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鲁南全境解放 支援全国解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15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鲁南全境解放 支援全国解放
分类号: K269
页数: 30
页码: 584-613
摘要: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鲁南地区的党政军民,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 解放 鲁南

内容

第十五章鲁南全境解放支援全国解放
  第一节鲁中、鲁南两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区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已由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全国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5.3%。解放区内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翻身农民的革命、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后方进一步巩固。
  与此相反,国民党军在两年中被消灭264万人,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由于大批部队担任守备,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而且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其政治、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国统区广大人民反饥饿、反迫害、反独裁、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加之内部矛盾激化,国民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军事上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而实行“重点防御”。其5个战略集团已被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相互间难以配合。
  形势表明,人民解放军已在各个战场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从1948年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发起空前规模的秋季攻势。随后,又及时地将秋季攻势引向就地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战略决战。在山东战场上,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取得了胶济路西段、中段、津浦路中段战役的重大胜利,控制了胶济铁路全线和津浦铁路济南至徐州段(500余里),各战略区已连成一片。仅剩的济南、青岛、烟台、临沂及徐州北面少数据点,完全处于解放军包围的孤立状态。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及苏北兵团主力集结在鲁南、鲁西,准备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统一和加强对大鲁南地区的领导,以便集中力量参加和支援即将到来的战略决战,1948年6月17曰,中共华东中央局遵照中央指示,决定成立鲁中南区。将鲁中、鲁南两个区党委合并,成立鲁中南区党委,将直属华东局的滨海地委及冀鲁豫边区第一地委(泰西地委),划归鲁中南区党委领导。将鲁中、鲁南两军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军区,将滨海军分区、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划归鲁中南军区领导。20日,山东省政府决定,将鲁中、鲁南两行政区合并,成立鲁中南行政公署,将滨海专署、冀鲁豫边区第一专署、淄博专署划归鲁中南行政公署领导。
  鲁中南区地处晈济、陇海铁路和运河、东部沿海之间,包括现在山东省临沂、日照、潍坊、淄博、泰安、济宁、枣庄等市地及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共50多个县(区),总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余万。
  1948年7月31日,鲁中南区党委在沂水城西北的武家洼召开会议,公布了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军区负责人名单。鲁中南区党委由康生、傅秋涛、高克亭、张光中、张雨帆、李培南、张雄、董琰、李乐平、魏思文、李启华、张北华、刘建中、谷牧、钱钧、曹轶欧、张劲夫17名委员组成。康生、傅秋涛、高克亭、张光中、张雨帆、李乐平为常委。康生任书记,傅秋涛任第一副书记,高克亭任第二副书记。张雨帆任秘书长,魏思文任组织部长,曹轶欧任组织部副部长,李启华任宣传部长,于寄愚任宣传部副部长,刘建中任民运部长,穆林任副部长,李丰平任社会部长,胡维鲁任副部长。苏成海任职工委员会书记,耿启明任农民工作委员会书记,穆林任青年委员会书记,宋诚德任副书记,张恺任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
  李乐平任鲁中南行政公署主任,张劲夫任第一副主任,程照轩任第二副主任。朱道南任秘书处处长,李微冬任教育处处长,彭畏三任副处长,崔杰千任司法处处长、李菊轩任副处长,程照轩任财政处处长,封虞臣任副处长,张种玉任民政处副处长,逯子玉任粮食局局长,阎康侯、王子谦任副局长,李作森任工商局局长,刘方任副局长,任志明任银行行长,刘涤生、李文灏任副行长,李韶九、李波晨任卫生局副局长,张级任公路局副局长,李丰平任公安局局长,胡维鲁任副局长。
  傅秋涛任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康生任政治委员,张光中任第一副司令员,钱钧任第二副司令员,高克亭任第二副政治委员,赵一萍任参谋长,张雄任政治部主任。
  鲁中南区辖7个地区、两个市(徐州、济宁)和一个特区(淄博)。原鲁中区第一、第二、第三地区,为鲁中南区第一、第二、第三地区。原鲁南区第一、第三地区为鲁中南区第四、第五地区。原滨海地区为第六地区,原泰西地区为第七地区。
  1948年8月,鲁中南纵队成立,傅秋涛任司令员,钱钧任副司令员。辖鲁中部队组成的第四十六师和鲁南部队组成的第四十七师。
  1949年夏,鲁中南区调整了党政军领导成员,并对部分区划进行了调整。5月,华东局决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鲁中南区党委由高克亭、谷牧、钱钧、董琰、李丰平5人为常委,高克亭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谷牧任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治委员,王涛任行署副主任,钱钧任军区司令员,刘国柱任参谋长,周志刚任政治部主任。
  1949年7月,鲁中南区党委发出《关于各地委更名的通知》,原鲁中南区的四、五地委分别改为尼山地委和台枣地委。尼山地委由杨士法任书记、张庆林任副书记,台枣地委由李青任书记。鲁中南军区遵照山东军区的指示,将原鲁中南的四军分区改为鲁中南军区尼山军分区,周志刚任司令员,杨士法兼任政委。原鲁中南的五军分区改为鲁中南台枣军分区,栗培元任司令员,李青兼任政委。将四、五专署改为尼山专署和台枣专署。尼山专署由蔡放任专员,宋幼准任副专员。辖滋阳、曲阜、泗水、平邑、白彦、郎县、滕县、济北、凫山。台枣专署由栗培元任专员。辖峄县、费县、邳县、苍山、赵锝、兰陵、铜山、麓水、临城县和枣庄行政区。
