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期的枣庄煤炭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煤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83
颗粒名称: 计划经济时期的枣庄煤炭工业
分类号: F416.21
页数: 10
页码: 185-194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中央人民政府为稳定市场,保证供应,对钢材、木材等八种物资采取集中调配,实行区域间的平衡调拨。1957年,国家把物资分为统配和部管两种。在统一计划下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物资管理体制。
关键词: 煤炭工业 经济计划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中央人民政府为稳定市场,保证供应,对钢材、木材等八种物资采取集中调配, 实行区域间的平衡调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时期,国家把物资分为统配和部管两种。在统一计划下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物资管理体制。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社会大部分物资实行计划调拨,统一分配,归口安排,统一下达,分户记账,地方统一订货调拨,全面管理。全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
  枣庄煤炭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恢复生产、稳定矿工生活;第二阶段是“大跃进”、“大炼钢铁”、煤矿生产比例失调;第三阶段是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煤炭生产恢复正常;第四个阶段是10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经济走向崩溃的边沿;第五阶段是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灾难。到1978年,实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实行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煤炭生产快速发展,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枣庄煤业与共和国同步发展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兴公司的发展,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召见中兴公司董事长朱启钤、总经理黎绍基,指出:“煤炭事业应走社会主义道路。”(《枣庄煤炭志》第22页)枣庄刚解放,人民政府派人保护中兴公司,又恢复了陶庄煤矿,使之投入了生产。随着全国形势的迅速发展,人民政府对民族工商业的保护政策,使国内工商业呈现繁荣景象。1950年,中央私营企业管理局在北京召开了公私双方座谈会,经专家鉴定,对枣陶两矿的公私双方矿产进行资财清估。1952年7月,在中央燃料工业部的主持下,召开公私合营座谈会,并达成协议,成立了“公私合营枣陶煤矿经理处”,下设八个科室,建立了一系列的经营管理制度,正式恢复工作。随着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1956年2月5日,成立枣庄矿务局,辖枣庄、陶庄、田屯、临沂4个生产矿井。
  1958年底建立“峄县地方煤炭管理局”,设生产技术、基建、政工、供销、调运等五个科和办公室、安全监察处。
  枣庄地区的煤矿从管理权限上分统配煤矿、省属矿、市营矿、区县营矿和乡镇营煤矿。统配煤矿有枣庄、陶庄、田屯、山家林、甘霖、朱子埠、魏庄、八一、柴里、蒋庄、田陈等矿;省属煤矿有井亭矿;市营煤矿有八里屯、孔庄、陈郝、郭里集、泉上矿等;区县营煤矿有篑子露天矿、官桥天矿、木石、官庄、西岗等6处;乡镇煤矿是1958年搞“小土群”建立起来的,全市共建小井119处,仅有17对矿井投产。1970年大搞“五小工业”,全市共建矿井33处。
  枣庄矿务局成立时,年产煤炭86万吨,1957年随着新矿井的投产,生产能力达142万吨。从1958年起,国家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贯彻 “以钢为纲”的方针中,为确保中国年产1070万吨钢铁的生产任务,煤炭首当其冲,通过反保守、插红旗、整风反右等一系列运动,形成了“大跃进”的声势,不顾客观实际,提出惊人的生产指标。大鸣大放大辩论,敢想、敢说、敢千、帮落后、赶先进,把政治挂帅作为行动的“标兵”,学习的榜样。在拔白旗、插红旗的热潮中,群众你追我赶进入了“大跃进”的行列。空喊口号,生产创辉煌,产量翻几番,利润提高百倍,浮夸虚报,1年走完了英国32年走的路程。枣庄出现了开凿“卫星”小煤井,调集18万农民在官桥和篑子开挖露天矿,在此期间,共挖“卫星”井76处,绝大多数半途而废,官桥、篑子露天矿下马。在生产中乱采乱掘,大放“高产卫星”,致使采掘失调,安全情况恶化,产量浮动太大,产量突破580万吨大关,很快下降到445万吨,百万吨死亡率居高不下。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本着合理收缩、集中生产的原则,并入了官桥矿务局,对部分矿井进行了合并、整顿,调整了各矿主要生产环节;停止使用不合格的简易洗煤厂,调整人员充实到第一线;加强了掘进、机修等工作。
  1961年9月12日,枣庄市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枣庄市煤炭工业恢复工作,当年出口35649吨,主要销往日本、朝鲜、越南、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台儿庄至淮阴也开始使用60马力“鲁台101轮”木质拖轮,拖运3〇〇个吨位,是枣庄水运最早的机动运输船。
  1964年1月1日,枣庄矿务局改为华东煤炭公司枣庄分公司。“文化大革命”期间,枣庄分公司建成了在全国首先应用的直径12米,容量1500吨立式滑模圆筒煤仓;枣庄煤矿在建筑物下安全采煤面积达1〇〇万平方米;陶庄煤矿用一台TBT-52型11千瓦风机和上海500毫米直径的风筒,创造了单机单列独空长距离送风2880米的国内先进水平;认真贯彻煤炭工业部的工作方针,即: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高举总路线红旗,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学习石圪节煤矿,实现思想革命化,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技术经济合理化,简称“两高、三学、四化”。1965年,使11个矿的采掘失调的局面得到扭转,煤炭生产建设步入正常轨道,生产能力达到591万吨。开拓、采煤、准备三个煤量达到了煤炭部的要求,完成了调整任务。煤炭工业部开展了“质量第一”、“质量是命根子”的质量标准化活动,制订了标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使矿区的科学管理和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事故减少、产量上升、各项工作和生产任务都创出建局以来最高水平。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建设积极性,全年生产煤炭643万吨,生产建设稳步提升。
