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家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50
颗粒名称: 社会家庭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16
页码: 113-128
摘要: 本段消息讲述了枣庄市家庭、家族、社交礼仪、社团、送节礼等风俗习惯。
关键词: 社会家庭 风俗习惯

内容

家务又称“家政”,是指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通常称“过日子”。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言其复杂繁琐。
  家务的主要决策者是家长,家长又称“家主”、“户主”、“当家人”,在过去家长制家族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威,对内维护家族秩序,对外全权处理一些事务。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因此家长以外的家庭成员,统称为家属。
  家务琐事的具体管理者主要是家庭主妇,主妇又称“内当家的”,一般是家长的妻子,是“多年的媳妇熬成的婆婆”。这些人会料理家务、盘算过日子。旧时的家务劳动主要由主妇承担,所以过去找媳妇,要先看其会不会做针线活、会不会烙煎饼等。在当代生活中,男女平等,妇女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夫妻双方共同主持家务,专制的家长制已被家政民主化代替。包括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情来往、生产劳动,赶集上店等。一般情况下男主外,女主内,丈夫下地劳动,妻子在家“收干晒湿”,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农业集体化以后,男女都一同下地干活,中午办饭时间,妇女提前回家,吃饭时,男子再收工吃饭。20世纪80年代后土地分到户,家务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格局。
  家教家教、家规是家族长辈对幼辈子女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包括育德、育才等。育德,受几千年封建道德的影响,人们总是把 “忠孝、节义”作为美谈,枣庄地邻孔孟礼仪之邦,多数人家把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作为家训。育才,在幼儿阶段,往往通过儿歌、童谣、谜语、故事,启发子女智慧,灌输基本知识,培养认知事物的初步能力。少年阶段,一般农家孩子,渐次学会一些农活和家务,然后送进学堂,学习文化知识。成年后,培养其主家立世之道,学会一技之长。
  家业家业也叫“祖业”、“家产”、“家当”,包括田地、宅基地、房屋、家具、农具、树木、粮食、钱款等。家业归全家人所有,任何人不能占为己有。
  在过去大家庭中,主要表现在财产继承方面,而财产继承又集中反映在分家上。过去分家,要请中人或子女的娘舅到场,写上名单、几家几份,新分户和中人都要签字画押。多是几个儿女都结婚之后再进行分家。近年来是结了婚就分出去,包括独生子。
  从前家产继承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以长子、长孙为主要继承人;第二种以幼子为主要继承人;第三种以老人与几个儿子平均分配财产,或谁最后赡养老人,谁继承财产,或共同赡养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分配遗产。但无论如何,出嫁的闺女是摊不着份的。这在农村相当普遍,在城里稍好一些。