  第二节配合主力部队展开战略决战一、全力支援济南战役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在山东揭开。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决定华东野战军首先攻取济南,然后调兵南下。济南是山东省会,是津浦、胶济两铁路交汇点和连结华东、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地。自津浦路中段战役人民解放军攻克泰安、兖州后,济南就处在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蒋介石为了隔断华东、华北解放区的联系,并钳制华东野战军使其不能全力南进,拒绝了美国军事顾问团关于“退出济南,把军队撤至徐州”的建议,令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率整编第二、第七十三、第八十四师,整编第七十四、第八十三师各一个旅及地方保安部队共10万余人的重兵把守济南,并以徐州17万人的强大兵团准备北援,力图确保济南。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的作战方略,华东野战军以及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各一部共6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18万人组成阻援、打援集团,于1948年9月16日,在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粟裕统一指挥下发起了济南战役。在强大炮火配合下,解放军首先以勇猛的动作扫清外围城镇,直逼济南城下。在强大攻势威慑下,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领两万人于战场起义,致敌重兵防御体系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解放军乘机迅速突进,经8昼夜激战,于24日攻克济南,全歼守敌10万余人,活捉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济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序幕。
  战役中,华野第三纵队第八师师长王吉文等2930名将士壮烈牺牲。王吉文1915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宣传员、指导员、连长、营长、教导员、团长、军分区司令员、副师长、师长等职。抗日战争中,他率领鲁南军区主力三团坚持在鲁南天宝山区,与日伪顽军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并连获胜利;解放战争中,他率三纵八师力克许昌、洛阳、开封等城镇。他身经百战,智勇双全,为党的事业、人民的解放奋战18年,深受领导的信任和部属的爱戴。
  新组建的鲁中南纵队第四十六师及第四十七师第一四一团、炮兵营等部队参加了攻城作战,第四十七师主力团参加了打援作战。战役中,鲁中南部队共歼敌4521人,缴获各种炮21门、枪2511支、汽车11辆、兵工厂两座、弹药库5座及大批军用物资。鲁中南军区在南线除以地方武装一部于临城以北配合主力破路打援外,另组成南线指挥部,集中滨海军分区两个团和原鲁南军区3个团在红花埠以北,临(沂)郯(城)公路两侧,打击可能北援之敌,并展开作战攻势,攻克临沂城西南的傅家庄据点。
  济南的解放,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守备信心,便利了解放军作更大的机动,为淮海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为了保证济南战役的胜利,战前,华东局加强了支前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山东省政府支前委员会,由华东局秘书长郭子化、华东局军区副参谋长袁仲贤分别担任正、副主任,下设秘书、政治、卫生3个处和运输、财粮、民力3个部,直接负责各地支前工作。9月12曰,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兼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前方办事处成立,由傅秋涛任主任,周骏鸣任副主任。8月12日,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在曲阜召开了鲁中南临战区的地委书记、专员等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谭震林、傅秋涛作了关于做好支前工作的报告。会议重点部署了济南战役的支前任务,并制定了支援这次战役的措施:(一)坚决保证完成任务,同时要尽量、适当节省民力。(二)发动战地群众支援战争,并要动员非战区民力,调剂和减轻战区的民力负担,相互配合支援前线。(三)一面坚决动员必要的可能的力量上前线,一面要照顾后方生产。(四)要注意培养积极分子和干部,把支援战争变为锻炼培养干部的学校。
  为贯彻会议精神,完成支前任务,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及第一、三、四、六地委抽调300余名干部,随军进行支前工作;第二、第七地委抽调200余名干部待用。
  曲阜会议以后,鲁南人民就在党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为战役做好各种准备。广大翻身农民,昼夜突击,搞好秋收秋种,腾出人力支前,妇女儿童抓紧碾米磨面,准备军粮。在进攻济南必经的公路沿途,村村清扫院落,家家准备铺草、开水和盛水用的器皿,准备接待过境的解放军和民工。为了保证部队的军粮及时到位,尼山、台枣地委除组织大批民工支前外,还认真组织了“交快、交早、交好”的交粮竞赛。一时间,整个鲁南地区形成了竞相交粮的热潮,不少村庄一天就全部完成了任务。泗水县尚家庄军属赵正荣,把上交的粮食簸了又簸,上交的粮食十分干净。兰陵、赵锝、麓水等县的妇女,日夜赶磨面粉,并冒雨送往前线。兰陵县南桥区三天磨出面粉7.8万斤,超额完成了任务。赵锝县部分区、村的妇女,组织变工组,白天生产,晚上推磨。该县的东郭庄一带群众,在磨麦面时,先去皮,再磨面,不仅面粉磨得又白又细,而且每100斤小麦能出面80斤。
  济南战役期间,鲁中南七个地区的民兵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一边负责维护境内公路、重要桥梁、电线及仓库,保证战役前后方交通和通讯线路的畅通,一边为部队运送弹药、抢救伤员,保证战役急需。此次战役中,鲁中南支前常备民工10万人,其中5.7万人参加了支前工作,共出动15458副常备担架,8364副临时担架。著名的平邑担架队和担架英雄高启文、著名的劳动英雄朱富胜,担任了沂南、沂东两县的担架团长,在济南战役中又立新功。
  二、收复临沂城济南战役打响后,为了配合这次战役,鲁中南军区十七团,特务团向临(沂)郯(城)公路沿线国民党还乡团盘踞的傅家庄等据点展开攻势作战。
  傅家庄据点,是王洪九盘踞在临沂城西南的一个重要外围据点,力量配备较强。由其保安二团二营王金耀部300多人和从卞庄、兰陵一带撤逃至此的兰陵大队300人驻守。三重、傅家庄、朱陈3个镇公所自卫队百余人,盘踞在傅家庄据点周围。为扩充傅家庄据点的实力,王洪九把土匪头子张思俭部兰陵自卫大队改编为临沂县傅家庄自卫大队。1948年7月,当解放军攻克东部高都、岑石两据点后,沂河以西,枋河以南的大片区域内,仅剩下傅家庄这个临沂城的外围据点。
  9月16日,鲁中南军区决定攻克傅家庄据点。担任扫除该据点外围的苍山、临西县大队和武工队经3天战斗,将外围据点之国民党还乡团大部歼灭,残余窜至临沂城郊。担任主攻任务的鲁中南军区十七团用一天时间完成了对傅家庄据点的包围。当该据点桥头门楼被炸倒后,十七团迅速冲进据点,与据守之国民党还乡团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一个小时全歼该自卫大队和三重、傅家庄两个伪乡公所及朱陈镇公所,打死打伤中队长吴士中以下30多人,活捉308人,缴获武器一宗和大批军用品。
  傅家庄据点被攻克后,临西县全境解放,临沂城成了孤城。1948年4月,驻守临沂之国民党军南撤后,城内仅留王洪九的保安部队及土匪等6000余人防守。随着人民武装攻势的开展,王洪九的保安队已被压缩在沂河沿线土城子、李家庄等个别孤立据点内。5月下旬,滨海军分区一、二、三团,于莒县西南的令旗墩一带阻击由昌潍南窜的国民党军时将其歼灭了大部后,残敌1400余人逃入临沂城。7月,驻临沂国民党八十三师十九旅又仓惶南撤,白塔、太平等据点为解放军收复,周围40余村群众获得解放。与此同时,赣榆县独立团在临沭县独立营配合下,攻打了庄店子据点,歼其一个中队。这些战斗的胜利为收复临沂城扫清了障碍。
