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鲁南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的英勇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鲁南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的英勇斗争
分类号: E297.3
页数: 21
页码: 264-284
摘要: 鲁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战,进行英勇顽强的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图谋。
关键词: 扫荡 反扫荡 蚕食 反蚕食

内容

第二节鲁南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的英勇斗争
  一、粉碎日伪军频繁残酷的“扫荡”从1941年初,日伪军就加紧了对鲁南各地的“扫荡”,其“扫荡”之频繁,手段之残酷都是前所未有的。日军企图以频繁的“扫①1941年8月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一五师两军政委员会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山东纵队归第一一五师首长指挥。荡”,推行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来摧毁抗日根据地,摧毁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鲁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战,进行英勇顽强的反“扫荡”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图谋。
  (一)四县边联地区1941年1月19日,日伪军2800多人分五路向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区进犯。第一路1000余人由向城、卞庄出发,三面合击埠阳;第二路500余人由埝头出发进犯长新桥;第三路300余人由朱村、土楼出发进攻宝山前;第四路梁邱之敌500余人由高桥进攻马窝;第五路系兰陵之敌共500余人,经峨山口向大炉出击。各路之敌按照事先预订进犯方案,几乎同时将边联地区四面包围,步步追进。
  当时,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及大部地方武装已转入外线作战,只有峄县支队和边联支队在坚守抗日根据地。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根据地军民奋勇反击。峄县支队在支队首长陆成道和王六生率领下,于长新桥东边的虎爪山和乔山之间,与敌伪军激战一天,毙敌100余人。进入宝山一带的日伪军被四县边联支队和当地人民抗日武装击溃。四县边联支队另一部在上村抗日自卫团的配合下,伏击进犯大炉的日伪军,一举成功,缴获敌汽车一辆,并解救了被抓捕的壮丁100余名,夺回被抢去的耕牛以及花生、粮食、柿饼等大批物资。
  在这次反“扫荡”中,四县边联地区的军民密切配合,在峄县支队和四县边联支队的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保卫了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
  (二)临郯地区临郯平原1940年冬伪化,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回师临郯平原,横扫敌伪军,重新打开了临郯平原抗战的局面。
  1941年2月7日,日伪军出动汽车、坦克机械化部队,向郯城重坊一带进行“扫荡”。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在副旅长张仁初指挥下,英勇反击,毙日伪军100余人,击毁坦克车一辆。随后,敌调集兵力进行报复,与四团在重坊、胡集两地展开激战。此役,共毙伤敌伪300余人,八路军也有较大伤亡,特别是牺牲了许多领导骨干和身经百战的老红军,令人极为痛心。战后,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帮助部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在肯定了指战员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之后指出在战略相持阶段,我们的原则仍然是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积蓄力量、迎接必将到来的大反攻。”他要求全体指战员认真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战术水平。
