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鲁南各地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鲁南各地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分类号: D262.4
页数: 5
页码: 135-139
摘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战局面形成,共产党取得合法地位,党的工作由秘密状态逐步转向公开,为党组织迅速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在此情况下,苏鲁豫皖边区各地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壮大。
关键词: 党组织 党建

内容

第二节鲁南各地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抗曰战争初期,鲁南各地的中共地方组织分属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和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的党组织分布在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的广大地区。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当时的边区临时特委由于正确地执行了“长期隐蔽,积极发展,积蓄力量”的方针,并强调党员干部职业化,以公开的职业来掩护党的秘密工作,反对无职业四不像的活动方式和盲目的冒险行为;加之特委主要领导骨干郭子化、张光中、丛衍瑞等卓有成效的积极努力,边区党组织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七七事变前夕,党中央已充分肯定了苏鲁豫皖边区临时特委工作路线方针是对的,并正式批准成立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将其划归即将成立的河南省委领导。当时党中央交给河南省委负责人朱理治党员组织关系计460名党员的材料,其中边区特委所属的党员就有300名,占河南省委党员总数近三分之二。这足以说明郭子化领导的地下党工作成绩是突出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战局面形成,共产党取得合法地位,党的工作由秘密状态逐步转向公开,为党组织迅速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在此情况下,苏鲁豫皖边区各地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壮大。其中徐东北区,即后来的鲁南区,在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的领导下,于1937年10月建立了鲁南中心县委,由边区特委委员何一萍任书记,丛衍瑞任组织委员,宋子成任宣传委员,还有李微冬、纪华、李韶九、陶洪瀛、朱道南、梁度世、张鸿仪等先后为委员。鲁南中心县委除领导临沂县委、峄县县委、枣庄矿区党委、枣庄矿区区委、费县高桥区委、临城区委和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委之外,还相继建立了滕县特支、峄滕边县委和临郯县委。至1938年5月,鲁南中心县委组织系统的党员达800多人。
  同一时期,在鲁南地区隶属于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曲阜、泗水、郞县等地的党组织亦不断发展壮大。
  1937年9月,原曲阜师范学校党支部扩建为曲阜特别支部,周蓝田、管戈为负责人,领导曲阜、滋阳(兖州)、泗水、济宁等地学校和泗水农村党的工作。曲阜特支隶属于孙汉卿任书记的鲁中工委领导。同月,因曲阜师范学校校长杨书田阻挠和压制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学校党组织领导全校师生开展了罢课驱杨斗争,历时半月,终被杨书田勾结国民党当局动用一营军队强行镇压下去。周蓝田、管戈、曹宇光、于汉卿等9名学生被开除,时称“九君子”事件。此后,周蓝田、曹宇光、管戈到了泗水北部,和张林夫、刘海岩一起组建了几处农村党支部,其中曹宇光担任柘沟党支部书记。同时,他们在丑村、柘沟一带积级发动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月徂徕山起义后,山东省委派孙汉卿到泗水,与周蓝田、管戈等取得联系,于2月5日将他们发动组织的武装拉到鲁中刘杜镇与四支队汇合,编为第四支队第五中队,之后又有泗水的两批武装编入第五中队。五中队发展到120余人。
  1938年3月,中共曲泗工委建立,钱杰东、乔海秋为主要负责人。工委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开展抗日宣传,联络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曰,发展党员和争取地方游击武装参加人民抗日武装等项工作。同年6月,该工委撤销。这时,中共山东省委派周蓝田和中央派到山东的干部薛云亭来到泗水筹建县委,经与钱杰东、乔海秋、张林夫等地方党的骨干积极工作,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6月下旬,省委又派孙汉卿随四支队二团来到泗水组建县委。他首先召集泗水地下党员骨干,听取了汇报,宣布了省委关于建立泗水县委的决定,孙汉卿任中共泗水县委书记,周蓝田、武雨琴、张林夫、夏云分别任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青年部长和统战部长,薛云亭任军事部长。7月,建立中共曲阜县工委,张旭任书记,隶属泗水县委领导。中共泗水县委成立之后,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组织抗日武装和抗日群众团体,有力地推动了泗水、曲阜两县抗日斗争的发展。
  1937年10月,冯起、彭建华在济南出狱后,根据山东省委指示,成立了以冯起为书记的中共鲁南特支。不久,奉省委指示回到老家邹县,于11月恢复建立了中共邹县县委,由彭建华任书记,冯起、步云亭、王文清、韩维密分别任组织、军事、宣传和交通委员。县委在很短时间内,发展了一批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入党,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并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筹备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1938年3月初,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等人率四支队一部由泗水抵达费县万寿宫一带,审査和恢复了各个时期部分共产党员的党籍,并决定重新建立中共费县工委,张若林任书记,王力生、李伯瑾、王敬明分别任县委军事、组织、宣传委员。中共费县工委在举行的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做出了如下决议:在恢复和整顿党组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党员;创建蒙山前抗日根据地;派杨诚、杨文蔚担任省委驻鲁南地区的政治交通员,在地方镇设立交通站,确保省委办事处与鲁南党组织的联系。
  1937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派丁梦孙、郑仃云夫妇和李华舫等到临沂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丁到临沂后又到徐州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取得联系,郭子化委任他为临沂县动委会指导员,并取得了建立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救国团组织的合法名义。同年12月,山东省委巡视员李仲林到临沂检查党的组织工作,与丁梦孙、韩去非等取得联系,主持成立了中共临沂特支,韩去非任书记。1938年5月,临沂特支扩建为中共临(沂)郯(城)县委,仍由韩去非任书记兼组织部长,王以仁(后叛变)任宣传部长,山东省委委派红军干部石世良担任县委军事部长,丁梦孙任青年部长兼统战部长。临沂特支和临郯县委在恢复发展党组织的同时,主要从事发动组织建立临郯青年救国团和抗日义勇队的工作。
  1938年2月,平津流亡学生杨士法、、蓝启新、肖芳洲等20余人,在中共党员杨士法带领下随国民党第五战区山东第二游击司令部刘振东部来到临沂,与丁梦孙取得联系。4月,杨士法等脱离刘振东部,回到临沂三重一带帮助组建青年救国团。6月,杨士法去山东省委汇报工作回来后,根据省委指示组建了临沂县委,杨士法任书记,蓝启新、肖芳洲为委员。
  1937年8月,抗战前的共产党员渠玉柏、李乐平先后于济南、苏州获释出狱,返回故乡滕县,与滕县地下党员李景黄、刘炳文、王右池等取得联系,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0月27日,李乐平、王右池等在庄里召开有20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布成立“滕县农民抗日协会”,李子成为会长。11月,滕县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派张学周去泰安,通过燕遇明找到共产党员夏辅仁、张北华,与中共山东省委取得联系。12月9日,山东省委派王见新(孙俊才)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到滕县,了解滕县党组织的情况和传达中央洛川会议精神及省委组织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旋即返回泰安。24日,王见新再次抵达滕县,并根据省委的指示留滕工作,遂与滕县党组织负责人一起组织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举办农民抗日训练班,创建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4月,王见新与郭子化、张光中取得联系。随即,郭子化到滕县善梱检阅了滕县抗日武装,并帮助建立了中共滕县特支,王见新任书记,李乐平、王右池分别任组织和宣传委员。中共滕县特支归属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