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其他地区柳琴剧团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柳琴戏》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545
颗粒名称:
其他地区柳琴剧团概况
分类号:
J891.3
页数:
7
页码:
140-146
摘要:
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2012年8月,临沂市政府组建副县级事业单位临沂市柳琴戏保护中心,在岗人员159人,其中国家一级演职员12人,二级演职员20人,三级演职员32人,四级以下39人。
关键词:
柳琴戏
剧团概况
内容
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2012年8月,临沂市政府组建副县级事业单位临沂市柳琴戏保护中心,在岗人员159人,其中国家一级演职员12人,二级演职员20人,三级演职员32人,四级以下39人。下设柳琴戏展演、歌舞演艺、舞美技术服务、演出联络、艺术创作、培训学校等专业科(部)室,并有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演艺项目,蒙山沂水大剧院专业剧场。是临沂市唯一的、集戏曲、歌舞演艺和舞台技术服务、场地租赁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演艺团体。
柳琴剧团创作排演的《山里红》、《沂蒙情怀》、《凤落梧桐》、《王祥卧鱼》、《沂蒙山的女人》等优秀现代戏和新编历史戏,参加全国戏剧比赛并获得多项大奖。
临沂市苍山县柳琴剧团。
1956年,苍山县人民政府根据柳琴戏老艺人李忠仁、董祥义、骆成勋的申请和各界人士的提议,为丰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决定成立苍山县大众柳琴剧团。1963年7月改为苍山县柳琴剧团,属县级集体单位企业,隶属文化科,团址设在兰陵,于1960年迁往卞庄镇。
江苏省柳琴剧团。
江苏省柳琴剧团是1958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其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徐州市柳琴剧团一团、二团,于1956年合并而成的徐州市柳琴实验剧团。剧团阵容整齐,实力雄厚,是柳琴戏剧种中颇具影响的大型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该团人才荟萃,精英辈出。如在建国前后即享誉于徐州及周边地区的厉仁清、相瑞先、王素琴、王平均、赵玉金、姚秀云等(多为枣庄籍)。
江苏省睢宁县柳琴剧团。
睢宁县柳琴剧团坐落于睢宁县城西胜街33号。1955年5月25日,睢宁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把古邳区柳琴剧团接收,更名为睢宁县大众柳琴剧团。剧团属集体性质事业单位,财政差额拨款,编制70人,剧场编制16人,现有演职员76人,退休职工47人。2007年10月18日,柳琴剧团应邀赴山东省枣庄市参加中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中国文化报》社、山东省文化厅、枣庄市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化厅、安徽省文化厅联办的“中国•枣庄首届柳琴戏艺术周暨柳琴戏髙峰论坛”会演,《鸟语花香》荣获剧目金奖,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奖等五项综合大奖。贾宁、姜玉梅、赵辉三位演员荣获演员一等奖;汪会娟、卓丽萍、刘艳三位演员荣获演员二等奖。
江苏省新沂市柳琴剧团。
新沂市柳琴剧团成立于1954年10月,属国家A类艺术团体,是柳琴戏剧种中唯一的一支“东路柳琴戏”专业文艺团体,以季良奎“拉魂腔戏班”为主组建而成。1955年7月经江苏省文化局批准命名为新沂县柳琴剧团,季良奎为首任团长。1958年,新沂县成立文工团,该团改为文工团柳琴队。1959年8月,文工团解体后,恢复为新沂县柳琴剧团。“文革”后期该团与新沂县吕剧团,县文工队合并为“新沂县文工团”。1973年,又恢复为新沂县柳琴剧团。
江苏省邳州市柳琴剧团。
1955年4月,由邳县柳琴一团(原八义集镇新生剧团)和二团(原运河镇人民剧团)合并成立邳县柳琴剧团(今邳州市柳琴剧团),共44人。1970年6月解散,少数人参加邳县文工团,改唱京剧“样板戏”,1972年末,文工团复又改以唱柳琴戏为主,排演了《小陈庄》、《向阳岭》、《艳阳天》等剧目,在鲁南、徐淮广大地区有较大影响。1979年2月,恢复邳县柳琴剧团建制。