  同年4月中旬,临沂之敌纠集日伪军1500余人“扫荡”沙埠地区。鲁南三军分区司令员贺健、副司令员薛浩率沂河支队二大队对敌人进行英勇还击,毙伤敌一部。因敌众我寡,不能久战,他们随即率部向南转移。行至亓庄时,突遭郯马方面出动的日伪军800余人的伏击。沂河支队二大队五连一面掩护军分区机关转移,一面进入亓庄阻击敌人,将敌人吸引过去。待军分区机关人员安全转移后,五连分批撤出战斗。但是,敌人已将亓庄团团包围。他们顽强拼搏,杀出了一条血路,大部冲出敌人的包围圈。突围时,五连连长宋文权、指导员傅凌霄等21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此战计毙伤日伪军60余人。
  同年10月10日,日军纠集郑州、徐州、连云港、兖州、青岛等大中城市日伪军万余人,以隐蔽集结、长途奔袭和“拉网梳篦”等战术,对临郯平原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的大规模的“扫荡”。因敌人首次使用长途奔袭战术,行动十分秘密,而临沂、枣庄、滕县、郯城之敌均无行动迹象,以致驻在这一地区的中共鲁南三地委、三军分区和教二旅四团三营、沂河支队等事先对敌人的行动毫无察觉,10月10日午夜突然被敌包围在庄坞、层山、兰山、涌泉之间方圆6公里的狭小地带内。鲁南三军分区司令员贺健等率领沂河支队、临沂县大队在教二旅四团三营的配合下,立即对各路之敌进行反击。战斗打响后,日军飞机和大炮,轮番对八路军驻地进行轰炸和炮击,根据地的军民伤亡惨重。我军借助交通沟,一面进行英勇抗击来犯之敌,一面掩护群众向北部山区和沭河以东转移。战斗至黄昏,敌伪军的“扫荡”才停下来。贺健司令员率部队掩护着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鲁南三地委等党政军机关人员转移到邳县地区。
  日伪军“扫荡”后,临郯抗日根据地大部伪化。敌人在根据地的中心庄坞、涌泉、层山、沙埠、旺庄和兰山等处安插了伪据点,设立了伪乡公所,并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抗日干部,仅在肖姬庄就杀害抗日群众37名,烧毁房屋240余间。
  在反“扫荡”中,中共鲁南各级党政军机关和部队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同时也遭受了很大损失,鲁南三军分区副政委赖国清、沂河支队独立一团团长颜岳岩、大队教导员崔光润及100多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教二旅四团三营和沂河支队等部在反击敌人“扫荡”时,行动迅速,并能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取得了毙伤日伪军200余人的战绩。
  (三)峄滕铜邳边联地区1941年4月中旬,徐州一带的日伪军3000余人,“扫荡”临郯地区,返回途中,又纠集峄县、枣庄、韩庄、贾汪等处的日伪军,在台儿庄集结,尔后兵分五路向八路军运河支队驻地北许阳一带进行 “扫荡”。
  此时,运河支队不足300人,情况非常危急。运河支队派出参谋长胡大勋到离北许阳仅隔数里的苑河村韩治隆部联系协同反“扫荡”问题。韩治隆是国民党地方势力中比较倾向抗日的一派,同运河支队有过较好的统战关系,曾订立过共同抗战的盟约。胡大勋同韩治隆通过协商,韩表示愿意同运支协同作战,并表示自己的兵力比运支多,愿担负主要方向的阻击任务。运河支队负责阻击东西两侧的敌人。
  第二天拂晓,敌人便疯狂地向运支驻地进攻。枣庄、峄县之敌迅速占领北许阳村北的山头。驻在这里的韩治隆部一个营,因麻痹大意未预料敌人这么早就进攻,故未及抵抗就让日军从山上压下来,韩部退却中伤亡数十人。
  涧头集日军在伪军龙希贞部配合下,早饭后从张塘向南运动时,突遭运支主力的截击,运支毙俘敌伪数十人,缴轻机枪1挺,步枪20余支。日伪军残部逃回涧头集据点。
  由台儿庄进犯许阳的日伪军在途经黑山口时,突遭运支二大队长胡大毅率领的八中队的伏击。因此时天还未亮,出乎敌人所料。敌人在黑夜中突遭打击,便失去了指挥,乱作一团,溃不成军,死伤一大片。直到天明,敌首领才把残兵集合起来。这时,胡大毅率部早已安全转移。
  另一路是进犯杨家埠的韩庄日伪军,因行动迟缓,早饭后才抵达目的地。峄南县四区区中队阻击了一下,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去了。
  敌人苦心组织的五路合击北许阳根据地的“扫荡”计划,被运河支队巧妙地粉碎了。在反“扫荡”中,除韩治隆部伤亡数十人外,运支无一人伤亡。此战,计毙伤日伪军100余人,缴获步枪等武器一部。
  6月下旬,从台儿庄、韩庄和涧头集据点出动的日伪军2000余人,再次向峄滕铜邳边联地区抗日根据地“扫荡”。中共峄南县县委、县政府和运河支队为避敌锋芒,一边按预定计划及时撤离北许阳和旺庄一带,进入黄邱山套地区待机反“扫荡”,一边组织根据地群众坚壁清野,埋藏物资,转移刚刚收获的小麦,尽量减少损失。
  2000余名日伪军在北许阳扑了空,便分兵四处抢掠粮食、牛羊猪鸡鸭等,并抓捕群众,强迫他们为其伐木、筑寨、修工事。日伪军把抢来的粮食、物资集中堆放在旺庄和北许阳,并派重兵把守。
  敌人“扫荡”了4天之后,便决定将抢来的粮食、物资用几十辆牛车陆续运往润头集和古邵敌据点,然后待机外运。运河支队长邵剑秋获取情报之后,立即率部连夜由黄邱山套转移到敌后方,在旺庄和涧头集之间的敌人必经之地于沟设伏。第二天上午9时许,几十名伪军押运着十几辆牛车,满载着抢来的猪羊及粮食,朝涧头集方向走去。敌车队进入运支伏击圈后,支队长邵剑秋一声令下,战士们一齐朝敌车队开了火,押送粮食的伪军还未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向围上去的抗日战士缴了枪。运支指战员立即组织人员迅速将从伪军手中夺回来的猪羊及粮食转移到安全地区,将牛车赶回自己的家乡。
