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煤田的自由开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煤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33
颗粒名称: 早期煤田的自由开采
分类号: TD82
页数: 6
页码: 29-34
摘要: 枣庄,地处山东南部,峰峦起伏,水道纵横。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铜、铁等矿藏。本区域的炼铁炼铜业,需要煤炭作为燃料,煤炭开采由来已久。枣庄煤田的开采历史悠久,据甘泉寺窑神庙碑文记载:“在元朝至大元年已有人在这里掘窑采煤。
关键词: 煤矿开采 煤田开采

内容

枣庄,地处山东南部,峰峦起伏,水道纵横。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铜、铁等矿藏。本区域的炼铁炼铜业,需要煤炭作为燃料,煤炭开采由来已久。
  枣庄煤田的开采历史悠久,据甘泉寺窑神庙碑文记载:“在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已有人在这里掘窑采煤。”直隶总矿师广荣光估算,在含煤区域50平方里的预算煤量为1838兆吨 (183800万吨),埋藏较浅。当地农民乘农闲时间,在露头煤地段个人或几家合伙开采,工具落后、产量很低,他们生产的煤炭,数量很少,除自用外,多余的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16世纪中叶以后,社会需要煤炭逐渐增加,采煤业也日益增多,规模相应扩大,技术逐步提高。为通风方便,由单井改为双井,排水由桶改为皮包,运煤由人背改为拉筐,滑车提升改为畜力牵引,这既节省劳力,又提高了工效。
  随着民间采煤业兴盛,当地豪绅见有利可图,便开始插手经营。当挖到自己地下时,便高额W款,侵占煤窑,或依仗权势强买农民的煤田。还和山西商人合伙开窑。枣庄附近的“关帝庙”、“三义庙”便是山西商人投资兴建的。开窑的总管理人称“老总”,监督井下工人劳动的叫“班头”,监督井上工人劳动的称“筐头”,此外,还设有营业员和掌秤、管账等人员。
  19世纪初,車庄一带的矿工达数千人,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窑主雇来或拉来的破产农民。煤窑添股、矿工增加、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促进了枣庄经济的繁荣,煤炭行销于大运河上下游,煤炭产量的增加和畅销,给窑主们带来了巨额利润。他们开矿“积资数万”,甚至“数百万”。
  枣庄地区的早期矿工大多来自农民,也有社会游民。在乾隆年间编撰的《峄县志》卷一《地理》上记载:“煤井之凿,前此未有也,万历中期,游手黠民,簧鼓其说,一时嗜利者懵然信之,掘重泉,伤地脉,峄之衰微兆于此矣。”人们在这里挖煤掘窑,煤炭事业逐渐地发展起来了。正如《峄县志》所述的枣庄“矿业大兴”,在乾隆嘉庆称为盛时,“岭阜处处有人采取”,就连“县诸大族,若梁氏、崔氏、宋氏,皆以炭故起家,而与王侯埒富”(《峄县志》卷一《地理》)。
  煤炭事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煤炭工人的社会地位,《峄县志》上依旧赫然写着“办煤开井,皆贱者为之”,“商贾、士大夫所羞为也,而煤炭又为世之所贱简,而以为远出商贾之下者也% 由此,不难看出煤矿工人的社会地位,是十分卑微低下的。当时的采煤技术和劳动工具都很落后,井下的安全设备简陋,支护、通风条件很差。一班工作超过12个小时,繁重的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清政府的官僚知府朱采也看之不平。他在《禀丁宫保论峄县煤矿地方官禀陈失实》一文中写道:“查本地土窑向来恶习,如强拉夫工下窑做活,遇有疾病,不准医药,至死方休。卑职首严其禁,远近贫民莫不欢欣鼓舞。”当时的士大夫们一提起煤矿,无不谈虎色变,说工人是“以糊口之故,试身命于百尺穴下,一不成则立成齑粉,较之穷蛟窑而探虎穴者,险又过焉”(《峄县志》卷一《地理》)*。
  《峄县志》记载:“办煤开井,皆贱者为之。”清初,接受明代矿业开发的教训,清政府采取了“任其采取,输税于官”的政策。不仅注重金属矿的开采,而且也注重了煤矿的发展,允许一部分官吏参与开掘煤窑业。乾隆五年 (1740年),清政府批准山东巡抚朱定元开办一些煤窑,其时朱定元开采的多达20余处,其中就有峄县一地。
  清政府的这一政策促进了煤矿事业的发展。乾隆、嘉庆时期,枣庄地区的煤窑开采有了较大的发展。据《峄县志》记载: 峄县境内煤窑大增,枣庄通往台儿庄的大路上,因煤炭运输出现了“商贾辐辏”的局面,台儿庄大运河码头也呈现“煤船千艘,连墙北上,载煤数百万石”的繁荣景象。車庄煤炭的销货场遍甘泉寺窑神庙碑及运河两岸,仅济宁一地,煤炭销货场不下六七十,店员杂役众多。当时,枣庄煤窑的开采已发展到相当可观的规模。
  枣庄城北5公里多有一座古刹,名曰甘泉寺,清朝嘉庆年间亦称龙窝寺。几经沧桑,后变成一片废墟。废墟旁残存几块碑碣,因年代久远,字迹模湖,苔藓斑驳无可考。唯东侧矗立一块清代雕龙碑,字迹清晰,碑文内容对研究枣庄煤炭的开采颇有价值。碑文如下:创建窑神庙记邑之人孙镇撰并书前汉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隋王邵论火事中有石炭,颐字间东坡初到京作石炭行,石薪石炭即今之所谓煤也,其之用世久矣。吾邑之有煤窑开,自前朝万历间,迄于今掘取殆遍。而康金钱,烦人工,累大迭寻,索诸重泉之下,非易也。采之而不能必得之,即得之而亦未必能尽满人意,是以吾邑之利在此,而害亦即在此,其间意必有神焉,以司之而非尽关人力乎。故窑神有庙由来已久。今于嘉庆元年(1796年),邑之人王琛与山西(“西”字碑[摘者注])太谷智太祥合伙采煤未得之,先祷于龙窝寺,保后遂意重修殿宇,并于其旁建窑神庙。后果采而得之,且行之永久,满人意,非神之默佑何以至此。人意遂神惠胡可忘。于是刻期兴工,修之、茸之、扩之、增之。起于嘉庆五年四月(1801年)至六年五月(1802年)而工竣,共用钱二千串:又代寺僧赎地三十余亩,价百余千,以为窑神香火之资。既成,王君请余记其事于石。至问窑神为谁?则曰:老君也。夫老君之为窑神,余不得而知也,然人心之所向在是,神即在是矣。伍紫须杜十姨附会何所不至,赵耘松诗云:乃知人心幻,事多凭虚构,及夫意造成,鬼、神亦俯就。由是言则窑神也,而奉元元将以明信神艺吐之乎。
  嘉庆六年岁次辛酉夏六月毂旦立石住持僧:隆初徒:慧能石碑背面系“泰来g”捐资题名,人数81人,其中有底班头4人,筐头4人。
  此碑高近3米,宽约1米半,上部系雕龙刻“皇清”字样,碑型甚为壮观。碑文字迹清晰,刚劲有力,-于清代官方碑类。“窑神庙”是窑主王琛为庆贺窑业兴旺而修建的。

知识出处

枣庄煤史

《枣庄煤史》

枣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奉庄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地域文化--北辛文化,并以其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影响,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奚仲造车、墨子立说、焚券市义、凿壁偷光、毛遂自荐等等,许多奉庄人的故事家喻户晓,有些已成为汉语成语,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