  10月7日,为使解放军主力达到迅速全歼国民党还乡团之目的,各控制村一律站岗放哨。9日,鲁中南地方部队一部开始进逼临沂城。王洪九深感末日来临,当晚全城戒严,次日拂晓率所部5000余人沿临郯公路在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五师一0八旅接应下弃城南逃。途中,其贴身保安部队被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歼灭在郯城以南地区。王洪九带残部逃入郯城,临沂城获得解放。26日,临沂、临西两县合并为临沂县,狄生任县委书记,刘炬任副书记,张云榭任县长。11月初,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由沂北农村移驻临沂城。不久,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率领华野机关进驻临沂城。
  三、攻克郯城济南战役之后,华野鲁中南纵队及鲁中南军区特务团、第二十一团、滨海军分区第一团,在鲁中南纵队司令员钱钧、政委张雄率领下,由郯城以北的华埠、李庄向郯城开进,准备全歼驻郯城的王洪九残部。在扫清外围后,解放军将郯城、马头、于圩子包围。战斗部署:鲁中南纵队第四十七师附两个炮兵连从城南、城东方向攻击,第四十八师附一个炮兵连从城北、城西两个方向攻击,第四十六师除以警备四团攻击于圩子外,主力于城南负责打援,特务团位于城北为预备队。为防老奸巨滑的王洪九逃跑,力求全歼该部,钱钧司令员命令第十九团在郯城以南埋伏,截击逃敌。
  盘踞郯城的除王洪九残部外,还有莒县、沂水、费县等地的自卫团队共计8000余人,其兵力分布为:旅部及直属部队、整编第八十三师一个炮兵连3000余人驻县城,其他5000余人分驻各乡。其防御工事十分坚固。
  11月6日白天,解放军以火力袭击城墙,以侦察敌火力配置和选择攻击点线。由于城小且居民集中,从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起见,遂决定采用炸药爆破。
  夜幕降临后,在炮火掩护下,爆破手们以顽强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实施连续爆破,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终于炸开了城墙。主攻部队相继突入城内,首先消灭了城墙上的顽抗之敌,然后迅速向城内推进。第三连、侦察连攻占县政府大院,四连攻占黉学,警备一团占领了东西大街北侧。此时,后续部队也陆续突入城内,一鼓作气将敌分别歼灭。'11月8日凌晨4时许,王洪九带残部窜出郯城向西南逃遁,在此等候多时的第十九团奋力截击,毙三四百,俘百余。王洪九率残部约一个营突围逃脱。后王洪九逃至浙江省龙泉县深山,以图东山再起,恰被丽水军分区副司令员熊飞发现,并亲自率部围剿,将其残部基本歼灭,俘百余人。
  郯城战役,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还乡团5300余人,缴获大宗武器及大批物资。我军攻克郯城后,乘胜将周围据点的自卫团队、还乡团全部消灭。
  四、支援淮海战役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在徐州周围地区大量集结兵力,企图利用在徐州交汇的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及公路线密集的交通便利条件控制徐州,巩固江淮,屏障南京,挽回败局。在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下的黄伯韬、邱清泉、李弥、孙运良4个兵团和冯治安、李延年、刘汝明3个绥靖区部队,连同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等,总计兵力近80万人,其中大多是国民党军的主力和精锐部队。
  为了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中央军委决定,华东和中原人民解放军协同进行淮海战役,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歼灭国民党主力。
  为了进行好淮海战役,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敌委员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统筹淮海前线有关事宜。解放军参战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中原军区、华东军区,再加上地方部队,共计60余万人。
  1948年10月5日,华东野战军前委在曲阜孔林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研究了淮海战役作战部署,详细讨论了《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对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作了全面安排。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11月8日,张克侠、何基沣率领国民党第五十九军两个师和第七十七军一个半师共2.3万余人于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使徐州东北门户洞开。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得以顺利越过该部防地,南渡运河,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将黄伯韬兵团准备西窜的退路切断。解放军各部队抢渡运河,从东南北三面追击由新安镇地区向徐州收缩于碾庄地区的黄伯韬兵团。11月11日,解放军将黄伯韬兵团4个军团团包围,并歼灭其左翼第六十三军。经新安镇向西南迂回的华野苏北兵团,转进徐州东南,于13日在大王集歼灭敌第一0七军.自11月11日起,华野担任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各纵队,浴血奋战,强攻凭堡固守的黄兵团,鏖战至22日黄昏,国民党四个军全军覆没,兵团司令官黄伯韬兵败自戕。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的战役第二阶段,解放军全歼黄 .维兵团10余万人,活捉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12月 I5曰至I949年1月10日为战役的第三阶段。1月6日,解放军全线出击,兵分数路插入敌阵,经4天激战,全歼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的10个军,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仅李弥等少数人潜逃。至此,淮海战役以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整个战役历时66天。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艰苦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所、4个兵团部、16个军部、42个师共55.5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和第十八军。此役是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灭国民党军最多的一个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与华北解放区联成一片,使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为下一步的渡江作战创造了条件。
  淮海战役中,鲁南人民全力以赴,积极支前,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淮海战役战场辽阔,解放军参战部队人数众多,加上支前民工,前线人数达150万人,每天需粮食、马料350万至500万斤。战役中调运粮食达9.6亿斤,运输粮弹1460万斤,动用民工543万人。支援前线的地区除鲁中南区为临战区外,其余都远离战场,因此,鲁中南区承担了最为繁重的支前任务。
