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煤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802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2
页码: 285-286

内容

《枣庄煤史》是《枣庄运河文化》的分卷,由枣矿集团宣传部承担资料征集和编写工作。
  从早期的土法挖掘,到近代的机器开采,至现在的自动化采煤,枣庄的煤炭开发从小到大,从土到洋,曲折坎坷,屡挫屡兴,经历了700年的风雨历程。枣庄因煤而兴,因煤而名,在煤炭开发的过程中,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吸引了多方面的人才,与运河漕运结合,共同形成了枣庄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20世纪30年代,中兴公司成为旧中国惟一能与外煤相竞争的运用机器采煤的大型企业。2004年,全市创造年产煤炭2662万吨,企业总收入144亿元,非煤产业41.5亿元,上缴利税11.2亿元的历史新高。枣庄与煤紧密相连,枣庄煤史从某方面说,也反映了枣庄的历史。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参考借鉴了枣庄市政协、《山东工运》 编辑部的文史资料,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枣庄市煤炭局、枣庄市图书馆的历史文献资料,《枣庄矿务局志》、《枣庄煤矿志》等资料和报刊文章。还得到了王作贤、王庭芝、杨芳洲、张道兴、郭明泉、刘德科、高志鹏、刘孚、董怀义等专家的热情相助,他们为本卷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在工作中,得到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江卫,总经理王明南,市煤炭局局长赵士亮的大力支持。
  在此,对诸多单位和文稿作者,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此书编辑出版时间紧、内容涉及面宽、历史跨度较长,疏漏在所难免,诚恳希望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给予指正。
  编者2006年4月

知识出处

枣庄煤史

《枣庄煤史》

枣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奉庄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北辛文化,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奚仲造车、墨子立说、焚券市义、凿壁偷光、毛遂自荐等等,许多奉庄人的故事家喻户晓,有些已成为汉语成语,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