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第三、四地委和第三、四军分区的成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62
颗粒名称: 第八节、第三、四地委和第三、四军分区的成立
分类号: E29
页数: 3
页码: 197-199
摘要: 第三、四地委和第三、四军分区的建立,加强了党的领导,在鲁南首次形成了共产党对地方武装的领导体系。按照党中央于1939年8月25日作出的《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和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的指示,第三地委和第四地委在继续发展党员的同时,认真整顿了党的各级组织,审查了党的领导干部,加强了党员干部教育,纯洁了党的队伍,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关键词: 建军史 地委 军分区

内容

第八节第三、四地委和第三、四军分区的成立
  为加强山东各战略区党政军民工作的统一领导,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于1939年7月建立了若干个区党委和军区。7月底,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在沂水县岸堤村建立,因领导范围包括胶济铁路以南、津浦铁路以东、陇海铁路以北的山东南部广大区域,故又俗称大鲁南区党委。林浩任书记兼宣传部长,史秀云任组织部长,朱毓淦任社会部长,霍士廉任政府工作部长,李林任民运部长,军区干部刘其人、刘海涛任委员。同时,相应建立山东第一军区,对外称山东纵队后方司令部,又俗称大鲁南军区,原属于山东纵队和大鲁南区各级党委领导的地方武装划归第一军区。第一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和1个特务团,刘海涛任军区司令员,林浩兼任政治委员,刘其人任政治部主任,王晓任参谋主任。
  第一区党委建立之后,于7至9月间将划归其领导区域里的泰山、淄博、鲁南、尼山、鲁东南5个特委分别改建为第一、二、三、四、五地委。其中,将中共尼山特委改建为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宋子成任书记兼社会部长,乔海秋任秘书长,冯起任组织部长,燕遇明任宣传部长,杨士敬任青委书记兼民运部长,于化琪任统战部长兼政府工作部长,于康任职工部长,何毅(孙广茹,女)任妇女部长,宋逸安任农救会长。第三地委领导曲泗宁、郎县、峄县、滕东、临郯费峄四县边联、费县等地的党组织。同时,将中共鲁南特委改建为第一区党委第四地委,许言任书记兼宣传部长、民运部长,杨士法任组织部长,杨信任军事部长,李乐平任社会部长(后接任书记)。第四地委领导临郯、郯(城)马(头)、邳县、东海、赣榆等地的党组织(赣榆因其交通不便,当时没能划入乂在山东第一军区建立之后,相应于上述的5个地委建立了5个军分区。其中,第三军分区又称尼山军分区或一一五师后方司令部,所属区域与第三地委相同。第三军分区由胡大荣任司令员,宋子成兼任政治委员,张少溪任参谋长,靳怀刚任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分区又称陇海南进支队后方司令部,所属区域与第四地委相同。杨信任司令员,李乐平兼任政治委员(12月任职),薛浩任副司令员,张炯任参谋长。不久,李焕调任政治部主任。
  这时,活动于抱犊崮山区的第十九团(即义勇队第一总队)和活动于邳县地区的陇海南进支队仍隶属于八路军山东纵队。
  第三、四地委和第三、四军分区的建立,加强了党的领导,在鲁南首次形成了共产党对地方武装的领导体系。按照党中央于1939年8月25日作出的《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和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的指示,第三地委和第四地委在继续发展党员的同时,认真整顿了党的各级组织,审查了党的领导干部,加强了党员干部教育,纯洁了党的队伍,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按照山东纵队第二期整军部署,在第三军分区和第四军分区的领导下,对所属地方武装进行整训。通过整训,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共产党在部队中的领导地位,保证了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了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官兵之间、新老干部之间和本地外来干部之间的团结,从而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