  敌伪军的“扫荡”抢粮阴谋被八路军运河支队粉碎之后,仍不甘心失败。同年8月初,又纠集枣庄、峄县城、台儿庄等处日伪军2000余人,由伪峄县县长王徽文带路,向峄滕铜邳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报复“扫荡”。运河支队派二大队长褚思惠率二中队在敌人必经之地毛楼设伏。敌人满以为刚离开据点几华里的地方决不会有八路军埋伏,便大摇大摆地朝前走,毫无战斗准备。待日伪军走进运支伏击圈后,褚思惠大队长一声令下,顿时机枪、步枪、手榴弹齐发,敌伪军突遭伏击,伤亡惨重。走在前面的伪军失去指挥,乱作一团,转头便朝涧头集据点窜逃。后面的日军见自己队伍被密集的火力射杀,不知对方底细,也不敢恋战,立即撤回据点去了。褚思惠大队长端着一挺轻机枪,率队一口气将敌人追到涧头集据点附近才罢休。敌人这次报复性“扫荡”又一次被英雄的运支指战员所粉碎。
  1942年1月2日晨,枣庄、峄县日伪军1000余人,远距离奔袭峄山支队®驻地毛楼村。峄山支队立即向西转移,被敌人密集的①峄山支队:山东文化界、教育界的爱国知识分子、社会知名进步人士,在中共山东分局的支持和领导下,于1938年7月发起成立了群众性的抗日政治团体一“鲁南国民抗敌协会”。先后在泰山、沂蒙、鲁东南、鲁南、清河等地区建立分会,还发展了一批抗日武装。1940年2月正式成立了鲁南国民抗敌自卫军,梁竹航任司令,李澄之任政治部主任。1940年9月4日,抗协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将该协会易名为“山东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所属武装易名为“山东抗敌自卫军”。1941年1月,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决定,以运河支队部分武装为基础组建抗敌自卫军峄山支队,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孙伯龙兼任支队长,鲁南参议长彭畏三兼任政委,孙云亭任副支队长。火力封锁了退路,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峄山支队支队长孙伯龙中弹牺牲。在紧急时刻,支队女秘书梁巾侠担负起指挥任务,打退敌伪多次进攻。直至傍晚,运河支队第五中队赶来救援,敌伪才被迫撤走。这次战斗峄山支队伤亡40余人,毙伤日伪军100余人。毛楼战斗后不久,峄山支队编入运河支队。
  3月,韩庄、涧头集等据点的日伪军1000余人倾巢而出,侵占旺庄。运河支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向敌发起猛烈进攻,敌被迫突围溃逃。
  4月,枣庄、峄县的日伪军向微山湖、运河地区发动猖狂进攻。在“步步为营”对黄邱套“蚕食”之后,又于20日晚,集中3000余人、近100只船,从临城、沙沟、韩庄、夏镇等据点出动,于21日晨合围微山岛抗日根据地。驻岛的运河支队第一大队、铁道大队、微湖大队、峄县县大队、沛铜县大队等五六百人,与敌激战一日,毙伤敌100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分路突围。峄县县大队副大队长褚雅青、沛铜大队政委李斌和运河支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长等140余人壮烈牺牲。微山岛被敌占领,黄邱套以北到运河之间大部沦为敌占区。华中、山东通往延安的地下交通线一度中断。
  (四)费南地区1941年11月初,日军配合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以“剿灭沂蒙地区共军,消灭其根据地”为目的,由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一次中将指挥,调集5万日军及部分伪军,对沂蒙山区根据地进行了近两个月的“铁壁合围大扫荡”。鲁南天宝山区处于敌人的合围圈外围,坚持这一地区斗争的山东纵队第一旅三团为配合鲁中抗日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奉命化整为零,分散活动。至11月底,根据敌情的变化,三团又奉命集中于天宝山区宁家圈休整。12月5日,一一五师师部和山东分局党校也由沂蒙山区转移到鲁南。上级命令三团担负分局党校(约400人)的掩护任务。三团当即研究决定:第三营、第一营第二连和侦察排大部分到费西泗彦、平邑西南的丰阳和城后日军据点附近活动,监视敌人。以上各部统一于6日出发。团长王吉文、政委张玉华率团主力掩护分局党校,定于7日晚向城后以西地区转移,并准备伏击城后、崇村出犯之敌。7日上午,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萧华到三团向全体干部讲话,并留宿在团部。团首长根据萧华的指示精神,决定主力推迟一天行动。恰巧这一改变错过了及时转移的时机,陷入了敌人重围。
  战后查明,敌事先侦察到一一五师转移到鲁南,宁家圈地区有八路军部队集结的情况,即集中约6000余人的兵力(大部为日军),分别由滕县、邹县、平邑、地方、铜石、费县等据点出动,利用夜暗隐蔽开进,以宁家圈为合击目标,于8日拂晓占领晒书台、白彦、山阴、薄石板、郑城、崇圣庄等地,并在常庄、桃花山布置伏兵,防八路军向西北方向突围。敌旅团长福田少将在晒书台设指挥所,统一指挥各部行动。敌人布下的这一合围圈,南北相距5公里,东西相距8公里,主要道路都有重兵把守。
