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在鲁南的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在鲁南的传播
分类号: K261
页数: 6
页码: 24-29
摘要: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鲁南地区的传播,吸引和影响了一些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不但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而且在亲身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中增长了才干。这样,就为中共鲁南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具有了干部条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鲁南

内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在鲁南的传播
  1915年9月,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该刊自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创刊为标志,逐渐兴起了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向封建传统思想、伦理道德和腐朽文化公开宣战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青年》杂志自创刊之日起,即以资本主义的新文化为武器,对封建思想及腐朽文化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在广大群众中特别是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鲁南地处京、沪和济(南)、徐(州)交通要冲,新文化运动的思潮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鲁南大地。特别是在徐州、兖州、曲阜、济宁等重要城镇,《新青年》杂志及介绍西方文化、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技术的书籍、刊物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时,1917年俄国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且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在中国先进思想界中居主导地位,为方兴未艾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血液。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转变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心的新思想运动,在知识界形成了探索“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道路和方法的氛围。一大批宣传新思想、宣传社会主义的进步刊物和社团,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而《新青年》则成为传播新思想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在此影响下,鲁南地区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掀起了学习宣传新思想、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和方法的热潮,并先后建立了进步社团,创办进步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鲁南地区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济南、徐州等地进步社团和鲁南籍的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的。
  在济南。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以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积极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于1920年11月组织了进步学术团体一励新学会,并创办了《励新》半月刊,王尽美任主编,邓恩铭任学会庶务,总揽会务。他们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于1921年春建立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鲁南地区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受其影响,也出现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滕县人张世炎,在励新学会成立之初即行加入,并多次在《励新》半月刊发表文章。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山东旅京大学生宋介、王统照、王晴霓、范予遂、徐彦之等,接受新思潮的薰染,立志于新文化运动。他们在京组织《曙光》杂志社,并于1919年11月1日出版发行《曙光》月刊。该刊大量刊载介绍苏俄的文章及列宁的一些著作译文,发表一些论述劳动阶级、阶级斗争、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造问题的文章,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曙光》杂志的主编是山东滋阳(今兖州)籍中国大学学生宋介,主笔是山东诸城籍中国大学学生王统照和王晴霓。《曙光》杂志创刊初期,其发行代派处仅有山东齐鲁通讯社、东京中国青年会济南泺社、烟台胶东新报社和北京中国大学报社、北京大学出版部等处,但很快便扩大到全国近20个省、市的50余家,后又在山东增加了济南教育图书社、日新书局、阎公祠海阳薛寓等处。
  宋介、王晴霓、徐彦之等人与山东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王翔千、王尽美、邓恩铭、王象午、王志坚等有着密切的往来。王晴霓曾作为特邀代表来济南参加王尽美等创办的励新学会成立大会;宋介曾应邀给励新学会作演讲报告,并与励新学会的会员进行过9次座谈。《曙光》杂志社山东籍社员与山东先进知识分子之间建立的密切的联系,给山东的新文化运动以重大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成员陈德荣到徐州,与省立第七师范进步学生陈亚峰、郭子化、解慕唐、徐怀云、苏鸿鉴、张继超、冷启英等人取得联系,在七师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断寄给各种进步书籍和报刊,陈德荣等常来徐州了解、指导。后来,徐州小组又吸收了徐州第十中学的石宗民、徐文雅与私立中学的李广琛等人参加,不断发展扩大。1921年春,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成员陈亚峰、郭子化、刘传鼎、解慕唐、何维振、戴蔚霞、刘荣芹、梁以植、苗汝春、刘志锐、徐怀云、张继超、苏鸿鉴、周锡麟、石宗民等30余人发起成立公开组织“赤潮社”,创办了石印刊物《赤潮》旬刊,宣传共产主义理论与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新思想,深受徐州知识界的欢迎,教师、学生订阅较多,每期印数四五百份,在徐州地区影响很大。
