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901
颗粒名称: 使船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页码: 49-50
摘要: 自明清至建国初期,往来于台儿庄运河上的船只多为木质结构,且运载量较小,最多的只能载货五六十吨。
关键词: 船民生产 风俗习惯 使船

内容

自明清至建国初期,往来于台儿庄运河上的船只多为木质结构,且运载量较小,最多的只能载货五六十吨。那时的运粮船只多为三节舱,即前舱(前闷头)、中舱(大舱)和后舱(后廒)。前舱一般住的是使船帮忙的伙计,以便于迅速及时地启动、停泊船只。中舱是船东家平时活动和待客的正厅,较前、后舱面积均大,且留有窗户,以利通风采光。舱内设有桌椅、茶具等,其主要摆设与岸上人家几乎无异。后舱主要是船主及家眷住宿的地方。除此之外,个别船只为运送某些特殊的物品,如黄金白银、珠宝首饰等,还特别设置了私舱子。私舱子设在前舱与中舱之间,从表面上看上去是两舱之间的隔板,但隔板内留有一定的空间,是一个夹层。打开夹层的机关,便可藏贮一些贵重物品。
  运河铁驳船在出现动力帆船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风帆是船民远航的必备用具。借帆行船,不仅为船工节省了许多力气,而且加快了船的行驶速度。由于风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自然气候的限制,因此许多船民在逢年过节时,都要在船的桅杆上贴上“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得力先行”的对联,以求一帆风顺。风帆自上而下主要由马鞍桥子、篷挑、篷杆、篷幅、风扣、老鼠尾、抱桅爪和角叉子等几部分构成。这几部分构件,有的起到主骨架作用,有的起到固定作用,有的起到掌握方向的作用,只有配套使用才能使风帆操作自如。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