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统一整编和指挥鲁南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66
颗粒名称: 第二节、统一整编和指挥鲁南地方武装
分类号: E29
页数: 16
页码: 206-221
摘要: 整编地方武装,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进一步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当务之急。当时,五师在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以及鲁南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将创建并活动于鲁南的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和部分爱国人士创建的抗曰武装,相继整编为苏鲁支队、曲泗邹滕费五县游击支队、运河支队、峄县支队、鲁南支队、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和鲁南铁道大队等。这些地方人民抗日武装编入八路军序列之后,在一一五师的统一指挥下,积极配合主力同敌伪顽斗争,为巩固和扩大以抱犊圍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作出过重要贡献。
关键词: 鲁南地方武装 统一整编

内容

第二节统一整编和指挥鲁南地方武装
  八路军一一五师初到鲁南抱犊崮山区时,山东纵队下辖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对外称保安二旅十九团)开辟的抗曰根据地只有大炉、车辋等几个山区村庄,活动地区比较狭小,且经常受到敌伪顽匪的封锁和阻挠,群众尚未彻底发动起来,使一一五师感到没有依托。因此,整编地方武装,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进一步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成为当务之急。当时,五师在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以及鲁南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将创建并活动于鲁南的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和部分爱国人士创建的抗曰武装,相继整编为苏鲁支队、曲泗邹滕费五县游击支队、运河支队、峄县支队、鲁南支队、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和鲁南铁道大队等。这些地方人民抗日武装编入八路军序列之后,在一一五师的统一指挥下,积极配合主力同敌伪顽斗争,为巩固和扩大以抱犊圍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作出过重要贡献。一、苏鲁支队及鲁南铁道大队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是鲁南地区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基干武装,但从1938年9月起一直使用国民党张里元部的番号,在当时情况下虽有利于对张部的统战工作,但同时又受到束缚和限制,严重地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1939年春,以沈鸿烈、秦启荣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在山东掀起反共高潮之后,张里元在国民党特务的要挟下逐步与共产党疏远,开始趋向反共。9月,一一五师师部、六八六团等抵达鲁南抱犊B山区大炉与义勇队第一总队会师后,经报请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批准,决定取消张里元部二旅十九团的番号,于10月1日在鲁南邳县呦鹿山镇将第一总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苏鲁支队,仍属于八路军山东纵队建制,但由一一五师指挥。一一五师抽调彭嘉庆、胡云生、吴世安等红军干部和两个红军连队充实加强苏鲁支队的领导和基干力量。改编后,由张光中任支队长,李乐平、彭嘉庆先后任政治委员,胡云生任参谋长,李荆山任政治部主任。苏鲁支队下辖第一、二、三营和特务营。
