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徐州会战的失败及其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52
颗粒名称: 第六节、徐州会战的失败及其影响
分类号: E296.93
页数: 4
页码: 162-165
摘要: 在徐州失守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中“亡国论”、“速胜论”都很嚣张。为了粉碎“亡国论”与“速胜论”的谬论,消除徐州会战失败的不利影响,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并向全国发表。毛泽东严正地指出“亡国论”者与“速胜论”者都是错误的。
关键词: 徐州会战 抗日战争

内容

第六节徐州会战的失败及其影响
  台儿庄战役仅仅是徐州会战的序幕,随之而来的是日军大规模的进攻。
  日军大本营从台儿庄地区作战中,发现国民党军在徐州地区集中40个师约40万人的兵力,认为这是与国民党军决战的大好时机,于是在1938年4月7日发出徐州会战的命令。4月17日至18日,日军华北方面军与华中派遣军在大本营代表的参加下,在济南召开作战会议,协调与制定两军徐州会战计划,决定以7个师团约30万兵力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进攻。
  日军第十师团由台儿庄突围撤退后,分路由台枣铁路支线和台枣公路向北撤退。因汤恩伯军团行动不坚决,使敌安全转移至峄县附近的獐山、九山及税郭等地,凭借有利地形固守待援。汤恩伯军团向峄县固守之敌围攻多日未克,改由税郭东北包围,与敌形成对峙之局。
  临沂方面,日军第五师团残部退至临沂西南的朱陈闭寨固守。4月初,敌由青岛派兵增援临沂之敌,并再次实施攻击临沂。第五战区又调李仙洲部(九十二军)向临沂增援。但李部尚未到达,临沂已于21日失守。固守朱陈之敌乘机向向城方面进犯,汤恩伯军团和孙连仲集团军没有全力对敌,很快形成对峙状态。
  4月20日前后,日军从徐州南北增兵,进攻徐州的企图曰见明显。国民党军虽感到在南北两面强敌夹击下对敌难以抗衡,但在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刺激下居然调集大量援军,增强第五战区力量。在会战开始前,第五战区部队陆续增加到60万人。这些军队大都集中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敌决战。
  徐州会战从5月初开始。日军第二军以第五、第十两个师团再次向台儿庄及其两侧地区的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到5月中旬,日军一一四师团加入峄县以南、台儿庄西侧战线,抽出第十师团经微山湖中部协同由济宁南下的第十六师团,向徐州西北侧进攻,以便切断在徐州东北地区国民党军的退路。敌华中派遣军第九、第十三师团于5月3日从津浦铁路西徐州西南方向进攻;第三师团从右翼沿宿县方向进攻。南北两个方向上的敌军,迅速形成对徐州的包围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第五战区部队唯恐被歼,便在5月13日开始全线退却,分路向豫南、鄂北、淮北、苏北地区转移。徐州于5月19日被日军占领。至此,徐州会战结束。
  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在总结这次作战失败的教训时说:“此次徐州会战,我军虽四倍于敌,但主动地位已失,终于失败。我各级指挥官视敌如虎,企图消极,故战机多被逸失,此种畏敌心理,而形成的指挥官企图消极,军队战斗精神衰颓,可谓为我开战以来失败之最大原因此外,程还总结了失败的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他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而没能触及到本质。实际上蒋介石政府的片面抗战和单纯的固守防御的方针,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当然,眼见形势不利,及时突围转移,从保存实力,避免被歼,仍不失为败中明智之举。
  在徐州失守前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中“亡国论”、“速胜论”都很嚣张。“亡国论”者强调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不如敌人,叫器“抗战必败”或“再战必败”,竭力主张妥协求和。“速胜论”者每当战局有利就冲昏头脑,高叫“决战”、“反攻”、“半年胜利”,“一年胜利”。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展开徐州会战,国民政学系报纸《大公报》在社论中提出徐州会战应是“准决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就连日军是否进攻武汉也发生疑问了,有人说:“不一定”,也有人说:“断不会”。但当徐州失陷,国民党军再次溃退,其速胜思想被事实粉碎时,即转为悲观失望的亡国论。这些论调在社会上散布,如同乌云,一时笼罩了整个天空,使广大人民摸不着方向,看不到抗战的光明前途,影响着抗战的顺利进行。
  为了粉碎“亡国论”与“速胜论”的谬论,消除徐州会战失败的不利影响,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并向全国发表。
  毛泽东严正地指出“亡国论”者与“速胜论”者都是错误的。他说:“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一这就是我们的结论。”①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②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第二,曰本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支持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持久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提出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1991年第2版,第51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1991年第2版,第447页。
  久战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论持久战》彻底粉碎了“亡国论”与“速胜论”的谬论,澄清了对于抗战认识上的混乱思想,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鲁南抗日军民由此大大增强了敌后坚持持久战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明确了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方针。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