  为了加强对支前工作的领导,1948年9月,鲁中南区党政军机关分为前、后方两个指挥部。后方指挥部负责日常工作和组织解放区各方面力量支前,前方指挥部则直接跟随主力行动,指挥协调支前队伍的活动。后方由高克亭主持区党委工作,李乐平主持行署工作,钱钧主持军区工作,曹轶欧、于寄愚、穆林分别主持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工作。在前方,成立了鲁中南区支前委员会兼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前方办事处委员会,由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傅秋涛任主任,周骏鸣任副主任,张劲夫、程照轩、张雨帆、魏思文等为委员。同时,各地委均设立支前司令部,县设立支前指挥部,区设立支前站,村设立支前委员会。
  为确保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央军委对后勤支前工作非常重视。战役前就发出指示,要求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的准备,方才开始行动”。1948年11月4日,华东局在临沂正式成立了统一的最高支前领导机构一华东支前委员会,成员大都由鲁中南区负责干部组成。傅秋涛任主任,梁竹航任秘书长,张雨帆任政治部部长,魏思文任人力部部长,行署第一副主任张劲夫任粮食部部长,行署第二副主任程照轩任财政部部长,军区参谋处处长赵锡纯任交通部部长。
  淮海战役中,鲁南部队直接配合华东、中原野战军主力作战。攻克郯城后乘胜南下收复红花埠。此后,鲁中南军区武装由配合主力作战变为接管城市、维护后方交通,清剿散匪、维护新区治安。1M8年11月6日,驻新海连的国民党第四十四军撤离,分驻新浦、板浦、杨集等地的国民党淮北盐警8个支队,淮南盐务稽查队两个队及灌云保安团一部共4000人,逃向连云港。7日,鲁中南第六军分区基干武装分两路追击,将其全部压缩至连云港。当晚解放军收复新浦、海州、板浦及南城等地。9日晨,解放军肃清残余国民党军后占领连云港。在此前后,峄县、临城、枣庄、台儿庄、邳县、红花埠等地国民党守军,在人民军队强大军事威力震慑下,先后逃窜。华东野战军和鲁中南第五、第六军分区基干武装收复上述地区。
  鲁南地区处在淮海战场的前沿,在支前中,除鲁南部队直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外,鲁南人民还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动员组织起各方面的力量,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建立了有组织的支前体系,以极大的热情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和全程支刖。
  首先保证前方的物资供应。淮海战区是国民党长期掠夺和连年遭受水灾的灾区,群众生活极为困苦,粮食负担能力极弱。战役期间,每天需筹粮300万斤,任务极其艰巨。为了完成筹粮任务,华东支前委员会决定先从接近战区的鲁中南第四(尼山)、第五(台枣)、第六(滨海)地区征调1亿斤粮食作为一线用粮,然后再从渤海、胶东后方调运。战役一开始,华东野战军大部及支前的几十万民工由鲁南开赴前线,地处沂河西岸的鲁中南五地区有25万人的队伍过境,每天需准备粮食76万斤。当时,该区有1/3的县遭受水灾,但仍然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3000多万斤的筹粮任务,并供应部队油盐7万斤。当郯城县接到筹集500万斤粮食的任务时,县政府粮库只能拿出100万斤,其余需要从群众中筹集。这个县因武河、沂河多处决口,灾情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人均筹集10斤粮,无疑是难上加难,但人民群众勒紧裤带,宁肯自己煮野菜、吃树叶,甚至饿肚皮,也要把粮食一碗一瓢地节省下来支援前线。在主动缴粮的同时,群众还设法挖掘地主、富农埋藏起来的粮食支援前线。第二区房庄村群众,一次就在一座清末王翰林的墓地里搜出粮食几万斤。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共搜出地主、富农粮食50多万斤送往前线。经艰苦努力,郯城县人民超额近100万斤完成任务。此外,还支援前线生猪3000多头,银杏10万多斤和大批板栗、核桃、花生米、食油、鸡鱼肉蛋、香烟等。
  在筹集粮食的同时,解放区的广大妇女还夜以继日地为部队磨面、碾米、做熟食。鲁中南第六地区数十万妇女一个月内就加工了三批粮食共2000余万斤,并且做到了米中无糠、面里无麸。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鲁中南区共有370多万妇女参加了后方支前工作,仅碾米一项就完成任务8900多万斤。
  在转运粮草的过程中,鲁中南人民也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费县运输支队5000多民工往前线运粮20万斤,经4天4夜连续急行军,抢渡运河,提前把粮食运到目的地。返回后又完成了20万斤的运粮任务。华东支前英雄高启文带领平邑县运输第四连向前线送粮,在渡过500米宽的庙子河时,民工们不顾天气严寒,脱下衣服,抬着200斤重的粮车涉水渡河。临沂县运输团二营四连,3个月行程3000里,完成10万多斤运粮任务。莒南县400辆小车的运粮队,运送11万斤面粉上前线,在随身所带干粮吃完后的两天一夜中,饿着肚子将面粉如数送到部队。运粮大军中,除用车推、牲口驮运外,还有不少是以肩挑的扁担军,比较起来他们更为辛苦,但他们却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胜利完成运粮任务。蒙阴县挑工第五连连长宋树安,以身作则,爱护民工,受到大家的称赞。鲁中南第五地委台儿庄航运站在王金奎带领下,组织了134只船,往前线送粮1840万斤、油盐30万斤、弹药600万斤。郯城人民在淮海战役中共筹集粮食500万斤,马草30万公斤,淮海战役结束后,他们又组织5万余人支援前线。在运粮过程中,充分发扬了宁肯自己饿肚皮也要让子弟兵吃饱喝足的精神,运输队员李荣祥,随身带的地瓜叶窝窝吃光了,就啃咸菜喝白开水充饥,后来竟饿昏过去,醒来后,面对送往前线的满车熟食仍不舍得吃,啃了几口咸菜,喝了几口开水,又奔走在支前路上。支前中,仅第五地委就征收、供应作战部队粮食3000多万斤、油盐7万斤,修公路1365里,修桥150座,收容伤员780名,共出民工6万余人。
  其次,在筹集、转运粮草的同时,鲁南人民还积极筹集副食品,制作被服、鞋袜,生产和运送弹药以支援前线。
  为搞好部队的副食供应,鲁中南区第四、五地委建立了供应组织。以工商局为主,会同部队供应部门和地方支前委员会,组织了供应站,下设分站和若干供应小组,积极组织、筹备各种副食品。战役期间,整个鲁中南地区共为部队提供食油103455斤、食盐118959斤、咸鱼2544斤。
  1948年12月16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要求在春节期间慰劳前线将士每人一斤猪肉,以鼓舞部队的情绪。华东局将征调86万斤猪肉的任务全部交给了鲁中南区。鲁中南区党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一面给各地委分配任务,抓紧从群众手里收购,一面组织力量从集市上直接收购。当群众听说收购猪肉慰劳前线将士时,自己宁愿不吃,也愿意将猪肉送到征购站。鲁中南区支前委员会组织数万名民工,日夜兼程将猪肉送往前线。从开始征购到把猪肉送到部队,前后仅用了8天时间。当徐州市民看到堆积如山的猪肉时,个个惊叹不已,纷纷赞扬老区的人民觉悟高。
  由于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使得战役期间解放军指战员菜美饭香,士气高昂。国民党军则恰恰相反,在解放军重围之下,缺粮断草,人困马乏,且常因争粮发生殴斗火并,甚至掘棺木为柴,杀马充饥。解放军趁机展开政治攻势,有效地动摇瓦解了对方的军心。
  淮海战役期间,鲁中南区供应前线的柴草达4153万斤。为了给部队筹集柴草,郯城县许多群众主动将刚苫到房上的谷草也拿下来支援了部队。
  战役期间,鲁南的广大妇女除了担负起加工军粮的繁重任务外,还承担了部队的被服供应任务,日夜不停地为部队赶做军衣、鞋袜。每到夜晚,妇女们3人一组、5人一伙聚在月光下或油灯前,通宵达旦赶做军鞋。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鲁中南区妇女共做军鞋100万双、军袜116万双、军衣20万套、棉被1.6万床、面袋20万条。
  战役期间,鲁南人民还承担了抢救、运送和护理伤员的任务。鲁中南区为运送伤员,共出动常备担架24712副,临时担架9601副。担架队冒着风雪严寒和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日夜不停地抢运伤员。