  宁家圈位于费县正西35公里、白彦东北4公里处。它是一小块山间盆地,六七个小山村错落其间,周围是不高的山岭。三团团部及一营驻在盆地中央,二营驻西北山口之两水河及辛庄,分局党校住在山岭东侧的铁里营。
  12月7日午夜,日军分多路向三团驻地迅速运动。因三团通信联络跟不上,只靠徒步通信,未能得知敌人全部情况。虽知敌人正向自己逼近,并闻枪声,但未引起高度重视。
  8日晨6时,三团二营各连饭后正在出操跑步,进占山阴东岭的曰军突然向两水河发起袭击。二营六连立即占领阵地,抗击敌人。接着白彦、崇圣庄、郑城方向也响起枪声,敌人向三团全面发动进攻。
  团长王吉文命令团参谋主任孙光率团直及分局党校,由二营掩护向四开山(正北方向)突围;第三连控制重山阻滞敌人,尔后再担负后卫跟进。王团长和张玉华政委和团政治处主任陈晓峰率一连、特务连(欠一个排)、四连及五连的一个排抢占宁家圈东南高地苏家崮。
  萧华主任决定不随大部队行动,他让二营副教导员跟随他,在敌人空隙中安全突围。然后越过梁邱至白彦的大道,顺利地返回师部。
  苏家崗是一个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形山圍,山顶为较平坦的开阔地。崮四周多是数十米高的陡崖峭壁,能通达崮顶的路很少。当三团一连在圍北头登上圍顶后前进时,日军也同时从南头登上崮顶向北推进。敌我双方在崮顶的中部遭遇,立即展开激战。这时,苏家崮周围都布满了敌人。
  上午10时,团参谋主任孙光率团直及分局党校向北急进,避开敌人锋芒,从敌人包围的空隙中突出重围,迅速向北转移。坚守重山的三连、六连给进犯之敌重大杀伤后,也随即突出敌人合围圈。
  三团首长见向北突围的部队已安全突出,随即命令坚守苏家崮的部队乘敌人合围未成下山向北突围。然而,这时敌人在三团突围路上构成层层火力网。政治处主任陈晓峰、作战参谋龙非、组织干事张凯等及部分战士中弹牺牲。突至山下人员,遭到敌人层层封锁,不少人中弹倒下,少数人从敌间隙中突围出去,四连及五连1个排、特务连部分人员,看到下山突围的人员受到敌人夹击,伤亡重大,即坚持就地抵抗。时至中午,敌人又集中兵力、火力向坚守在苏家嵐的部队实施猛烈射击,并集结优势兵力向一连连续攻击。一连指战员依托山顶中部十几间旧房残壁,同敌人展开残酷的拉锯战。子弹打光了就同敌人拼刺刀。经数次反复冲杀,阵前日军尸体成堆,一连人员也大部伤亡。战至下午3时,一连和五连的1个排还剩30余人仍继续坚持战斗。他们有的在同敌人肉搏中倒下,有的抱住敌人滚下山崖,同归于尽,最后全部壮烈牺牲。随后,敌人继续向四连冲击。四连指战员在已无退路的情况下勇猛地冲入敌阵,大部分同志在肉搏中英勇牺牲,少数人利用敌空隙突出重围。
  在苏家崮血战中,三团指战员发扬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和优良的战斗作风,毙伤敌官兵400余人,但是,三团也有200多名指战员牺牲,50余人负伤。战后,三团转移到西蒙山一带休整。
  (五)鲁南军民春季反“扫荡”斗争1943年1月中旬,日伪军集中兵力万余人,使用残酷的“拉网”和“铁壁合围”战术,“扫荡”鲁南山区,除费县梁邱的公路被打通外,又相继有陈挢经埠阳到九女山、郞县城前到白彦、城前经唐村到平邑3条公路被打通,增设了白彦、埠阳、九女山等日伪军据点,使鲁南山区狭长的根据地被分割成邹东、费南、滕峄边、四县边联东部和西部5小块。
  为夺取反“扫荡”的胜利,鲁南根据地军民,以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周旋,使其“突袭”、“拉网”、“合围”扑空。在内线,三团在鲁南军区直接指挥下,攻占铜石据点,歼灭伪军80余人,并夜袭白彦日伪据点,给敌一定杀伤,俘伪军数十人。在外线,八路军采取“翻边战术”打击日伪军。五团乘敌过春节之机,采取远程奔袭战术,一举拔除了兰陵以北小仲村据点,俘敌百余人。接着,又奔袭小埠子据点,同日军展开白刃战,全歼日军一个小队,击毙小队长以下20人,生俘1人,消灭伪军一个中队。沂河支队拔除敌伪据点20余处,并破坏了敌人的通讯联络。军区独立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拔除了敌伪据点6处,解放村庄50余个,拆除山亭南北封锁墙50余里。各地民兵、游击小组也在临枣路、滋临路、城(前)桑(村)路上展开大破袭,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在这次反“扫荡”中,鲁南军民付出了很大代价。特别是2月16日,日伪军分13路合击一地委驻地时,将一行署公安局及泗南独立团包围于泗水仲家村、猫山一带,他们被迫突围,又在圣公山、玉皇山遭敌伏击,损失较大。二、运用“翻边战术”,开展反“蚕食”斗争日军对鲁南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扫荡”的同时,从1941年开始,对边沿区和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蚕食”政策。
  敌之“蚕食”,大多是先平原后山区,先边沿后腹地,以交通要道两侧、经济资源区和对其威胁较大的地区为重点,以伪军兵力为主,并大量使用特务分子。敌“蚕食”的办法,一种是在边沿区逐步安设据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伪化活动,变根据地为敌占区。另一种办法是“扫荡”之后,安设大量据点,企图使鲁南大片地区迅速伪化,实施所谓“跃进蚕食”。到1942年,敌伪已深入到鲁南抗日根据地腹地,在全区安设敌伪据点441处。鲁南抱犊嵐基本区被压缩成“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牵”、“一枪打透”的根据地。
