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组建人民义勇队第一总队坚持滕峄县边山区的抗日反顽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组建人民义勇队第一总队坚持滕峄县边山区的抗日反顽斗争
分类号: E297.3
页数: 5
页码: 174-178
摘要: 特委在老占泉村召开扩大会议,特委书记郭子化,特委委员张光中、丛衍瑞、何一萍、陶洪瀛及各县县委、抗日武装的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坚持滕峄县边山区的抗日反顽斗争。
关键词: 人民义勇队第一总队 滕峄边山区

内容

第二节组建人民义勇队第一总队坚持滕峄县边山区的抗日反顽斗争
  ―、滕峄县边山区会师1938年5月16日,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在徐州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特委机关立即由徐州转移鲁南抱犊崮山区,同时调集沛县、临城、滕县和峄县的人民抗日武装,组建一支由特委直接领导的基干队伍。并决定特委领导的另一支队伍一一鲁南人民抗日自卫军暂不合编,仍沿用原番号,由董尧卿、董一博率领,单独活动于滕峄县边山区。
  5月中旬,特委及特委调集的沛县、临城、滕县、峄县的人民抗日武装在滕峄县边会师,分驻在墓山、凤凰庄、南塘和善堳一带。
  5月21日,特委在老占泉村(今属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召开扩大会议,特委书记郭子化,特委委员张光中、丛衍瑞、何一萍、陶洪瀛及各县县委、抗日武装的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张光中任总队长,何一萍任政委,王见新任政治部主任,韩文一任参谋长。总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沛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及临城的武装编为第一大队,谢文秀、宋学敏0S叛变)分别任人队长、教导员;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编为第二大队,于公、渠玉桕分别任大队长、教导员;峄县人民抗H义勇大队编为第三大队,朱玉相(后叛变)、纪华分别任大队长、教导员,刘景镇、李浩然、郭致远任副人队长,张鸿仪任副教导员;总队警卫连由李荆山任连长,李季如任指导员。总队机关设四个处,李微冬任秘书处长,褚子方任副官处长,李景黄任军需处长,褚雅青任军医处长。全总队800余人。开始总队部暂驻南塘,三个大队分别驻沙冯、善堳和凤凰庄。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老古泉建军会议之后,峄县、滕、沛三县人民抗日武装并未集中在一起召开誓师大会,特任命总队领导人的决议,是由特委几位负责人到各部分头传达的。鉴于当时统战工作任务繁重,特委书记郭子化、峄县人民抗日义勇大队的主要组建者朱道南、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主要组建者李乐平以及由中共西北特支派来的红军军事干部童陆生等都未在总队任职,其主要任务是做党的工作和统战工作。但是,在总队创建初期,他们都在总队部一起参与领导部队从事抗日活动。
  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初建时的番号没有冠以“苏鲁”或“鲁南”两字,也没有“第一”的称谓。同年6月11日,中共徐西北区委在丰县渠楼创建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此后不久,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才改称“人民抗日义勇队第总队'因两总队皆处苏鲁边区,最初又都是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统一领导部署发起的,故又分别称“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和第二总队。因两总队的活动区域一在鲁南,一在湖西,故又分别称“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和“湖西人民抗日义勇总队”。
  二、滕峄县边自卫反顽作战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进驻滕(县)峄县(县)边以后,在整编训练部队的同时,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抗R宣传,不断破袭临(城)枣(庄)铁路、津浦铁路,袭扰日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和义勇队的声望日益提高,力量迅速发展壮大。然而,却引起一心想扩展个人势力的鲁南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嫉恨与不安。1938年6月下旬,驻滕县东部冯卯(今属枣庄市山亭区)的国民党游击第七纵队司令申宪武(申从周)借义勇队第总队主力第三大队赴峄县南部开展抗日活动,总队力量薄弱之机,纠集邹县的秦启荣、峄县的梁继璐、滕县的刘广田、费县的李以锦等国民党地方顽军密谋吃掉义勇总队。申宪武率300G余人南下羊庄镇,妄图围歼驻南塘的义勇队第一总队。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通过统战对象国民党峄县第五十支队参谋长崔遽庵(峄县绅士)获悉这一情报后,立即命令第三大队由峄县南部返回南塘总队,并调集抗日自卫军董尧卿部和临郯费峄县四县边联常备队前来助战。与边区特委统战关系较好的万春圃、田瑶峰、梁继箴等也派人前来协助。
  郭子化召集各部负责人会议,阐明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和对于破坏抗战、专搞反共磨擦的顽固派予以坚决反击的立场,并公推总队长张光中协助上级派来的红军干部童陆生全权指挥战斗。因各路部队迅速集结,密切配合,出敌不意,经4昼夜激战,将集结在羊庄、庄里、北塘一带的申宪武部击溃,并争取了朱锡海中队投诚,取得了反顽作战的初步胜利,粉碎了申宪武等反共顽固势力妄图消灭义勇总队的阴谋。申宪武率残部逃回老巢冯卯、东江一带。