  “赤潮社”的进步活动,引起了徐州反动当局的惶恐和不安。徐州镇守使陈调元亲自带一个连士兵闯进第七师范,对学生进行恐吓,不许他们再进行革命宣传,《赤潮》旬刊,这样仅办了四期,就被迫停刊了。面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恐吓和高压,“赤潮社”进步师生在学校内外仍然坚持组织青年学生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平民教育》、《北京晨报》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还成立了校工补习学校,组织工友参加学习文化和理论知识,向工人们讲授劳工神圣、社会主义运动等内容。“赤潮社”还领导七师、十中等校学生开展了“反对旧式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反对愚昧,提倡科学,反对专制,提倡文明教育”和反对教育界的学阀势力的斗争。1921年秋,江苏省教育厅为压制学生的进步活动,派守旧分子陆裕楠到七师任校长。陆到任后极力限制学生的进步活动,并开除了“赤潮社”骨干成员陈亚峰、郭子化、戴蔚霞等25人。布告贴出后,激起全校师生的义愤,学生们拥入校长室,指责反动校长,要求收回成命。但陆对学生罢课和社会舆论的谴责置之不理。此时,徐州8县学生联合总会为声援被开除学生,也开始罢课,并由学生联合总会出面,宣布罢免陆裕楠七师校长职务,并驱逐出校。江苏省铜山籍议员杨懋卿等亦电省声援,省教育厅也认为陆裕楠作事颟顸,前途堪虞,决定撤销陆的七师校长职务,另委邳县人张宏业接任。他到任后,首先恢复了郭子化等25人的学籍,并抚慰学生,至此3个月的学潮才得以平息。1923年夏,“赤潮社”主要成员陈亚峰、郭子化、解慕唐、徐怀云等毕业离开徐州七师,“赤潮社”的活动亦告结束。但是第七师范学校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对于徐州乃至鲁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邳县。1921年,进步青年也组织了新邳学会,创办了《新邳杂志》,提出了“研究学识,介绍文化,改造桑梓”的宗旨。如1921年12月《新邳杂志》第一期刊登的顾希颜的《“五•四”运动之感想》、《拒签和约之我见》、《劝同胞勿忘国耻》、《劝商界同胞勿进劣货书》;郭子化的《党之真义》、《夜乐三曲》;张霞飞的《邳县富翁过去之罪恶和将来之职任》;董西铭的《现在社会的病态》;刘茂楷的《对于婚姻问题的意见》等进步知识分子的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抨击了封建势力和旧礼教,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土豪劣绅的伪善和对农民的压迫剥削,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临沂兰陵镇。进步青年学生王思玷(兰陵镇西南圩人,原名王思璜,首用笔名王一民)在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成为鲁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后来,他从南京辍学回到家乡,团结本地进步知识青年,在一座破庙里办起了学堂,并担当义务教员,经常对学生进行民主思想和无神论思想的教育,在他的进步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后来成了共产党员。
  王思玷虽然出身兰陵望族,但由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进步,特别憎恨恶霸地主,同情劳苦大众,这是他后来成为鲁南新文化运动先驱的思想基础。他自幼酷爱文学,后来在鲁迅、郁达夫、茅盾等人的新文学作品影响下,边教学边进行新文学创作。
  1921年,以茅盾为首的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不久迁往上海,并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小说月报》在12卷5号用《风雨之夜》为题征求短篇小说或长诗。王思玷的应征作品,也是处女作——《风雨之夜》在该刊12卷12号发表,并被评为优秀作品。茅盾评论说:“作者对于农民生活的熟悉,在这里已露端绪。”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第一集导言)。自此,王思玷的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至1924年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六篇小说:《偏枯》、《刘并》、《归来》、《瘟疫》、《一粒子弹》、《几封用S署名的信》。其中,《偏枯》、《瘟疫》和《几封用S署名的信》,1935年被选入由胡适、鲁迅、茅盾等共同编纂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茅盾对这样一位很有成就、充满希望的青年革命作家给予很高评价,“……我们又看见了很细腻的表现卖儿卖女的心理的《偏枯》(《小说月报》13卷11号)。这几篇不但在题材上是新的东西,就是技巧上也是完全摆脱了章回小说的影响,它们使用活人的口语,用‘再现’手法,给我们看一页真切的活的人生图画。这几篇小说的作者,像彗星似的一现就不见了……他们留给我们的很少,可是单单这少数的几篇也就值得我们再提起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第一集导言)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鲁南地区的传播,吸引和影响了一些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如郭子化、田厚起(峄县韩庄人)、朱道南、杨荫鸿(滕县人)、张观成(滕县人)和临郯的孙金宣、刘之言、孙善帅等,他们不但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而且在亲身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中增长了才干。这样,就为中共鲁南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具有了干部条件。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子化
相关人物
田厚起
相关人物
朱道南
相关人物
杨荫鸿
相关人物
张观成
相关人物
孙金宣、刘之言
相关人物
孙善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