  转运到鲁南解放区的伤员,得到了精心爱护和照料。淮海战役前,为接收伤病员,鲁中南军区医院由临沂汤头迁驻台儿庄,下设两个分院,有医护人员千余。鲁中南区党委决定由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栗培元、卫生处长李林为主,在台儿庄建立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仅战役期间,就医治伤员6000余人。郯城县设立的各野战医院,每天接收伤员1.6万人以上。医院附近的妇女主动组织起来,到医院协助护理伤员。另外,住到群众家里的伤员也得到了群众无微不至的照顾,沭河区某村妇联主任孙大嫂家住上伤员后,家里8只老母鸡下的蛋全都供应了伤员。
  战役中,仅平邑县在前方服役的担架就有1000副、5000人;后方所调的民工3000人,还有1000余人随子弟兵团作战。战役结束后,他们又随军外线出击,两过津浦路,三跨陇海路,穿越了5个省,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抢救了大批伤员,俘虏了一批国民党兵。担架队有4人牺牲,18人受伤,荣获了“陈毅担架队”和“陈毅运输营”的光荣称号。为支援淮海战役,部县全力进行支前工作。组织常备担架团和运输团奔赴前线,担架团行程数千里,历时76天,圆满完成36次运送伤员1334人的任务和一次挑送棉衣、棉被12550斤的任务,有818人立功。运输团至1949年1月,共完成6次运输任务,运粮食、弹药、军衣计148.99万斤,有312人立功。与此同时,邹县还建立了民站,保证了过境部队和民工的食宿供应。战役期间,泗水县组建了有5892人参加的担架团、挑子团、车子团。他们冒着枪林弹雨,顶风雪,忍饥寒,为部队送粮食、运伤员。有139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有3064人立功,先后被华野九纵、华野支前司令部、尼山地委评为模范运输团。
  战役期间,鲁南人民还积极抢修道路,架设桥梁,保证了交通线路的畅通。战役打响后,驻韩庄国民党第七十七师、七十八师望风向南溃逃,并烧毁了通往徐州的木桥,大批支前物资被阻于运河北岸。峄县县委决定立即抢修木桥,他们组织木匠和民工奋战半曰,终于将5米宽、65米长的木桥修复,保证了支前物资及时运向淮海战场。在修复津浦铁路究(州)临(城)段时,需枕木17万根、夹板2.5万副、道钉7500个、螺丝5万个、土方2万多,因材料太缺,使工程技术人员十分为难。第四地委带领群众和铁路工人提出: “快修铁路,支援前线”的口号,为了凑齐枕木,有的群众主动将自家准备盖房的木料献出来,有的则把自家的树木伐掉,不到20天,就将17万根枕木凑齐,并加工好送到工地。为了完成制作夹板、道钉等任务,铁路沿线各县的铁匠全部组织起来,夜以继日打夹板、道钉,10余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所需物料备齐后,男女老少齐上阵,修路基、垫石子、填土方、铺道床、扛枕木,不分昼夜地苦干。在抢修邹县南关沙河大桥时,大家从深水中捞出20多条铁轨做桥梁,一天半就完成了任务。铁路工人和沿线群众奋战33天,终于将长达220里,有大小桥梁47座的兖(州)临(城)段铁路修复通车。
  淮海战役期间,敌人逃离徐州时,为阻止解放军追击,破坏了徐州以北津浦铁路茅村铁桥。而后方物资急需前运,陈毅司令员打电话给鲁中南区党委副书记高克亭,要求5天之内将桥修好。而实际计算,修复却需半个月。高副书记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修桥任务,并派军区参谋处长赵锡纯现场指挥。同时指示各地委,动员群众将过去破路时保存的枕木、铁轨献出来,迅速送往现场。铁路工人和群众昼夜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只用3天半就完成了任务,受到华东局和陈毅司令员的表扬。
  除修复铁路外,从1948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鲁中南地区共修通滋(阳)临(沂)、台(儿庄)潍(县)等公路31条,全长2650里。修大路195里。新修公路两条,220里。整修路面940里。建桥梁297座。整个鲁中南区的主要公路干线全部修复,畅通无阻。
  淮海战役中,鲁中南地区为配合和支援部队作战,还从各地抽调选拔了一大批优秀民兵,组成子弟兵团开赴前线,担任火线抢救、押解战俘、保护交通、看守仓库、打扫战场等任务。另外,还承担了开辟支援前线基地的任务,协助新区政府组织、教育群众,开展反封建和剿匪斗争。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对于人民群众的支援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他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五、积极支援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令全军指战员乘胜前进,全歼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天堑,发起渡江战役,突破了敌人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乘胜占领了南京,接着进行了京沪杭等战役,解放了上海、浙江、福建等广大地区。
  为了统一调整战斗序列,执行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任务,使人民解放军向正规化国防军的方向迈进一步,中央军委统一整编了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被编为4个兵团。1949年2月16日,华野第三纵队奉野司命令,正式改称二十二军,属兵团建制,下辖六十四师、六十五师、六十六师。原鲁南八师改称六十五师,该师原辖二^一、二十二、二十三团改称一九三、一九四、一九五团,仍属该师建制。另新建六十四师,以三纵原直属机关部队抽调组成该师师部,以原八师二十四团改称一九0团,以胶东升级之基干兵团改称一九一团,均属六十四师建制(一九二团暂缺)。以原九师改称六十六师。全军共3个师,8个步兵团,一个山炮团。军师团三级新番号统一于2月20日正式启用。部队整编后于2月18日奉命乘车南下,26日全部进至合肥以北的卞塘集地区继续休整并开始进行渡江训练教育。渡江战役中,二十二军作为第二梯队参加了渡江作战,在浙东地区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战役,肃清了残敌,解放了全部浙东大陆。
  为了支援渡江战役,华东局支前委员会南下蚌埠,以华东支前委员会与中共江淮区委为主,加上苏北、皖北等区的党政军首长,组成新的华东支前委员会,傅秋涛任主任,宋任穷任政治委员,曹荻秋任副主任,陈丕显任副政治委员,魏思文任政治部主任。华东支前委员会的成立,对于统一调拨华东、华北地区的民力、粮食及其他物资,加强支前工作的领导,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鲁南人民在鲁中南区党委的领导下,于淮海战役以后,又乘胜前进,组织大批民工随军支前,鲁南虽距战场较远,但却克服种种困难,保证了大批支前物资的战场供应。据当时的《大众日报》报道:麓水、费县、苍山等16个县的8万民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转战苏、鲁、豫、皖四省,胜利完成转运伤员207批,运送军粮6625万斤的任务。这批民工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荣获各级支前机构和部队授予的奖旗38面,有535名民工入党,1万多人立功。与此同时,后方的支前运动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碾军粮的人数达200多万人,磨面、加工马料200万斤,做军鞋2000多万双。济宁市妇女、在妇女代表薛友梅、女工代表张秀兰带动下,自动募捐,赶制了大批慰问袋,组织慰问团上前线,慰问解放军将士和伤病员。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在鲁南地区广泛深入地开展,正如当时一位记者所写的那样:“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
