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开展整风运动加强 党政军民组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85
颗粒名称: 第六节、开展整风运动加强 党政军民组织建设
分类号: D26
页数: 11
页码: 369-379
摘要: 1942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同年6月党中央又发出《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从此,全党开始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鲁南区各级群众团体组织,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和发动各界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斗争,参军、参战、拥军支前、开展“双减”和大生产运动等,为鲁南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整风运动 组织建设

内容

第六节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政军民组织建设
  一、整风运动1942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同年6月党中央又发出《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从此,全党开始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同年5月8日,中共山东分局发出《关于执行中央整顿“三风”指示的决定》,要求整顿党风运动分两步走,第一步学习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实质;第二步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开始检查工作,鉴定党员。同年7月1日,山东分局发出《整顿三风学习的补充规定》,号召山东全党以高度的热情和严肃的态度执行中共中央指示。县以上党、政、军和群众团体的领导机关立即改组原有的学习委员会,使之完全适应领导整风学习的需要。通过学习,立即掀起“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在整风学习中,各级党委都非常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理论联系实际,从思想上、作风上解决问题。通过学习,鲁南区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对党内的“三风”危害有了新的认识,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对照检查了本身存在的问题,写出了总结,订出了整改措施,对今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鲁南区的整风学习是在对敌斗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进行的,敌人疯狂地“扫荡”、“蚕食”、封锁,各地抗日武装进行英勇顽强地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同敌伪勾结,搞“敌伪顽合流”,一齐“蚕食”鲁南抗日根据地,使鲁南抗日根据地被压缩在“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穿”的狭小地带。尽管对敌斗争任务非常艰巨,战斗亦非常频繁,鲁南区党委为了长远利益,为了抗日斗争胜利的大局,还是按照山东分局的指示抽出大批领导干部进行整风学习。
  整风学习之后,鲁南区党委又抽调县团(独立营、大队)以上领导干部分批进山东分局党校和鲁南区党委党校学习,同时按上级的部署进行整风和审干工作。参加各级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从精读整风文件入手,把重点放在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对个人历史问题进行反省。个人进行思想反省后,开展坦白运动。对坦白出来的问题,对当事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反对“逼供信”,做到“坦白从宽,隐瞒从严”、“一个不杀,大部不抓”,重在改正,提高认识,防止重犯扩大化的错误。1943年12月至1944年3月,鲁南区党委先后在朱家村、大邵庄召开整风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先用20天召开鲁南区党委会,进一步学习中央和山东分局的有关文件,统一思想,回顾和检查前段整风情况,提出进一步整风的意见,然后用两个多月时间召开县委书记、县长以上的干部会议,传达《鲁南区1943年工作总结》,同时按照中央整顿“三风”的要求和“弄清思想、团结同志” 的方针,广泛地开展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检查批判了忽视党的建设等右倾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加强党政军建设,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积极反攻的指导思想。会议结束前,区党委副书记张雨帆代表鲁南区党委作了总结报告,提出了建设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鲁南区党委召开的这次整风会是鲁南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一次关键性会议,对组织和动员鲁南广大军民继续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为鲁南八路军主力和人民抗日武装展开对敌人大反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议不足之处,有些人批评领导时有过头的言辞,但没有结论,更没有处理。