  部队改编后,苏鲁支队配合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在郯城、马头、邳县一带活动。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抵达郯马地区之后,苏鲁支队又配合东进支队活动,先后攻克马头镇和郯城县城,击溃了国民党顽固分子阎丽天部。
  苏鲁支队在郯马地区活动一个多月后,返回邹、滕两县的东部,又击退了国民党申宪武部的进攻。
  苏鲁支队利用战斗的间隙,在一一五师的帮助指导下,积极进行军政训练,部队的军政素质不断提高,战斗力大为增强。尤其是1939年12月召开的苏鲁支队党的代表大会之后,进一步树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大量发展了新党员,建立健全了党的各级组织,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使苏鲁支队逐步走向正规化。
  1940年4月,苏鲁支队正式划归一一五师建制,仍由张光中、彭嘉庆分别任支队长、政治委员。
  鲁南铁道大队(习惯称枣庄铁道游击队)是一支活跃在临(城)枣(庄)铁路支线和津浦铁路滕县至韩庄段的抗日游击武装。他们打洋行、炸火车、毁桥梁、飞车搞机枪、劫布车、打票车,搞得敌人魂飞胆丧,被人们誉为“飞虎队”。
  早在1938年10月,苏鲁支队的前身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为及时掌握枣庄矿区的敌军情报,选派了洪振海、王志胜两位排长潜回其故乡枣庄建立抗日情报站。他们利用人地两熟的有利条件,团结了大批的失业矿工和铁路工人,发展了抗日情报队伍,获取了大量情报。1939年8月,洪振海、王志胜夜袭日特机关“洋行”,打死日特2名,打伤1名。10月,王志胜利用铁路搬运工之便,在枣庄站侦知日军军车装有武器弹药,即通过关系推迟到晚上发车。洪振海利用从小练就的爬火车本领,爬上飞奔的火车,截获机枪两挺、长短枪数支。11月,他们利用截获的武器在枣庄组织起一支10余人的枣庄铁道队。
  1940年1月,苏鲁支队派二营副教导员杜季伟到枣庄。2月,鲁南铁道队在小陈庄正式建立,洪振海任队长,杜季伟任政治委员,王志胜、赵连有任副队长。4月,建立党支部,杜季伟任书记。5月,铁道队再次血染洋行,打死日特10余人。后因一队员泄密,陈庄炭场被日军包围,铁道大队突围后转移到临城一带公开活动。不久,他们与活动在临城附近共产党领导的两支铁道队合编为鲁南铁道大队,洪振海任大队长,杜季伟任政治委员,王志胜、赵永泉任副大队长。7月,截击日军票车,打死日军10余人,获伪钞8万多元,长短枪20余支,机枪1挺,手炮1门。
  鲁南铁道队建立后,苏鲁支队支队长张光中、政委彭嘉庆非常重视这支活跃于敌人“心脏”地区的特殊抗日武装。他们经常到铁道队检查指导工作,也经常把铁道队调到山里进行学习整训,提高他们的对敌斗争能力和觉悟,帮助他们克服纪律松懈、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气,使其战斗力不断增强,士气更加旺盛。为增强铁道队的领导力量,苏鲁支队还相继派去了营职干部赵宝凯、黄岱牲、赵若华(赵明伟)、文立正、杨广立、张鸿仪和郑惕等人任铁道大队主要领导职务,使这支小型的、利用特殊战斗方式同敌伪斗争的人民抗日武装,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在铁道线上、在微山湖畔的对敌斗争中屡建奇功:他们扒铁路、炸桥梁、撞火车,破袭敌人的交通线,迟滞敌军行动,配合鲁南山区的反“扫荡”斗争;他们截军列、搞物资,支援主力;袭敌军兵营,牵制敌兵力;他们打日特、杀汉奸,打掉日军的“耳目”,使敌成为“聋子”、“瞎子”;他们及时向上级提供日伪情报,为保卫鲁南抗日根据地起过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建立了地下交通站,护送过往铁路的数千名党政军领导干部。
