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演出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柳琴戏》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532
颗粒名称:
演出习俗
分类号:
J891.4
页数:
9
页码:
51-59
摘要:
戏班的演出习俗有:拿官戏、立碑戏、庆寿戏、修庙戏、还愿戏、敬大王戏、庙会戏、拉绠会戏、青苗戏、报干戏、白头戏、聚赌戏、堂会戏、踩头场、跳加官、当客和打炮、前后场人员分工、大反串戏、封箱、搭班、散班、戏班的股账、班规、打满堂红、挨老台揍、犯众恶、祭五仙爷、祭大师兄、送财神、迎神 、送礼 、破台子 。
关键词:
戏剧
演出习俗
内容
拿官戏(差戏)清代至民国初年,逢皇帝登基或总统生辰、国家庆典、节日或遇地方长官之生辰、署衙庆典官祀,戏班必须前往祝贺,半义务性质演戏,只给少量赏赐或只管伙食,有时甚至分文不给,毫无报酬。旧时三百六十行都有祖师爷,如车行、棚行祭马王;干果行、汇票庄祭关公;木匠、瓦匠祭鲁班;皮匠、鞋铺祭孙膑、铁匠祭老君、厨师祭彭祖。
钱业之“财神庙〃,成衣业之“轩辕宫”,屠宰行之“三圣庙” 每年各行业的行会日期是固定的,各行会提前和戏班约定好去唱戏,祭祀祖师。什么行能唱什么戏,不能唱什么戏都有讲究,不准弄错。
立碑戏凡树立贤孝、节烈、升官等牌坊或祖宗碑石,悬挂歌功颂德、为官清正、财源茂盛等匾额时,请来戏班清空出庆贺。
庆寿戏 小辈为表孝心,邀请戏班为长辈唱戏庆寿,多演唱《天台山》、《张彦求寿》等戏。
吉利戏 每逢结婚生子、居官升迁、生意兴隆等喜庆事,便请来戏班演戏,多唱《五福全》、《全家福》等戏。
修庙戏 修建庙宇或给神像贴金塑身,便由寺庙住持僧云游募化,大功告成即请来戏班庆贺娱乐。
开光戏 给新塑造的神像用鸡血点眼,谓之开光,点眼睛当天,请戏班演出,图个吉利欢庆。
还愿戏祷告、期望之目的已经达到(如病愈、得子、避灾等),演戏向神灵偿还当初许过的誓言,并再次祈求今后平安、福禄寿禧,多由一家或一村乡亲出资,邀来戏班连演三天,或视当初许愿而定。有在庙宇高台,有在村中或家门口搭台演了的。在正戏演出前要“跳加官”(一种戴面具的哑剧节目),展示祝福吉祥之条幅。此习俗在旧时农村最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废除。
敬大王戏雨水过多积涝,或河水上涨成灾,为祈求退水便敬祭水神大王而唱戏。先由当地会首(也就是当地的管事人)手托大盘,默默走到水边,逮水蛇置于盘中,称之为大王,带回村镇,请戏班唱戏,烧香祈求大王止雨退水。
庙会戏盛大的传统庙会多在农历年初岁尾、春秋季或神诞、祈祭之曰举行。大的庙会如农历二月十九的徐州云龙山庙会,四月十五的徐州泰山庙会,还有五毒庙会、火神庙会、蟠桃会等,每次庙会演出都持续多晶。1935年徐州的泰山庙会有柳琴戏(当时称“拉魂腔”、梆子戏班竞演),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后,庙会演变物资交流会,照例。
拉绠会戏拉绠会即骡马大会,专做牲畜交易,用绠绳围成牲畜大圈,当场看货论价,故称拉绠会,规模较大。戏班熟知这类集市日期,争相赶去演出。在演出过程中,由戏班艺人当场向听众收费,所谓“有钱帮钱场,没钱帮人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当地政府主办,改为骡马大会,邀集剧团售票演出,或包场演出。
青苗戏祭奠分管庄稼青苗的神灵,祷告保佑今年农作物丰收,一般都是清明节举行。乡里的管事人利用民众聚集看戏的机会,宣布不准再在麦田放牧牲口、家禽,行人不得践踏庄稼,要求大家保护青苗,爱护农作物。
报干戏徐州丰县、沛县一带演出习俗。巨绅富商遭遇天灾人祸,家业破败,遂请戏三天,宣布财产千涸,请官衙免去摊派,亲友免来投靠。被邀至亲好友,一般需送交钱物,予以资助,报干人偿酬请戏费用后还可盈余。