  1966年6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逐渐展开,煤炭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领导班子被整跨,规章制度被批判,企业秩序被搞乱,无政府主义盛行,煤炭生产遭受千扰,从1973至1975年矿区一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严重影响了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中共中央指示全国煤炭系统,一定要把煤炭产量提上去,在全省、市的支持帮助下,广大职工批判了无政府主义,整顿矿区秩序、加强组织纪律,恢复规章制度,陸守岗位,努力生产,使煤炭产量回升,达545万吨。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通过批判“四人帮”的罪行,组织职工学大庆,赶开滦、普及大庆式企业,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建设的积极性,超额完成了6项经济技术指标,全国有7个矿和两个机修厂,被评为“大庆式企业”。1978年矿务局狠抓煤炭质量,八项经济指标满堂红,被煤炭部命名为“质量过得硬企业”,在全国煤矿系统介绍经验。是年1〇月,开展技术大比武活动,掀起了学科学、学技术、学业务、大练基本功的热潮。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技术素质、推动了各项工作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全国工业重心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使矿区实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煤炭生产达到832万,实现了工业产值2亿2千万元,上缴利税8779万元。由于创历史记录,被评为“大庆式企业”。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是随着国家整体形势而变化的。从1964年到1979年的16年中没建设新井,至1988年的24年仅有一对年产21万吨的地产煤矿投产。全国的工矿企业迫切需要煤炭,为了应对这个局面,枣庄矿务局进行高强度开采,又没坚持大小煤糟合理配采,造成大糟煤储存量锐减,从而加速了枣庄、陶庄、官桥的矿井老化,储量枯竭,矿井陆续报废,原煤产量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矿务局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走“挖潜改革”,扩大内需的发展道路,以稳住煤炭产量。陶庄煤矿东井,经过技术改造,产量由30万吨上升到163万吨,利润3000万元。枣庄煤矿经过挖潜改造,产量一直稳定在百万吨以上。柴里矿原是30万吨的试验矿,经过8年的水体下试采成功,后有2次改扩建,到1983年实现产量175万吨。1984年矿务局提出“坚持稳住老区,加快新区建设,走挖潜改革的路子”,继续对一些有条件的矿区进行技术改造,投资470余万元,完成技搭项目阳项。柴里矿、枣庄矿、山家林矿等配齐综采、综掘和高档普采。在管理上推行经济责任制,进行企业整顿,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了企业活力,使煤炭产量稳定在700万吨左右,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同时,加快滕南新区的开发建设,先后有蒋庄矿、田陈矿,付村井上马建设。为保证建井施工的顺利进行,煤炭部将三建公司划归矿务局。
  1985年,煤炭部提出了“以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扎扎实实继续向前推进”的指导方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企业转轨变型。对矿务局实行6年总承包,矿务局对下属27个矿厂和基建施工单位,实行集团承包经营,对26个医院、学校和服务单位实行经费包干,对机关处室实行目标管理经济责任制。全局上下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者与职工群体,责权结合,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同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计划年年增额完成,6年完成承包原煤产量3867万吨。同时,蒋庄、田庄两对井于1989年提高生产,完成了洗煤厂、滕南铁路、基地建设等施工任务。在承包期间,积极开展质量标准化和企业升级活动。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和经营承包。1988年,矿务局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实现了质量标准化矿务局的目标,1990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赛庄矿务局原煤产量表年度 原煤产量(吨) 年度 原煤产量1949 143024 1971 67193091950 219626 1972 65935921951 245251 1973 45801401952 417040 1974 11870611953 536380 1975 54502341954 524623 1976 64385761955 634676 1977 71453941956 868160 1978 80411321957 1175787 1979 83250161958 3000263 1980 77525371959 5012683 1981 71341331960 5823177 1982 67088591961 4451159 1983 69849081962 3917890 1984 69476011963 4159412 1985 68538311964 4408743 1986 65161211965 4744830 1987 65876081966 5247767 1988 63414141967 4604750 1989 62133461968 5640531 1990 61031121969 37797591970 6159370矿务局在生产建设中,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在采用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装备上,积极使用和推广爆燥锚喷新工艺、实行大面积光爆锚喷,一次成巷,大大提高了工效,荣获“全国煤矿光爆锚喷标兵”称号。