  铁道大队在八路军苏鲁支队和鲁南军区的领导下,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在铁路沿线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使敌人防不胜防。这支神出鬼没的“飞虎队”,创造了许多神话般的奇迹。敌人对他们又怕又恨,千方百计想消灭他们。但是,这支游击队每到一个地区,和他们鱼水相依的群众都严密封锁消息,站岗放哨,使他们避免了多次极其危险的袭击。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这支部队已发展到200余人,从敌人手里夺回400多个村庄。
  二、曲泗邹滕费五县游击支队和鲁南支队1938年夏,国民党第十集团军石友三部驻扎在山东。孔昭同是石的结拜兄弟,在石的请求下,孔同意将自己拉起的武装编入石部,称暂编第六师,活动于抱犊崮西北的滕县、部县、泗水、费县之间,逐渐发展到三个旅、数千人的兵力。同时,董尧卿部编为暂编第六师第二旅。
  年底,石部调往河北。孔逐渐认清石的反动面目,与其分道扬镳,拒绝北上,坚持在家乡抗战。1939年3月29日,孔部在滕北龙山下同一百余名日军遭遇,孔已年近花甲,但老而益坚。他脱下皮袍,光着膀子,面对敌人,奋臂高呼:“尧、纲两儿,魂若有灵,助父杀敌,雪耻报仇!”随即在山鸣谷应的回声中带领战士冲向敌人。日军丢下十几具尸体,狼狈逃窜。
  同年7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在王秉璋、黄励率领下由费县西北抵达滕县暂编六师二旅董尧卿部的活动区。中共山东分局派联络参谋李贵斌到董部联系,董尧卿闻听八路军主力的到达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李贵斌,并将李引荐给孔昭同师长。孔也是非常高兴,随即安排董尧卿准备好猪羊肉等慰问品,由二旅秘书长王子真带一个连队前去欢迎和慰问。同年9月,一一一五师主力部队抵达抱犊崮山区大炉后,孔昭同又派秘书长刘元甫和二旅旅长董亮卿前去慰劳,并代表孔师长表示愿意同一一五师团结抗日。董尧卿还请求一一五师首长派干部到他旅去,帮助他们训练部队。
  一一五师同意了刘元甫和董尧卿的请求,当场决定派周乐亭前去董旅任参谋长。同时,还征得一区党委三地委书记宋子成的同意,在董旅建立党支部,周乐亭任书记,该支部由一一五师政治部直接领导。孔昭同闻讯后,也请山东教育界知名人士彭畏三前来联络。
  彭到大炉后,罗荣桓按照当地的习惯,摆了“十大碗”热情款待。席间,罗荣桓向彭畏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当时,于学忠和张里元都在拉孔。孔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很反感,对共产党坚决抗日很钦佩,但是,多少还有一点正统思想。为了解除孔昭同的顾虑,罗荣桓请彭畏三转告孔昭同,八路军与孔师合作抗日,孔师可保持原来的番号,继续在原地区活动,双方要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彭畏三提出,孔昭同希望八路军派一位政工干部到孔师去作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即将在座作陪的特务营教导员黄玉昆和曹正之介绍给他。黄玉昆系红军干部,在樊坝战斗中曾担任主攻连的指导员,机智勇敢,英勇善战,还特别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是一位优秀的军政兼优的干部。曹正之也是优秀的政工干部。彭畏三听了罗政委的介绍非常满意。彭畏三等人在一一五师驻地大炉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带着黄玉昆和曹正之一起到了孔师。孔昭同按照罗政委的安排,分别给黄玉昆和曹正之下了暂编六师政治部主任和二旅政治部主任的委任状。
