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根据地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84
颗粒名称: 第五节、根据地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
分类号: D261.5
页数: 9
页码: 361-369
摘要: 抗战开始,鲁南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就特别重视宣传文化教育,通过组织宣传队、举办训练班等多种形式,宣传、动员、教育和组织群众参加抗战。1940年,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形成之后,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规化,党政机关都设立了专管宣传文化教育的部门或机构,制订了发展规划,报刊、剧社、党校、干校、小学等也都纷纷创刊或建立。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教育事业

内容

第五节根据地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
  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在鲁南区党委的领导下,以团结教育人民,调动广大群众参加抗日的积极性为宗旨,致力于普及与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科学知识、军事技能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抗战开始,鲁南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就特别重视宣传文化教育,通过组织宣传队、举办训练班等多种形式,宣传、动员、教育和组织群众参加抗战。1940年,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形成之后,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规化,党政机关都设立了专管宣传文化教育的部门或机构,制订了发展规划,报刊、剧社、党校、干校、小学等也都纷纷创刊或建立。进入困难时期,根据地文化宣传教育事业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呈现出发展之势,对激励、教育抗日军民团结起来,增强信心,渡过难关,战胜强敌起了巨大作用。1943年后,随着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扩大,根据地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也出现全面兴旺发展的局面。
  一、鲁南时报《鲁南时报》是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报,创刊于1940年7月1日,油印八开四版,每期发行100余份,不定期出刊。1941年春,因日军“扫荡”而停刊。
  1941年11月,《鲁南时报》在抱犊崮东润村复刊。许言任报社总负责人,赵宏弼任社长,黄华任总编辑。1942年7月,在许言等报社领导人的积极努力下,从敌占区购来了一台旧的石印设备,《鲁南时报》由油印改为石印,报刊印刷数量由原来的几百份,增加到1100多份。这时,报社采编人员由三人增加到六七人,加上编写、校对、报务、石印和行政人员,总计20余人。报社机构也逐步健全,工作人员逐渐专业化,根据每人的特长,分为编辑室、通联科和经理部。报纸改用石印后,由原来的四开八版改为四开两版。版面也作了重大改进,字体也更加齐全。
  1943年秋,新华社山东分社鲁南支社成立,《鲁南时报》社社长赵宏弼兼任支社长,副社长由燕遇明担任。在这期间,鲁南时报社和新华社鲁南支社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统归编委会领导。同年11月,新四军军长陈毅由华中赴延安途经鲁南时,听说鲁南时报使用石印,便立即写信给张云逸、张鼎承,派人从苏北搞来了一台铅印机。1945年6月,枣庄解放。傅秋涛政委又通过曾希圣弄来一台铅印机,于是成立了《鲁南时报》铅印厂。同年8月3日,鲁南时报由石印改为铅印,报纸份数猛增至7000余份,四开四版,3天印一期。每期由原来的1.5万字增加到2.5万字,印刷质量亦有显著提高。同年12月,滕县城解放,鲁南时报社由山沟农村转入县城。这时,报社机关迅速扩大,采、编、校对、印刷等项工作更加专业化,提高了报纸质量。
  《鲁南时报》创办于抗日战争比较艰苦的时期,斗争环境恶劣,办报条件非常差,并经常遭敌人袭击,报社多次转移,也多次停刊和复刊。在鲁南区党委和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积极支持下,由于报社工作人员的积极努力,报纸的编辑、排版和印刷质量逐步提高,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深受广大抗日军民的喜爱。《鲁南时报》在指导鲁南各地的抗日斗争,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教育人民和揭露打击敌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除《鲁南时报》外,在鲁南地区创刊发行的抗日报纸还有,鲁南军区政治部于1940年11月创办的《抱犊崮报》,该报于1941年易名为《战号报》,1943年又改名为《鲁南报》,八开四版,油印,不定期出版,主要在军内发行。另外还有鲁南第三地委于1940年9月创办的《新群众报》,该报为四开石印,不定期出版。
