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1944年鲁南抗战形势和党的对敌斗争方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1944年鲁南抗战形势和党的对敌斗争方针
分类号: D231
页数: 2
摘要: 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的1944年斗争方针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确定的战斗任务,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军区不失时机地发动春季、夏季、秋季攻势,歼灭大量日伪顽军,进一步巩固、扩大了解放区;同时深入开展大生产运动,加强根据地的政权、财政经济、文教建设,迅速扩大抗日武装,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党史 革命史 鲁南

内容

第十一章巩固扩大鲁南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一节1944年鲁南抗战形势和党的对敌斗争方针
  进入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已根本好转。苏联红军开始战略大反攻,并把战线推进到德国及其占领区。6月6曰,英、美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战场。这时,德国法西斯已处于崩溃之中。在亚洲,美国在太平洋中部正向马利亚纳群岛和菲律宾进逼日军,并轰炸日本本土,日本法西斯的末日即将来临。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解放区战场出现空前有利的局面。1944年初,日军为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援助其侵入南洋的孤军,决定摧毁美军在华中的空军基地,并向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发动新的进攻,意在打通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以便以中国大陆作为它垂死挣扎的基地。因此,日军不得不抽调大量兵力南进,其在华北、华中的兵力迅速减少,战斗力大大削弱。
  这时,山东的日伪军,在八路军的不断打击下也不得不收缩防线,实施重点守备。从1943年12月至1944年2月,仅在津浦路以东地区,敌伪放弃或被人民抗日武装攻克之据点即达264处、碉堡353个。在全山东,敌伪为防守其交通干线、战略支点区及工矿资源区,共配置47处防备重点。19M年春,日军在山东只留有2.5万余人,数量降低到抗战以来的最低点,伪军虽由于国民党部队大量投敌增至20余万人,但其战斗力较弱。
  国民党在山东的武装力量,仅剩下6万人左右,而且都是地方部队,没有统一领导中心,十分分散,且各自为政,内部矛盾重重。为保存实力,大都集中于铁路两侧,暗中依附于日伪军苟延残喘。
  在鲁南地区,这时抗日根据地已基本改变了被敌分割、封锁的局面,敌顽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44年8月,鲁南军区恢复重建了第一、三军分区和新建了第二军分区,三团和五团都恢复了团的建制,组成各辖3个主力营的大团,同时各县独立营(县大队)也得以充实。鲁南八路军由弱变强,开始转入攻势。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的1944年斗争方针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确定的战斗任务,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军区不失时机地发动春季、夏季、秋季攻势,歼灭大量日伪顽军,进一步巩固、扩大了解放区;同时深入开展大生产运动,加强根据地的政权、财政经济、文教建设,迅速扩大抗日武装,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