  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山东分局和一一一五师发出一系列的指示:我们必须保卫根据地,以坚持敌后抗战;而保卫根据地,不能单纯防御,必须深入边沿区、敌占区,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对敌斗争。在斗争方式上,应当既有军事打击,又有政治攻势;既要以政治攻势为主,又要以游击战为核心;既要公开斗争,又要隐蔽斗争;既要使敌人处处遭到打击,又要灵活机动,飘忽不定,使敌摸不到我之活动规律,弄不清我之去处。要造成敌人后方极大的不稳,使敌人不得不回头巩固其后方,以至放弃对我之“蚕食”进攻,这样才能达到保卫根据地的目的。因此,要巩固根据地,必须坚持边沿区,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将斗争的焦点引向敌占区。之后,山东各级党委成立了对敌斗争委员会,在组织上加强了对敌斗争的领导。并普遍加强小部队、武工队的建设,深入敌后,与敌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942年10月,罗荣桓还提出了“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即将主力配置在边沿区,掌握有利时机,敌人打到我这里来,我就打到敌人那里去,以分散性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和强大的政治攻势反击敌人。(一)进行反“蚕食”作战为打退敌人的“蚕食”推进,八路军鲁南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相互配合,抓住有利时机,深入到敌占区,不断发起反“蚕食”战斗,消灭敌伪军,清除敌伪据点,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1941年2月,教导二旅第五团团长胡云生率部拔除了孤山东侧的张庄伪据点。接着,又到邹县边沿区的大束一带,协助地方干部征粮,并派人收购了一部分粮食,部队自身的给养逐步解决了。后来,又经过详细的侦察,五团一、二营又相继攻克了尼山南边的刘家庄、大律伪据点,缴获了部分武器,解放了十几个村庄,打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使邹东抗日根据地的局面得以好转。
  与此同时,教二旅五团副团长王根培率三营送早已进山的运河支队、峄山支队和峄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出山赴峄县敌后。这一带原是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10月敌人大“扫荡”后,安插了许多据点,对我部活动极为不利,尤其是周营的伪据点,威胁更大。为重新开辟峄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2月五团一营在运河支队的配合下,运用远距离奔袭掏心战术,21日晚从大炉出发,一夜行程90里,在枣庄西南的放马场休息一天,第二天夜间12时将周营伪据点包围。因部队行动十分秘密,敌伪军毫无察觉。战斗打响后,敌人从梦中惊醒慌作一团,光着身子到处乱窜。我部按照事先侦察,首先攻进伪区长孙景义的住室,活捉了伪军头子孙景义。伪军见孙景义被捉,纷纷缴械投降。围歼周营伪据点的战斗仅用20多分钟即结束,俘伪区长、伪中队长以下7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70多件。
  五团三营拔除了周营伪据点之后,当晚转移到运河南边六里石宿营。第二天上午9时,台儿庄敌据点派出两艘汽艇载着百余名日军沿运河西去,王根培副团长率部与敌激战数小时,毙敌一部。同时,王根培派十连迅速绕到敌人背后,将汽艇击毁。敌人一面还击,一面修复汽艇,7个多小时才将汽艇修好,载着残兵败将向台儿庄逃去。
  同年3月,王根培副团长率三营又相继拔除巨梁桥伪据点,歼伪军数十名,尔后烧掉炮楼,拆除了工事。接着,又转移到运河北,向牛庄伪据点发起攻击。牛庄伪据点设在一个大寺里,寺里的和尚头子姓褚,法名木和,60多岁,已通敌两年多,人称“二县长”。寺里经常驻有伪军100多名,由褚和尚带领,经常参加“扫荡”抗日根据地活动。王根培副团长了解清楚牛庄伪军的情况之后,决定立即拔除牛庄这颗钉子。五团三营于3月20日凌晨前将驻有伪军的寺庙包围,经过一番政治攻势,伪军仍不开庙门,并声称“二县长同意,我们才投降!”十连的勇士们立即撞开庙门,经半小时激战,全歼褚和尚以下伪军100多人,收缴了其全部枪支弹药。同年4月中旬,王根培副团长又率三营到峄县灵隐寺一带活动,尔后又到运河边,并同活动于这一地区的运河支队、鲁南铁道大队一起,拔除了滕南运河大堤上的杏园顽据点,伤俘顽军周侗部120余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00余支。
  在五团三营的支援帮助下,峄南运河南北两岸地区抗日游击区得以恢复。