  1939年12月,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滕县活动的国民党顽固派申宪武蠢蠢欲动,企图进攻孔昭同部。孔昭同师的第一旅旅长刘昭汉,也和申宪武勾结,扬言孔若接近八路军,他便脱离孔师。面对顽军的威胁,孔昭同毫无动摇。他把一一五师派来的黄玉昆、曹正之和周乐亭召集在一起,同二旅旅长董尧卿一起分析了形势,研究了对策,并令周乐亭立即返回大炉向罗荣桓汇报请示。罗荣桓和陈光决定,先打击对八路军威胁最大的保安二师申宪武部和其驻在东江的两个团,杀一杀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并决定待反顽战斗结束之后,征得孔昭同师长的同意,先将董旅同六八六团合编。
  孔昭同师长面对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种种威胁,对比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对抗战的方针政策,联想抗战以来自己的所见所闻,认为还是共产党、八路军好,在他脑海里的国民党正统思想被打消。尤其是黄玉昆就任孔师政治部主任之后,积极宣传八路军抗日主张和教育部队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帮助孔师整顿部队,使孔部官兵很快克服了旧军队的恶习,改善了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部队的战斗力也大有提高。孔昭同看到这些情况非常高兴,更加佩服共产党、八路军。
  1939年12月,张仁初率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主力向盘踞在滕东的申宪武部发起攻击的同时,暂六师二旅旅长董尧卿也率部配合苏鲁支队一部对东江两个顽军团部进行迂回包围,以奇袭的方式,捉拿了两顽团长。东江顽军失去了指挥,不堪一击,打了一阵子枪,便被全歼。盘踞滕东冯卯的申宪武部被六八六团击溃,死伤百余人,申宪武率残部逃往铁路西。滕东反顽战斗结束后,董旅在周乐亭和曹正之的协助下,按照八路军一一五师首长的指示,开往峄南周营一带,在师政治部副主任黄励主持下,很快整编就绪,正准备同六八六团会师时,峄县的数百名伪军调防沙沟,途经周营西去,敌人的先头部队被董旅伏击,敌伪军死伤甚多,溃散之敌向沙沟方向逃窜。董尧卿和曹正之组织兵力追击逃敌时,又与敌后续的部队相遇。董旅寡不敌众,一面阻击敌人,一面向北撤退。董尧卿在组织撤退时,一颗子弹从左肩下穿过,血汨汨地往外流。在董旅长身边的参谋张广兰马上用毛巾给董包扎了伤口,扶着他退下。董旅长推开张广兰,用手捂着伤口,继续指挥战斗,很快突出敌人的包围,朝北向大炉进发。
  董尧卿带重伤率部抵达大炉后,黄励副主任专门找来两位高明大夫为其诊治。罗荣桓政委、陈光代师长和山东分局统战部长郭子化等领导都前往野战医院探望董旅长。孔昭同师长也从滕东专程前来慰问,使董尧卿深受感动。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董尧卿伤口痊愈,接着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董旅和六八六团在大炉一带会师后,遵照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命令正式合编为鲁南支队,原六八六团团长张仁初任支队长,董尧卿任副支队长。董旅改编为鲁南支队第四大叭。
  董旅编入一一五师鲁南支队之后,孔昭同也毅然决定与国民党割断联系,接受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一天晚上,他选派了10名身强力壮的保镖,护送黄玉昆连夜回一一五师,向罗荣桓和陈光报告自己的这一决心,提出了想立即编入八路军的请求。罗政委和陈代师长都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孔昭同的请求。罗政委还风趣地说: “孔师长真不愧为抱犊崮山区团结抗日之花,他的想法同我们不谋而合了。”1940年2月,白彦战斗结束后,经孔昭同的再三请求,八路军一一五师报请八路军总部批准,孔昭同部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曲泗邹滕费游击支队,孔昭同任支队司令员。朱德总司令亲自签发了孔昭同的任命书。整编时,孔昭同亲自率部参加了一一五师召集的孔部整编大会。一一五师首长为孔师指战员颁发了八路军臂章和军装,补充了武器弹药,并设宴款待了孔师的各级指挥员。
