸一样,未开脸的女子称“黄毛丫头”,开了脸就是小媳妇。
上拜上拜仪式和结婚典礼差不多,主要是对本家族和近亲进行对号入座,礼拜确认。然后族人和至亲赏疏头礼予以祝贺。时间一般选在中午12点前,娘家送嫁人吃过酒席送返之后,也有专看准确时辰进行的。上拜由红总招呼家族长辈或能摊着头的客都到庭院坐定,鞭炮音乐响过,新郎新娘列站在香拜高堂台前红席上,由司仪宣读礼拜名单,拜过三代宗亲,先是父母大人、爷爷奶奶,本家近支长辈及亲嫂,然后是亲戚家,姥娘、舅、妗子在先,姑奶奶、表叔、姑、表兄、表嫂、姨娘、姐,另有干爷、干娘、师爷和其他亲戚。司仪中还有一人专门记账收磕头礼。上拜礼原由新郎父母和执喜人共同拟定,如漏掉该磕喜头的客则会落个“便宜乖”。磕头时,读一个,新郎新娘要同时下跪磕头,有的地方还在香台子前设两把椅子,给谁磕头,要请谁上坐。痛完头,赌①头的人要递上痛头礼。磁头礼要视亲戚远近而定,其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递增,有的地方拿的最多的是父母、哥嫂,当然要看自己的收入条件,有的是姐掏得最多。有的地方主持人和围观者帮着勒钱,要达到一定数额才罢休。
①晴:接受。上拜收的磕头礼,一般交给新郎父母,父母再转给新娘,作为磕头挣的私房钱,有的让给父母支配,补充结婚办场之费用。城里,则直接交给了新郎新娘。上拜时,来看热闹的街坊四邻到的最多。
喜宴喝喜酒也称“坐大席”。古代坐席确是席地而坐,唐以后有高桌子和凳椅之类才高坐。过去,娘家送嫁妆的不算客,路远的赏一般酒菜,路近的给兜些喜馍馍,开些赏钱就走人。现如今,女方送嫁的都是贵客。男方执喜人竭尽全力,主家不敢慢怠。接完嫁妆,让女方客人客屋坐定,是喜日子的第一场酒席,跟随新娘的伴娘多是新娘在娘家的干姊妹、好朋友,大多安排在新房坐,新娘也入席,另找两位陪客的伺候茶水。娘家人吃完走后招呼上拜,上拜完开的喜宴叫“头堂子席”。
过去传统酒席一般是“八果四肴十大碗”,八果为五色果,四肴为两荤两素冷盘,十大碗的顺序是一鸡二鱼三丸子。而贫苦之家,谈不上办酒席,放挂火鞭,简单几个菜招待一下来人算完。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喜酒场的标准越来越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农村喜酒场时兴“两大件”,就是八果四肴不变,正式菜一个大件“鸡”,一个大件“鱼”,一个“大件”跟两个炒碗,就是滑鱼丝、溜鱼片之类。随后上八个压桌碗。90年代档次更高了,差不多是“四大件”,一跟四的炒碗子,六个压桌碗,有的是“四个六”,八个果碟除外,六个凉盘,六个大件,六个压桌碗。六个大件,主要是甲鱼、肘子、整鸡、整鱼、方肉(牛肉或羊肉)或海参杂拌汤。自从有了卷烟,由每桌的两盒到四盒,以至90年代每桌上一条,除每人一盒外, 还不算先上的四盒散吸的。酒由最早的每桌两瓶到四瓶,到每桌搬一箱(内装六瓶),另外敬酒单上。烟的标准由几毛钱一盒到几块钱一盒,到90年代的十几块钱一盒;酒的标准由最初的散酒,到瓶装酒,由几毛钱到几十元钱一瓶。因此,喜酒场消费的烟酒钱和饭菜钱相当。
喝喜酒的人多,没那么多客屋,要在院子里搭喜棚当客屋,客屋分男客屋、女客屋。屋里摆两排桌子,进门处要空一桌,有几张桌子称几桌的“堂口”,如摆19张桌子,称“19桌的堂口”。现在也有一个客屋不分男客女客一个棚里坐,男客桌、女客桌分坐即可。喜宴要一“堂子”一“堂子”地开,坐第一场酒席叫 “头堂子”。酒席一般要两个多小时,第三堂子一般赶在晚上。
整席开酒席由红总指挥调度,传统坐法是七人一桌,留出席口好上菜,后来干脆坐够八人。四果碟凉菜上齐,就可开席饮酒,上第一个热菜是鸡,先放在桌沿边,由新郎的父亲前来客屋作揖施礼,把上的第一道菜端放在桌中间,这也叫“整席' 滕州及山亭北部叫稳菜。然后再作一个揖,说几句“喜酒,慢慢喝”之类的客套话,也有由新郎的爷爷或伯父整席的。现在这个程序还有,只是把上的第一道菜象征性地动一动,或干脆不动,只作揖招呼。此时,全桌起立以示回敬。
开销就是开赏钱,支付给抬嫁妆的脚力钱。由执喜的先与主家商议钱数,按人头点,钱用红纸包好,托盘托了,交给嫁妆头,另给喜馍馈。后来是糖果,提包内装毛巾、香皂一类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团支部承担送女青年出嫁的任务,抬嫁妆的是团员青年,收入作为团支部的活动经费。70年代以后, 嫁妆由男方负责找车去拉,女方只跟自家找的送嫁人,也就不存在开销了。