自建团以来,保留剧目有《泪洒相思地》、《灵堂花烛》、《盂姜女哭长城》、《双玉蝉》等。该团有创演现代戏的传统,其剧目有《相女婿》、《志群接鞭》、《王杰来到地雷班》、《红桃图》等等。《相女婿》一剧被收进《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省卷》,《红桃图》在江苏省1980年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中获演出二等奖,并被江苏电视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录像、录音播放。1982年5月,江苏电视台将该团演出的《灵堂花烛》拍摄成电视戏曲片多次播放。
江苏省淮海戏剧团。
江苏省淮海剧团的前身是淮阴专区大众淮海剧团。1948年,以革命战争年代的淮海区第三中心县委大众淮海剧团和沭阳县艺人小组部分艺人组建而成。1956年11月转为江苏省淮海剧团,仍驻清江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停演。1968年12月,剧团撤销,大部分演职员下放劳动。1971年3月恢复建制,调回28人,并招收演员33人。先后移植了《沙家浜》、《闸上风云》、《向阳商店》等戏。1973年,创作的现代戏《两亲家》参加江苏省专业剧团戏曲会演。1975年,赴京参加移植“样板戏”调演和庆祝建国26周年献礼演出,《闸上风云》选场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直播和录制播放。1978年,恢复传统戏演出,剧团重新加工《三拜堂》、《樊梨花》、《皮秀英四告》、《催租》等传统保留剧目,受到广大观众赞扬。
安徽省泗县泗州戏剧团。
1951年,县文化馆组织艺人马友保、王玉芝、宋开山、宋绍青、张步荣、田玉样等20多人组成泗州戏演唱小组,活动于泗城周围农村,有时和当时的京剧组织大众剧社联合会演。
1952年,县将泗城花园井北面原亚洲旅社的20多间房子分配给演唱小组使用,并在北院以秫秸夹上篱笆,垫一土台,售票演出。
1953年,县府文教科任命方筱堃为导演,马友保、王玉芝为业务团长,买进苏北新沂县老艺人季良奎的“戏箱”,演员自己动手,盖起一所可容纳700人的草顶剧场,定名为“泗县新兴剧团”,群众习惯称之为“小戏园子”。
1954年,剧团招收第一批新学员,开设文化、艺术两门主课,集中培训2年。马方元、吴佳英、杨惠华、许春兰等均为本期优秀学员。泗县大众剧社解散后,韩贤俭、李明等业务骨干调到新兴剧团,又聘孟昭义为现代戏导演。此时剧团己有60多人,他们先后排演了现代戏《柳树井》、《砂子岗》、《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罗汉钱》、《苦菜花》等。1954年,新兴剧团更名为“泗县泗州戏剧团”。1966年,洒州戏剧团与瑶剧团合并,定名为“泗县文工团”,仍以演出泗州戏为主。1977年,恢复为“泗州戏剧团”。
建国以来,剧团在上演优秀传统古装戏的同时,十分注重新编剧目的演出,仅排演泗县作者创作的大小剧目就有40多个。1956年,方筱编的古装戏《査访》和盂昭义编的现代戏《两姐妹》,荣获蚌埠地区7枚金牌奖。1964年,闵麟编的现代戏《重要一课》和王文彬编的现代戏《向阳花开》,被评为宿县地区优秀剧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世贵、张长维、许成章合编的现代戏《擒双虎》、《鸡冠花开》参加宿县地区汇演。严兆华的现代戏《有心人》,许成章的现代戏《两张图纸》,陈汉英的现代戏《两把麦穗》参加安徽省汇演。朱世贵、许成章编的神话剧《海云花》荣获1979年宿县地区会演演出一等奖。1981年该剧调省演出期间,省电台录放唱段,《安徽日报》、《安徽文化报》、《合肥晚报》等报刊发表剧照和评论文章,均给予好评。张玉英、许成章的新编古装戏《借纱帽》荣获1984年宿县地区专业剧团创作会演演出一等奖;同年底,荣获安徽省首届戏剧节演出二等奖,安徽电视台摄制并播放了全剧录像。
安徽省灵璧县泗州戏剧团。
1953年,灵璧县成立艺术团,名为灵璧县大众剧团,1956年改为灵璧县泗州戏剧团。1958年,灵璧县成立灵璧县戏剧公社,灵璧县泗州戏剧团加入戏剧公社共同体,剧团由集团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1962年又转为集体所有制。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剧团演员到104干校参加学习班,学习期间,县革委会宣布全团除留18名年轻演员,其余一律下放回原籍接受再教育。灵璧县洒州戏剧团更名为灵璧县东风文工团,服装道具被毁坏殆尽。
1970年,招收一批年轻演员,参加宿县地区工作的演艺人员陆续被召集回团工作,灵璧县东风文工团更名为灵璧县文工团,经费由财政拨款。