  孔昭同的暂编六师及其二旅整编为八路军序列前后,其师、旅领导层也出现了一部分动摇分子,像王子青、高安桂、王毓新、杜得璋以及一旅旅长刘昭汉等人带着他们的贴心随从逃跑投靠伪顽,成为人民的罪人。
  1940年秋,孔昭同病重。在弥留之际,他对儿子孔宪绍说:“共产党、八路军不歧视我们,不撤换我们,也不编散我们的部队。共产党一定会胜利,你一定要跟着共产党。”1940年11月11日,孔昭同因病逝世,罗荣桓与陈光、萧华联名送了挽联,颂扬孔昭同热爱真理,为民族、为国家英勇奋斗的高尚品德。
  三、运河支队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是由朱道南倡导创建的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中的孙伯龙部和邵剑秋部,以及由共产党领导的运河大队和第十四区队等合编成的。
  1939年6月,孙伯龙、邵剑秋先后到抱犊崮山区访问了中共鲁南特委书记宋子成,表达了对共产党、八路军的向往心情。但当时义勇队第一总队仍使用张里元部的番号,对外没有公开打出八路军的旗号。在这种情况下,宋子成便派朱道南到国民党第三专员公署张里元那里说合,张里元分别给予孙伯龙、邵剑秋旅长和团长的委任。从此,孙、邵便分别舍弃了原来别动总队华北五十支队和特种工作总团二分团的番号。同年7月,孙、邵两部相互配合,在峄县运河北岸的曹家埠对日军小分队进行了一次伏击战,全歼日军小分队22人,在运河两岸开创了全歼日军的范例。从此,孙、邵两部都相继发展到400余人。
  早在1938年10月,中共峄县县委就建立了峄县抗敌自卫总团,总团辖直属大队、常备大队、保安大队。11月,又以峄县六区武装为基础建立了峄县抗敌自卫总团特务营。1939年6月,活动在峄滕边区的反动红枪会头子王亚平勾结贾汪日军,进入峄县境内活动。24日,抗敌自卫总团特务营在刘庄一带将其击退。战斗中营长孙斌全负伤,教导员张喻鼎牺牲。中共峄县县委书记纪华率县委机关和特务营返回洞头集后,随即召开当地上层人士座谈会,张贴取缔反动红枪会的布告,揭露其罪行,使之迅速瓦解,争取了其大队长谢绍唐带30余人枪参加了特务营。至此,中共峄县县委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发展到400余人,控制了地处苏鲁边区的黄邱套18村。10日,经峄县县委书记纪华动员,孙斌全率特务营抵达鲁南抱犊崮山区,整编为一一五师第十四区队,孙斌全任区队长,张力平任政治委员,谢绍唐任副区队长,褚雅青任参谋长,刘亦夫任政治处主任,全队500余人。
  再一支抗日武装是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领导的、活动于铜山县贾汪一带的胡大勋部。胡大勋原是国民党部队的上校参议,1939年3月,被陇海南进支队任命为驻峄(县)滕(县)铜(山县)邳(县) 办事处主任。按照南进支队的指示,胡大勋和共产党员陈诚一、胡大毅、高守云等携带着200枚八路军臂章回到苏鲁边区的贾汪一带发展武装。这一带是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下属党组织开辟的活动区,党的地下工作者比较多,为胡大勋等人发展八路军地方武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胡大勋等人建立了峄滕铜邳四县边联办事处不久,便有林子村共产党员王洪洲组织的20多人的武装和周山头党支部书记周云锦组织的30余人的武装首先参加办事处,编为警卫连。不久,经过胡大勋等人的积极努力,队伍很快发展到200余人。经上级准批,由警卫连扩建为运河大队,胡大毅任大队长,陈诚一任政委。该大队隶属于陇海南进支队领导。后来,胡大勋和其弟胡大毅又争取了徐州近郊东贺村的佟震武部140余人枪,整编为运河大队下辖的铜山独立营。后来,又相继将苏鲁边区的多股地方武装整编为敌区小分队,新编大队等人民抗日武装。经过胡大勋等5个多月的组织发动工作,至1939年底,运河大队已发展到300余人枪。他们在共产党员胡大毅、陈诚一等人的带领下,同敌伪顽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在贾汪周围的峄滕铜邳边联地区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10月,运河大队划归一一五师后方司令部领导。