  在整风和审干期间,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各级党组织,都派干部深入基层党支部,协助其整顿思想,整顿作风。通过整顿,进一步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
  通过整风和审干运动,使鲁南区的党内作风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增强了党的各级领导人和广大党员的党性,加强了党的团结;二是坚定了党员的革命斗争意志,提高了对敌斗争的艺术;三是树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加强了调查研究之风气;四是纠正了党内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改进了党的民主作风。五是提高了鲁南主力部队和各级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广大官兵的士气,为赶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夺取大反攻的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党的组织建设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鲁南地区的各级共产党组织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同时根据党中央关于“一元化领导”和“精兵简政”的决定,统一精简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人员。
  1942年3月,临郯地区伪化之后,鲁南区党委决定撤销三地委。同时,山东分局决定,鲁南四地委和鲁中五地委合并为滨海地委,直属分局领导。同年11月,沂河地委在原三地委的辖区内建立,书记由韩去非担任,孙黎明任群委书记,孙哲南、傅展如为委员。从此沂河地区为隐蔽的抗日游击区。
  1942年5月到6月,鲁南区党委在白彦县黄草坡召开了有地、县委书记参加的扩大会议。萧华在会上传达了刘少奇在山东分局所作的重要指示,学习了党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和“整风”文件。决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进一步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坚持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伪顽对鲁南抗日根据地的进犯,保卫抗日根据地。这时,经山东分局批准,鲁南区党委领导成员作了调整,张雨帆任区党委书记兼群委书记和民运部长,增补王少庸、宋逸安为区党委委员,李青为候补委员。魏思文、吕志先分别任组织部正副部长,王少庸任宣传部长,韩去非任秘书主任,许言任直属工作部长,杜前任青委书记,张凯任妇委副书记。
  鲁南区党委下辖一地委和沂河地委。一地委由杨士法任书记兼群委书记、青委书记、妇委书记,王化任组织部长,周航任宣传部长,杨士敬任民运部长,冯起任对敌斗争委员会书记。一地委下辖曲泗工委和湖东工委。因曲泗地区大部伪化,鲁南区党委报请山东分局批准,以滋临公路为界,将曲泗北部地区的地方党组织划归鲁中三地委领导。沂河地委自1942年11月建立到年底,领导人无变化,这里因地处游击区,对敌斗争非常艰难,地委所辖的临沂、邳县和兰陵3个县委亦处于秘密状态。鲁南区党委直辖边联县、费南、峄县、滕峄边4个县委和费滕边、费西两个工委。截至1942年年底,全鲁南区党委共建有11个县(工)委,38个分区委和2个特支,288个支部,3308名党员。党员总人数比1941年减少42.6%。
  1943年3月,鲁南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并再次进行精兵简政,张雨帆仍任区党委书记,原山东纵队一旅政委王麓水调任区党委副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同年9月,王麓水升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张雨帆改任区党委副书记兼鲁南军区副政委。王麓水是位老红军干部,历任排长、连长、第一军团保卫局科长、团特派员、团长、团政委、旅政委等职,身经百战,屡建奇功。4月,他到任后,与张雨帆等鲁南区党委一班人肩负起领导鲁南抗曰斗争的重任,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主力地方化”的指示,并实施了最后一次精简。他亲自率鲁南军区主力三团和五团赶走顽九十二军和全歼顽三十六师刘桂堂(刘黑七)部之后,接着对伪顽荣子恒、李以锦、申宪武、王洪九等部进行坚决的反击,均取得辉煌的战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3年下半年,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好转,峄南、运北和滕东地区亦很快打开局面,津浦铁路鲁南段两侧以及微山湖东部地区的许多敌伪据点被鲁南军区主力部队攻克,广大村镇得以解放。为加强该地区的领导,于同年7月建立了中共鲁南运河地委,于化琪任书记。1943年年底,鲁南全区共有3个地委、13个县委或县工委、49个分区委,党员已达4433名,较上一年增加千余名党员。