  亲戚称谓亲戚是以婚姻为基础的,两宗族之间联婚就有“千刀割不断的亲戚'联婚形成嫡亲,下一辈子就是表亲。
  称呼母亲的父亲,当面叫“姥爷”。母亲之母当面叫“姥娘”。
  母亲之兄、弟称为“舅”,其妻子当面叫“妗子”,书面称“舅母”。
  母之姊妹当面称“姨”,其夫称“姨父'夕卜祖父之父母称为“老姥爷”、“老姥娘”。夕卜祖父之姊妹称之为“姨姥娘”。
  姨之子女,称“姨哥”、“姨弟”、“姨姐”、“姨妹”。
  父之姊妹,当面称“姑”、“姑娘”,其配偶当面称“姑父”。姑之子女称“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对人称“表兄弟'“表姊妹'父之舅称“舅老爷”,其配偶称“舅奶奶”。
  父之姨称“姨奶奶”,其配偶称“姨老爷”。
  父之姑称“姑奶奶' 其配偶称“姑老爷'姑奶奶之子称“表大爷”、“表叔”、“表姑”。其配偶称“表大娘”、“表婶子”。表姑的丈夫称“表姑父”。
  妻之父,当面称“大爷”、“叔”,对人称“老丈人”、“老泰山”。
  嗪城里不少人随妻叫“爸爸”。
  妻之母,当面称“大娘”、“婶子”,对人称“丈母娘”、“泰水”。城里不少人随妻叫“妈妈'妻之兄弟,当面称“哥”、“兄弟”或您舅,书面称“内兄”、“内弟”,对人称“大舅哥”或“大舅子”、“小舅子”,还有“小孩他舅”。
  妻之姊妹,当面叫“姐”、“妹妹”、“您姨”或叫学名。对人称 “大姨子”、“小姨子”、“小孩姨”。其配偶当面叫“姐夫”、“您姨夫”。书面称“襟兄”、“襟弟”,对人称“连襟”、“两乔”、“两来襟”、“两来拽”、“对脊骨”。
  姊妹之夫,当面称“姐夫”、“您姑父”,对人称“小孩他姑父” 或“老X(姓)家”。
  父母对其女之夫当面称“您姐夫”,对人称“老x(姓)家”、“闺女婿”、“贵客”。
  夫妻双方之父母当面称“哥”、“兄弟”、“嫂子”、“您婶子”或 “妹妹”。书面称“姻兄”、“姻弟”、“眷兄”、“眷弟”。
  仁兄弟之间当面按原称呼,对人称“仁兄弟”。
  干父母当面称“爷”、“娘”,“爸”、“妈”,对人称“干爷”、“干娘”。
  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根据关系远近、年龄、场合不同,变换不同的称呼,这取决于长辈的性格。
  对于亲联亲、亲摞亲、亲上加亲的称呼,俗话说“亲戚撸不直,撸直没亲戚”,意思说完全按一门亲戚称呼,就会乱套。采取“先叫后不改”的方法,一般亲戚与本家之间称呼不一致,以本家为标准,俗话说“有千年的本家,没有千年的亲戚”。至亲与远亲以至亲为准。俗话说“亲的打不掉,易的安不牢”。远亲与干亲、仁兄弟,以远亲为准。
  仁兄弟和干姊妹之间,仍按结拜前相互称呼,不因结拜而更改。
  家族枣庄地区家族在从前是典型的“九族制”。古代遭罪有灭九族之称。“九族”制的重要标记是丧服制中的“五服'即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孙之间九代血缘关系。枣庄人多依出不出“五服”来论亲族远近。“五服”之内,称为近门近支,出了五服则以本家论了,或称“自己”、“一家子”、“当家子”。也有的“同姓不同宗”,有的同姓“论不上的”。本家,先论祖先是谁,再论是几世,才是真正的本家。否则,用姓同班字同来判断是不准确的。过去各姓氏起学名大都按班辈,共3个字,第一个字为姓,第二个字为班辈,第三个字则是名。第三个字有不少兄弟或叔兄弟排行起的,显示团结。
  家谱家谱称为宗谱、族谱,古称谱牒、家牒、家乘。家谱的形式多数订为书册,外加谱套。有些大家大族的祖谱,除记载世系各代人之外,还记载重要家庭成员的事迹。在立家谱过程中,常见认古代名人为始祖的习俗。如境内李氏认老子李耳为始祖;刘氏认汉高祖刘邦为始祖;张氏认留候张良为始祖等等。
  家谱大都是三四十年一续,叫“续家谱”。20世纪50年代后,续家谱一般在不公开情况下进行。80年代后重修家谱之风兴起,也有膝下无儿,续到女儿的。