  以上四支武装,在朱道南、纪华、文立正、胡大毅等努力争取下,都以不同形式相继向一一五师提出了合编为八路军地方武装的要求。
  1939年底,一一五师决定将活动于峄县运河南北两岸的孙伯龙部、邵剑秋部、孙斌全部和胡大勋部合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任命孙伯龙为支队长,朱道南为政治委员,邵剑秋为副支队长,胡大勋为参谋长,文立正为政治处主任。支队下辖两个大队: 第一大队邵子真任大队长,王福堂任教导员(后张鸿仪接任);第二大队,孙斌全任大队长,宋学敏(后叛变)任教导员,胡大毅任副大队长。另外还设有铜山县独立营。
  1940年1月1日,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在峄县西南部的周营镇正式宣布成立,召开了军民庆祝大会,并张贴了布告。
  八路军一一五师首长为加强运河支队领导力量,相继派遣了红军干部王福堂、钟连祥、王广汉、杨荣、周振东和抗大毕业生郑林昌、傅秀亭等10人到运河支队工作。他们把老红军的革命光荣传统和建军经验带到了运河支队,为运河支队的不断成长壮大发挥了作用。
  四、峄县支队1939年11月20日,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八路军一一五师原民运部长、中共一一五师峄县工委(军内组织)书记潘振武被选为峄县县长。峄县政权建立前后,中共峄县县委和潘振武率领的中共一一五师峄县工委按照一一五师的部署,就非常重视扩建峄县地方武装工作。经过他们的积极努力和争取工作,峄县地方武装孙云亭部、田瑶峰部和由朱玉相(后投敌)领导的峄县直属大队等,加上潘振武从一一五师带来的一个红军连队,于1939年12月整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峄县支队。峄县县长潘振武兼任支队长,中共峄县县委书记纪华兼任政治委员,孙云亭任副支队长,陆成道任参谋长,赖国清任政治处主任。峄县支队下辖直属大队和第一大队、第二大队。
  直属大队大队长由朱玉相担任。朱玉相原为峄县邹坞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任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第三大队大队长。1938年秋,义勇总队东征到大炉之后,奉命随朱道南到土匪武装王学礼部做争取改造工作,被张里元委任为副旅长。在他和朱道南以及派往该部的其他共产党员文立正、杜立、金宝蕴、曹杰的努力争取下,该旅许多官兵向往共产党、八路军。一一五师抵达鲁南后,王学礼执意紧跟张里元反共,朱道南和朱玉相在文立正等共产党员的协助下,争取了该旅十团王团长部下的200余人脱离张里元部,带回峄县北部山区,于1939年11月编为八路军峄县直属大队,朱玉相任大队长,曹杰任教导员。在该部整编时,潘振武又从一一五师带来近一个连的主力充实到直属大队中,加强了党的领导和纪律作风整顿工作,部队士气比较高涨。直属大队成立后,随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一起活动。同年12月初,潘振武和胡大荣率一一五师一个主力营和峄县直属大队,到峄县四、五、六区活动,扩大八路军影响。年底,峄县直属大队改编为峄县支队直属大队。
  第一大队由田瑶峰部编成,大队长由田瑶峰的儿子田培荃担任,教导员刘向一。该部原系峄县抗敌自卫总团副总团长田瑶峰的常备大队。1939年3月,枣庄失陷后,田瑶峰就在枣庄矿区拉起了150余人的队伍。队伍成分有工人、农民和学生,也有市民和流氓无产者。为改造和掌握这支队伍,中共鲁南中心县委曾对这支队伍做了大量的工作,曾以四县边区联庄会的名义对其进行了充实和加强,并派去了部分共产党员。1939年9月,共产党员刘向一奉鲁南三地委的指示前去做田瑶峰的统战工作,并任峄县抗敌自卫总团政治处主任兼常备大队教导员。此时,还从一一五师主力调去了红军干部邓辉煌和一位姓陈的同志分别任中队长和指导员。不久,刘向一发展了田瑶峰的儿子田培荃和十几名工农出身的干部、战士入党,并在田部建立秘密党支部,刘向一和邓辉煌先后任书记。他们号召向老八路学习,整顿了纪律,严格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办事。在整顿军纪中,还枪毙了一名强奸妇女、严重危害人民利益的坏分子。从此,军纪大有好转。与此同时,他们还抓了队列和军事训练,使这支武装不断走向正规化。
