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泉的分布特征与泉水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泉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82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泉的分布特征与泉水类型
分类号: P641.13
页数: 23
页码: 52-74
摘要: 详细概述了枣庄市泉的分布、泉的分布特征、泉水类型、泉水类别信息。
关键词: 枣庄市 泉水类型 分布特征

内容

枣庄市有泉244处,分布极不均匀,大多数分布在东部山区和中部盆地。泉水出露最多的为山亭区,有泉134处,占全市泉总数的54.9%,其中泉水出露较低洼处的河边,泉水水量较小并人峄城多的乡镇为水泉镇、徐庄镇、北庄镇,分别为22处、38处、32处,三乡镇泉数量占全市泉总数的37.7%。该镇泉数量占全市泉总数的37.7%。该区泉大多数为接触泉且出露在地势低洼处和沟谷河流的两侧,为地下水的排泄口。比较有名的泉有水泉镇化石沟村的龙峪泉、李庄村的勾勾涧泉、王庄村的吴继泉等,上述三处泉水均作为人畜饮水水源,铺设管道,引入村内,供村民生活饮用。徐庄镇响泉村的响泉,出露在河左岸崖壁之上,距地面3米多,泉水下泄,落在石上,发出响声,响声可传出数里远,因此而得名。另外还有北庄镇涝坡村的杨泉、西集镇东集河北村的扳倒井泉、北庄镇北庄村的杧牛泉、青山后村的龙床泉等。市中区有泉24处,占全市泉总数的9.8%。该区位于枣陶盆地,南部、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中间地势低洼,故称为盆地。北部山区泉水较多,如孟庄镇上道村道沟泉,齐村镇甘泉寺内甘泉、蛤蟆泉村蛤蟆泉、中良村的中良泉等,上述泉大多数出现在地势低洼处的河边,泉水水量较小并入峄城沙河。南部和东部山区泉较少,如西王庄乡宋楼村的白马泉,税郭镇花果泉村的花果泉等。中部盆地区泉较少,只有4处,西王庄乡东王庄村东王庄泉群、洪村的驴夹板泉,光明路街道办事处十里泉村的十里泉群等。其中东王庄泉群为枣庄城区供水水源地,十里泉群为枣庄市自来水公司、十里泉电厂、化肥厂等供水水源地。
  峄城区有泉34处,占全市泉总数的13.9%,主要分布在榴园、阴平、峨山和底阁等镇,其中榴园镇有泉22处,占峄城区泉总数的64.7%。比较有名的泉如: 贾泉、青檀泉、挣命泉、滚锅泉、马跑泉 (又称马泉)、黄泉、后兴集泉等。在峄城区泉中,有二处出露在平原区,其余全部出露在山丘区。出露在平原区的为底阁镇邱庄村两处、古邵镇后兴集一处,泉水流量较大。
  台儿庄区有泉13处,占全市泉总数的5.3%,全部分布在西南张山子镇的山丘区。泉水流量均较小,大多数应用于村民饮用水。
  薛城区有泉22处,占全市泉总数的9.0%,主要分布在清凉泉水源地和金河水源地内,出露于陶庄、常庄、部坞等镇,比较有名的泉有清凉泉、陈郝泉、金河泉、吐珠泉等,其中三处泉分别为清凉泉水源地、金河水源地的地下水排泄口,流量较大。上述两处水源地为陶庄煤矿、薛城区城区生活、华众纸业公司等单位的主要供水水源地。
  滕州市有泉17处,占全市泉总数的7.0%,主要分布在羊庄盆地、荆泉水源地和凫山断块区的羊庄、龙阳、东郭、木石、官桥等镇。木石镇魏庄村的魏庄泉群、官桥镇洪林村的洪林泉群、羊庄镇羊庄村的羊庄泉群,均为羊庄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口,同时也是枣庄市较大的泉,泉水流量每日超过10万立方米。荆泉泉群出露于北辛办事处俞寨村,该泉受峄山断层阻挡形成上升泉,是荆泉区的地下水排泄口,现为滕州市城市供水水源地。滨湖镇的西龙泉和大坞镇的东龙泉为凫山断块区的排泄口之一,泉水流量较大。第二节泉的分布特征泉的出露主要受地层、岩性、构造、地形、地貌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其水量大小与降水量、补给面积密切相关,枣庄市境内泉的分布也反映了上述问题的存在。通过绘制境内泉的分布图初步发现有6项规律:较多的出现在寒武系地层;较多的出现在山丘区;较多的出现在河内源头及低洼处;较多的出现在接触带;泉的分布东多西少,东部地区北多南少;长龙、曹王墓两处断裂因岩性受力不均派生出多条小型构造,形成的泉也较多。
  一、 寒武系地层的分布寒武系地层分布主要有四大片:北部分水岭至北山断裂以北;峄城以北至十里泉、清凉泉以南山丘区,东西向分布至东部左庄、萝滕、峨山、甘沟及底阁北部;棠阴盆地以南山丘区至阴平、金陵寺、古邵、泥沟北部出露寒武系地层;运河以南山丘区的涧头集、张山子镇有部分出露。寒武系地层总面积1708.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37.5%。
  一类泉大部分出现在奥陶系灰岩中;二、三类泉主要出露在寒武系地层;大多数又集中分布在山亭区境内。
  二、 泉多出现在山丘区枣庄的地质构造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期,断裂主体为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组,即南北向断裂为峄山断裂、化石沟断裂;东西向断裂为长龙断裂、曹王墓断裂、北山断裂、峄县断裂等,形成了我市的构造骨架。由于受两组主体断裂影响,因而派生出若干小的断裂和褶曲。由于山丘区派生出若干小的构造,在排泄地下水过程中,遇到小构造及弱透水层,即出现泉水。