197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接受再教育的演员陆续落实政策回团工作,灵璧县文工团恢复为老百姓泗州戏剧团。1988年,经灵璧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编制50人,属财政差额拨款单位。
灵璧县泗州戏剧团建团50年间,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上山下乡,走遍了县境内的各个乡村,并深入工厂、矿山、部队和学校进行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如土改运动中排演了《白毛女》、《贫女泪》、《三世仇》等剧目;肃反运动中排演了《画皮》;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排演了《夺印》、《箭杆河边》等剧目;大跃进年代排演了《社长的女儿》、《年轻的一代》等剧目;粉碎“四人帮”后排演了《枫叶红了的时候》。另外还排演了一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大型现代戏《焦裕禄》、《党的女儿》、《刘胡兰》、《雷锋》、《江姐》、《张海迪》、《双枪老太婆》、《特派员》、《六号门》等剧目。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剧团还排演了许多历史剧,如《十五贯》、《秦香莲》、《墙头记》、《赵氏孤儿》的七十多个剧目。还排演了《懒大嫂赶会》、《一棵树苗》、《小书房》、《走娘家》、《拾棉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二十多个。近年来,又配合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排演了一批剧目,主要有《三十七计》、《苦柳》、《赎女记》等。
河南永城柳琴剧团。
1956年,永城县政府把散落在民间的柳琴戏班社合并起来建立永城县柳琴剧团。剧团成立后,即刻排演了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如《站花墙》、《白玉楼》、《樊梨花》、《鱼篮记》、《西岐州》、《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小戏《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巡回演出于豫鲁苏皖周边地市。之后,剧团创作的现代戏《喜期》、《双锁门》、《抬头见喜》 参加了河南省戏剧汇演,相继获得二、三等奖。
据永城市柳琴剧团的几位老演员介绍,永城柳琴戏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是在1978年至1985年之间,那时看戏的人非常多,群众争相买票,各大剧院一到晚上就特别热闹,有时为了买张戏票,戏迷们会在前一天拿着凉席在剧院外排队。永城柳琴戏风靡一时时,各大剧院经常会出现宾客爆满、一票难求的盛况。除此之外,永城县柳琴剧团还到豫、陕交界处演出,参加地区汇演和调演活动,多次受到奖励,一部分精品唱段经常在河南电台对外播放。1985年之后,因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各地精减地方小剧种,永城柳琴剧团与豫剧团合并成淮海文工团,仅保留十几名柳琴剧团演员,其余演员被分流到其他单位部门。
2009年,为弘扬民族文化,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市恢复柳琴剧团,开始培养新的、年轻的柳琴戏演员。为了充分挖掘和展现出永城柳琴戏的优势,让群众接受这一稀有剧种,永城市柳琴剧团从老戏着手,将老版柳琴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剧本到音乐、唱腔、舞台布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重新加工整理,全力推出新版本的柳琴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知识出处
《枣庄柳琴戏》
出版者:朱庆
枣庄柳琴戏详细的讲述了:枣庄柳琴戏源流、枣庄柳琴戏的艺术魅力、建国后枣庄柳琴戏的发展、新时期枣庄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
相关机构
临沂市苍山县柳琴剧团
相关机构
江苏省柳琴剧团
相关机构
安徽省灵璧县泗州戏剧...
相关机构
江苏省睢宁县柳琴剧团
相关机构
江苏省新沂市柳琴剧团
相关机构
江苏省邳州市柳琴剧团
相关机构
江苏省淮海戏剧团
相关机构
安徽省泗县泗州戏剧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临沂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