  1939年12月,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枣庄日伪十分惊慌,便调集了600余人向峄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王家湾进犯。县长潘振武调县直属大队和县抗敌自卫团常备大队参加了阻击敌人的战斗。经过数小时激战,因该部事先占有有利地形,给敌以大量杀伤,该部却无一伤亡。这一仗,保卫了抗日根据地和新建立的峄县抗日民主政府,参战部队士气高涨,对当地人民鼓舞很大。
  王家湾阻击战结束之后,田瑶峰被一一五师请到大炉,并受到了盛情款待,潘振武、胡大荣和刘向一都奉命作陪,使田深受感动,提出了将亲手组织起来的峄县抗敌总团常备大队交一一五师指挥的请求。还说:“我已50多岁了,不能随军征战,请允许我儿子田培荃代替我指挥。”罗荣桓代表师首长接受了田瑶峰的请求。时隔不久,峄县支队成立时,田培垄被任命为第一大队大队长,刘向一任教导员。1940年4月,刘向一奉命专做峄县群众工作,邓辉煌任教导员。
  第二大队由孙云亭部整编而成。大队长由孙云亭的儿子、中共党员孙怡然担任,孙伯英任教导员兼参谋长。该部创建并活动于峄县阴平一带。孙云亭部始建于1938年初,当时只有几十个人的武装,被黄僖堂委为国民党别动总队五十支队第三梯队。同年秋,该部发展到300多人,设三个大队、一个直属中队,其骨干都是旧乡长和地方护家队骨干,还有兵痞、流氓和土匪,其战士多数是青年学生和农民。为改造这支部队,中共鲁南中心县委书记何一萍和张鸿仪派遣原中兴中学学生、共产党员、孙云亭的儿子孙怡然返回家乡,争取和改造其父的武装。不久,县委又派老共产党员孙伯英到这支部队做争取工作。孙伯英是孙云亭的族侄,干过旧军队,善于谈吐,孙云亭很器重他,委他任参谋长。时隔不久,在孙怡然和孙伯英的争取下,县委又派共产党员张振环和柴庆荣前来,协助孙部搞军政训练,部队素质得以提高。因部队成分复杂,孙怡然和孙伯英还通过说服孙云亭,把几个屡教不改的兵痞、流氓清理出队伍,并随时吸收不少青年农民参加部队。在此期间,县委还相继派遣纪华、朱道南、邱焕文和张福林以抗日义勇队联络员的名义,多次对孙云亭进行争取团结抗日工作,使孙同土顽黄僖堂关系逐渐疏远。I939年4月,孙怡然在其父面前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孙云亭不但没反感,反而更加器重儿子,让他出面训练部队,率队与敌伪顽作战,并出面团结了五区孙茂墀部,一起铲除了活动在当地的两股土匪武装,使阴平一带社会秩序比较好。这时,孙怡然和孙伯英还顶住了黄僖堂妄图将孙部编入东北军和国民党峄县县长李同伟的挑拨、拉拢。9月,县委派朱奇民到四区任区委书记,他受县委委托公布了孙怡然和孙伯英为区委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此后,朱奇民对孙云亭部也做了一些颇有成效的争取和教育工作。为了更进一步做好统战工作,经上级批准,县委书记纪华,县考组织部长孙振华和区委书记朱奇民都在孙云亭面前公开了党的身份。
  1939年12月,八路军一五师峄县支队成立时,孙云亭比较愉快地把部队交给了主力部队进行了整编,并接受了副支队长的委任。1940年5月4日,驻峄县、枣庄、临城、韩庄等据点的日伪军千余人,分数路包围峄县支队第二大队驻地邵楼村。峄县支队第二大队与敌激战终日,毙伤敌100余人,突出重围,转移到抱犊崮山区休整。在战斗中,峄县支队第二大队参谋长孙伯英等50余人英勇牺牲,四区区长兼第二大队大队长孙怡然负伤。
  6月,一一五师又派刘炳才、陆成道、王六生率六八六团两个连来加强峄县支队。峄县县长潘振武和县委书记纪华不再兼任峄县支队职务,由刘炳才任支队长,孙云亭仍任副支队长,陆成道任副支队长兼参谋长,王六生任政委,赖国清任政治处主任。支队下辖三个大队,直属大队改为一大队,大队长仍由朱玉相担任,教导员姓胡;二大队长孙怡然,教导员曾宪纯。准备争取孙茂墀部整编为三大队,后来该部投敌,三大队未建成。7月,刘炳才支队长率部在穆庄战斗中牺牲,陆成道接任支队长,董明春任参谋长。