  三、 泉水多出现在河内和源头及低洼处河道是排泄地下水的通道,河道源头两侧通过裂隙、弱透水层,地下水向河内排泄。同时受地形影响,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山丘区河道由于切割较深,因此地下水均向河内排泄。一类泉虽出现在奥陶系灰岩中,大部分均在地下水的排泄区和河道内出露地表。
  四、 较多的出现在地层接触带从泉水分布图上明显看出,泉水较多的出现在地层接触带,主要原因是受地层及构造的影响。
  五、 泉的分布东部较多,西部较少泉的分布东部较多,西部较少;东部又同时具有北面多南面少的特点,主要与地层的分布密切相关。
  六、 断层附近泉水较多从泉的分布看,枣庄与济宁、临沂两市的分水岭至长龙断裂、曹王墓断裂有 岩体受力不均。
  泉100余处,说明长龙断裂、曹王墓断裂第三节泉水类型枣庄市244处泉中,泉水流量大小不一,为便于统计和编写,现根据泉水流量大小将泉分为一、二、三类,自然流量每日大于丨万立方米的为一类泉,每曰大于0.1万立方米、小于1万立方米的为二类泉,每日小于0.1万立方米的为三类泉。根据上述划分原则,全市现有一类泉(群)11处,占泉总数的4.5%,分别为市中区的十里泉群、东王庄泉群和道沟泉,薛城区的清凉泉、乱泉子泉群、金河泉、泉头泉群,滕州市的羊庄泉群、魏庄泉群、荆泉群、洪林泉群;二类泉32处,占泉总数的13.1%,其中,峄城区5处,如后兴集泉、马泉等,薛城区3处,滕州市4处,如东、西龙泉、石窟大泉等,山亭区20处,如郭庄泉、龙峪泉、吴继泉等;三类泉201处,占全市泉总数的82.8%,其中市中区21处,峄城区29处,台儿庄区13处,薛城区15处,滕州市9处,山亭区114处。第四节泉水类别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出露形成。山区及丘陵的沟谷与坡脚处常可见到,平原地区则很少发现。
  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将泉分为上升泉、下降泉两大类。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仅仅依据泉口的水是否冒涌判断是上升泉或下降泉,是不准确的,下降泉泉口的水流也可显示为上升运动;反之,通过松散覆盖物出露的上升泉,泉口附近的水流也可能呈现下降运动。
  根据出露原因,上升泉可分为侵蚀 (上升)泉、断层泉及接触带泉。当河流、冲沟等切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时,形成侵蚀(上升)泉。地下水沿导水断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测压水位处涌溢地表,便成为断裂泉。岩脉或侵人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成泉即接触带泉。
  下降泉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与溢流泉。沟谷切割揭露潜水含水层时,形成侵蚀(下降)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地下水被迫从两层接触处出露地表,形成接触泉。大的滑坡体前缘常有泉出露,是由于滑坡体破碎、透水性良好,而滑坡床相对隔水,实质上这也是一种接触泉。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或隔水底板隆起,潜水流动受阻而涌溢于地表,形成溢流泉。
  全市共有上升泉89处,下降泉148处,7处类别不明。其中,市中区有上升泉7处,占全市上升泉的7.9%,如东王庄泉群、十里泉群、道沟泉等;下降泉17处,占全市下降泉的11.5%,如,蛤蟆泉、中良泉和凤凰岭泉等。峄城区有上升泉22处,占全市上升泉的24.7%,如后兴集泉、马跑泉和黄泉等;下降泉12处,占全市下降泉的8.1%,如贾泉、冰房镇泉等。台儿庄区有上升泉8处,占全市上升泉9.0%,如,泉源泉、黄邱泉和胡套泉等;下降泉5处,占全市下降泉的3.4%,如尤窝子泉、霸泉和赵圩子泉等。薛城区有上升泉17处,占全市上升泉的19.1%,如,清凉泉、金河泉、徐沃泉等;下降泉5处,占全市下降泉的3.4%,如于山泉、西石沟泉、高村泉等。滕州市有上升泉9处,占全市上升泉10.1%,如魏庄泉群、荆泉群和石窟大泉等;下降泉8处,占全市下降泉的5.4%,如万庄泉、凉水泉和瓦略泉等。山亭区有上升泉26处,占全市上升泉29.2%,如沟沟涧泉、扳倒井泉和吴继泉等。详见表2—2至2—18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薛城区、滕州市、山亭区泉基本情况一览表、2—19枣庄市泉水类别统计表。

知识出处

枣庄泉志

《枣庄泉志》

出版者: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本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除全面地展示泉的自然景观外,力求反映枣庄市境内涉及的泉水全貌,努力体现时代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