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879
颗粒名称: 狩猎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4
页码: 38-41
摘要: 狩猎枣庄市地形地貌比较特殊,北部、中部、南部都有山,其他基本是平原地区。
关键词: 狩猎 风俗习惯

内容

狩猎枣庄市地形地貌比较特殊,北部、中部、南部都有山,其他基本是平原地区。尤其是北部地区群山连绵,森林茂密,自古就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活在山区的人们为了生活的需要,采取枪打及用器械定点捕捉的方法获取野生动物。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猎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些人家因此成为猎户,有些猎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神枪手”。
  组织狩猎的组织,往往是松散型的。到了狩猎的季节,猎人们就聚集起来,过了狩猎的季节,大家就散去。外出狩猎,猎人自带猎枪、砂子、火药、干粮,晚上各自回家。去外地狩猎,需要住店,店钱均摊,一般由为首的猎人垫付,日后从狩猎得来的钱款中扣除。
  方法狩猎,有集体狩猎和单人狩猎两种。集体狩猎一般称围猎,但围猎不同于平原地区,平原地区是缩小包围圈,将猎物往中间,需要很多猎手。山区因地形复杂,围猎必须讲究阵法,围猎时,参加人员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几个,且都有明确的分工。其中,有的负责“撵障子”,有的负责“撑障子”,有的负责 “坐障子”。撵障子及撑障子的猎人排列成簸箕形,将猎物往前赶,没有十分把握不能开枪。猎物向前跑的地方是高地,早有数名枪法好的猎手隐蔽在那里,这叫“坐障子”。猎物迎面跑来〔便开始瞄准。此时,猎物体力已消耗很大,又是向上岗跑, 速度减慢,便于开枪射击,这叫打“迎风”。处在坐障子中间的枪手,则是围猎队伍中枪法最好的一个。
  过去,枣庄地区围猎主要是猎取狼、狐狸、野狸子等大一些的动物。围猎时间一般在每年的正月、二月,秋收以后再开始,至十一月。
  个人狩猎灵活性较强,比较自由,但猎物仅为野兔、獾等小动物,精明的狐狸就很难猎获了。
  处置每次狩猎之后,由为首者指派专人处理猎物,肉煮熟后去集市卖,皮晾干后卖掉,所得钱款平均分配。20世纪年代山亭区西集镇姚庄、姜庄等村庄的猎手在狩猎季节,每人每天向生产队交七毛五分钱,生产队按一个劳动力的工值给记5分。
  狩猎有专门的术语,除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领线”、“送腚”、“横梁”等。猎手发现猎物,瞄准,叫领线;在猎物后面追着打,叫送腚;猎物横着跑叫横梁,打横着跑的猎物叫打横梁。猎物的皮毛等级按“路”,分“头路”、“二路”……。
  真正的猎人,狩猎有讲究,腊月不打猎,生下不久的猎物不打;过年时,枪上要贴“酉”字,以祈求来年猎取更多的猎物。
  枣庄地区有名的神枪手,有市中区齐村镇陆庄村的陆守贤,山亭区西集镇姚庄村的姚连荣等。民间至今尚流传他们打狐狸精的故事。器械捕捉猎人狩猎使用装有火药、铁砂子的猎枪,一般不带别的器械。使用器械,主要是在离村庄不太远的地方捕捉猎物,且地点相对固定,又便于投放器械和拾取。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下地枪用线绳连接扳机,猎物走过,绊上线绳,土枪引响,打死猎物。地枪很危险,有人或家畜绊上会造成误伤,因此,下地枪的只是极少数。
  下套子是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专门套野兔。在野兔经常出现的路线,用钢丝挽活扣,形成圆圈,另一头固定在石块上,兔子路过钻进圈内,越挣扎越紧。第二天一早收取时,大部分尚活。
  张拍子拍子,指的大石板,猎物进石板下吃诱饵,触动机关,石板拍下,压住猎物。做法是在地上楔一木橛,撑开旁边石板,石板下连接细木条,并放诱饵,猎物进石板下吃东西,绊动细木条的一头,石板拍下,猎物来不及逃跑而被压住。
  张圈子圈子有木头和石头两种。木头圈子是长1米左右的长方体,里边放着小动物或肉类作诱饵,一头是用粗铁条排成的铁窗,另一头敞开,里边有个连接闸门的踏板。猎物从敞开的一头钻进去,踩上踏板,身后闸门自动落下,猎物进退无路。木头圈子以活鼠或肉为饵,专捕捉黄鼬和野狸子等小型动物。石头圈子在獾或狐狸洞穴口设立,用石块砌垒,体积大,原理和木头圈子相同。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