  任氏族谱族谱内容繁多,有序、族规、训词、族源考、传记、世系等。谱序有“创修族谱序”、“重修族谱序”等。大部分家谱中都记载先祖明初从山西喜鹊窝迁来等内容。
  家谱分支系排列,每班辈标明几世,所居住何村也标得很清楚。
  亲族称谓宗族成员之间的称呼,不同姓氏对父亲的称呼不一样,口语、书面语、当面、对人又有不同。
  子女对父母,对人统称“老人家”、“双亲”、“高堂”。
  子女称父,$庄地区称父为“爹”、“大①”、“爷”。俗称“爹轻,爷重,叫大为正”。20世纪80年代起,农村学习城市叫法,称父亲为“爸爸”。
  子女对母亲,当面称“娘”,近些年称母亲为“妈妈”。
  祖父称“老爷”、“爷爷”。曾祖父称“老老爷”、“老爷爷”。太祖父称“老老老爷”、“老太太'再往上辈称“老白毛”。
  祖母称“奶奶'曾祖母称“老奶奶'再往上与太祖父称同。父之兄称“大爷”,按排行称“二大爷”、……父之兄妻称“大娘”、“大妈”,按排行称“二大娘”、“三大娘”父之弟妻称“婶子'按排行称“二婶子”、“三婶子”…… 兄弟相称“哥”、“兄弟”、“弟弟”。
  夫称妻,书面直呼学名。对人称“家里的”、“老婆子”、“家属”、“对象”、“暖脚的”、“媳妇”、“那口子”、“办饭的”、“老伴”。
  当面称“孩子他妈'“孩子他娘'“我说”或直呼学名。
  妻称夫,对人称“男人”、“外头的”、“当家的”、“出力的”、“那口子”、“孩他爷”“小孩他大”。当面称“孩他爸”、“孩他大” 或直呼学名。
  妻对夫之父当面随夫称呼,对人称“老公公”、“公爹”、“小孩老爷”、“小孩爷爷”。
  妻对夫之母当面随夫称呼,对人称“老婆婆”、“婆婆”、“小孩奶奶”。
  妻对夫之兄当面随夫称呼,对人称“老大伯”、“他大爷”“小孩大爷”。
  妻对夫兄之妻当面随夫叫“嫂”、“嫂子”,对人称“大伯嫂”、“他大娘”、“小孩大娘”、“妯娌”。
  妻对夫之弟当面称“兄弟”、“您叔”或直呼其名,对人称“他叔”、“小叔子”。
  妻对夫弟之妻当面称“妹妹、”“我妹”、“妹来”“您婶子”,对人称“他婶子”、“兄弟媳妇”、“妯娌”。
  妻对夫之姐当面称“姐”,对人称“他姑”、“大姑娘”。
  妻对夫之妹当面称“妹妹'“我妹”、“妹来'“您姑'“您姑娘”,对人称“小孩他姑”、“小姑子”或直呼其名。
  父母呼儿子,当面呼乳名,结婚生子后“X X他爸”。呼儿媳“XX他娘祖父母称孙辈为“孙子”、“孙女”、“孙媳妇”。
  父母称子女为“孩子们”,称儿子为“小子”、“儿”;称女为 “闺女”、“妮子”、“妮儿来”,当面直接呼乳名,出嫁后称“老张” 或“老李”等夫姓。
  兄弟之子女称“侄子'“侄女'妇女改嫁带来的子女,对母亲后夫当面称“爹”、对人称“月白爹”。
  社团结义结社义亲义亲主要是认干爷、干娘、干兄弟、干姊妹、师兄弟等。
  认干亲要举行仪式,小孩要磕头叫“干爷”、“干娘”,小孩小的可由其亲生父母抱着代办。干爷、干娘要给干儿、干闺女见面礼。认干亲是喜庆事,去认的要带礼品,被认的要设酒饭招待,干儿女逢年过节要去看干爷、干娘,干爷、干娘死后,干儿女也要披麻戴孝为之送终。
  结义兄弟也称“拜把兄弟”、“仁兄弟”,通称朋友,一般为7〜8人。民间多以三国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崇拜偶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拜把子”其实是义气相投者结义。结义要磕头、盟誓,立金兰谱,各存一份,故也称“换帖”。结义誓词过去多为“皇天在上,厚土在下,诸神鉴察,吾等结为异姓兄弟,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如有异心,天诛地灭……”等。实际上,正义之人聚在一起,可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坏人聚在一起,就可能形成黑、恶势力,危害社会。同业行会找伙计居住在岸上的人们好把常年在运河上使船的称为“船滑子”,意即使船的经多见广、多谋善断、聪慧灵通,这不无道理。使船者常年在水上漂泊,经常与风浪搏击,还要经常处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长此以往,他们身上便具有了鲜明的行业烙印。