敬烟、酒待酒桌上的菜上齐后,新郎新娘客屋每个桌前向客人敬酒。执喜的副总一人用托盘托酒壶、酒盅上,由新郎新娘依次给客人作揖行礼,双手端酒敬上,每桌先敬主宾、副主宾,依次类推。有的只敬每桌的主宾,有的每位客人都要敬,有的新郎新娘敬一次,有的分别敬;有的全桌行一个礼都有了,后同举杯,有的是必须每个喝干才敬下一个。有些地方在一个时期时兴新媳妇的敬酒点烟,主要是体现“闹媳妇”、“吵喜”的气氛。新娘每个桌要到,每位客人先端一盅酒再点一支烟,烟必须是自己箱里带来的,双手递给客人,用火柴点着,有的客人为了考验新娘的技巧和耐性,甚至刁难新娘,故意用鼻孔或嘴角吹灭火,以期让新娘多点几次,有的把新娘惹急了,点火烧他的鼻子、胡子。闹这些笑话的主要是年轻人。城镇青年男女结婚,新郎父母在最后也上场为客人敬酒,答谢各位宾朋的到来。
敬酒敬酒后上饭,要由首席说话,首席就是客屋当门头一桌,或设在堂屋的那一桌,由首席向诸桌招呼大家:“喝得怎么样了? 上饭吧? ”得到大家的响应,则上饭吃饭。
敬烟上灯傍晚掌灯时分,要把新房里的灯点亮,新娘从柜里拿出从娘家带来的灯,注入燃油。后来是罩子灯,倒满煤油,由小姑点上,边点亮边唱:“太阳一落黑影影,一对小姑来点灯。右手举着红红火,点亮不灭长寿灯。”现在普及了电灯,但有些地方的农村,还象征性地点上两盏罩子灯。
闹房、听房闹房主要是“闹新媳妇”,农村流行一句话叫 “三天以里没大小”。过去女人小脚,坐轿坐到大门口,弱不禁风,闹房主要集中在晚上。后来“闹媳妇”逐步升级,从新娘子下车到拜天地,从上拜到酒席上敬酒点烟,直到晚上“闹洞房” 达到高潮。讲文明的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说些幽默调侃的话,博取大家哄笑;那些不文明的是动手动脚,对新娘又搂又抱。最活跃的,当然是年轻人,老表、仁兄弟闹得最起劲。有些地方闹媳妇举止野蛮,语言粗俗,使出深身解数折腾新娘,甚至有不良分子侮辱新娘闹出人命的。
当然,新娘的小姑或至亲女辈也有“保驾解围”的,但有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新郎更是爱莫能助。农村这种认为“吵喜吵喜,越吵越喜”的陋习,原意是在让新娘接受新挑战,除去大闺女的羞涩感,脱胎换骨做新人,结果有些扭曲变形。如今,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城乡的这种野蛮行径已不多见。近年来,城镇有不闹新娘闹伴娘的陋习。
闹洞房得实惠的是要喜果子,好事者编出种种理由索取新媳妇带来的喜果子喜糖,众人跟着起哄,不过,一旦出现哄抢现象,局面不可收拾。聪明的新娘把果子糖藏在衣物之下,或分装在箱柜中。有时主家怕不好应酬,偷偷将男方专备的喜烟等递给新娘打发。
喝交心酒闹房高潮过后,晚上客走人散,新郎入洞房和新娘喝交心酒或吃同心面。有的地方,还郑重其事地在洞房摆上八仙桌,放上菜肴,新郎新娘入座,其他至亲客人作陪,外面也有围观看热闹的。程序是新郎新娘相互喂酒、喂菜,以示亲近、关爱。在城市,是新郎新娘喝交臂酒,还有的在新房悬挂一只苹果,让新郎新娘同时去啃。其他娱乐互动节目,也是闹房的继续,为喝交心酒注入了新的内容。送床喝完交心酒,众人散去,由女迎亲或大伯嫂将新人送到床前休息。待新人坐在床沿时唱到:“状元爹,状元娘,状元奶奶(或大娘)来送床。送床不是白送的,七封果子,八封糖。”新娘依照规矩从箱中取出喜果子喜糖,酬谢送床者。送床后,女迎亲或婶子、大娘、嫂在床前烧掉一张写有“床公床母”字样的红纸。边烧边唱:“床公床母脚搭神,俺家来了个掌家人。既掌家,又带财,满房儿女都带来。不要挎篮儿的,不要讨饭儿的,专要骑马拉弓射箭儿的。”新人跪倒磕头拜床公床母。
有的地方,在烧完床公床母后,新郎的母亲用木激子在喜床前边滚边唱:“床前滚激子,来年抱孙子。床前搁小锅,一年一小窝。”其用意就是企盼新娘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并且生得孩子缴实、健康。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乡村这种习俗少了。祈祷完毕,众人散去,让新人上床休息。
听床在热闹、忙碌一天后,新娘、新郎插上房门,坐在床沿上说悄悄话,其实是新人之间交流谈心,听床的则躲在窗下偷听。按照迷信说法,如果是新郎先说话,将来头生是男孩;如果新娘先说话,第一胎则生女孩。假若二人都不做声,生小孩是个哑巴。试想,新人见面,肯定要拉拉呱,谈谈相互感受,说说相关事情,不会不说话的。听房也有叫“听床的”,有的小青年,预先潜伏在新房床下,偷听床上动静,或事先隐蔽在新房某个角落里,暗中窥视新人举止,然后在第二天作为笑料传播。因此,新郎在关门前,都要在新房里里外外巡视检查一遍,以发现“不良分子”,并将其清除出门。如今,这种听房者已不多见了。此外,新娘要开箱,拿出事先放在陶罐(将来作尿罐用)里的糖饼和好果子,招待新郎,洞房里的灯,要一直亮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