  二、鲁南区党委党校鲁南区党委党校于1940年6月由原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党校(创办于1940年1月)改建而成,区党委书记赵锝兼任校长,穆林任教务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1942年6月之后,王少庸任校长,教务处主任由穆林、燕遇明和蔡得琪相继担任。鲁南区党委党校培养对象是县和分区委党员领导干部,他们单独编为干部队。另设工农中队,学员系区、乡具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党员干部。党校有一个大队部,领导两个中队,大队和中队都配备具有军事经验的干部任大队长、中队长和政委、指导员。因当时的党校地处环境复杂,又是抗日斗争比较艰苦时期,敌伪顽军经常来袭击。为防敌伪顽军袭扰,打击敌人,学校上下均按军事化编制,以班为单位集体食宿,全校教职员工和学员每人配备一件武器,组织若干个战斗队,以应付各种情况,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党校的校址不固定,经常随区党委机关迁移而转换地点。在敌人“扫荡”时,这种转移更加频繁,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可以说鲁南到处都有党校干部、学员的足迹。他们跋山涉水,淋风浴雨,不畏艰难险阻、酷暑严寒,边学习边战斗,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党校培训期为三个月,但由于随时要对付敌人的频繁“扫荡”,学业不能如期完成,不得不推延。如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培训期曾先后延至半年左右。每期学员200余人。党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问题、马列主义常识和游击战争4门课程,侧重于讲解党建理论课,同时还经常请上级党政军负责人作报告,对学员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辅导为辅”,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学员中开展“互帮互学”。当时环境恶劣,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上课没有桌椅板発,讲课听报告在露天地里。
  党校对每期结业的学员除了作鉴定以外,还要进行审干工作。审干是根据党中央、山东分局和区党委的指示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党,必须详细审查党员成分,清洗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投机分子以及敌探奸细。各级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一再强调实事求是,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通过审查进一步了解干部的政治历史问题,按照党的政策进行合情合理的处理,以达到纯洁和巩固党的目的。党校的审干工作在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由于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经过党校培训的数千名党员干部走向各自的战斗岗位,发挥了领导骨干作用,为鲁南地区抗日斗争取得不断胜利作出了重大贝献。
  三、鲁南区抗日干部学校1940年11月,鲁南区抗日干部学校(简称鲁南干校)在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埠阳村附近成立,鲁南专员公署专员于化琪兼任校长,鲁南区各界救国会会长魏思文兼任副校长,靳耀南任干校主任。
  鲁南干校培养对象是县区级政府行政和同级群众工作干部。学员开学时近百人,以后增加到200来人。学员大部分是由各县区推荐、选调的,行政与群运干部各占一半,分为行政、群运两个班;学员大多是青壮年,也有少数四五十岁的;学员文化程度高低不一,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还有少数文盲。
  干校以政治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教学一般是按照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岸堤干校)的课程,有《社会科学概论》、《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论持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政治形势、根据地的各项政策等。课程除由学校负责人分担讲授外,还请鲁南区党、政、军、民各方面的负责人来作报告。因当时鲁南抗日根据地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干校教学和学员的生活都遇到了很大困难。为渡过1941年的春荒,干校曾转移到邹东田黄一带,同年夏又转移到沂河地区,冬季又返回鲁南山区。不久,因形势恶化,干校停办,学员全部分配工作。鲁南干校历时一年,共培养干部200余人,为鲁南的抗日斗争造就了急需的人才。
  四、鲁南民众教育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夏,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在鲁南抱犊崮山区活动时,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关怀下创办了抗日小学,由义勇总队宣传队员白秀蓉(白超)任教师。招收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和义勇总队千部子弟20余人入学读书。他们坚持办学半年多,因义勇队东征而撤销。学员皆被分配到人民抗日武装中任宣传队小队员。
  八路军一一五师抵达鲁南抱犊菌山区之后,罗荣桓政委非常重视山区的文化教育工作,亲自找到鲁南教育界名人、一一五师高级参议彭畏三商议在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办学校的问题。1940年初,鲁南抗日小学(又称抗属子弟小学)在大炉村开办,彭畏三任名誉校长,彭的夫人、老教员淑影任教员兼管学校其他事务。初办时只有年龄和文化素质参差不等的十几名学生,很快发展到数十人。学员多系鲁南党政军干部的子女。因当时山区贫穷,对敌斗争频繁,办学条件非常差。课本是教员自己编的,没有石板在地上划,没有教室便在山沟里教。教员和学生都实行供给制。1942年山区遭灾荒,有时大家连野菜、树叶都吃不饱。有敌情时,学生还必须配合当地儿童团站岗、放哨。敌人对抗日根据地“扫荡”,学校便随部队转移4该校坚持办学5年,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政治思想好,抗日热情高的小知识分子。抗日战争胜利后,鲁南抗日小学迁移到滕县城内,同麓水中学合并称麓水中学,分中学部和小学部。校长由张天爵担任,副校长蔡德琦。
  1941年3月,鲁南一行署在邹县田黄区瓦曲村创办了抗属子弟小学,校长由王兰斋担任,教导主任程成。共招收学生80人,分4个班,小学和高小各分两个班。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时,该校迁至代家安村。不久因敌人“围剿”封锁,学校停办,学生分散安置。1943年12月,鲁南抗日子弟小学在代家安村重建,张明甫任校长。同时,从军政干部中挑选了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同志到该校任教员。课程有文化课和政治教育课、民运课。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后,即大部分配到部队的机要部门、文工团、军工厂和医院工作。1944年4月,鲁南抗日子弟小学由邹县代家安村,迁移至费县大寨村。