  为了及时修复津浦铁路,以确保渡江战役的物资供应,鲁中南区党委决定成立津浦铁路指挥部,周志刚任指挥,杨士法任政委,负责鲁南区津浦路段的修复工作。津浦铁路沿线的麓水、滕县、临城、峄县、凫山、郎县、泗水、曲阜等县委均成立了津浦铁路指挥部,抽调数万名民工日夜抢修铁路。奋战33昼夜,共制作枕木17万根,夹板2500副,道钉7500个,螺丝5万个,挖土石两万余方,抢修大小铁路桥47座,提前完成了修路任务。筑路期间,麓水县提前半月超额完成4400根的枕木制作和运送任务,受到鲁中南津浦铁路筑路指挥部的表扬。临城县筑路指挥部在县委书记李子敬指挥下,2000余民工日夜奋战,圆满完成了沙沟至临城段的铁路修筑和保卫工作。滕县筑路指挥部率领民工在铁路员工指导下,把筑路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许多群众伐倒自家的树木,制成枕木送到工地,在“砸锅卖铁,也要打好修复铁路这一仗”的口号鼓舞下,日夜苦干,保质保量完成了筑路任务。淮海战役后,鲁中南区组织的4个担架团15900名队员,与其他数万名民工一起,浩浩荡荡地跟随主力进军江南,一直打到上海、杭州、福建。由营长曹洪文、教导员董钦祥率领的沂蒙担架团第五营560人,在永城一带参加淮海战役后,长途跋涉,横渡长江,先后转战6个省市20多个县,行程1万多里,为解放江南作出了贡献。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在江都县三江营与敌打响,炮火异常激烈,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们赤脚爬行,往返于战场与数里之外的包扎所之间,在4个小时内抢运了33趟伤员。为此,受到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表扬。8个月后,沂蒙担架团第五营完成支前任务凯旋,96%的队员立功受奖,华东野战军第二十军后勤部授予该营奖旗一面,上书:“支前京沪杭,功扬沂蒙山”。
  渡江战役以后,解放军展开大规模追击战,由于离老区越来越远,再由数千里外的后方运送军粮已不能适应作战需要,于是,随军南下的子弟兵团,除胜利完成抢救伤员、看押俘虏、运送粮弹等任务外,还在华东支前委员会确定的新区内,大力建设新的支前基地,征借粮食,发动当地群众支前,清剿散兵土匪等。新支前基地的开辟,使新区人力、物力迅速为革命战争所用,既解决了大部队的粮食急需,又减轻了老区人民的负担,同时又为开辟新区基层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三节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一、抽调地方武装补充主力部队三年的解放战争中,鲁南解放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建设地方武装,普遍发展人民武装”的方针,普遍建立了各级脱产基干武装与地方武装。军分区有一至两个基干团,县有独立营或县大队,斗争紧张的县还建立了独立团、总团,区有区中队。军区、军分区各级武装除配合主力作战外,经常进行政治教育活动,使部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在“到前线去,到主力去”的口号鼓舞下,各地基干武装和地方武装迅速荣升主力部队,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
  1948年7月,鲁中南第四、五军分区调出41个连5623人,补充到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第六、第七纵队。8月,军区组建第四十六、四十七两个野战师和一个补训师,其中四十七师就是以四、五军分区部队组建的,下辖3个团。胡大荣任师长,彭胜标任政委,翁少元任副师长,林毅任参谋长,龚杰任政治部主任。不久,为进行济南战役,第四十六、四十七师改编为鲁中南纵队,归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建制。淮海战役期间,鲁中南军区于12月12日,组织了4个团共40个连4590人,补充到华东野战军第六、第九、第十一纵队,另有一个补训团2528人升级。淮海战役后,1949年2月18日,军区抽调5个团9300余人,补充到华东野战军;2月26日,为准备渡江作战,军区组织8个团18000余人补充到野战军;8月,军区又组织了3个团5280人补充到第二野战军。另外,军区还选拔了6个连升入中央警卫厅。抽调军区特务团、十七团等组成警备二旅,六军分区基干武装组成警备三旅,负责徐州、新海连的警备任务,后改编为三野的九十八师和四十四师。从1948年7月到1949年8月,鲁中南军区先后共组织了6次大的升级和若干次小的升级。
  在地方武装成建制地升为主力部队的同时,鲁南还组织了大批青年作为参军新战士直接补充到野战军,为人民军队补充了新鲜血液,适应了战争的需要。
  各级党组织在组织动员参军时,以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认真扎实地作思想工作,号召“好男儿参加主力军”,消除青壮年中存在的怕离家远和怕艰苦的顾虑,使广大青壮年把参军当作自己最崇高的使命、最神圣的职责和最光荣的义务,争先恐后,踊跃参军。共产党员、干部和民兵站在参军的最前列,带动了广大翻身农民、工人、小学教员和青年学生参军,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在农村,不少村庄荣获“扩军模范村”、“动参模范村”等光荣称号。
  淮海战役系空前规模的大兵团作战,为保证部队战斗力,兵员需随时补充。华东局除决定从鲁中南、渤海、胶东抽调7个团的地方武装开往前线补充主力外,又于1948年11月21日作出《关于淮海战役兵员动员补充计划》,提出再从山东动员11万兵员补充主力部队。鲁中南区党委立即召开扩军补充会议,部署兵员补充工作。全区在10月.份扩军1.7万人的基础上,11月又完成了8000余人的扩军任务,12月又有1.1万人补充到主力部队。“胜利人人有份,参军人人有责”,鲁南解放区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报名参军。1948年秋到1949年秋一年中,鲁中南区有118个营、59394人的地方武装升级到主力部队,有8.5万多名翻身农民参军,为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巨大贡献。从鲁中南区党委成立以来,第四五地委就开展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参军运动,每次都有四五千人入伍。
  二、抽调干部南下支援新区随着江南各地的陆续解放,急需大批干部开辟新区工作。鲁中南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决定,于1949年1月召开组织工作会议,把组织外调干部支援新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列入党委议事日程,下达了《动员与集中外调干部的决定》,从区党委到各地市特委,按照“顾全大局,服从分配”的原则,从老解放区抽调并组织一套区党委、10套地委、400套县、区委领导班子共400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负责接收和开展浙江、福建、上海等新解放区的工作。曲阜县委抽调干部70余人,组织一个县委、7个分区委的班子,由县委书记周林、县长王德生率队南下;滕县县委抽调南下干部近60名,其中有县委书记陶有亮、县长黎靖、县委组织部长秦泽甫等;兰陵县委抽调干部350人,以县长孙文成为主,组织县、区领导班子各一套;苍山县委抽调了县级班子一套,区级班子5套;赵锊县委抽调县级班子2套,区级班子4套;临城县以邓鄂、杨雪岩、祁耀华等为首组成一套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费县县委先后抽调300名,泗水抽调96名,郎县抽调81名干部南下。
  凡抽调出的南下干部,南下前均集中至临城(薛城)进行月余时间的整编、整训。鲁中南区党委领导傅秋涛、高克亭等到临城负责南下干部的整编、整训工作。南下干部首先结合整训有重点地学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和接管新解放区各项政策等有关文件,听取了华东局首长和傅秋涛关于形势及任务的报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全国一派胜利形势的认识,增强了做好接管新区工作的决心。其次,对南下干部进行了组编。以地区为单位编成大队,以县为单位编成中队,以区为单位编为班。每中队12个班,每班12个人,原则上一个大队负责接管一个地区,一个中队接管一个县。鲁中南区的南下干部被编为鲁中南南下干部支队,下设7个大队。四地委共抽调地、县、区三级领导干部500多名,被编为鲁中南南下干部支队第四大队,刘剑任大队长,汪星任政委,崔晓东任组织部长,周林任宣传部长,商向前任秘书长。下设6个中队。五地委抽调地、县、区三级领导干部400多名,被编为第五大队,肖芳洲任大队长,吕志先任政委,张涛任组织部长,杨源时任宣传部长,傅展如任民运部长,孙文成任秘书长。下设5个中队。
