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以徐州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工作及抗日救亡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49
颗粒名称: 第三节、以徐州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工作及抗日救亡运动
分类号: E297.3
页数: 7
页码: 139-145
摘要: 共产党组织发起了“保卫徐州宣传周”的活动,领导各抗日文化宣传团体和中小学师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厂矿,奔赴前线,大力开展宣传、演出活动,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并且发动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支援前线;还发动各抗日救亡团体搞募捐,慰劳前线将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也积极开展游击战、破袭战,配合国民党的正面作战,充分显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威力。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徐州

内容

第三节以徐州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及抗日救亡运动
  抗曰战争爆发后,在侵华日军的严重威协和全国人民要求团结抗战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共产党合作抗战的建议,于9月23日宣告正式成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大力开展以徐州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及抗日救亡运动创造了前提条件。
  1937年10月,李宗仁被任命为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中共中央即派彭雪楓赴徐州做李的工作。李宗仁当时对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同情和支持的一面。在党的影响和全国抗曰救亡运动高潮的推动下,李宗仁到徐州便发布了《约法七章》,主要内容是:坚持抗战,肃清汉奸,成立民众动员委员会,允许民众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11月底,成立了第五战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李宗仁任主任,聘请国民党的党政军要员和苏鲁皖三省知名人士担任委员,特邀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以社会名流身份参加动委会,担任委员,铜山工委书记郭影秋担任动委会组织部总干事。总动委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战勤部,各部部长由李宗仁委派。
  从1937年11月特委机关迁入徐州,至1938年5月徐州沦陷,特委认真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发动群众全面抗战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力推进抗日救亡工作。
  首先是加强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争取团结一切可以争取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当时特委书记郭子化虽以社会名流身份被聘为总动员委员会委员,但在徐州地区的上层人物中,他又是众所周知的“老共产党”。因其原是徐州七师的学生,徐州地区和各县有许多头面人物是他的同学、熟人。他充分利用这些关系,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其中的大多数人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如总动委会秘书长刘汉川,组织部长夏次叔,青年训练班的班主任雷宾南,徐州专员、动委会战勤部长李明扬,临沂专员张里元,国民党丰县县长董玉珏,沛县县长冯子固,铜山县县长曹寅甫等,他们都拥护支持共产党合作抗战的主张,支持总动委会的工作,郭子化、郭影秋还通过刘汉川、李明扬等,多次直接与李宗仁交谈,介绍共产党团结抗战的方针政策,促其与共产党合作抗战。
  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鲁南地区的统战工作主要对象是国民党山东第三区(临沂)专员张里元。张里元系国民党CC派。1937年之后,CC派在山东被复兴社排挤,仅剩下一二个专员。王少陵是山东CC派头目,于是,王请郭子化在第五战区帮张里元说话,并提出只要保住张里元这个专员的位子,我王某让张里元听你的。”郭子化经过反复考虑,认为张里元掌权比反动的复兴社分子掌权有利,便答应了王少陵的请求。张里元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感激,便专程派车去徐州,邀请郭子化到临沂商谈国共合作问题。郭子化以第五战区总动委会委员、共产党员的身份驱车到达临沂后,受到张里元的盛情款待。宴会上,张里元和郭子化分别讲了话。郭子化在讲话中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救国方针政策,使张里元及其所属军政官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郭子化通过同张里元几天的交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张里元表示愿意接受统战政策,从而促进了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与张里元部在鲁南地区合作抗日的局面形成。
