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874
颗粒名称:
资源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7
页码:
30-36
摘要:
枣庄多为丘陵山地,也有平原,土质肥沃,气候适宜,适应多种树木生长,较为普遍的树木种类有用材树和经济树,另有近年来的绿化观赏树和山地野生乔木。
关键词:
林业资源
风俗习惯
内容
枣庄多为丘陵山地,也有平原,土质肥沃,气候适宜,适应多种树木生长,较为普遍的树木种类有用材树和经济树,另有近年来的绿化观赏树和山地野生乔木。
用材树:有杨树、槐树、柳树、榆树、楸树、楝子树、桐树、柏树等。杨树有毛白杨和速生杨,树木挺拔。
柳树有直柳和垂柳,木质较绵韧。
槐树有国槐和刺槐、洋槐两种。国槐、刺槐木质坚韧。国槐米可入药,剌槐花可食用。
榆树,木质绵韧,其果实称“榆钱'可食用。
楸树,又有金楸、银楸两种。金楸、银楸生长慢,木质细,花可入药。
楝子树,木质坚韧,结实耐用。
椿树,分“臭椿”和“香椿”。臭椿木质脆而硬,香椿又是经济树,木质细腻、坚硬。树叶嫩时叫做“香椿芽' 可采摘食用。
桐树有梧桐、青桐、泡桐、法桐等数种。梧桐木质较细,青桐木质粗而脆,法桐多作绿化树,泡桐生长快,木质松软耐磨,多作板材。柏树多为侧柏,当地群众泛称“松树”,多栽植在墓地、山上,生长缓慢,木质坚硬。
条木有白蜡条、紫穗槐等。白蜡条、紫穗槐枝条柔韧,收割后多用以编农用筐、篓之类。
经济树种:桑树,叶用作养蚕,其果实有白桑椹、黑桑椹两种,可食用。桑木柔朝结实,大面积种植时,幼树经剪顶、留杈、待长到直径5厘米左右时,经整形勒制成农具木杈,再粗一些的加工成扁担。
桃有毛桃、酸桃、甜桃、半口桃、赖巴桃等。近几年,引进的新品种有“四月半”、“五月鲜”、“六月红”、盘桃、冬雪桃等。地方传统品种有临城桃、台儿庄区张山子镇蜜桃。
杏有巴桃杏、红杏、麦黄杏、干壳杏、水杏(又称白杏)、拉秧子杏、关公脸等。
枣有圆铃枣、长红枣、大马牙、木枣、脆枣,近几年又引进了冬枣。市中渴口乡刘庄圆铃枣和阴平镇圆铃枣、店子镇长红枣、市中齐村孟庄脆枣都享有盛名。
核桃有米子核桃、隔子核桃,又有大核桃、小核桃之称。
花椒有小红壳、大青壳,@几年又引有杂交花椒。山亭是花椒主产区。
柿子有牛心柿子、磨盘柿子、鹅黄柿子、瓜蒌柿子、满堂红柿子、馍馍柿子、大托柿子、脆柿子、盖柿子,多由圆枣子树嫁接而长成。
梨树有大鸭梨、酥梨、花皮秋、铁梨等。滕州市柴胡店镇刘村稣梨甜脆可口,汁多核小,已有500年历史。梨树多由棠梨 (古称甘棠、杜梨)嫁接而长成。晒柿子饼苹果有富士、国光、青香蕉、新红星、首红、藤木一等。20世纪80年代枣庄市大面积种植。
山楂也称红果,有大山楂、山楂红子等。
櫻桃,早春上市,由于结果早,又是鸟类的美味,因此有“樱杉yff吃树难看”之说。
石梢有败花甜、大仁子、铁皮、红皮、冰糖仁子石榴等。峄城万亩石榴园据传有600年的历史,堪称“冠世榴园”。
李子有红李、麦黄李、鸡心李等。
板栗,山亭区徐庄板栗较为驰名。
另外,山区还有野生树木如讽杨,又叫平柳、山榕树、山桃、酸枣、毛桑等。
稀有树种有文冠果、银杏、青檀等。
文冠果,又称“文官果”,亦称“木瓜”。较为古老的有两株,一棵在滕州市张汪镇杏园村张成勋家中。据说在明初栽植,距今有500余年;一棵在在界河镇界河村火神庙内,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
张塘村银杏王银杏,又叫白果树、公孙树、鸭脚子树。枣庄市千年以上银杏树有7株,其中树龄最大的为2500余年,树高25米,树围8.1米,位于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张塘村。2000年树龄的有2株,均位于市中区西王庄乡付刘跃村,其中一株树高27米,树围2.9米;另一株树高27米,树围3米。1000年至2000年树龄的共4株,分别在峄城区古S卩镇坊上村、市中区孟庄镇峨山口村、齐村镇凤凰岭村、税郭镇玉皇庙。
青檀,又称翼朴。主要分布在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青檀寺,为古树群,现有500余棵,占地约5公顷,平均树龄在300年以上,树平均高度12米,平均树围0.56米。
青檀树其他名木有黄连木、葛藤、五角枫、皂荚树、糠椴树、厚壳 (梭罗树)、卫矛(鬼箭羽)、小叶朴(黑弹、白麻子)、柘树(柘桑)、朴树(沙朴)、槲栎(青冈树)、黄檀树、流苏树(牛筋子、茶叶树)、漆树(大木漆)、鹅耳枥、榔榆、八角枫(勾儿茶)、枳具(拐枣树)、复叶槭(白蜡槭)。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