  3月下旬,南下干部由临城乘火车南下。鲁中南南下干部支队第四、第五大队到驻徐州、蚌埠、合肥的华野第七兵团报到。4月21日渡江后被分别编入二H、二十二军,随军做征粮工作。5月初,杭州解放。第四、第五大队的南下干部参加了杭州市的接管工作,大多被分配在浙江省和杭州市机关工作,有两个中队赴临安地委,负责昌化、于潜两县的接管工作。
  1949年6月,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决定抽调3.8万名干部接管粤、沪、黔、川、宁、青等省。华东局决定从解放区抽调1200名干部。鲁中南区调地委级干部6人,县委级干部42人,配备6套县级班子,调分区级及相当级干部60人。
  除组织干部南下外,1949年鲁南地区还有一部分支前干部随主力部队到贵州、四川等地工作。
  鲁南地区的南下干部牢记党接管新区的重任,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到接管新区的各项工作中去。他们根据党的政策,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新区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减租减息、反霸剿匪、建立政权等各项工作,为接管和建设新区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开展剿匪反特斗争巩固革命秩序鲁南解放后,部分国民党溃兵、潜伏下来的军政人员、特务、还乡团分子和零散土匪仍不甘心灭亡,活动猖獗。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渡过长江,攻占国民党首都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灭亡,但敌人仍然派遣大批特务分子潜入鲁南,进行隐蔽的甚至是公开的破坏活动。他们勾结地主、恶霸、流氓、道会门头子,组建反动组织、武装,策划暴动,破坏生产建设,有的冒充解放军战士抢掠物资,截杀我零散外出人员;有的搞摸岗哨、打冷枪、掷黑石,甚至割电线、放火、投毒,拉拢收买村干、民兵;有的啸聚山林湖泊,打家劫舍、残杀革命干群。这些匪特人数虽然不多,但却给人民的生产建设、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危害。
  为保卫后方,稳定社会治安,保护人民利益,更好地支援前线,1948年7月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军区成立后,在济宁组建了剿匪指挥部,统一部署了剿匪斗争。四地委、五地委军民,遵照区党委关于加强公安工作和剿匪工作的指示,作出了肃清匪特、保'卫人民利益的决定,并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剿匪反特活动。1948年6月,鲁中南区党委、四地委、五地委和军分区组成曲(阜)宁(阳)滋(阳)三县联合剿匪委员会,对盘踞九山一带的土匪进行有计划的清剿。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将这股拥有300余人的土匪全部歼灭,缴获各种枪支748支。8月,又建立了“南四湖”剿匪指挥部,曹宇光任指挥,清剿盘踞在微山湖、南阳湖等地的匪特。同月,兖 (州)济(宁)警备司令部所属三团和十三团,配合地方政府和地方武装,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斗争策略,清剿在兖州战役中溃败的残余匪特。经6次战斗,先后捕获匪特4500余人,争取瓦解了130多人,并缴获大批战利品。1949年4月,五地委和五专署经周密侦察,分别破获了国民党“峄县大队”、“健康大队”、“中统局枣庄站”、“国防部人民服务队”等特务组织,把为首分子逮捕归案,有34人坦白自首。同时,兰陵县公安局在临沂、徐州公安局紧密配合下,破获以陈守帮为首的“苏鲁皖战区国民党匪特案”,并将首犯镇压。5月,鲁中南军区调集主力部队,配合武装民兵,先对郯城以南、沭河以西的散匪特务进行较大规模的清剿,到8月底,共消灭匪特954人,查获散匪、逃亡地主、恶霸分子、反动道会门头子1934人。6月,尼山军分区组织部队和民兵对境内匪特进行清剿,到月底,共剿灭小股匪特29股、90人。
  1949年1月19日,第五、第四军分区司令部分别发出“关于执行区委、军区清匪治安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县成立清匪治安委员会,建立清匪治安工作网。同时,开展政治攻势,动员隐藏或流窜在外的伪匪人员的家属、亲友劝其回家等。根据这一指示,鲁南各县区纷纷行动起来,发动群众,开展宣传活动,讲明政策,动员敌伪人员和反动党团特务分子主动到政府进行自新登记。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外逃敌伪人员和反动党团特务分子陆续回归。峄县从2月开始对敌伪军、政、警、宪人员和国民党、三青团、特务分子进行登记,全县共登记756人。滕县登记敌伪军、政、警、宪人员和国民党、三青团、特务分子千余人,均按党的政策分别给予了处理。
  7月,为加强剿匪反特工作的领导,鲁中南区党委、军区决定重新建立剿匪指挥部,由曹宇光任指挥,胡维鲁任政治委员,组织尼山、泰山、台枣、泰西等军分区,对匪特进行了10次清剿,毙伤俘匪特104人,争取瓦解41人,缴获各种枪支21支及一批弹药、物资。9月,滕县公安局破获一起匪特案,俘匪徒12人、伪警2人、嫌疑分子1人,缴长短枪与其他物资一宗。共破获特务、土匪与抢劫、杀人等案犯2299人,缴获各种枪支1270支,小炮5门,电台7部和一大批弹药、物资,并击毁敌汽艇一艘。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清剿,鲁南地区基本肃清了匪特,稳定了社会秩序。
  四、深人开展生产救灾运动1948年7月鲁中南区党委成立后,针对生产救灾工作提出了 “以生产自救、社会互济为主,公家扶助为辅”的方针,并成立了生产救灾委员会,李乐平任主任,穆林任副主任。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先后拨发救济粮、支前粮、建设粮9000多万斤,支援前线和灾区。•第四、第五专署部分辖区是淮海战役后的新收复区,受国民党摧残严重,再加自然灾害,灾民达百万人以上。面对严重灾荒,第四、第五地委遵照鲁中南区党委的指示,迅速建立了各级生产救灾委员会。第四地委由杨士法任主任,第五地委由李青任主任,并分别发出了关于生产救灾、互济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保证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第四地委于1949年2月发出了生产救灾三项指示:一、各级党委要抽出十分之八九的干部深入区、村开展生产救灾工作。二、把学校、训练班学员组成工作组到区、村做生产救灾工作。三、各基干兵团、县大队、区中队应帮助群众开展春耕生产。根据这一指示,各县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开展生产救灾。滕县县委和各区、乡都成立了生产救灾委员会,并抽调数百名干部组成生产救灾工作队,深入重灾乡、村,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同时组织了若干个医疗队分赴灾区医治水肿病。第五地委于2月12日作出“生产救灾为第五地委党的中心工作”的决定,并分别不同情况,提出轻灾区以生产为主,结合救灾,重灾区全力开展生产救灾。3月中旬,地委成立了生产救灾委员会,由汪亚民任主任,孙黎明任副主任,下设4个组。召开了县委书记联席会议,研究部署了生产救灾工作,并确定以兰陵县为生产救灾重点县,马兰屯、台儿庄、兰城店、台东、车辐山、润头集6个区为重灾区。峄县韩庄区、铜山黄邱套区,临城运河区,邳县艾山区,苍山芙蓉区,赵锝县大炉区,费县城区,枣庄市区为生产救灾重点区。地委组织了70人的生产救灾队,到兰陵及各重灾区帮助救灾,并拨发了救济粮款。