  海陵县是共产党在赣榆、海州、郯城三县之间于1941年8月建立的新县,南临陇海路,东接赣榆,为滨海南部之边沿地带,又是山东和华中根据地联系的要地。日军为建立自赣榆至郯城的东西封锁线,割断八路军之南北联系,乃极力“蚕食”海陵地区。敌首先以韩湖(赣榆西南)、横沟、罗庄(均在海州西)为中心向外伸展,至1942年11月已安设据点10余处。由于敌伪之猖狂“蚕食”,使海陵县部分上层分子日益动摇,基本群众亦深为不安。
  为粉碎敌之“蚕食”,坚定边沿区群众斗争信心,并配合沂蒙山区的反“扫荡”,八路军乘日军正集中兵力“扫荡”沂蒙山区、伪军兵力薄弱分散的时候,于1942年11月3日发动了海陵反“蚕食”战役。教二旅等部队在当地民兵配合下向陇海路附近地区挺进,当晚即攻克罗庄,4日克横沟,共俘伪军100余人,企图逃跑的伪大队长,也被民兵捉了回来。声威所及,亭子埠之敌闻风逃窜。5日克管圈沟。以后,教二旅乘胜前进,一面包围据点,一面对敌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扩大八路军声势,宣传共产党政策。通过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同时展开后,敌恐慌万状,陇海路上新浦之敌百余人来援,因惧怕被歼,复又折回。韩湖伪军160余人、泉沟伪军100余人全部缴械投降,上林伪军40余人全部反正,丁旺、森庄湖、大小齐庄、东西小店等十余据点(均在郯城、赣榆之间羽山、磨山以东以南地区)之敌有的缴械,有的闻风溃逃。6天内,教二旅等克敌伪据点16处,恢复三个半区。至此,敌在海陵所进行的“蚕食”完全被粉碎。此役,教二旅伤亡40余人。
  1942年11月,临沂之敌乘教二旅进行海陵反“蚕食”战役之机,向沭河两岸进行“蚕食”。敌在醋大庄、石村(临沂东南)安设据点,并企图修筑临沂至青口的公路和重沟(临沂东南)至郯城的堡垒封锁线,以达其纵横分割滨海区南部的目的。
  为制止敌之“蚕食”和策应冀鲁边、清河反“扫荡”作战,一一五师教二旅于1943年1月又进行了郯城战役。
  郯摊南靠陇海路,是敌在鲁南的兵站基地,城防工事较为坚固。但因距抗日根据地较远,敌防守兵力较少,城内仅驻有日军一个小队、伪军数百人。
  战前,教二旅为牵制迷惑敌人,动员几千民兵配合主力一部围攻醋大庄等据点,把“蚕食”之敌紧紧地缠在沭河沿岸,并动员万余群众对临沂至郯城的公路进行了4天的大破坏。
  1月19日夜,教二旅深入敌之后方,进攻郯城,主攻点选在便于隐蔽接近而又无外壕的城南门。在突破外层城门后,敌增兵于内层城门,手榴弹成批地下投,突击受阻。
  20日夜,教二旅改由敌戒备较差,死角较大,但有深宽壕沟的城东南角进攻。这时,敌亦重整部署,组织火力,燃点火把,力阻攻城。架桥组所搭的木桥木质不良,突击组通过时,桥断人陷,进攻受挫。以后,突击组在火力掩护下反复架桥,终于通过外壕,抵近城墙,并立即竖梯登城;但敌集中火力猛力拦阻,突击组先头4人被打下。就在情况极端严重的时刻,突击组登到城垛口的第五个战士张桂林机智地先向城墙上投了几颗手榴弹,随即乘着浓烟飞身上城,扫除了突破口两侧的威胁。尔后,战士们接着都登上城墙,迅速向两侧发展,并展开政治攻势,伪军大部瓦解,残敌向城中心退缩。这时天已拂晓,马头敌人400余来援,被教二旅打援部队在城西关外拦住痛击,经过反复肉搏,将敌击退。退缩于城中心之敌,经连续爆破猛攻,200多伪军举手投降。而日军却仍凭借中心碉堡顽抗待援,教二旅最后施行爆破,随着一声巨响,敌堡飞上天空,大部日军毙命,7名就擒,战斗胜利结束。
  攻克郯城后,教二旅又乘胜打下城周围的马头镇等18处敌伪据点。是役,有力地配合了冀鲁边、清河两区的反“扫荡”,并迫使 “蚕食”沭河沿岸的敌人全部撤退。
  海陵、郯城两战役以后,八路军收复了广大地区,变敌人后方为前线,改变了敌我斗争的形势。
  1942年8月8日夜,教导一旅三团和尼山支队,在团长王吉文、政委杜西书和尼山支队司令员董明春率领下,分别由费南、邹东出发,长途奔袭,深入敌腹地,采取“挖心战术”,向惯匪、国民党梯队司令兼皇协军司令张显荣部的驻地一一南、北孙徐发起攻击。战斗从夜间开始,三团爆破组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迅速将北孙徐围墙炸开,部队冲进村内,炸垮核心大炮楼活捉张显荣,仅其副司令李延寿化装潜逃。因伪特务营拼命死守南孙徐,加之敌碉堡坚固,至4日天亮,尼山支队尚未攻克。后经三团增派攻击力量,加强军事威迫和政治攻势,守敌方缴械投降。
  此战,毙伤伪军200余人,生俘张显荣以下500余人。三团在返回的路上,又迫使该敌驻张庄据点的部队投降,其所属汪运广团逃向泗水城附近。这次战斗不仅铲除了邹东、泗南地区一大祸害,而且解放了泗南数十个村庄。战后,张显荣被押回白彦正法。
  (二)坚持边沿区的斗争在边沿区,鲁南八路军围困敌伪军据点,打击出扰之小股伪军,镇压特务、汉奸,制止敌人的伪化活动。如郯马地区被“蚕食”后,沂河沿岸40余村群众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奋起组织联防,构成50里长的联防线,封锁敌据点,打击出扰之敌。仅从1943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一个月里,就同敌战斗18次,毙伤敌伪40名,活捉伪警长1名,查获奸细6名,有力地打击了敌之伪化活动。仅夏收一季即抗交敌征粮182万斤、征款3360余万元。
  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军区还根据罗荣桓关于反“蚕食”斗争的指示,组织精干的武工队和游击队插入边沿区及交通要道,昼伏夜出,声东击西,破坏敌人的通讯交通,袭击小股敌人,捕捉敌特汉奸。