  随着抗日形势的好转,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日渐扩大,党政军各部门需要大量的有一定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的干部。为适应这一需要,鲁南专署于1944年春决定以鲁南抗属子弟小学为基础,将其他抗日小学合并进去,扩建为直属鲁南专署的半工半读学校。学校调整了教师队伍,委派杨旭之为校长,张芳为教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学生来源,除原有的学生外,吸收了敌占区来的青年学生和在职青年干部等。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随鲁南专署机关迁移。全校师生都享受供给制。并配备部分枪支、手榴弹,由教师和年长的学生携带.用于自卫。学生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文化。通过宣传发动群众的实际工作,和对时事政治、文化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
  工读学校直至1948年11月学业完成后撤销,先后为鲁南党政军培养输送了约60名抗日干部。
  1944年9月,为改变抗日根据地文化落后的面貌,培养党政军急需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鲁南抗日中学在费县梁邱区曾家沟建立。调鲁南区参议长、原鲁南抗日小学校长彭畏三任校长,蔡德琪任副校长,靳耀南任教导主任。在敌占区吸收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和抽调了部分党政军干部任教员。学校设师范和中学两部,以师范部为主,设两个班,主要招收高小毕业生及程度较低的现任小学教员,以便造就优秀师资,迅速发展鲁南根据地的教育事业;中学部为辅,设一个班,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敌占区的青年。全校学生共有250人,学制两年。后来,由于鲁南战争频繁,学生大部提前毕业投入对敌斗争,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革命战士。
  1943年后,随着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形势根本好转,根据地的小学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到1945年6月,全区共有小学1300处,在校学生6.57万人。其中费县学校最多,达313处,在校学生1.17万多人;运河县有学校196处,在校学生8900余人;临沂县有学校175处,在校学生8800余人。
  以冬学为主的成人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至1945年6月,全区共有冬学3757处,学员达到21.26万人。其中邹县最多,有996处,学员10万多人。此外,在各县区教育部门的具体领导下,普遍建立了村学,对开展“扫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鲁南地区在发展教育的同时,从1944年冬季开始,逐步进行教育改革。其中心内容是:扩大教育对象,使儿童、青年、成年直至老年人,都能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内容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体现了教育为政治服务和学用一致的原则。教育方式不拘一格,不固定地点,从室内到室外,从课堂到山坡,到处都可以读书,可以上课,同时,还实行小先生制,体现了“能者为师”的优良传统。通过上述各种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五、鲁南文化艺术团体文化艺术团体是活跃在抗日根据地的文化生力军。早在抗日战争初期,鲁南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抗日武装就十分重视文化宣传工作,仅组建抗日宣传队和剧社就达19个。他们遵照党的“文艺为革命战争服务,文艺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方针,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鼓舞军民斗志,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1940年6月鲁南抗日根据地形成之后,活跃在该地区的文化团体主要有:隶属于鲁南军区的鲁南剧社(社长王化南,副社长龚振华,指导员李成宗),隶属鲁南三军分区的沂河剧社(社长刘子恒,副社长黄梦秋),隶属中共鲁南一地委的尼山剧社(社长越光),隶属于中共鲁南三地委的黎明剧社(社长任一诚),隶属于运河支队的运河剧社(社长李恒宗),隶属中共临郯县委的青年剧社(1940年编入教导第五旅十三团建制),隶属于邳县政府的开荒剧社和郯城县动委会抗日宣传队,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抗日宣传队等。
  另外,曾在鲁南地区活动的文艺宣传团体还有隶属于一一五师的战士剧社,隶属于抗大一分校的大炉剧社,隶属于东进支队的迈进剧社和隶属于教导第二旅的火光剧社等。
  以上这些剧社、宣传队以鲁南剧社规模最大,有50多名队员,分为三个演出分队。他们先后排练了《马百计》、《打城隍》、《夜摸营》、《顺民》等戏剧,同时还排练有《陆军舞》、《空军舞》、《钉玲舞》、《儿童快乐舞》、《黑人舞》等舞蹈。曾相继在抱犊圄山区东部的大炉、杨庄、漫溪、增光峪和车辋一带演出,深受根据地抗日军民的欢迎。1942年之后,鲁南环境恶化,鲁南剧社、黎明剧社、沂水剧社等合并为鲁南军区文工团。
  1945年2月,鲁南军区第一、二、三军分区遵照上级指示,均建立了抗日宣传队,1946年初改称文艺工作队。
  上述各种剧社、抗日宣传队、文艺工作队在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方针、路线、政策,激励和鼓舞鲁南抗日军民斗志,活跃根据地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