白头戏居丧之有,在棺材出殡安葬之前,请戏班至演唱一些悲伤哀苦的戏,以示追念哀悼。多演唱《后楚国》、《伍大郎哭爹》等。徐州一带农村至今还有此习俗人。
赔礼戏做错了事、伤害了人或违反了乡规民约,视情节轻重罚戏一出至数出,向被害之人或村民群众赔礼请罪,以示认错道歉。多演唱《五雷阵》等。
聚赌戏农村集镇在秋收之后或农历春节时开设赌场;较大交通口岸,集镇则有常设赌场。场主也叫赌头,即开办,为招揽赌徒,常邀戏班白天唱戏,夜间聚赌,通宵达旦的演剧目,由场主或赌客中赢者决定,多为一些低级庸俗或滑稽可笑的内容。有的戏班在演完戏后,还向坐庄人讨赏钱。若是一地设有几个赌场,便都要提取头钱交给戏班。也有极少数戏班甚至参与分红,所得颇为丰裕,但也可能因此被抓而判刑。此习俗败坏社会风尚,新中国建立后明令废除。
堂会戏在旧社会,商贾富户、官吏乡绅逢生辰、嫁娶、集会议事时,便邀集亲朋好友前来设宴娱乐。把戏班招于府宅、官邸或酒楼演出,多为短小折子文戏,类似清唱由主人点矣,一点就得唱,不唱不仅演员栽了,连师傅也栽了。在主、厅堂或家院里演出,仅限于家属亲朋观赏,比较随便。堂会又分为两种,一种叫“全包堂会”,唱一天(从中午十二点到深夜一点);一种叫“分包堂会”,唱半天(白天或晚上)。包戏人中也有个别不轨者,强迫演员侍奉他们吸大烟,甚至借机对女演员进行凌辱,所以为正派艺人所不齿。新中国建立后此习俗被废除,但现在个别地又有死灰复燃之苗头。
踩头场柳琴戏班或梆子戏班在开戏前,己有部分观众到场,为不冷落观众,便由一须生扮演上台,念“引唱”“诗再唱“三皇五帝”等段子,这是文场头,也有武场头。待观众到齐后,后台喊声“马前”,踩头场结束,正戏开始。
跳加官旧时正戏开场前的一种戴面具的哑剧节目。每逢唱敬神戏、还愿戏前,必须加演“跳加官”。一般由老生或小生扮演加官,戴青相雕、穿红蟒、围玉带、登粉靴,手端牙笏,嘴咬神面具笑面壳。鼓乐声中做出各种象征动作,并根据当时当地具体情况,出示内容不同的精致缎幅字样。又分为单出头加官和三出头加官两种,三出头里唱三出戏,单出头只唱第一出。第一一是加官,其程序先送加官礼(由钱、酒、糖、果之类组成),放鞭炮誓跳边展开加官条子,出现“天官赐福”,水袖再一展是“指日高升”,第三展是“荣华富贵”之类吉祥话,然后下场。整个过程只有打击乐器伴奏。第二出是封相,即苏秦游说六国封相,仍由饰加官的演员扮演。第三出是拜堂,由封相中的报读官改饰小生吕蒙正,中状元后回府拜堂成亲。一般有四人登场,按人物身份装扮有对白唱既小登科。伴奏乐器是笛唱笛戏,在笛牌声中结束尾子,唱笛戏,在笛牌声中结束,这些内容,程式是固定的。
当客和打炮一人投奔新戏班谓之当客,所演的的第一个。戏称“炮戏”。当客和打炮都有一定规矩。在演出前先到后台,双手抱拳道:“老少师傅’你们都辛苦!”后台就有人接着招呼,喊道:“有客,有客!”箱管便扔过垫子,当客或打炮者便给老郎爷磕头,然后再到上场门抱拳道:“前台的老少师傅,你们都辛苦!”。接着磕个头。如遇熟人,他们便作介绍,晚辈也给当客或打炮者磕头。
当客或打炮者说明来意后,戏班里便安排演个角色。登台亮相后,转回脸向司鼓鞠个躬,请司鼓和乐队原谅、担待,也是向他们表示敬意。
到伙房吃饭前,向厨师们说:“看下处的师傅们,您辛苦!”接着磕个头,然后说话吃饭。当客的离开戏班时也要磕头,戏班里要送他点盘费。当客如不愿走,戏班里不许撵他们。
前后场人员分工打梆子的:兼管软巾子、王帽、长子口、把子(锤、斧、剑、锏、鞭等)、火药、放炮仗、扔垫子、大场(桌子等)、高场(桌子、桌子上的椅子)、下场门的门帘、系桌围一头、戏台一侧拉坐、靴子等。
打大锣的:兼管化妆品、标子、大旗、长把子、(刀、枪)、小道具(锥子、剪刀、笔、砚、令酒盘、茶盘、穿幔子、香等)绑旗、擦脸纸、大杂箱等。
打二锣的:兼管红哈(红胡子)、桌围的一头、戏台一侧的拉坐上场门的门帘、开戏前放好小鼓等。
打铙钹的:兼管金头盔、五色纸、黑哈、黑呱嗒(胡子)、呱嗒(胡子)、八字连(胡子)等。