  在滕峄县边反顽作战中,义勇总队也付出了代价:总队政委何一萍及10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30余人负伤。何一萍系河南省孟县人,1937年10月受中共河南省委的派遣来鲁南,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委员兼鲁南中心县委书记,他对鲁南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对峄县人民抗日武装的创建、发展壮大立下了功勋。反顽战斗结束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和义勇总队召集全体人员,在北塘村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高度评价了何一萍政委的革命功绩,号召全体官兵向何一萍学习。千余名当地群众和友好部队的代表前来参加了追悼大会。
  三、郭洪涛率部南下增援义勇总队取得首次反击申宪武部的战斗胜利之后,边区特委和义勇总队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团结抗日的大局出发,释放了申部全部被俘人员,如数回还了缴获的枪支弹药,真诚地希望申宪武能够接受教训,改变反共立场。不料,申宪武毫无感恩悔过之心,反将义勇总队的宽容忍让视为软弱可欺,妄想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他一面在冯卯、东江一带召集旧部,招兵买马,一面联络文王峪的地主武装头目韩秀尧、东江的土顽刘广田等人,不久又聚集起上千人马,凭东江之险,固守待机。另外,峄县、滕县、费县等地的地主、土匪武装和部分土顽势力,见马卫民、申宪武部先后被义勇总队消灭或击溃,既怕又恨,这些打着抗曰的旗号实则割据一方的土霸王,为保存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同声相应,沆灌一气,在申宪武的暗中串通下,纷纷向边区特委和义勇总队驻地逼近,形成四面包围之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郭子化召集特委和义勇总队负责人会议研究对策。大家一致认为众敌环绕,敌众我寡,部队处境十分危急,义勇总队要想在滕峄县边站稳脚跟,创建抗日根据地,必须向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请求增援。于是郭子化决定派遣义勇总队政治部主任王见新北上求援。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在听取了王见新求援汇报后,决定率部队南下支援义勇总队,同时探索开辟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途径,以及处理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划归边区省委领导等事宜。7月中旬,郭洪涛率领省委机关大部和第四支队第二团、第三团一个营及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由费县仲村(今属平邑县)出发,经一夜急行军到达滕东冯卯、高庄附近,与义勇总队会师,研究了作战部署,随即向申宪武部发起进攻。经7昼夜20余次战斗,先后攻克申部驻地冯卯、高庄等村,毙顽军200余人,俘15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余支。四支队阵亡10人,副司令赵杰和二团一营营长封振武等30余人负伤。
  在这次反顽斗争过程中,由于四支队没有很好地执行党的统战政策,打击面过宽,出现了一些偏激行为,致使形势急剧恶化,除张里元部尚与我方保持统战关系外,滕峄县边的地主豪绅武装几乎全部反对我军。原来与共产党有统战关系的韩彦修、崔遽庵等也怕被消灭,倏然改变了态度,援助申宪武,威胁我军侧背。
  8月中旬,鉴于周围顽军和地主武装数倍于我,当地群众还未广泛发动起来等极为不利的形势,省委决定省委机关和四支队等部,撤离滕峄县边山区,回师鲁中,并通知义勇总队立即东撤抱犊崮东部山区,以大炉、车辋为中心创建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郭洪涛向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传达了中共中央决定将边区特委划归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领导的指示和郭子化调任边区省委统战部长的决定。时隔不久,郭子化也接到中共河南省委类似的指示。边区省委还决定,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撤销之后,在鲁南中心县委的基础上建立鲁南特委,以代替边区特委领导鲁南地区党的工作。
  郭子化接到郭洪涛撤离滕峄县边的指示后,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就地坚持斗争于我极为不利。决定特委率义勇队第一总队及边联常备队立即向抱犊崮东部转移,董尧卿领导的鲁南抗日自卫军回峄县西南一带活动,中共滕峄县边特支成员除留下王丹墀、许培泉、许广元等坚持滕东活动外,其余随特委转移。特委率义勇总队撤离滕峄县边山区时,有300多户部队家属怕顽军报复,随军转移。队伍这样庞大,行动缓慢。第一天行军又逢天下大雨,冒雨强行60里,到达滕东旱河子村时,遭顽军刘玉华部阻击,义勇总队一面抵抗,一面绕道前进。总队第二大队教导员渠玉柏、中共滕峄县边县县委委员、义勇队政治战士杨际元等牺牲。当夜部队到达鲁南中心县委驻地徐庄宿营。第二天夜晚12时,部队抵达费县孔家洼时,复被顽军李以锦部拦截,总队长张光中持张里元的亲笔信前去交涉,李部方准许通行。拂晓,义勇队到达边区特委机关原驻地高桥镇,稍加休整,于第三天终于到达目的地临沂县大炉(现属苍山县)。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