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民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866
颗粒名称:
农业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8
页码:
23-30
摘要:
枣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境内北辛遗址发掘出的先进的原始农具和窑藏谷物,说明了早在7300多年前,原始农业已近雏形。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土地分为山地、湖地、平原地。因土壤结构和水浇条件的不同,枣庄南部及西部地区农作物具备灌溉条件,而东部及北部山区主要是耐干旱且适应性强的旱播作物。因此,枣庄地区农业民俗也千差万别。
关键词:
农业
风俗习惯
内容
农业枣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境内北辛遗址发掘出的先进的原始农具和窑藏谷物,说明了早在7300多年前,原始农业已近雏形。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土地分为山地、湖地、平原地。因土壤结构和水浇条件的不同,枣庄南部及西部地区农作物具备灌溉条件,而东部及北部山区主要是耐干旱且适应性强的旱播作物。因此,枣庄地区农业民俗也千差万别。
土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土地一直为私人所有,私人拥有买卖、赠与权力。因此为儿置下千顷地,为女栽下万行桑”是旧社会有钱人的心愿。有了钱,首先想到的是置地,连官宦之家,经商富户,攒了钱也去乡下买地。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一部分人拥有大量土地,一部分人则无立锥之地。占有大量土地的人,钱粮如山,吃用不尽;被剥夺了土地的人,一贫如洗,除了靠给富户当长工、打短工为生,只能租地种。过去流传的说法是:“3亩穷,5亩富,超过10亩算主户。”枣庄地区解放前较有名的地主有“湾湾的刘,曲柏的侯,皇殿的孙,郗山的殷,南山的褚,夏镇街的小叶五”。
汉画石上的农耕图新中国成立后,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平均分给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山地土地的买卖:过去,土地的凭证叫“地契”、“地约”,也叫“地亩文书”。“私凭文书官凭印”是民间的口头禅。“地亩文书”既是土地权,也是财产权,通常掌握在“一家之主”手里。
土地在私有制时期是商品。常言说:“有了置,没了弃①。” 买卖土地是重要的交易,其方式有:一、死地。即将所有权卖断。俗话说:“应急花了堂前地。”二、当地。是一种以土地为抵押的借钱方式。常言道:“当地不为业。”三、课地。是一种临时性的转耕和借耕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土地私有制,油菜花儿黄①有钱了就买地,无钱了就卖地。土地买卖不复存在。
耕种方式:过去,地主占有大面积土地,以雇长工和短工来耕种;中等农户是自耕自种;一般穷一些的农户靠“搁犋”合作耕种。新中国成立后,互助组时也采取这种方式。人民公社化之后,土地管理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土地分到生产队,生产队长掌管、策划农事,分派农活,分配农作物。口粮分配开始为人七劳三,20世纪7〇年代,为体现多劳多得又变成“倒三七”即“人三劳七”,农民以工分多少分得粮食。80年代,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制”和“大包干”责任制,才调动起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使土地发挥了潜能。
农作物摘黄瓜粮食作物:主要有麦子、高梁、豆子、谷子、玉米、地瓜、稻子等。高梁,有红高梁、多穗高梁、散头高粱。豆子,有黄豆、大青豆、绿豆、扁豆、豌豆、豇豆、红小豆等。玉米,俗称“棒子”、“玉蜀蜀”。过去是白玉米,现在为黄玉米。地瓜,又叫芋头,分春地瓜和夏地瓜两种。
油料作物:主要有大豆、芝麻、花生、蓖麻、油菜籽。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叶、麻、茼。
蔬菜:有白菜、萝卜、葱、蒜、辣椒、庙子、序菜、完荽、冬瓜、黄瓜、南瓜①、土豆©、韭菜、眉豆、豆角、皮蓝、辣疙瘩、雪里红、姜、洋姜,后来又引来西红柿©、莴苣、卷心菜、花菜等。
农具耕耙及整地工具:耕套、犁子、耙、镢、锨、耢、大抓钩(又分二齿钩和三齿钩)、砍耙。播种工具:耩子(有二垄腿耩子、三垄腿耩子)、石砘、点播器。
田间管理农具:锄、抓钩、铲、铁叉(有三股叉和两股叉、排叉)、粪叉子。
汲水灌溉工具:辘轳、水车(有2人和多人推水车)、吊桶、勾担、水罐、桶、霄。
收割脱粒工具:镰(有弯把镰、秋镰)、铲、木锨、木叉子(有二股、三股、四股)、扫帚、刮板、大簸箕、筛子、撒笆、席折子、抬① 南瓜:俗称方瓜。
② 土豆:俗称地蛋。
③ 西红柿:俗称洋柿子。筐、篓子、竹耙。田间运输工具:大车(或牛车、马车)、小车(过去主要是独轮车、地排车)、扁担、略子、绳索、粪筐。
粮食脱粒工具:碾(有槽碾、盘碾两种)、石磨(有大磨、拐磨)、罗(有大罗、小罗)。
农事农事大体可分耕种、管理、收割三大类。耕翻土地:包括犁地、耙地、刨地、剜地等。播种:包括耕种、点种、畦种、撒种、插秧等。管理:包括锄地、间苗、追肥、打杈、打药、浇水、打虫、看护。收割:包括割、砍、包、摘、辩、拾、#等。
用假人吓鸟兽农耕节气20世纪60年代前,枣庄农业一直停留在“镢刨锨剜牛拉犁,种地在人收在天”的原始落后状态和小农经济时代。在科学技术不发达、耕作方式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测天象,察看物候,体验寒暑,紧抓时令,从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中总结出了许多的农事经验和教训, 再转为谚语和格言,用来服务生产、生活。
农事和二十四节气欲春雨早送粪,惊春耕地忙。清谷瓜豆点,夏满防旱园。芒夏忙收种,二暑除草急。秋处种秋菜,白秋收种毕。寒霜薯芋熟,冬雪白菜出。雪冬粪盖麦,二寒忙杀猪。
土地趣名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为了便于耕种和管理,每块地都有自己的名字。给土地起名时往往从多方面考虑。习惯上从以下几方面起名以姓氏起名:如“段家山顶(地)”、“刘林(地)”等。
地形地貌:如“刀把子地”、“包袱地”、“大襟地”、“长条地”、“礼条地”、“鳖盖子地”、“团峪”、“龙腰”、“上沟圈”、“下沟圈”、“裤衩子地”等。
方位:如“东山顶”(简称东顶)、“沟东”、“东岗子”、“西洼子”、“大路南”、“河南沿”、“南山根”、“北台子”、“北沟沿”、“北山梁子前”(简称山梁前)、“西北略”等。
鮮:如“八分地”、“二亩地”、“五亩地”、“亩地”、“十亩地”等。标志:如“大柿树底”、“大桥地”、“井沿儿”、“桑母洼子”等。纪念性的:如“二当子地”(简称“二当子”)。
以上起名,有的是泛指,以方位起名居多;有的是确指,以地形、地貌、姓氏等占多数。
泛指,往往指某一片地,如“东岗子”、“西南洼”。“东岗子” 那一片有十几块地、甚至几十块地,到底哪一块地是东岗子地? 即便如此,在具体运用、信息交流中,也不会因此而产生误解。当然泛指在具体运用上也有具体的名字。如卖地写契约,写上四至,这块地就很具体了。
知识出处
《枣庄民俗》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枣庄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医疗保健、民间信仰、岁时节令、语言文学、民间游乐、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