  水上行船不容易,在船上当伙计更不容易。因此,船东家在为船找伙计、请雇工时就显得尤为慎重,甚至煞费一番苦心。流传在台儿庄一带请伙计的故事尤以“吃面条”最具代表性。船东家需要一名上船帮忙的伙计,待找到后,并不急于决定是否留用,而是将伙计带到一家饭店,虽然只是两个人,但东家却要三大碗面条,待新请的伙计刚刚动筷时东家却乘其不备,从碗中夹起小半碗面条,迅速往伙计的碗中放去。这时,伙计若要让东家将面条放手,并说一些“吃不了”、“我还刚吃呢”等之类的话语,那船东便会起身离去,这样的伙计不是他所中意的人。若那伙计反应灵敏,见船东夹面而来,二话不说,迅速伸模,将其夹来的面条当中一架,然后放在碗中,那么在吃完面条后,船东家便会带着他上船。因为在船东家看来,船上的伙计只有具备灵活的头脑、敏捷的身手、快速的反应能力,才能在大风大浪、危急关头临危不乱,应付自如。吃面条其实是船东家请伙计的一次考试。
  即使干过船工的人,想到一家船上去找活做也不是一件易事,不仅要有一身过硬的使船功夫,而且还要经得起船东家的左盘右问。于是在东家与伙计间展开的对答,颇显出斗智斗勇的色彩。找活的人到了船上,船东家此时连起也不起,只是问道:“干什么的?”“身背二尺八(舢板),手拧二寸半(篙拐子)。”“哪个师傅的船头?”“祖师爷的船头。”“你学的不少?”“我学的不多,用的不缺。”“你是捏头的,还是拿尾的?”“我既能捏头,又能拿尾。”经过一番问答,船东家这才起身让座。但船东家毕竟还不放心,于是针对船上的各项活路,二人之间又展开一系列精彩的问答:“高,高不过什么?”“尚,尚不过旗杆头。”“低,低不过什么?”“低,低不过地皮。”“前,前不过什么?”“前,前不过橹头。”“后,后不过什么?”“后,后不过船尾。”见此人能够对答如流,便知是使船的行家里手,于是船东家便予录用。
  认师傅旧时的船民有很多帮派,如船帮、网帮等。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台儿庄船民主要是受青帮的控制。那时不加入青帮组织的船民俗称“白脖”,是混不开的。因此,台儿庄一带的多数船民都有自己的帮会组织。在当时,参加帮会也叫“在家礼'“认师傅'由于当时帮会组织盛行,船民行船至外地,各地船民们聚在一起喝茶饮酒时,总免不了用帮派暗语相互问询一番双方的 “家礼”:“请问在下祖师爷是谁?”“家有本命师、本命爷、本命师太。”“家有多少船?”“家白分支,行三,满运船42只,7只停修,35只上坝。”通过对话,双方便知晓了各自的师傅。若属同一帮会,便会倍感亲切。
  清朝,台儿庄地区船民中流传着“上有马凤山,下有宿迁官”的说法。马凤山、宿迁官均指帮派头目。宿迁官在入江过闸处设一站点,对来往船只进行检查,并以为皇娘娘征收胭脂粉钱为名,向过往船只收费敛财。为此,船民怨声载道,但敢怒不敢言。据传,大臣刘墉坐船私访,经过此处,因不满宿迁官胡作非为,而与之发生争执,被绑在岸上的旗杆上。后来,刘墉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宿迁官才慌了手脚,急忙放人,刘墉却执意不叫松绑,弄得这个宿迁官束手无策,最后只得让手下连人带旗杆一起砍下,才算将刘墉放下。砍掉了旗杆,也砍去了宿迁官的威风。从此,船民们驾船入江便一路无碍了。据现存的资料记载,旧时的帮派组织官匪皆通,实力强大,就连朝廷内部也与之有密切联系,所以帮派横行,各霸一方,鱼肉乡民,有恃无恐。
  船民们之所以要加人帮派组织,主要是想利用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来保护自己,求个平平安安。所加入的帮会组织的影响越大,实力越强,船民外出行船时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险系数也就越尚。