  其次是利用各级动委会,努力发展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党派参加的统一战线组织。第五战区总动委会成立后,各县也相继成立了动委会。为了使动委会真正成为动员群众抗日的群众性组织,特委一方面通过上层统战关系,促使他们聘用共产党员和进步民主人士参加各级动委会工作;另一方面,利用郭影秋担任动委会组织部总干事这一有利条件,先后向各县动委会派了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有的还担任了动委会的领导职务。当时第五战区四省结合部20多个县的动委会指导员,绝大部分由共产党员或倾向共产党的进步人士担任,他们具体负责动委会的实际工作。因此各级动委会实际上成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半政权性质的抗日群众团体。
  再次,特委充分利用总动委会这一组织首先公布了各级动委会的组织条例,这个条例是由郭影秋、刘文起草,总动委会通过的。按照这个条例,各级动委会是动员民众抗日的领导机构,应动员民众抗日,组织民众抗日团体,武装工人、农民,肃清汉奸。1937年12月,“第五战区职工抗日联合会”成立,共产党员徐致雨当选为主任,以后津浦、陇海铁路徐州段及枣庄、贾汪、烈山三个煤矿的职工抗日联合会也相继成立。1938年2月,总动委会组织部召开了青年代表会,建立了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共产党员刘剑当选为常务委员,共产党员唐秉光、周南、狄庆楼、李锐分任组织部长、秘书长、宣传部长、训练部长。之后,第五战区各界相继建立了青救团,万余名青年踊跃参加。这些青救团员后来多数成为开展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此后,全区性的“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和“儿童救国团”等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遍及四省边区各县。据第五战区总动委会组织部的统计,当时各种民众救亡团体总计1518个,约36万会员。
  另外,苏鲁豫皖边区特委还以总动委会的名义在徐州举办了第五战区抗敌青年训练班。1937年底至1犯8年初,大批沦陷区青年学生流亡到徐州,他们纷纷要求加入抗日行列。郭子化等人积级向李宗仁建议,招募这批青年学生举办抗敌训练班,李宗仁采纳了郭子化的建议。于是,第一期第五战区抗敌青年训练班在徐州中山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爱国人士雷宾南出任教育长,郭子化选派了共产党员郭影秋、陈筹、匡亚明等任政治教官。这次训练班参训青年300余人。经过两个月的短期集训,进一步提高了抗日觉悟,了解了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结业后,由总动委组织部把这批进步青年编成十几个工作团,派往各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全国沦陷地区不断增加,到徐州的流亡学生亦越来越多,第二期抗敌青年训练班学员已达5000余人。这时,训练班更名为抗敌青年军团,划分为政治、军事、女子和艺术4个大队。匡亚明、张百川、臧克家等知名人士出任政治教官。该团培训了大批的抗曰青年骨干,同时也为共产党造就了大批人才,使许多爱国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共产党的各级领导骨干。
  按照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部署,以总动委会名义,枣庄矿区、沛县、滕县等处,都举办了抗日青年训练班,参训人员不仅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人员,也有国民党地方游击队人员。政治和军事教官多系特委派出的共产党员,所以把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党的抗日方针政策作为必修课,使数千名参训青年受到了抗日爱国教育,推动了各地抗日斗争的不断深入发展。
  在鲁南地区,青年救国团组织发展最普遍的是邳县和临郯两地。1938年3月,邳县栗培元经郭子化介绍,与第五战区总动委会组织总干事、共产党员郭影秋,职工部总干事、共产党员刘剑取得联系,并向郭影秋、刘剑汇报了在邳县筹建青救团的情况,郭、刘二人给予热情的支持。栗培元按照边区特委和总动委会的部署,在事先已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召集邳县爱国青年在邳城黉庙高级小学礼堂成立了邳县青年救国团县团部,栗培元任常务委员。由于栗培元、武广春等人积极工作,青救团成员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
  在临郯地区,从1937年冬至1938年春,丁梦孙、郑仃云、毕翠英、李占武、唐涛等和杨士法、蓝启新、肖芳洲等先后在三重、南头、宋庄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建临郯青年救国团,到1938年5月在临沂丁庄成立县团部时,西至兰陵、兴明,南至马头、长城,东至褚墩、庄坞、层山,北至小陵,方园百余里内,几乎村村都建立了青救团,并一直发展到莒县、赣榆、东海等县,达到50多个分团,数万名团员。为此,还相继设立了庄坞、长城、兰陵、马头、道桥和沂东6个区团部。县团部还先后在三重、南头、涌泉举办了7期青年干部训练班,为临郯地区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因此临郯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
  另外,七七事变后,在临郯苍(山)地区还有一些苍山暴动失败后转移到外地隐蔽还未恢复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纷纷回乡主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如东白山的共产党员宋宜安在长新桥一带通过老农协建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宋庄的沈林甫、北哨的朱次彭等邀请郯城、马头的齐克、齐占云、焦矗山,纸坊的王献廷,小城东的杨月扬,小陵的赵叙五等,于1937年9月在北哨小学开会,成立了“临郯民族解放促进会”,推举朱次彭为主任,王献廷、沈林甫为副主任,其他为委员。会后他们分别回本地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2月,临郯民族解放促进会改为临郯青救国第四分团。
