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鲁南地区党政军民组织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69
颗粒名称: 第五节、鲁南地区党政军民组织的建设
分类号: E29
页数: 8
页码: 238-245
摘要: 一一五师进入鲁南之后,随着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日益加强和巩固,鲁南地方党的组织、抗日民主政权以及地方武装和抗日民众团体都呈现出空前未有的大发展趋势,同时,八路军主力一一五师也在地方党政军民大力支援下得到较大发展,已达到7个教导旅、18个团,共7万余人。鲁南各级抗日救国群众团体的普遍建立,对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八路军主力和地方武装进行对敌斗争、反击顽固派以及参与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都起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 党史 革命史 鲁南

内容

第五节鲁南地区党政军民组织的建设
  一一五师进入鲁南之后,随着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日益加强和巩固,鲁南地方党的组织、抗日民主政权以及地方武装和抗日民众团体都呈现出空前未有的大发展趋势,同时,八路军主力一一五师也在地方党政军民大力支援下得到较大发展,已达到7个教导旅、18个团,共7万余人。
  一、党的组织建设
  1940年1月,山东第一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巩固党的决定》,针对1939年大量发展党员过程中出现的党员成分不纯的问题,成立了审党委员会和区党委党校,在全区范围内重点整顿党的组织,审查党员和干部。经过教育、审查,纯洁了党,保证了党的质量。同时,建立各级军事机构,组织发展抗日武装。1940年2月,第一区党委领导机关进入鲁南地区,在费北石场召开区党委、军区和各地委负责人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大量发展武装的指示,号召各地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开展反日、伪、顽的斗争,在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久,日军向鲁南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国民党政权纷纷垮台,中共鲁南各级党组织抓住这一时机,深入发动群众,大力进行政权建设,迅速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军为了“确保占领区”,对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扫荡”,实行分割和封锁。1940年春,日伪军将一区党委的活动地区割裂成南北两大片。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对敌斗争,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于同年4月13日决定撤销第一区党委,分别成立鲁南、鲁中两个区党委。原第一区党委管辖的第一地委(泰山地委)、第二地委(沂鲁地委)、第五地委(鲁东南地委)划归鲁中区党委;原第一区党委管辖的第三地委(尼山地委)、第四地委(鲁南地委)划归鲁南区党委。
  5月下旬,中共鲁中区党委领导机构在沂南县青驼寺组建。6月上旬,鲁南区党委在鲁南天宝山区的油篓村正式成立,赵锝任书记,魏思文任组织部长,林乎加任宣传部长,杨涤生任民运部长,于化琪任政府工作部长,宋子成任社会部副部长,孙学之任职工会长,宋逸安任农救会长,杜前任青救会长,李岩任妇救会长,南竹泉任秘书处主任。
  区党委成立后,在油篓召开第一次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山东及苏鲁战区工作的方针》、《关于山东、华中发展武装建立根据地的指示》以及《一一五师创建抱犊崮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在分析鲁南形势,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四项决议:一、撤销原一区党委三、四地委,建立鲁南区党委一、三地委;二、筹备召开鲁南各界代表会议,选举产生鲁南参议会和鲁南专员公署,•三、发展主力部队,扩大地方武装,尽快组建鲁南军区;四、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和发展抗日群众团体。依照区党委的决议,原山东第一区党委三、四地委于7月撤销,成立鲁南区党委一、三地委。一地委在原三地委基础上组成,许言任书记,周蓝田任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杨士敬任民运部长兼群委书记,于康任工委书记,冯起兼任妇委书记。一地委领导泗水县委、郎县县委、泰宁工委、曲阜工委。鲁南三地委在原第一区党委第四地委的基础上组成,李乐平、杨涤生先后任书记,杨士法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周南任宣传部长,王永福任民运部长,牛一萍任工委书记,赵民三任农委书记,蓝铭述任青委书记,孙宇维任妇委书记。三地委领导临沂县委、邳县县委、苍马工委、郯马工委、东海工委等。另外鲁南区党委还直辖滕东县委(书记王丹墀)、峄县县委(书记纪华)、临郯费峄边联县委(书记孙振华)、费南县委(书记张林夫)。据当时的统计,全鲁南区(小鲁南)已有党员7300名。
  在鲁南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指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方针,积极开展各项抗日救亡活动。创办了鲁南区党委机关报《鲁南时报》,出版了区党委主办的党刊《先进》,罗荣桓、赵锝亲自撰写了重要文章。罗荣桓在文章中分析了鲁南民枪很多,地主武装较强的特点,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农民武装,要把枪支从地主手里转移到农民手中。还将一区党委党校改称鲁南区党委党校,赵锝兼任校长,穆林任主任。
