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坚持团结抗战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75
颗粒名称: 第三节、坚持团结抗战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
分类号: D231
页数: 7
页码: 284-290
摘要: 边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却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和嫉恨。他们暗中勾结日军,伺机消灭新生的抗日政权。国民党顽固派伺机制造了多起惨案,最终均遭到我军英勇顽强的有理有据的击败。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党顽固派

内容

第三节坚持团结抗战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
  一、鲁南“三大事变”1941年2月,选举产生的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抗日民主政府,狄井芗当选为县长,盛清沂当选为参议长。边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却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和嫉恨。他们暗中勾结日军,伺机消灭新生的抗日政权。这时,鲁南山区正遇特大春荒,军民生活都十分困难。为度过春荒,2月至3月,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先后由四县边区转移到苍马地区,鲁南专区由四县边区转移到邹东地区。留在四县边区坚持斗争的仅剩边联县、区工作人员和县大队、民兵自卫团。国民党东北军中的顽固派及当地的顽军见有机可乘,于是先后制造了三次流血事件,后来被人们称为鲁南“三大事变”。
  (一)“四二五事变”1941年4月25日,国民党五一一军一一四师三四二旅六八三团团长张本枝部,纠集地方顽军王洪九、李以镩部共2000余人,乘鲁南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进行春季反“扫荡”之机,大规模进攻以抱犊圍山区为中心的四县边联地区。这天拂晓,边联县委正准备转移,顽军六八三团突然从北、东两面逼进县政府驻地,哨兵发觉,呜枪报警,县委书记邸励、县长狄井芗指挥警卫排和机关干部,边打边撤,向南突出重围,撤到青山套。与此同时,全县6个区公所和驻边联县的鲁南所有后方机关全部遭到顽军袭击。突围中,县委宣传部部长马驰等十几人牺牲。顽军侵占边联县全境后,大肆烧杀破坏。在九女山一带活埋地方干部群众70多人。八路军边联支队司令员万春圃的一子一女,也被张本枝抓去。一一五师后勤部的皮革厂、被服厂、修械厂的机器全部被抢走。顽军还劫走民兵枪支200余支。在此期间,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长、惯匪刘桂堂也率部乘机侵入天宝山区,切断了费西北与邹滕边的联系,并积极配合日军对抗日根据地“扫荡”、截击八路军过往部队和人员。“四二五事变”后,日伪顽继续勾结向人民抗日武装进攻。5月8日,顽军第六八三团张本枝及李以锦部共6000人,将驻南马口的费南第六区公所及区中队包围。激战中,我干部、战士40余人牺牲,30余人被俘,张本枝、李以锦再次制造了费南流血事件。此后,鲁南局势迅速恶化。
  (二)“七二五事变”1941年7月24日,国民党第三三四旅旅长荣子恒及刘桂堂、李以锦等部,又配合临沂、枣庄日军共计3000余人,分多路合击天宝山区的鲁南抗日武装。7月25日拂晓,王洪九部化装成日军,乘八路军主力在天宝山区反击日军“扫荡”之机,再次侵入边联县,向鲁南军区驻地埠阳、鲁南专署驻地西白山发起进攻。虽经鲁南军区第五团奋力抗击,但边联县一部还是被顽军占领了。军区、专署及边联县机关分别向抱犊嵐山区转移。当边联县机关和警卫人员行至边联县西北的上村时,突然遭到预先埋伏在那里的第六八三团张本枝部的袭击。边联县机关人员和警卫人员与顽军短兵相接,敌强我弱,部队边打边撤,直到云涧峪才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战斗中,有十几人伤亡,数十人被俘。不久,边联县县委书记邸励到后方养病,后在反“扫荡”中英勇牺牲。
  同年夏,国民党军第六八三团张本枝部还伙同刘桂堂、王洪九、李以锦、巩震寰部不断侵袭费南,并曾一度占领费南全县。至此,鲁南地区形成了顽我拉锯式的斗争局势。
  (三)银厂惨案银厂惨案亦称“十二七事变”,发生在1941年10月27日。
  当时,国民党军第六八三团张本枝部驻九女山一带。八路军收复四县边联后,张为了破坏鲁南区党委机关,经常组织小股部队到根据地武装侦察,抢掠财物,收买叛徒,布置坐探,刺探情报。靳家沙沟村的叛徒侯德俊,就是被他收买的其中一个。侯德俊,原是农村小学教师,曾参加过共产党在九女山举办的抗日训练班,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二五事变”后,他叛变投靠了张本枝,加入了特务组织,经常化装成肩挑小贩混入根据地串乡侦察。当时,鲁南区党委经常驻在银厂村(今属苍山县车辋乡)。10月20日前后,鲁南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赵锊,率区党委机关和区党委党校自滨海返回鲁南后,就住在银厂村。为保密,鲁南区党委机关对外称“四梯队”。银厂村东面白山是一一五师教二旅第五团团部驻地。特务侯德俊发现村外松林内不少学员正在上课,村内又有不少马匹和警卫人员,断定是鲁南区党政领导机关,便报告了张本枝。张随即决定突袭银厂村,并通知王洪九部配合。
  10月26日晚,鲁南区党委曾接到敌人可能“扫荡”的情报,也作了转移的准备,但未立即转移。27日凌晨3时,顽军千余人从北、西两面发起攻击,鲁南区党委仅有的警卫连3个班分路阻击,掩护区党委机关人员向东突围。村东面的3个门,有两个大门锁着,许多人从围墙上翻越而出。因情况紧急,后面的人员便集体推倒围墙冲了出去。突围中,区党委组织科长何玉田等7人牺牲,区党委宣传科长蔡明等10余人被俘。
  敌人火力很猛,军区警卫连3个班抵抗一阵便撤了下来。此时西门又被顽军冲开,敌人用机枪封锁了赵锊的住宅。这时赵锊已带领两个警卫员、1个译电员,出南门向东突围。忽然,他想起机要秘书外出未归,装着机要文件的皮包没有带出,便毅然返回住处,将机密文件全部销毁。当烧完最后一页文件再突围时,已来不及了,顽军已冲入室内,赵锊等10余人被俘,随即被押解到九女山张本枝的团部。
