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加强党政军民组织建设迎接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93
颗粒名称: 第七节、加强党政军民组织建设迎接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分类号: D262.3
页数: 8
页码: 416-423
摘要: 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战场上节节失败,特别在中国战场上遭到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级地方人民抗日武装英勇抗击之后,损兵折将,而我军越战越勇。鲁南地区和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一样,也进入了局部反攻阶段。鲁南各级各类群众团体组织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在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前、救护伤病员和开展大生产运动等项工作中都起到了骨干作用,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军民组织 党政建设

内容

第七节加强党政军民组织建设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党的组织建设1944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战场上节节失败,特别在中国战场上遭到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级地方人民抗日武装英勇抗击之后,损兵折将,而我军越战越勇。鲁南地区和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一样,也进入了局部反攻阶段。鲁南抗日军民渡过最困难时期之后,鲁南军区为继续扩大战果,继反击九十二军一四二师进犯鲁南抗日根据地取得彻底胜利之后,又全歼惯匪刘桂堂部,击溃顽军李以锦部。1944年3月歼灭土顽李子瀛部,5月又歼灭伪十军二师刘国祯部和顽军荣子恒部。接着又进行了湖西反顽和讨伐王洪九、张里元、巩震寰和申宪武等战斗,拔除了大批的伪顽据点,解放了大片领土。随着鲁南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政军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建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共鲁南区党委为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形势,一方面继续领导全区各级党组织深入进行整风,进行党内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和健全党政领导机关。1944年7月,鲁南区党委孔家汪会议上,对党的组织建设问题作出三项决议:一是调整一地委领导机构;二是在沛滕边中心县委的基础上重建二地委;三是撤销沂河地委,建立三地委。同年8月,鲁南一、二、三地委领导成员陆续就职。鲁南一地委由杨士法任书记,刘春任副书记,周航、武雨琴先后任宣传部长,杨士敬任民运部长兼群委书记、青委书记,杨士法兼妇委书记。一地委机关主要活动于尼山周围地区,领导邹县、曲泗、费南、双山、温河等县委。鲁南二地委由张雄任书记,许言、张庆林任副书记,文立正任宣传部长(1945年2月离职),1945年5月穆林调任组织部长兼宣传部长、群委会书记,1944年12月孙宇维(女)调任妇委书记,1945年1月邵光华调任武装部长。二地委活动于邹西、滕西、沛滕边等地,领导兖(州)济(宁)、凫山、临城、滕县等县委。鲁南三地委由王六生任书记,李青任副书记,肖芳洲任宣传部长,王子通、傅展如先后任群委书记,卞怀之任青委书记,宋大成任农委书记,袁明(女)任妇委书记。三地委初建时主要活动于临郯地区,后来逐渐西移,领导临沂、邳县、峄县、兰陵、赵馎等县委。
  鲁南区党委根据党中央“要把敌占区城市工作和解放区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的指示和山东分局“关于加强城市工作的指示”,决定以区党委组织部城工科为基础建立区党委城市工作部,任命王少庸为部长。1944年10月,区党委在大邵庄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根据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专门研究部署了城市地下工作,选派得力干部打入徐州、枣庄、济宁和兖州等城市,加强对敌工人员的领导,组织和发动敌占区城市中的各界群众同敌人展开秘密斗争,瓦解敌伪军和伪政权,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向城市进军打好基础。同时,鲁南区党委为加强对铁路沿线党的工作的领导,确定建立鲁南铁路一、二、三工委和徐州工委,靳怀刚、王玉琳和周南分别任书记,冯克玉任徐州工委副书记。后因敌情变化,鲁南第一铁路工委书记靳怀刚未到职,另任他职。
  鲁南区党委大邵庄城市工作会议还决定:撤销湖东县委,在此基础上建立凫山和兖济两个县委,由二地委副书记许言兼凫山县委书记,翟厚仁任副书记;冯起任兖济县委书记。同时,将沛滕边县委改称临城县委,由二地委副书记张庆林兼任县委书记。