  同年7月,为加强对共产党员的组织纪律教育,审查鉴定党员干部,确保整顿支部工作的领导,鲁南区党委发出《关于加强整支工作的指示》,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坚持以“中心突破”为主的整支方针;二是选拔得力干部参加整支;三是抓好中心区党支部的整顿工作。通过“整支”,纯洁了党的组织,充实了党的力量,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促进了对敌斗争和各项群众运动等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鲁南区党委还制定了该时期的建党方针,指出:在基本区应动员全体支部领导成员和广大共产党员积极参加和领导“双减”和生产运动。从群众运动中发展党员和审查干部、整顿党支部,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游击区,应动员各个支部和全体党员领导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扩大党支部和党员的活动范围,本着隐蔽、精干原则,恢复和扩大、巩固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不断开辟新基地,迎接新胜利。
  三、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942年初,鲁南专署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李乐平由代理专员改任专员,梁度世任秘书主任,南竹泉任民政科长兼建设科长,王天翼任教育科长,耿荆山任银行行长,沈林甫任纺织局长,胡维鲁任公安局长,王丹墀任邮政局长。鲁南专署下辖3个行署;第一行署,周蓝田任主任,左瑞五任副主任;第三行署,丁梦孙任主任,栗培元任副主任;第四行署,刘白涛任主任。同年3月,因临郯地区伪化,第三行署奉命撤销。同时,因鲁南四地委和鲁中五地委合并为滨海地委,归山东分局直接领导,鲁南四行署随之调整,划出鲁南。同年11月,鲁南专署决定恢复三行署,仍由丁梦孙、栗培元任正副主任;但临郯地区为击区,行署机关大部时间在邳县地区活动,行使职权非常困难。截至1942年底,鲁南专署下辖一、三两个行署,12个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办事处,即临沂、边联、费南、峄南、邳县抗日民主政府和费西、费滕边、兰陵、运北、临西、滕峄边、沛滕边办事处。根据地面积156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2.29%;游击区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8.1%。根据地和游击区面积之和才占全区总面积的30%。根据地的人口为18.5万余人,占总人口的6%;游击区的人口为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3%。党政军民活动区域非常狭小,抗日斗争的局势非常严峻。1943年7月,鲁南区党委和鲁南专署决定,在建立运河地委(亦称鲁南二地委)的同时,设立运河地区行政委员会,行使行署职权。行政委员会主任由地委书记于化琪兼任,委员也由地委组织、宣传和保卫部长张庆林、张鸿仪、庄玉铭及部分县委书记、县长(县办事处主任)担任。地委和行政委员会两个机构一套领导班子,机构非常精干。行政委员会辖峄县、运北、枣庄、沛滕边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办事处。运河地委和运河地区行政委员会建立之后,率领鲁南独立支队和运河支队对盘踞在峄南运河地区的敌伪顽展开了英勇斗争,保卫了微山湖畔和运河南北抗日游击根据地,打通并桿卫了华中、华东经鲁南至延安的战略交通线,进一步加强了鲁南八路军和苏北新四军的联系,为共同巩固和扩大以黄邱套为中心的峄滕铜邳抗日根据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43年下半年,随着形势的好转,鲁南抗日根据地亦不断巩固、扩大。同时,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建设也有较快的恢复发展。至同年底,鲁南专署下辖一、三行署和运河地区行政委员会,全区建有13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或办事处。鲁南专署仍由李乐平任专员。鲁南第一行署仍由周蓝田、左瑞五担任正副主任,第一行署辖邹县、滕东、费南等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泗水、湖东、郎滕边办事处。运河行政委员会仍由于化琪兼任主任,辖峄县、运北、沛滕边抗日民主政府或办事处。鲁南第三行署仍由丁梦孙、栗培元任正副主任,先后辖临沂、郯城、邳县和赵锝、兰陵等抗日民主政府或办事处。同时,县以下的区、乡、村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也得以巩固发展。
  1W3年底,鲁南区抗日根据地面积已达318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4.94%,比1942年底增加一倍还多;游击区面积300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3.6%,亦比上一年增加700平方公里。根据地的人口为41.46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3.61%;游击区的人口为45.23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4.28%。从此,鲁南区抗日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抗日军民渡过了最艰苦的困难阶段。
  四、军事建设1943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党政军机关再次进行精兵简政,同时实行主力地方化,因而鲁南地区的军事领导机构和部队发生较大变化。3月18日,新的山东军区成立之后,原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的各旅、各支队番号撤销,全军区部队统一整编为13个主力团,全部实行地方化。