  抗日战争初期,鲁南地区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也比较活跃。1937年9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省队部派靳怀刚、李立知等5人到故乡邹县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发展了10余名民先队员。同年12月,常诚受民先山东省队部的派遣抵达邹县东部的桃花哨一带,与中共邹县县委派遣的石子明等人先后发展了10余名民先队员。与此同时,在费县师范讲习所任教的共产党员安波、张秀千、孙济云等以讲习所的学生为主建立了民先费县队部。同年10月,中共党员董少白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临沂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先后介绍傅伯达、朱继箴、王子通、傅承光、傅国平、李少周、赵丹忱等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于翌年春在涌泉(现属苍山县)建立民先总队部。同月,中共鲁南中心县委建立后,派中心县委委员李微冬在枣庄矿区组织了“枣庄各界抗敌后援会”和“民先枣庄队部”,李微冬任总负责人。同年12月,由李作森任民先枣庄区队队长,队员有20余人。1938年1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临沂总队部在临沂城里陈大飞家成立,共产党员苏迎辉任总队长,汪洋任军事部长,丁梦孙任组织部长,崔介、谢辉、赵昭、韩去非等都参加领导,民先组织有了发展。活跃在各地的民先队在组织青年学生进行抗日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在徐州地区迅速形成,主要是这一地区党的基础较好,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正确地执行了党的统战政策,另外各地来徐的青年抗日救国团体、艺术团体和著名抗曰爱国人士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甲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平津流亡同学会、北平移动剧团、上海歌咏队、上海话剧演出二队、四川旅沪同乡会战地服务团等团体,都曾相继来到第五战区活动。不少团体中有共产党的组织、党员和进步人士,如电影演员张瑞芳、金山、王莹,音乐家冼星海,共产党员荣高棠、杨易辰、张震寰、武衡等。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名流,如许德珩、章乃器、李公朴、张金铎、梁漱溟等也先后来徐。这些团体和名流来徐后都与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及其在第五战区总动委会里的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取得了联系,积极开展演出、讲演活动,对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第五战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尖锐的斗争。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夺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和是否发动民众全面抗战。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适合于本地区特点的方针、政策,既坚持了革命的原则性,又注意了策略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国民党内部派系的矛盾,团结、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特委书记郭子化善于利用矛盾,争取多数,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对第五战区的统战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抗战初期,代表大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对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缺乏诚意,坚持独裁统治,执行一套片面的抗战路线。以李宗仁为代表的第五战区国民党上层人物与蒋介石之间有矛盾。李宗仁是广西地方实力派,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的方针是能兼并的兼并,能削弱的削弱,以达到巩固其独裁统治的目的。各地实力派则力争自保并尽力扩大其势力范围,李宗仁为了取得民众的支持,愿与共产党合作。
  在台儿庄战役期间,共产党组织发起了“保卫徐州宣传周”的活动,领导各抗日文化宣传团体和中小学师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厂矿,奔赴前线,大力开展宣传、演出活动,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并且发动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支援前线;还发动各抗日救亡团体搞募捐,慰劳前线将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也积极开展游击战、破袭战,配合国民党的正面作战,充分显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威力。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