  1944年以来,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由于鲁南区党委领导全区各级党组织深入进行了党内整风和认真抓了党内教育,党员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党员的模范作用在各项工作中起到很大影响。同时,各级党组织还特别注重了在对敌斗争、减租减息和开展大生产的群众运动中发展新党员、培养新干部,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了鲁南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截至1944年底,全区已建有3个地委,14个县委,92个分区委,1460个党支部,17621名党员。全区党员总数较1943年增加了13291名,增加4倍多。
  1945年3月5日,鲁南区党委在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保和庄召开了区党委扩大会议,总结了鲁南区8个月的群众运动,讨论制定了今后的工作意见。由于会议片面强调了纠正运动的偏向,对基本群众利益照顾不够,挫伤了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会议的主要文件《鲁南8个月的群众运动总结和今后工作意见》下达不久即收回。后来,鲁南区党委对群众运动重新作了深入研究,并制定出《八个月群众运动中基本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八个月的群众运动成绩,批判了保和庄会议的错误,统一了鲁南区党政军民的思想,使新解放区的反奸诉苦运动迅速而广泛地开展起来。从此,党的组织建设更加健康地得到发展。二、政权建设1944年以来,随着鲁南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也有很大发展。为适应大发展的形势需要,1944年8月鲁南区党委孔家汪会议上,决定重建鲁南二、三地委和充实一地委的同时,决定建立鲁南二、三行署和充实调整鲁南一行署。
  同年10月,为了求得全山东省行署和专署称谓统一,经报山东分局和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批准,鲁南行政专员公署改称鲁南行政主任公署。同时,鲁南第一、二、三行政主任公署(简称行署)改称鲁南第一、二、三专员公署(简称专署),也就是行署和专署名称颠倒使用,直至建国前夕行署撤销,专署延用至今。
  1944年底,鲁南行政主任公署辖3个专署,14个县抗日民主政府或办事处。鲁南行政主任公署由李乐平任主任,行署机关设7个处、4个局和银行。朱道南任秘书长,南竹泉任民政处长,梁度世任司法处长,李凤五任财政处长兼实业处长、粮食局长,王天翼任教育处长,沈林甫任纺织局长,耿荆山任银行行长,胡维鲁任公安局长,王丹墀任战时邮政管理局长。鲁南参议会参议长仍由彭畏三担任。鲁南第一专署由张健任专员,左瑞五、狄井芗任副专员,下辖邹县、双山、费南、温河等县抗日民主政府。鲁南第二专署由华山、张琳相继任专员,先后辖兖济、凫山、临城、滕县等抗日民主政府。鲁南第三专署由栗培元任专员,魏今非任副专员,先后辖临沂、邳县、峄县、兰陵、赵锊县抗日民主政府或办事处。1944年10月,鲁南行署决定撤销湖东县,在此基础上建立凫山县和兖济县,将沛滕边县改称临城县,以上三县皆隶属于鲁南二专署。1945年5月,峄滕铜邳县由苏北划归鲁南第三专署领导,该县与峄县合并后改称运河县。
  到1944年10月,鲁南行政主任公署及所辖的第一、二、三专署,以及3个专署所辖的13个县抗日民主政府均已建立健全。县以下的区、乡、村抗日民主政权也已普通建立健全。这时,鲁南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已达6073平方公里,占全鲁南区总面积的44.71%。根据地人口为1412700人,占全鲁南区总人口的44.38%。另外,游击区面积490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88%;人口518815人,占总人口的16.3%。鲁南区各级政权建设的大发展,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扩充鲁南八路军主力和地方人民抗日武装、搞好支前和后勤供给工作起到巨大作用。
  三、健全军事领导机构,大力发展人民抗日武装1944年后,随着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鲁南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扩大,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健全和减租减息、反奸诉苦、大生产等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鲁南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掀起了参军参战的高潮,鲁南八路军主力、地方武装及人民武装(民兵和自卫团)迅速发展壮大。为适应新的斗争需要,于1944年8月在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机构的同时,也调整健全了鲁南各级军事领导机构。鲁南军区由张光中任司令员,鲁南区党委书记王麓水兼任政委,区党委副书记张雨帆兼任副政委,万春圃任副司令员,来光祖任参谋长,丁秋生任政治部主任。1944年8月,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军区决定重建鲁南第一、三军分区和新建鲁南第二军分区,各军分区的活动区域同相应的地委和专员公署相同,鲁南党政军实行一元化领导,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鲁南一军分区司令员由三团团长王吉文兼任,一地委书记杨士法兼任军分区政委,三团政委刘春兼任军分区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鲁南一军分区辖三团全部和尼山独立营、费南独立营和温河县大队、双山县大队。