在不同煤层装备了综采、.综掘机八套、高档普采10套,以及单体液压、支柱、装岩机、运输机等,使全局的采煤机械化和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6%。从1978年到1990年共完成科技成果项目466项,其中77项分别荣获国家、部、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全局各矿都装备了瓦斯监测报警仪,矿压观测仪等先进安全监测系统,在调度指挥、工程设计、机电管理、地质测量、通风以及计划物质、财务、运销和劳动工资等方面都使用了微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工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学校有党校、技校、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卫校、安全培训中心、职业中专等高中等学校、中小学25所。全局共有工程技术人员6247人,其中高级职称541人,中级职积1827人。职工文化结构和专业结构,基本上适应矿务局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998年1月,枣庄矿务局改制为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1956年到1997年,枣庄矿务局走过了42年风雨历程。这42年,既充满艰难曲折,又谱写了拼搏奉献。
  煤矿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枣庄解放后,广大煤矿文艺工作者生活在生产第一线,扎根在职工群众之中,坚持党的“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生产任务,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努力创作出文艺精品,为生产第一线服务,讴歌在煤炭生产和企业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繁荣煤矿的文化体育事业,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煤矿的文化体育工作隶属工会。解放初期,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列入车间红旗竞赛内容,从而煤矿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发展轨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矿工的文体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活动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文体设施越来越齐全,文体队伍不断扩大,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文化体育工作列入了党委、行政、工会工作的议程。全矿区上下,呈现了年年有计戈lj,月月有比赛,天天有活动的良好局面。文艺队伍来自矿山,服务于矿区,规模大,创作水平逐步提高,现有国家、省、市级的书法、美术、作家、作曲家等80余人,其作品获国家、省级奖励的有410余件,先后接待高层次的艺术团体,如山东歌舞团、话剧团、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中国京剧院等专业艺术团体,到矿区慰问演出。特邀京剧四大名旦荀慧生、四小名旦徐汉英、金少臣及著名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刘长瑜、郎咸芬、刘兰芬等来矿区登台献艺,博得广大矿工们的欢迎和爱戴。矿区共接待76个剧团,演出873场,观众达66万人次。在40余年中,矿区共举办文艺会演21届。其中岳宗朔、吴宝祥、张德惠、官文芝等32人参加了全国煤矿文艺会演并获奖,韩成河获一等奖,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90年代,矿区多次举办千人歌咏比赛和美术书法大奖赛。殷宪颖美术作品2次获国家金奖,4次银奖,为山东和枣庄争得了荣誉。幻灯制作全国出名,孔令勤、丁培基制作的安全幻灯片,被誉为“小电影”,代表煤炭部到全国煤矿演出,民间艺术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矿区逢年过节,狮子、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民乐等到处演出,百里矿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到处呈现太平祥和的景象。元宵佳节,火树银花,花灯千姿百态,吸引附近20多公里的农民,数十万人赶来观灯闹元宵。宫灯、笼灯、塔灯、吊灯五彩缤纷,龙腾虎跃,观众目不暇接。
  文学艺术创作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刘晓鹏、孙桂田、李景善、丁培基等人的文学作品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发行。主要反映广大矿工在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面貌。到80年代,文学创作出现了新气象,李向春、吴宝祥、陈念华、刘孚等30余人长篇小说8部、中短篇160余件,其他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曲等在省级出版社以上的出版600余篇。李向春是掘进工人出身的国家一级创作员,出版了《煤城怒火》、《煤城激浪》、《卧龙镇》等长篇小说,在全国煤炭系统获奖。秦绪彦的小品 《违章以后》获一等奖。殷宪颖的美术作品3次获国家级大展金奖,4次获银奖。音乐、舞蹈等门类的艺术创作,成绩突出,影响很大,杨俊滋、王少昌等人谱写的歌曲,编写论文获国家文化科技进步四等奖和其他奖。
  7〇年代的篮球男女代表队,双获华东煤矿篮球赛冠军。乒兵球、羽毛球、棋类、举重等都取得了突出成缋。煤矿体育活动的普遍开展,促进了枣庄市体育工作的开展,对活跃广大群众的体育生活,±曾强人民体质,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出处

枣庄煤史

《枣庄煤史》

枣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奉庄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北辛文化,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奚仲造车、墨子立说、焚券市义、凿壁偷光、毛遂自荐等等,许多奉庄人的故事家喻户晓,有些已成为汉语成语,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