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67
颗粒名称: 订婚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5
页码: 133-137
摘要: 下通书也叫“传启”、“下启”,传启有传小启、传大启之分,又叫“过红'“下柬子”等。这在旧社会就相当于婚姻契约。
关键词: 订婚 风俗习惯

内容

下通书也叫“传启”、“下启”,传启有传小启、传大启之分,又叫“过红'“下柬子”等。这在旧社会就相当于婚姻契约。通书具有一定的书写格式,由村中懂行的文秀才执笔。作为男方求婚的红套贴,内书生辰八字,外套上写有“龙凤呈祥”、“百年好合”字样的祝词,内中红帖三折,首页写“幸借冰言,敬求金诺”等求亲词句。女方接到通书后,要以同样的格式写回书。首页为“仰承玉言,谨遵台命”等允亲语句,帖内也写明女方的生辰八字。通书落款是双方家长的名字,也有的什么也不写,只作为一种心照不宣的程序而走走过场。男方传启书女方回启书传大启,就是正式婚约,相当于解放后民政部颁发的结婚证,具有法律效力。下大启和下小启的书写格式大同小异,只是更加郑重。旧时传大启所用的喜帖,系彩印龙凤帖。男方用印有双盘龙的龙帖,女方用印有双翔凤的凤帖D文字内容:男方龙帖一般写“久仰名门,愿结秦晋”等句;女方凤帖写“幸借冰言,仰答洪章”等句。落款为“眷姻弟X X X,现年X X岁顿首,X年X月X日。”在柬帖的左下角落款为“眷姻弟X X X,现年 X X岁顿首,X年X月X日。”如果男女方的爷爷辈健在,则以爷爷的名义落传过大启之后,两家就成了亲家关系,有了正式来往,包括有红白喜事,都得送信。为了简便手续,也有将“小启”“大启” 一同传递的,下大启要择个双日子,由媒人和女方的本家叔父或族人同去男方家,男方要置办酒席款待,以示隆重。
  送彩礼过去,男女一旦定下亲,在下大启的当天,要由男方送给女方一定的聘礼,一般是女子的穿戴衣服、布料、首饰、化妆品等,都要是成双配套,另有送红包礼金的。这当然根据男方家庭条件而定,有钱人家车拉人抬,以显气派,一般平民百姓也就是红包袱一个或若干个。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女方不太满意男方,借机多要彩礼,以此拿捏、刁难男方。
  信物下启中还有一些信物,如用彩纸包一小撮米和面,意为“米面夫妻”;麦麸寓意“有福”;艾叶,寓意“相爱”;两条鱼,象征“有余”。然后两个红包袱皮用红绿头绳捆扎,两头拴铜钱,意味着月老使男女红线相牵。铜钱外圆内方,象征天地,叫做“乾坤相连,男女一体”。头绳上再插几枝松柏,意为“松柏长青,流传百支”。还有红纸绿帖。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主,反对包办、买卖婚姻,提倡男女订婚不收彩礼。但是在农村订婚之曰,仍由男方给女方买几身衣服,买些喜糖之类带回娘家散发,以示喜庆。时至今曰,在订婚前后,男方要给女方买纪念物品,大多是衣服、首饰之类,有的女方由姑嫂陪着,去城里大商场选购,女的捡看中的尽管要,男的只管付账掏钱,也有的男方被要淌汗的。不少女方不要,让男方随心买,男方也不敢太吝啬。
  登记婚姻法颁布后,实行男女订婚到民政部门去登记领取结婚证,履行法定程序。20世纪90年代后,婚姻下启的习俗,已不多见。
  请期就是“要媳妇”、“要日子”,也称“要八字”。亲事定下来,便是选择举行结婚仪式的具体日期了。由男方近门族人,到女方家中索要生辰八字,议定婚期。过去要媳妇,得要好几趟,女方父母以女孩尚小、家中需要人手、家中有什么事、嫁妆准备等等理由,加以推辞。即使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第一次就应允的,以显女方家庭对女儿婚姻的重视和最后一次对女儿终身大事行使权力。这样做,一来让男方感到结亲没那么容易;二来也是对女儿的留恋。当然,也有以此要挟,向男方多次索要彩礼的。直到现在,农村还是要女方开“生时”,以生辰确定哪月哪天嫁娶。过去,首先按女方生肖属相定下月份,按传统说法是:“正月鸡和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与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二腊鼠马走”。然后再定哪天,一般是上半年下半月日期,下半年在上半月日期。结婚成双成对,忌单曰子,逢“九”例外,因为九有“天长地久”之意,该哪日出嫁叫“大利月”,特殊情况另起哪月份叫“小利月”。“小利月”出嫁,嫁女一个月忌见父母,否则要破解消除,这实属迷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按生辰八字看日子的越来越少。农村也和城市一样,选择国际性节日或国家重大节日,如“三八节”、“五一节”、“五四青年节”、“十月一”、“元旦”或春节前“腊八”、年“三十”,省却了许多忌讳。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