  顽军对赵锝先引诱劝降,后施以酷刑,逼其屈服。赵馎大义凛然,至死不屈,怒斥敌人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勾结日军进攻八路军的罪行,把敌人的法庭变成了宣传抗日、宣传革命道理的讲坛。
  11月19日夜,敌人屡遭挫败,黔驴技穷,于是对遍体鳞伤、行动困难的赵锝下了毒手。赵锊看着敌人挖好的土坑,嘴角露出轻蔑的微笑,他决定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再为党、为人民做一次工作。接着,从容不迫地对行刑的国民党士兵说:“现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已感到人力、财力和物力不足,不得不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政策。只要我们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度过暂时的困难,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人民的……。日寇还占领着我们的国土,揉躏着我们的同胞,我没有死在抗日的战场上,却死在反共卖国的中国人手里,这使我终身遗恨、死不瞑目。请记住:中国人民是杀不绝的,死了我一个,会有千千万万人站起来。抗战一定能胜利,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打倒日本帝国义!中华民族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党的优秀儿子赵锝英勇牺牲了。在这次事件中遇难的还有当地群众领袖、边联县农救会长杨青法、民主人士许善修等20余人。
  赵锝系陕西省府谷县人,1906年出生于农民家庭。在中学读书时期,就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受党的派遣,到黄埔军校学习。大革命失败后,他在平津一带从事地下工作,其间曾两次被捕,坐牢7年。1936年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先后任津南特委书记、冀鲁豫省委党校校长、鲁西区党委组织部长等职务。1940年3月,调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他到鲁南区后,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地方武装建设,到1941年,鲁南已建立了3个地委、3个军分区,并相继建立了鲁南区和地、县、区、乡各级政权;他十分重视思想建设,创办党校、党刊,经常到党校讲课,为党刊、党报撰写文章;他召开了工、农、青、妇各界代表会议,统一了鲁南地区群众工作的领导;当他发现鲁南曾有审干“肃托”扩大化现象后,便和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到临沂、郯城等地检查,及时纠正了乱捕、乱杀现象。他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了纪念赵锝烈士,1942年,“银厂惨案”周年之际,中共山东分局批准将边联县改名为赵锝县(今苍山县)。
  二、反击鲁南顽军的军事进攻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后,鲁南地区国民党顽固派也加紧反共活动,频繁向鲁南抗日根据地发动军事进攻,制造一系列屠杀抗日军民的流血事件。鲁南抗日军民遵照党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鲁南顽固派的反共行为进行了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一)反击顽军王洪九部盘踞在唐林、矿坑(现属苍山县)一带的国民党鲁苏战区游击独立第二十七支队(后扩充为第十纵队)司令王洪九与盘踞在滕东冯卯、东江一带的国民党鲁苏战区游击独立第十九支队(后扩充为第七纵队)司令申宪武是鲁南地区实力较强、反共最坚决的顽固派。他们东西呼应,不断派兵袭击鲁南人民抗日根据地,残杀抗日军民。1941年1月17日,王洪九出动全部人马,向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根据地发动进攻,大肆抢掠,杀害抗日群众。此时,正值一一五师教二旅四团和六团从鲁中转移到鲁南。为支援鲁南军民的斗争,他们决定对王洪九予以打击,以保卫鲁南抗日根据地。
  2月27日拂晓,八路军教二旅四、六团攻打王洪九驻地矿坑的战斗打响,四团按战斗计划首先控制了矿坑村东面的山头和西北岭高地。六团从西北面向矿坑顽军据点发起强攻,冲破了鹿砦,突过了围壕,接着架梯攀墙。但是,由于王洪九部的极力抵抗,白天未能攻下。晚上,教二旅六团趁夜幕降临之际又组织强攻,用迫击炮将矿坑东北角炸开一个缺口,拂晓前攻进围子。在决战时刻,顽五十七军一部自南面的郭家洼赶来增援王顽,教二旅腹背受敌,被迫撤出战斗。此战,王洪九顽部盘踞的矿坑村虽未攻下,但给王顽以沉重打击。
  (二)“五一六”反击战反共顽固派张本枝伙同王洪九、李以锦,在边联县制造“四二五事变”后,边联县民众代表宋逸安、万国华等28人,联合致电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强烈要求迅速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同时,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指示:边联县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又是战略要地,一定要夺回来。随后,一一五师决定发起讨逆战役,以教导二旅第四、五两团为主力组成讨逆军。教二旅旅长曾国华为总指挥,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锝为政委。5月16日,兵分东西两路开始反击。东路由教二旅四团、边联支队和沂河支队等部组成,向苍山区进军,先打王洪九部,攻占车庄、马山,然后经宝山前包围顽军六八三团驻地车辋。西路由教导二旅五团和山东纵队一旅一团、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即抗大一分校)组成,经上村、下村、大炉、吴家沟、宋庄向东南进攻。采取分割战术,从东、西、北三面向边联县中心展开大规模攻击。经一周激战,共歼顽军600余人,打退了六八三团张本枝部和李以锦部,重创了王洪九部,全部收复了边联地区,抱犊崮中心区的紧张形势暂告缓和。之后,鲁南区党委回到鲁南山区。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