  鲁南区党委成立不久,即在油篓村召开了地、县委组织部长会议,区党委书记赵锝传达了中央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和山东分局关于巩固党的指示,确定了党校的主要任务是:整顿党组织、教育审查干部和党员。教材由党校根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理论著作编写。审查的重点是,凡是党员和干部成份不好的,失掉关系的,来历不清的,意识模糊的,行动越轨的,入党手续不完备的,参加过其他党派表现不好的,敌人“扫荡”时妥协投降的等作为对象。通过整顿和教育,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鲁南区党委在整顿党组织的同时,还对各地县委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充实调整,使党的领导进一步得到加强,党组织进一步健全。
  9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桃峪扩大会议的决定,建立鲁南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书记,赵锝任副书记。鲁南军政委员会是统一领导鲁南地区抗日斗争的最高领导机构。
  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一一五师进入鲁南之前,在鲁南只有日伪政权和国民党的政权。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供给只能靠募捐和自筹来解决,根本没有保证,而且受日伪的封锁和国民党的限制。一一五师到达鲁南后立即纠正了过去斗争中忽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现象。罗荣桓在创建抱犊崮山区根据地的动员报告中提出:“主力部队不仅有掩护地方党的任务,而且应以武装力量的各方面帮助地方党的工作……,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争取政权。”为此,罗荣桓首先把第——五师收复河北省曲阳县后在那里当过县长的师政治部民运部长潘振武派到峄县担任工委书记。潘率领工作队,与峄县县委书记纪华等人一起,筹建了峄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朱道南任主任。随后,于1939年11月20日,在王家湾召开了170多人的抗日人民代表大会,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彭畏三及第三地委书记宋子成先后讲了话。大会选举产生了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潘振武当选为县长,孙倚亭当选为参议长。这是鲁南第一次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峄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之后,潘振武即率领峄县支队的主力出山,开展平原和峄南地区的工作。在浩大的声势影响下,全县欢欣鼓舞.真是所到之处,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给残余的土顽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曾经嚣张一时的梁继璐顽部被峄县支队打得抱头鼠窜,南逃苏北。在很短时间内,全县六个区的政权机构都建立起来,各区也都成立了游击大队。这些武装统一归峄县大队指挥。当时,除了峄县县城附近和枣庄镇周围的一些据点外,绝大部分乡村都为我部控制。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即颁发了布告,动员群众组织团结起来,努力生产,支援部队,坚持抗日救亡工作。同时,还发起募捐运动。群众积极响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连敌占区的群众也深更半夜偷运粮食送进山区,供给主力部队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抗日民主政府还在县委领导下,发动了减租减息运动。这样,政府为了人民,人民拥护政府,党政军民团结在一起,显示了巨大的抗日力量。
  随着形势的好转,峄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上级的支持下发行了峄县流通券。流通券的信誉很好,不但在解放区能用,敌占区也能用,连枣庄的商人也使用。这对当时克服困难,支援主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流通券对当时峄县的经济交流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罗荣桓亲自总结了峄县建政经验,并推广到鲁南各县。从1939年底至1940年春,在鲁南先后建立了邹县、郯城、苍马、费县、邳县、临沂、费北、费南、泰宁、东海、滕东11个县级政权,还有38个区、171个乡(改造的108个)、2100个村庄(改造的1108个村)亦相继建立了政权机构。这是鲁南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黄金时期。
  在鲁南各县抗日民主政权纷纷建立之际,党组织又领导人民适时组建了鲁南各县抗日民主政权的统一领导机构,于1940年6月11日,在费滕峄边区的臼子峪(现属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召开了鲁南人民代表大会,到会代表400余人。罗荣桓、赵锝出席会议,接见了各地代表,倾听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试。罗荣桓在会上作了《关于抗日民主政府的性质和任务》的报告。会议通过充分酝酿和民主协商,按照“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了鲁南参议会和鲁南专员公署,鲁南著名爱国人士彭畏三当选为参议长,于化琪当选为专员。鲁南专员公署还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华山任秘书主任,梁度世任第一科科长,邝任农任第二科科长,马华任第三科科长,万春圃任第四科科长,王天翼任第五科科长。
  鲁南专员公署成立之后,于同年7月决定建立鲁南专署第一行署,辖临沂、郯城、东海、赣榆、邳县抗日民主政府。29日,各县参议员及各界代表300余人集会,选举张问山为参议长、王永福为副参议长,张策平为行署主任(兼任郯城县县长)。同年10月后,因临郯地区形势恶化,第一行署不复存在。1941年8月,在鲁南区的西北(尼山地区)建立鲁南专署第一行署时,原鲁南专署第一行署改称鲁南专署第三行署。
