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灿烂辉煌的鲁南古代文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15
颗粒名称: 一、灿烂辉煌的鲁南古代文明
分类号: K29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古代鲁南的人文、经济都处在一个优越时期。
关键词: 鲁南 古代文明

内容

鲁南,顾名思义系指山东省南部地区,但本书所指的鲁南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鲁南战略区,其规模要比现在地理概念所界定的范围大得多。它位于苏鲁两省的结合部,大体南起陇海铁路,北至滋(阳)临(沂)公路,东达沂河、沭河之间,西濒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当时包括隶属山东的峄县、滕县、费县、郞县、苍山、郯城和曲阜、泗水、济宁、兖州(滋阳)、临沂等县的部分地区,以及隶属江苏徐州市的沛(县)东、邳(县)北、铜(山)北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鲁南行政区划因形势的变化而变更,或大或小,但其基本区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抗战时总人口约350万。
  鲁南地形复杂。东部和北部多为丘陵、山地,抱犊崮、天宝山、凤凰山、尼山、峄山连绵起伏数百里,层峦叠嶂,奇峰竞秀,地势险要;西部和南部多为黄河、淮河冲积平原,沃野万顷,坦荡如砥,沂河、沭河、汶河、泗河、京杭大运河穿流其间。因其地形等自然环境的制约,东北部与西南部的交通、经济、文化形成很大的反差:东北部交通闭塞、土地瘠薄,导致经济文化落后,而西南部交通便利,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和临(城)枣(庄)赵(墩)、兖(州)济(宁)铁路支线纵横其间,公路、水路四通八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鲁南,因其处在苏鲁两省结合部,南北交通要冲,濒临战略要地徐州、兖州、济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又因其山岭、平原、湖河港汊皆有,又是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之地,进可攻城下镇,退可凭山据守。
  鲁南的矿产、农产、水产资源皆很丰富。枣庄、兖州的煤矿,峄城、苍山的石膏中外驰名;平原地区的小麦、大豆、谷子、高粱、花生、棉花,鲁南山区的柿饼、核桃、黄梨、银杏、红枣、金银花、花椒声名远播;南四湖,水面180万亩,芦荡千顷,荷莲遍布,盛产鱼虾、莲藕、菱角、鸡头(芡实米)、芦苇、苦桨(湖草),素有“日出斗金”之称。
  鲁南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百王之先一一伏羲(太昊)在此立国生息,因而史称济宁为“青帝(太昊)之墟”。另据史载,神农氏曾迁都于曲阜,黄帝则出生于曲阜附近的寿丘。而五帝之一的少昊亦在曲阜附近建立国都,少昊死后即葬于此地;继唐尧位而开启“天下明德”的虞舜,曾在曲阜、泗水一带的“历山”、“雷泽”从事农耕、渔猎,制作什器。中兴夏朝的少康则出生于仍国(现济宁附近),并在仍国长大成人。史载,商朝前期,曲阜名奄,第18世商王南庚迁都于此。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国号为鲁,此后770余年,曲阜一直为鲁国国都。西周时期,鲁国与建都临淄的齐国并称“齐鲁文明之邦”,直至今日,山东省仍简称为鲁,足见其传统文化影响之深远。春秋战国时期,鲁南更是名人辈出、群贤争辉。举世闻名、震古烁今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诞生于曲阜尼山,继承光大儒家学说的亚圣孟轲、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伐皆出生活动于鲁南地区。孔孟之乡遂成为儒学圣地,而孔孟之道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被尊奉为传统文化的正宗,其影响贯通古今、远播世界。战国初期,与儒家齐名的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墨子,其故里在滕县。主张“法后王”、“制天命而用之”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曾任兰陵令20余年。先后出任齐、秦、魏三国国相的孟尝君田文及其著名门客冯骝的故里皆在古薛国(今薛城北、滕州以南一带)。中国建筑工匠的祖师一一春秋末年鲁国人鲁班,汉高祖刘邦(沛县人),汉丞相萧何(沛县人)和匡衡(峄县人),汉初冶铁致富家财巨万的大工商家鲁丙氏(曲阜人),位列“建安七子”的文学家孔融(曲阜人)和王粲(邹县人),东晋书圣王羲之(临沂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萧颖士(兰陵人),颜体书法创始人颜真卿(临沂人),千古佳作《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兖州人),明末学者贾三近(峄县人),剧作家孔尚任(曲阜人),爱国将领左宝贵(费县人)等等,皆出生于鲁南地区。灿若繁星的鲁南名人不胜枚举,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更是比比皆是。鲁国故都,古邾国、薛国、滕国、都国、郯国的遗址,孔府、孔林、孔庙、孟府、孟林、孟庙、少昊陵、周公庙、伏羲庙、颜庙、子路庙、夫子洞、龙泉塔、太白楼、铁塔寺、兴隆塔、石门寺、东大寺、微子墓、张良墓、铁山、岗山摩崖石刻和享有“岱南奇观”的峄山人文群落等等,凡此种种,都标志着鲁南地区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
  隋、唐以来,随着京杭大运河水运南北交通的贯通,运河文化的潮流逐步注入鲁南这块“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形成了运河文化与孔孟文化的交汇、交融。所谓运河文化,是指运河的开通对其沿岸地区物质生产和人民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以至由此而造成的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明、清两朝运河全线开通以后,这条沟通中国南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动脉,一经从鲁南这块有着中华文化厚重沉淀的沃土上流过,它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既承继和保持了封建儒教文化的传统,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是鲁南运河枢纽重镇济宁。经明至清,济宁已经发展为鲁西南水旱码头和商品交换中心,享有“江北小苏州”之誉,且与淮阴、临清并列为运河三大名镇。济宁不仅吸引了大批外地工商业者前来务工经商,而且使更多的济宁人起而效法,形成“舟车云合,商户千家,作坊林立”的繁荣景象。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济宁$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且使济宁城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以至整个文化形态,都不可避免地随之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源远流长、深根蒂固的儒教封建文化仍在鲁南地区占据统治地位,但这种新兴的较为开放、进步的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影响着济宁周边地区和鲁南运河沿岸地区。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