  第五地委在赵锝、麓水、兰陵、邳县、费县、苍山等县,普遍开展借粮活动。3月27日,又下达了“关于春季生产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县认真分析春季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困难,明确生产救灾的方针,加强粮食与工业原料生产,同时组织农村剩余劳力,利用农闲,大力发展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在第四、第五地委的领导下,鲁南地区的生产救灾运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特别是灾情严重的台枣地区,在这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春耕前,发放急赈粮10万余斤,生产救灾扶助粮74万斤,农贷粮25万斤,副业贷款6亿元(北海币),另外,还扶助军属生产粮41万斤,北海币6亿元。
  由于战争的破坏,枣庄煤矿于1947年起生产就完全陷入停顿,工人也全部失业。党和人民政府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以帮助工人解决暂时的困难,同时,组织工人进行生产自救。仅1949年一年中,山东省人民政府就先后给枣庄失业工人发放了4次救济粮,一次救灾衣。峄县县委及各级各部门的干部和陶庄煤矿职工还拿出自己的供应粮和部分工资支援枣庄的失业工人。除此之外,政府还组织失业工人就业,先后介绍4000余名工人到陶庄、田屯、贾汪、淄博、淮南和东北等地的煤矿就业,安插了一部分失业工人到当地的机关、工厂、商店工作。暂时无业可就的工人,在峄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工会、陶庄煤矿的协助下,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政府拨出32万斤小米,作为工人生产自救的资金。同时贷给大量工具,分别成立了建筑工会和搬运工会,组织失业工人从事修路、房屋建筑以及运输附近所产的山货等工作。工会还领导一批失业工人从事开荒种地和收购废铜废铁等。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基本解决了枣庄煤矿工人的生活问题。
  1948年夏,鲁南地区大雨成灾,水势之大为20年来所未有。为救治水灾,第四、第五专署成立了防水救灾委员会,带领各级干部和群众全力救治水灾。至8月底,受灾各县积水已基本排除。1949年3月,鲁中南区党委和行署于11日联合召开会议,成立了导沭整沂委员会,由李乐平任主任委员。委员会决定导治沂、沭河经沙河由临洪口入海。4月21日,根据导沭整沂委员会指示,鲁中南台枣、临沂两地区共抽调10万民工组成第一工程处,参加第一期导沭工程。苍山县委书记郑希孟兼任工程处长,赵晋侯、徐迅任副处长。经艰苦奋战,到5月12日,胜利完成了第一期施工任务。
  经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终于战胜了严重灾荒,顺利渡过难关。到1949年6月,整个鲁中南区已耕种春田面积占95.5%,开垦了38万亩荒地,完成了疏河、开渠、打坝、筑堤工程21893尺,保护了数百万亩良田免遭水灾。通过生产救灾,减轻了人民困难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解放区,而且也保证了前线的物资供应,为支援全国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开展生产救灾的过程中,第四、第五(后改为尼山、台枣地委)还认真领导了老区结束土改,恢复区完成土改和新解放区开展减租减息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尼山、台枣老区人口约有140万,这些地方多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根据地,经历了减租减息、反奸诉苦、土地改革和反倒算斗争,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已经消灭,贫雇农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遗留的问题是确定地权。为此,尼山、台枣地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于没有分配的公田和地主外逃无人耕种的土地,立即分配到户,讲明谁种谁收。已分配给群众的土地,由于地孬路远无人愿要的,要说服群众作部分调整,迅速落实到户。对地界不清,有争议的土地,与有关群众协商,迅速解决。结合生产救灾,对存有大批粮食和浮财的村庄,要组织分配委员会,迅速分配到户。对经过土改尚有大量浮财的地主、恶霸,要发动群众,讲理算账,拿出浮财,合理分配。
  尼山、台枣地委恢复区约有240万人口。全面内战爆发前,鲁南地区有1万个村庄实行了土地改革,敌人侵占鲁南后,反攻倒算的村庄达80%以上。这些地方的群众对土改有顾虑,怕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为此,尼山、台枣地委认真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揭穿敌人谣言,向群众反复说明共产党解放军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敌人不会再来。同时,打击了罪大恶极的敌伪、警特人员,并深入发动群众,贯彻中央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严格掌握政策,深入进行土改。到1料9年底,恢复区临城县、滕县、麓水县、峄县、台儿庄等大部地区均进行了处理地权和农作物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土改任务。
  尼山、台枣范围内的新解放区,多在兖州、徐州附近,总人数约30万。按照中央指示,在这些地区主要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得到实际利益。经过土改工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所有制,争取团结了大批知识分子,孤立打击了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调整了生产关系,发展了生产力,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通过上述工作,尼山、台枣地委党组织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党员人数大增,截止到1949年底,由原来的11135人增加到16352人。其中,尼山地区党员发展到5455人,台枣地区发展到10697人。第四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的解放战争,经过了全国人民3年多的浴血奋战,到1949年秋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胜利进军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9月21日在北平(今北京)隆重开幕,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遍鲁南的山山水水,鲁南军民无不奔走相告,一片欢腾。
  1949年10月2日,中共鲁中南区党委、鲁中南行政公署、鲁中南军区机关、部队及人民群众两万多人,在临沂城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热烈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圆满成功,热烈庆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高克亭主持升旗仪式,各界代表分别讲话。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通过了给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的致敬电。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尼山、台枣地委及所属各县也都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庆祝大会,庆祝新中国的诞生,鲁南军民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欢庆胜利的喜庆气氛中。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鲁南地区的党政军民,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