  据传,有个使船的去安徽送货。当船行至长满2米多高的一段芦苇丛河道时,天已黑了下来。这时,突然从芦苇丛中窜出一伙强盗,抢去了他身上所带的玉佩和船上的部分财物,而后将他们送到了强盗头目面前接受盘问。但在言谈语句中,其父得知贼头和他竟是在同一“家礼”。结果,贼人不仅全部归还了所抢财物,而且还让他们在桅杆上挂上一面中间绣着“万”字的白旗,以防再次遭劫。后来,他们果真一路平安。
  社交礼仪所谓“社交”,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际往来。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总是不断地在与别人打交道;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个人、家庭甚至家族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人们总是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社交礼仪即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必经遵守的规则。
  致敬礼叩头民间俗称磕头。磕头作揖,行礼时先作一揖,然后双膝跪地,叩头。屈一次为一叩。大礼为“三拜九叩”,跪拜礼通行于祭神、祭祖、庆吊等场合。另有求情求饶等场合也有跪拜,甚至有“长跪不起”、“连续磕头”、“磕响头”等情形。
  作揖、抱拳合掌上举弯腰下拜为作揖,又称“打躬作揖'“作揖施礼”。男子熟人相见,抱拳拱手致意,在武林中尤其流行。
  抱拳礼寒暄问候民间有互相问候的礼节,见面问“吃了吗? ”“上哪去? ”“忙吧?”还有偶尔相见,则问“最近忙什么? ”“家里人都好吧? ”或简要咨询其他情况。
  骑自行车的见熟人要下车,戴口罩见人打招呼要摘下口罩,正忙于干活或某项工作,要先停下,再打招呼。
  特殊礼节过去僧人有双手合十礼,有单手的额手相庆礼,耶稣、天主教徒则是画十字。
  馈赠节日馈赠俗称送节礼,主要是八月十五、春节,还有冬至 “数九节”。过去,男女订婚后,每逢节日,男家要备礼送女家,女家也有回赠。
  人生礼仪场合馈赠小儿出生送“粥米”以贺,并给小孩见面礼;婚嫁送钱为“喜礼”,另有的送贺匾、衣物,但忌送钟表,因 “送钟”与“送终”谐音;祝寿送“福寿糕”、寿桃、寿帐、寿画等;丧礼礼钱送火纸、香烛、果饯,称“行来往”,北部山区称“串礼”。
  过去农村在麦收后,亲戚相互走动,故俗语说:“收罢麦,打罢场,娘看妮,妮看娘。”送节礼逢节日,亲友间互赠礼品,俗称“送节礼”。近年来所说的送节礼,多指新婚女婿或即将结婚的未来女婿,给岳父母送礼,多在中秋节、春节两大节日礼品较隆重。其他节日,一般送礼较少,且相互赠送,俗称“看亲”。民国年间,富裕人家送礼常备四荤四素四样糕点,姻亲特重,一般人家稍有变通。
  农村送节礼,回粉条或挂面,档次高一点,回粉丝、腐竹,称为“细水长流”、“有个扯络”。闺女婿第一次送节礼,要给见面礼,给多少钱视自家条件而定。
  贺新居及乔迁搭膳每有建房,亲友常携酒、烟、肉、食品为贺礼,俗称 “搭膳”。馈礼多少,以亲疏远近而定。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送粉条、面粉、猪肉、鲜鱼、瓜千酒和中低档纸烟之类。70年代以后,乡村贺礼以鱼、肉、酒、中档以上香烟为主。竣工时设酒宴酬谢工匠,常邀亲友与之同欢,以示感激相助之情,谓之 “谢匠乔迁新居,俗称“搬家”。多在凌晨进行,天明之前搬完。届时,亲友常携烟、酒、鱼、肉或匾前往祝贺,谓之为“温锅”,主人要设宴款待亲友。20世纪90年代以后,祝贺乔迁的贺礼上升为买高档家具或家用电器。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