  五、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的建立,是一一五师抵达鲁南后,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发展进步势力又一成功的典型事例。四县边联支队是以万春圃为首的四县边联办事处的武装为基础组建而成的。
  万春圃是鲁南山区大炉首屈一指的大地主和开明士绅、民团武装的首领。民国以来,军阀混战,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为了保土安民,在当地组织民团,万是负责人之一。他性情豪爽,讲义气,人称“万三爷”。早在抗战前,他的长子万国华、管家杨春茂先后加入共产党,并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临时特委取得了联系。抗战爆发后,应临沂专员张里元要求,在边区特委协助下,万春圃恢复建立了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会和办事处,并建立了联庄会抗日武装。在共产党的支持下,以万春圃为首的四县边联办事处各个股的负责人,多数是共产党员,其武装常备队也为共产党员万国华和刘清如等所掌握,并配合义勇队参加了滕峄边山区反顽斗争。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东征之后,万春圃的家便成了中共鲁南地方党政军骨干的活动基地。不仅义勇队领导人张光中、李乐平常访他家,中共鲁南特委书记宋子成及其机关人员亦常住他家。1939年6月,潘振武率领的中共八路军一一五师峄县工委十几名骨干到达抱犊崮山区后也奔向大炉万春圃家,并受到热情款待和关照。从此,万春圃毁家纾难,倾家荡产,全力支持共产党、八路军抗战,把他亲手组建起来的四县边联办事处常备队编入人民抗日义勇队后,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又拉起了百余人的警卫连,积极配合地方人民抗日武装参加抗日斗争。
  9月,一一五师主力抵达鲁南山区后,万春圃亲自率领四县边联办事处及其武装前去迎接,并设宴款待。他还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让师司令部驻在他家。罗荣桓、陈光到达大炉后,万春圃盛情款待。万夫人会做鲁南风味的全羊席,从羊头到羊尾巴做了十几个菜,外加羊肉馅的锅贴。席间,万热情邀请罗荣桓、陈光住在他的家中。罗荣桓一家住进万家后,经常主动地接近万家人,和他们拉家常,问长问短,很快两家就亲如一家。
  万春圃每天总要到罗荣桓屋里坐坐,罗荣桓常常给他讲国内外形势和红军的历史和传统。他感到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万春圃从同罗荣桓和八路军指战员的接触中,知道了许多革命的道理,和共产党的感情更加亲近了。
  1940年3月22日,万春圃的四县边联武装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万春圃任支队长,于化琪任政治委员,贾耀祥、宋鲁泉任副支队长,靳怀刚任政治处主任。边联支队初建时下辖第一、二、三大队。
  第一大队由边联办事处特务营、警卫连和边联三区自卫团基干队编成,全队500余人,是继边联常备队编入义勇队之后,万春圃直接领导的、由共产党人创建的人民抗日武装,也是边联支队的骨干力量,王芗南任大队长,崔梦坡、孔觉民任副大队长。郭仲选和任玉奎分别任正副教导员。
  第二大队由尚岩、鲁城、大炉、大山集和青山套一带的自卫团基干队整编而成,全队300余人。陈光晨任大队长,王占凤、程占奎任副大队长,丁文达任教导员。
  第三大队由转移到大炉、车辋一带的费县二大队和店子、马庄、流井、新庄等自卫团基干队合编而成,全队300余人。徐子仁任大队长,杨明山任副大队长,孙士炎任教导员。
  第四大队由马瑞图拉起的苍山大队及卞庄周围的部分自卫团基干队编成。郎义民任大队长兼教导员,马瑞图、马金兰任副大队长。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