  (三)深入敌占区在坚持边沿区斗争的同时,为更好地打击和牵制敌之“蚕食”推进,八路军则派出小股主力分散深入敌占区,破坏敌伪统治,并要求被敌“蚕食”地区的地方武装和地方工作人员坚持原阵地,县不离县,区不离区,发动与组织群众,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对敌进行隐蔽斗争。
  在敌占区坚持斗争的小股武装,通常是彻底群众化,坚决依靠群众,支持与领导群众进行公开的和秘密的对敌斗争。开展政治攻势,加强敌伪军工作,利用各种两面人物的关系掩护抗日活动。在行动上,高度分散,隐蔽行踪,昼伏夜出,一夜数次转移,尽量麻痹敌人。在战斗时,高度发扬机动灵活的战术,专打小股敌人,出其不意,打了就走,使敌找不到踪迹。如1941年春,八路军运河支队在五团三营支持下重返峄南运河南北地区,在铲除周营伪军据点之后,乃以小股武装配合地方工作人员秘密插回运河以南黄邱套山区,继又转向运河以北。在峄县以南以西地区,首先整顿好几个支部作为立足点,然后秘密发动群众,打入各据点工作,发展革命的两面人员和秘密联络员,津浦路上一些小的伪军据点均先后为人民抗日武装掌握,有力地坚持了这一重要地区。
  在敌占区,鲁南人民抗日武装采取首先建立立足点,然后由点到面展开活动。对敌特和死心塌地的汉奸进行镇压,并以人民政府的名义公开其罪状,以达杀一儆百、清除敌之耳目爪牙之效。对一般的乡、村伪政权人员,用武力警告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办法,迫使他们为人民办事,并争取使之成为革命两面派。派遣没有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打入敌伪政权、伪组织和伪军内部,甚至日军的特务机关,猎取情报,分化瓦解敌军,控制了许多伪政权、伪据点,与之建立关系,使之明着应付敌人,暗中为我所用。还争取利用会道门,组织了一些灰色武装,以保护群众利益,免受敌军的摧残。八路军争取瓦解敌伪军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伪军、伪组织人员投靠人民,与八路军建立关系的日益增多。同时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通过散发宣传品,召开伪军家属座谈会和开展“唤子索夫”运动,向伪军政人员进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教育,争取伪军反正,弃暗投明。据统计,1942年鲁南地区有629名伪军反正,300个伪联庄会解体。如,日军在滕县一区建立了所谓“模范区”,宪兵特务来往频繁,宣抚班四处活动,他们除对群众进行奴化教育外,还通过伪区乡政权推行保甲制度,实行“连保法”,并且不断向外 “蚕食”。为彻底摧毁敌人的“模范区”,铁道大队按照鲁南军区的指示,制定了具体行动方案,主要做法是:将武工队化整为零,分成短枪队、长枪队、宣传队和铁道队,深入到一区的关村、卜庙等佃户村,在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各项政策、做好扎根串联的基础上,发展地下党员,建立秘密交通站。对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坚决镇压,向敌伪军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先把各碉堡内伪军的姓名、家庭住址摸清,然后进行“喊话”教育。并向他们作出三条规定:(一)不准杀害老百姓和抢劫群众财产;(二)不准袭击八路军和逮捕他们的家属;(三)不准阻止抗日武装通过铁路,并要保证安全。通过上述工作,彻底摧毁了敌人的“模范区”,挫败了他们“以华制华”的阴谋。
  三、反封锁斗争日伪军在对鲁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蚕食”的同时,又采取了更加严密的封锁。他们的办法主要是利用铁路、公路为封锁干线,沿线密布据点分兵守备,然后扩大支线,向根据地穿插延伸,逐步构成封锁体系。在山区,敌利用山口要溢、制高点,修筑环山碉堡,环山公路,在有些地区还构筑封锁沟墙,以阻断八路军山区与平原的联系。在平原地区,敌以据点、碉堡为支点,构成纵横交织的公路网,并沿点线修筑封锁沟墙,将平原抗日根据地分割成“格子网”。敌还利用河流等天然障碍对八路军进行封锁。日伪军除进行封锁外,还在封锁线附近地区,组织“爱护村”,强化伪政权和伪组织,强迫群众组织“护路队”,以加强封锁和保护其交通线。敌还强迫群众修筑公路、碉堡、封锁沟墙。敌在施行军事封锁的同时,还施行经济封锁。敌人一面在其占领区实行配给制,推行计口售粮、售物,强征工商税、地捐等各种苛捐杂税,加紧对钢、铁、粮、棉等战略物资和其他物资的掠夺,禁止这些物资进入根据地,实行垄断贸易,控制市场,禁止边币(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通行的货币是北海币)流通;一面对根据地大肆进行烧杀抢掠和破坏,抓捕壮丁,抛投大量伪币、法币及伪造的北海币,掠夺人力物力财力,妄图从经济上窒息根据地,摧毁抗日军民的抗战意志。