鲁南二军分区由贾耀祥任司令员,二地委书记张雄兼任政委,邢天仁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荆山任副政委,文立正任政治部主任。鲁南二军分区辖原鲁南独立支队一、三大队整编成的两个营和滕县、郎西、凫山、兖济、临城等县大队(独立营)。鲁南三军分区司令员由五团团长胡大荣兼任,三地委书记、五团政委王六生兼任军分区政委,王献廷任军分区副司令员,三地委副书记李青兼任军分区副政委,陈士法任军分区参谋长,李华源任副参谋长,张岗任政治部主任。鲁南三军分区辖五团全部和赵锊、兰陵、峄县、邳县和临沂等县大队(独立营)。鲁南各军分区所辖地方人民抗日武装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区划的变动和地方武装的升级等原因,又曾多次调整。
  1944年,鲁南军区主力和地方各级人民抗日武装在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为准备大反攻,迎接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积极进行了扩军工作和对日伪军的政治瓦解工作,皆取得了较大成绩,使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不断扩充和壮大。据1944年8月统计,鲁南区11个县仅在一个月中新参军人数达11064人。与此同时,由于鲁南八路军日益强大,有许多伪顽军的投诚起义人员和被俘人员经过教育后,直接补充了部队。鲁南八路军主力和地方武装由1943年底的不足4000人,猛增到1.2万余人,增加3倍多。至此,鲁南军区主力三团和五团扩编到2000余人。尼山独立营、费滕独立营、鲁南二军分区两个主力营、沂河支队以及各县大队(独立营)等地方人民抗日武装亦得到较大补充和发展,使鲁南八路军同鲁南敌伪顽军力量对比较上一年发生了巨大变化。1945年2月,鲁南泗水战役后,鲁南地区再次掀起大规模的参军热潮。仅尼山地区就有4000余名青壮年参军,赵锝、温河两县亦各有1000余名青壮年参军。这批新战士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鲁南军区主力三团和五团均扩编为3000余人的加强团。
  四、群众团体组织大发展1944年以来,随着鲁南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鲁南抗日军民在区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巩固和建设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在新区和老区分别开展了减租减息的复查运动和反奸诉苦运动。经过8个月的群众运动,削弱了封建势力,树立了基本群众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大生产运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抗日斗争的积极性更加高涨。随着解放区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党的组织有了较大发展,党的各级领导机构、政权机构和地方军队领导机构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群众团体组织亦得到较快的发展。据鲁南区11个县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45年3月,鲁南区有工会会员13500余人,农救会员142482人,青救会员39533人,妇救会员135323人,姊妹团29900人,儿童团97189人,民兵43748人。
  1944年8月,随着鲁南区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的充实、调整和重建、新建等项工作的开展,鲁南各级群众团体领导机构也逐步完善。鲁南区建有各界抗日联合总会(下称各救会),会长由鲁南区党委委员宋逸安担任。各专区建有分会,鲁南各救一分会会长杨士敬,鲁南各救二分会于1945年5月建立,穆林兼任会长,鲁南各救三分会会长孙黎明。鲁南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下称职救会)会长安志诚,后换牛一萍,鲁南职救一分会会长孙刚,鲁南职救二、三分会无正职。鲁南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下称农救会)会长宋逸安,鲁南农救一分会会长葛进,鲁南农救二分会会长宋大成。鲁南妇女抗曰救国联合会(下称妇救会)会长张恺,鲁南妇救会一分会会长崔波,鲁南妇救二分会会长孙宇维,鲁南妇救三分会会长袁明。鲁南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下称青救会)会长蓝铭述,后换刘昆,鲁南青救会三分会会长卞怀之,鲁南青救一、二分会会长无正职。
  与此同时,鲁南区各县也相继建立了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和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有些县群众团体组织比较健全,干部亦能配齐。但有些县因对敌斗争条件较艰苦,缺乏干部,群众团体组织建立得不够齐全。
  鲁南各级各类群众团体组织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在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前、救护伤病员和开展大生产运动等项工作中都起到了骨干作用,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