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建立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团结峄县南地方武装共同抗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58
颗粒名称: 第四节、建立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团结峄县南地方武装共同抗日
分类号: E297.3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1938年6月下旬,由朱道南主持在周营镇召开了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成立大会,会上公推朱道南为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孙伯龙、邵剑秋、孙云亭为副主任委员。从此,运河北岸的峄县和滕县南部出现了抗日斗争新的局面,为后来在这一带创建八路军领导的运河支队、峄县支队,开创黄邱山套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基础。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地方武装 联合委员会

内容

第四节建立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团结峄县南地方武装共同抗日
  在台儿庄战役前后,活动于峄县南部、运河以北地区的地方武装主要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华北第五十支队第三梯队孙云亭部、孙伯龙部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区特种工作团第三分团第五大队邵剑秋部,另外还有接受共产党领导的抗敌自卫军董尧卿部。孙云亭、孙伯龙及邵剑秋等虽然打的是国民党旗号,但拥护共产党的合作抗日主张,不满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为争取团结他们共同抗日,1938年6月中旬,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派朱道南率义勇总队第三大队赴峄县南部地区活动。朱道南原系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的学生,1927年加入共产党,曾参加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经千辛万苦返回家乡峄县任县督学,从事教育工作》他抗日热情高,知识渊博,善于言辞,利用他的身份和声望与上层进步人士往来,同时利用教育阵地经常向青年学生讲述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闹革命的道理,使许多青年学生后来走上了抗日救国之路。1937年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为其恢复了组织关系,并任鲁南中心县委统战部长。朱道南在义勇总队和他亲自组织起来的三大队虽然没任领导职务,边区特委主要考虑他社会威望高,不任军职更便于做统战工作。朱道南率三大队抵达峄县南后,部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队所到之处,便唱起抗日歌曲,帮助群众重建战后的家园。三大队这些行动对活动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武装部队以及广大群众影响很大。经过朱道南说服动员,孙伯龙、孙云亭、邵剑秋等部深明大义,表示愿意与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合作,共同抗战。朱道南进而向他们提出建立“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的建议,他们一致表示赞同。邵剑秋还向朱道南提出派得力的政治工作干部到他部队工作的请求,朱道南代表党组织郑重地承诺,尽快派干部去该部。
  1938年6月下旬,由朱道南主持在周营镇召开了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成立大会,五十支队的孙伯龙、孙云亭,特种工作团的邵剑秋,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军的董尧卿以及义勇总队三大队的刘景镇都率队参加了大会。会上公推朱道南为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孙伯龙、邵剑秋、孙云亭为副主任委员。从此,运河北岸的峄县和滕县南部出现了抗日斗争新的局面,为后来在这一带创建八路军领导的运河支队、峄县支队,开创黄邱山套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基础。
  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建立不久,由朱道南建议在周营附近的白楼村以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的名义举办了一期抗日青年干部训练班,鲁南中心县委派来共产党员、辅仁大学毕业生文立正出任政治教官,抗日义勇总队宣传队女队员梁巾侠任助理教官。训练时间一个月,共有50余人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后来大都成为抗日的骨干。后因日军“扫荡”,形势紧张,训练班只办了一期就被迫停办。从此,文立正奉命留在邵剑秋部从事政治工作。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