  为打破敌人的军事、经济封锁,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及所属部队、地方武装与敌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建立秘密交通线为打破敌人分割封锁,打通各区的联系,中共中央军委曾作过多次指示。1940年3月,中央军委指出:“各兵团应积极向封锁线游击,并指定专门部队担任各区间之联络。”1941年1月,中央军委关于对敌进行交通战的问题又作了重要指示:“道路不可不破,亦不可大破,凡于我太有害而于敌必争者,必须彻底破袭之。凡在敌必争,在我无力控制者,不可因破袭引起敌之守备加严。凡敌交通线上我需通过之地带,不可破坏,以免敌之注意,而应加强伪军工作,以求便利交通。”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的斗争策略,鲁南军区所属各地抗日武装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了机动灵活、艰苦复杂的斗争。首先在敌主要交通两侧,特别是八路军必须通过之地带,加强群众工作,争取伪军组织,发展革命的两面派,逼近和控制其两侧地区,把敌之“爱护村”变为八路军的掩蔽斗争据点,建立秘密交通点线和交通队,掩护八路军过往人员通过,保持各区联系。如鲁南铁道大队、微湖大队一直活跃在津浦铁路的临城至利国驿段、临枣支线和微山湖区,这两支部队分段负责,坚持维护着一条由华中、山东通往延安的联络通道。他们仅在1941年6月至1943年6月两年中,就曾掩护来往人员和运送物资达60次之多。1942年7月,他们曾在津浦路临城南的姬庄一带,控制敌伪据点,严密监视敌伪动向,掩护刘少奇等安全通过津浦路西返延安。
  (二)摧毁敌人封锁线地方抗日武装为配合根据地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对于敌之重要交通线,进行大规模的破袭,以调动敌人,扰乱敌人后方,减轻敌对根据地的压力。如1943年3月,敌人“扫荡”鲁中区后,在临沂、费县以北增设了汤头、半程等17个据点,东起沂河,西抵蒙山,构成了横贯东西的三道封锁线,切断了八路军鲁中与鲁南的联系。但守敌都是伪军,并远离临沂、费县之敌,比较孤立,易于拔除。在拔除之后也易于控制。根据这一有利条件,为拔除楔入抗日根据地中心的敌伪据点,八路军山纵第一、二旅各一部乘敌立足未稳之机,立即进行了反封锁战役,集中优势兵力,由北向南,分左、中、右三路向敌进攻。左路指向李官庄、茶峪(均在汤头西);中路主攻,指向半程、汪沟(沙土峪西);右路袭取箕山、成里庄等地。战前,派遣了一部兵力武力侦察,首先攻克沙土峪伪据点。战役于3月22日开始,经一夜激战,中路攻克半程,左右两路当时未能奏效。23曰继续战斗,左路第二旅在中路奏捷鼓舞下,一举攻克汤头,并击退由临沂来援之敌。右路也相继取胜。军威大震,各据点之敌纷纷撤逃。至26日,敌人安插的17个据点全部拔除,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分割封锁计划。
  (三)开展群众性的反封锁斗争发动组织群众进行灵活多样的、大规模的反封锁斗争。白天敌人抓夫,强迫民工挖沟,共产党地方组织则动员群众疏散转移,避免被抓,或消极怠工,应付敌人,或枪击袭扰监工的伪军,惊散民工。夜晚,八路军和民兵则包围封锁据点的敌人,组织群众填平封锁沟。
  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共党政军民采取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各种灵活有效的斗争方式,使敌得不到粮食供给,抢不到物资,抓不到壮丁,减少群众的损失;并派武装宣传队到敌占区和游击区展开政治宣传,揭露敌人实行配给制,进行经济掠夺和经济封锁的阴谋,开展对敌斗争。有的村庄向敌伪送粮前,密告八路军前去截粮,或者自己投个手榴弹把粮食藏起来,然后向敌人报告:“粮食叫八路截去了”。敌占区群众以掩藏粮食、少报地亩和产量等办法,使敌抢粮计划无法顺利进行。派遣地下工作人员,利用各种关系,从敌占区秘密购进军火、医药和通信器材等物资。与敌占区的人民建立一定的贸易关系,组织商人小贩向抗日根据地大量输入必需物资,并换回食盐及其他允许过境的货物。在根据地内,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金融和市场,稳定物价,打击伪钞,限制法币,提高北海币信誉,加强内外贸易,执行正确的商业政策,严禁粮、棉、油等民用军需物资流入敌占区,鼓励其进入抗日根据地。在夏、秋收获季节,组织部队武装保护,号召并组织群众快收、快打、快藏,迅速完成公粮的征收和分散掩藏,打击敌人武装掠夺和利用奸商套购根据地物资的活动。在春荒时节,组织生产自救,开展向富户借粮运动。对受敌人“扫荡”摧残严重的地区,抗日民主政府发放救济粮款,并组织边区的人民相互捐助,千方百计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创办小型工厂、商店、供销社,促进生产的发展。
  1941年10月,因鲁南军区被服厂遭敌人破坏,棉布和棉花被敌洗劫一空,部队棉衣供应无着落。鲁南军区命令鲁南铁道大队尽快在敌人列车上搞一些棉布。铁道大队接到命令后,经过多方侦察了解,11月底由青岛开往上海一列火车装载有两车箱布匹和日军服。他们又联络了张新华带领的微湖大队协同行动。一天晚上10时许,铁道大队大队长洪振海、副大队长王志胜和政委杜季伟率队分头行动。在微湖大队的配合下,于津浦铁路鲁南段的沙沟附近一举将敌军列车截获,缴获细棉布1000余匹,日军服100余套,毛毯、药品、罐头各一大宗。这些战利品及时运往抱犊圍山区抗日根据地,解决了部队的越冬穿衣问题,粉碎了敌人对鲁南抗日根据地的布匹封锁。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