  据1940年9月的统计,鲁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的面积为276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1.7%,人口75万余人,占总人口的21.18%。
  三、统一建立健全地方军事领导机构
  一一五师主力进入鲁南之后,为适应抗日斗争需要和变化的局势,急待改变鲁南地方武装仍属于八路军山东纵队领导的体制,以便一一五师就近统一领导指挥。据此,在1940年2月至5月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次整军中,决定撤销山东第一军区(大鲁南军区),将第一军区机关改建为第九支队机关。原第一军区所辖的第三、四军分区划归一一五师建制,其番号撤销。原第三军分区改称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司令部,随一一五师活动于抱犊崮山区,苏鲁支队正式划归一一五师建制,仍在鲁南地区活动;第四军分区撤销,陇海南进支队仍属八路军山东纵队建制,赴苏皖边区活动,同年8月划归新四军建制。
  八路军一一五师为加强对鲁南地方人民抗日武装的领导,于1940年10月在一一五师后方司令部的基础上建立了鲁南军区,邝任农任司令员兼政委,贾耀祥任参谋长,潘振武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底,张光中任军区司令员,邝任农任政委,孙伯龙任副司令员,彭嘉庆任政治部主任。时隔不久,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锝兼任鲁南军区政委,邝任农调任其他职务。
  在鲁南军区建立的同时,建立了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和第三军分区。第一军分区,由封振武、肖鸣先后任司令员。第一地委书记许言、杨涤生、杨士法先后兼任政治委员,董明春任副司令员,邹日清、张鸿仪先后任副政委,凌初生任参谋长,靳怀刚任政治部主任,辖邹县、泗水、费县等地抗日武装。第三军分区,贺健任司令员,第三地委书记李乐平、杨涤生先后兼任政治委员,胡大勋、王献廷先后任副司令员,赖国清任副政委,王献廷任参谋长,辖临沂、郯城、邳县、苍马等县的抗日武装和以后成立的沂河支队。
  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一一五师共同研究决定,鲁南军区及其下属的第一、三军分区及1941年6月建立的第四军分区均由一一五师领导,创建并活动于鲁南区的武装除苏鲁支队升编主力外,其余的四县边联支队、峄县支队、运河支队以及后来建立的沂河支队等也统归一一五师领导,后改属鲁南军区建制。各县人民抗日武装分别由各军分区领导。
  1940年10月下旬,一一五师遵照八路军总部的第四期整军训令和桃峪会议的决定,先后将所属部队整编为7个教导旅、18个团,共计7万余人。其中战斗在鲁南地区的有教导第二旅和教导第五旅。教导第二旅由鲁南支队、苏鲁支队和独立支队一团合编而成,曾国华任旅长,符竹庭任政委,张仁初任副旅长,何以祥任参谋长,王麓水任政治部主任,上述三支部队分别编为第六、五、四团。教导第五旅由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编成,梁兴初任旅长,罗华生任政委,吴世安任副旅长,李梓斌任参谋长,刘兴元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团。不久,峄县支队、边联支队也合编入教导二旅第五团,同时使用边联支队的番号,万春圃为支队长(团长),贾耀祥为副支队长(副团长),曾明桃为支队(团)政委。同年12月,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南下华中后,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军区决定建立沂河支队,由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贺健兼任司令员,第三地委书记杨涤生兼任政治委员,薛浩任副司令员,王献廷兼任参谋长。沂河支队下辖两个大队,第一大队由临沂县大队编成,第二大队由邳县抗日武装编成。四、各级抗日群众团体的建立与发展1939年7月至9月,在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和所领导的第三地委、第四地委建立之时,区党委和各地委的职工部、青年部和妇女部都改称相应的工作委员会,并成立了职工、青年和妇女等抗日救国联合会。上述机构,实际上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党内称工作委员会,对外称抗日救国会。大鲁南区职救会会长是张天民、青救会长杨涤生、妇救会长汪瑜。三地委的职救会、农救会、妇救会和青救会会长分别是于康、宋逸安、何毅、杨士敬;四地委的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会长分别是赵民三、孙宇维、蓝铭述。
  1940年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鲁南各级群众团体组织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建立健全和发展壮大。6月11曰,在选举产生鲁南专署和参议会的同时,选举产生了鲁南各界抗曰救国联合总会以及各分会。鲁南区党委民运部长杨涤生被选为鲁南各救总会会长,孙学之为职工抗日救国会会长,宋逸安为鲁南农民抗日救国会会长,杜前为鲁南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王月村(女)为鲁南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同年7月,鲁南一地委和鲁南三地委分别召开本地区的各界群众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抗日救国群众团体领导机构。杨士敬、于康、葛进、宋诚德、木林分别当选为一地委各救会长、职救会长、农救会长、青救会长、妇救会长,王永福、牛一萍、赵民三、蓝铭述、孙宇维分别当选为三地委各救会长、职救会长、农救会长、青救会长、妇救会长。同时,鲁南抗日根据地各县也相应建立了抗日群众团体。
  鲁南各级抗日救国群众团体的普遍建立,对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八路军主力和地方武装进行对敌斗争、反击顽固派以及参与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都起了重大作用。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