  同年4月,鲁南军区新的领导机构组成:张光中仍任司令员,王麓水任政委,万春圃任副司令员,鲁南区党委副书记张雨帆兼任副政委,曾明桃任政治部主任,来光祖任参谋主任。鲁南军区下辖三团和五团。三团行使鲁南第一军分区职权,王吉文任团长,刘春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熊天仁任参谋长。三团活动于费南、邹东地区,并统一指挥尼山独立营、费滕独立营、费南县大队及该地区县、区地方人民武装。五团行使鲁南第三军分区职权,由贾耀祥任团长,王六生任政委、宋鲁泉任副团长,李萍任政治部主任。五团活动于边联、沂河地区,并统一指挥边联县大队、沂河支队、滕峄边县大队及该地区的县、区地方人民武装。另外,鲁南军区所辖的地方武装还有活动在运河、湖东地区的运河支队,活动于微山湖边的鲁南独立支队、湖东县大队等。部队整编之后,主力部队三团、五团更加精干,尼山独立营、费滕独立营、沂河支队、运河支队、鲁南独立支队及各县区地方武装普遍得以加强,民兵和自卫团也迅速发展壮大,鲁南地区形成了主力、地方武装、人民武装三位一体的坚强的武装体制,为深入广泛开展具有地方性、群众性、分散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抗日群众团体组织建设1941年初,鲁南抗日斗争进入困难时期,为更广泛地组织和动员鲁南各界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支援前线,巩固后方,巩固和扩大鲁南抗日根据地,建立牢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鲁南区党委决定,于1941年3月在边联县西涧村召开鲁南各界代表大会,与会代表300余人。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锝和鲁南专员公署专员于化琪先后讲了话。会议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了鲁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鲁南区党委组织部长魏思文被选为会长。同时,还分别选举产生了鲁南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和文化界救亡协会,孙学之、宋逸安、杜前、李岩和蓝铭述分别被选为会长或主任。从此,鲁南各界抗曰救国联合会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会长除第一任杨涤生、第二任魏思文以外,林乎加和宋逸安还相继担任过会长。各界会长均为鲁南区党委委员,可见,鲁南区党委是非常重视群团组织工作的。鲁南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农民抗日救国联合会和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工作,因敌人对鲁南疯狂地“扫荡”、“围剿”,曾一度中断。到1943年以后,抗日根据地逐步恢复和扩大,对敌斗争形势好转,随着鲁南党政军领导机构的逐步建立健全,群团组织机构亦随之健全。鲁南职工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孙学之于1943年夏离职后,安志诚、牛一萍相继担任;鲁南农民抗日救国会会长宋逸安一直未变动,但他身兼山东省参议会参议员、省各救会执行委员、省农救会常务委员和鲁南区党委委员,工作比较繁重,鲁南农救会工作亦有中断。鲁南青救会主任杜前离职后,由蓝铭述、刘昆相继担任;鲁南妇救会主任李岩离职之后,由张恺担任。鲁南青救会和妇救会工作在抗日斗争艰苦阶段都曾有所中断。
  鲁南区各行署和群众团体组织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带领各界群众参加抗日斗争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鲁南区各群众团体组织称联合会,各行署群众团体组织称分会。各行署各救分会会长皆由地委委员兼任,其他分会会长一般也都是兼职。各行署群众团体组织一般随同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建立而建立,随同党政军领导机构的撤销而撤销。鲁南各救一分会会长由杨士敬和聂风相继担任,职救会一分会会长由于康、孙刚相继担任,1943年4月撤销;农救会一分会会长葛进,1942年10月撤销;青救会一分会会长由宋诚德、李士运相继担任,1941年12月撤销;妇救会一分会会长由木林、何毅、夏梦林和崔波相继担任。鲁南二行署群众团体组织于1945年5月曾建有各救二分会,会长由地委宣传部长、群委书记穆林兼任;妇救二分会会长由地委妇委会书记孙宇维兼任。鲁南各救三分会会长由王永福、孙哲南、孙黎明相继担任。1942年3月至1944年7月,鲁南各救三分会的工作曾一度停顿。鲁南职救三分会会长分别由牛一萍、安志诚担任;农救三分会会长先后由赵民三、宋大成担任;青救三分会会长先后由蓝铭述、刘炬、任广秀、卞怀之担任;妇救三分会会长先后由孙宇维、袁明担任。鲁南三行署各个群团组织皆同鲁南各救会三分会一样,曾在1942年3月之后,因对敌斗争形势紧张,而中断了两年零4个月,直到1944年7月才恢复开展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区各县随着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也都建立了县级群众团体组织。如:1941年属鲁南区所辖的临沂、邳县、郯城、海陵、赣榆、临沭、边联、费南、峄县9个县抗日民主政府皆相继建有县各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组织,并配备有专职或兼职会长和副会长。后来,因敌伪顽“扫荡”、“围剿”和 “蚕食”,根据地缩小甚至伪化,县群团组织,尤其是地处游击区的县群团组织多数停止活动,有的县群团组织负责人在反击敌人“扫荡”中壮烈牺牲。据估计,1941年10月至1942年10月的一年中,仅边联县各救会就有杨清法、杨彬、邱玉瑞等20名骨干在对敌斗争中为革命事业牺牲。1943年底,鲁南区建有5个县抗日民主政府(其中有部分县划入滨海或鲁中)和8个县的办事处,在同级县 (工)委的领导下,亦多数建立了县级群团组织。
  鲁南区各级群众团体组织,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和发动各界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斗争,参军、参战、拥军支前、开展“双减”和大生产运动等,为鲁南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