大衣箱:除管箱外,兼管绑草人、吹尖子(大号)等。
二衣箱:大衣箱的助手,兼管茶水,是把子头,破角头,演中饰虎、狗等。
大反串戏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八,人们准备过年了,戏班子里也是为了欢乐一下,唱年终的最后一场戏,各行当的角色来一个反常的大变动。如原来演花旦的,改演黑头、红脸,原来演黑头、红脸的,改演花旦、青衣等,让演员反其行当。有时也用抓阄的办法分配角色,先把剧中人物分别定在纸条上。团成球状,谁抓到哪个,就演哪个角色。这场戏使演员和观众都感到有趣可笑。
封箱演过大反串戏后,准备过年,暂不演戏负责管理服装道具的大衣箱,用红纸把箱子封上,叫“封箱”。接着“大衣箱”、“二衣箱”就动手扎神幔子。神幔子颇像神楼子。把神幔子拉好,身披红绸、头戴太子盔的老郎神位于正中,两侧挂上新蟒。老郎神前面是香炉、供桌。焚香、摆三鲜供(猪头、鱼、褪毛的鸡,但鸡尾上留一根毛)和其他果品等,再点燃大蜡烛。除夕,戏班里要有童男童女穿上新戏装,分别守在老郎神两旁,这叫守神以示戏班对老郎神敬仰。
搭班、散班柳琴戏搭班(组班)一年中分两季,一季半年。搭一次班必须千完一季,不得中途退班,正如俗谚云;搭班是一季,娶媳妇是一辈。规矩甚严,平时不得随便流动。
每年春节前及麦收时节,为准备过年和参加收种,均要停班停演,称为“散班”。散班前,班主召集艺人开堂中会,商议人员去留增减及下次会合地点等事项。散班也乐暴班。
戏班的股账从总收入中提取百分之二十给箱钱(包括戏装等),用谁的戏箱付给谁(有的从中支付演员身钱)。除去掐头,其余按股账(记分)分配,演员的身钱不包括在内。
身钱也叫身价,即基本工资。如戏班大组合时,掌班的特聘名演员,讲好一季的报酬,签订合同,股账另外分配。有的名演员还要分报单的钱,如分半个单,一棱单等,这都要在人班时讲好或立好字据。
股账就是几厘账,是记分分配的方法。最髙分记十厘,最低分记五厘,记分要根据艺术水平的髙低、认单(能上演的戏)多少,由掌班入主持评定。
掐头,非本戏班的演员或跟班混饭吃的,在分配前多少给他们提点钱,这叫掐头。
开箱礼——归大衣箱。
开刀礼--归炊事班。
神水钱--归茶倌。
神汤钱——归炊事班。
彩钱——由打梆子的、打大锣的、打铙钹的、大衣箱、二衣箱五人分。
点戏的钱和打加官的钱——报单的提取百分之二十。
搭台子钱——归搭台子者,留出掐头,其余平均分。
炮仗钱--归打拂子的。
五色纸钱——归打铙钹的。
写头钱——归戏班联系演出的人员。
赏钱--归全班人员。
班规不准打瓜,即不准私自离班,若私自离班被追回后,或罚没收行头或罚全捶(全班人轮流打他);不得骂堂(不得骂众人),违者罚全捶;不得夜不归堂,对小生、小旦要求尤严,违者罚款。
打满堂红一个学徒犯了错误,全体都要趴在地上两腿伸直,教师用白楝杆子逐个打屁股,谓之打满堂红。也有的班社教师每天晚上都要责打学生一遍,表现好的轻打,表现差的重打。旧时班社一般都是三年出师,俗称打戏。学员经常挨打,打死打伤概不负责。
挨老台揍戏班某人做了引起公愤的事,有人一家都去揍他,这叫挨老台揍。
犯众恶旧时戏班中违犯班规严重的,掌班的就令打梆子的在戏台上挂起幔子,请来老郎神位:打大锣的拿来白楝杆子,让犯班规者先向神位磕头认罪,众人把他按倒在幔子里由掌班的用白棟杆子重打屁股。有时打后还要扣股账罚款。再严重就开除。凡被除名者,再想搭别的班子也难了。犯规轻者,罚款也轻。例如没有请假,私自离开戏班,叫“打瓜”,要当众检讨,夜不归班,或无故骂人,要处以“全捶”(类似“挨老台揍”。就是让全戏班里的人都揍他一顿)。
祭五仙爷柳琴戏尊刺猬为白二爷(白领),狐狸为三太爷(三绺),黄鼠狼为黄五爷(八字胡),老鼠为灰八爷(白三绰),蛇为柳爷 (红须)。演武戏或收武戏学徒时,要拜五仙。
祭大师兄柳琴戏班在开演前要祭唐明皇,称大师兄。檀木神像置大衣箱上,有对联“金枝玉叶梨园主,龙生凤养帝王家”,横幅“唐明皇之位”。班主焚香,全班依次叩拜。除丑角外,其余不得坐大衣箱。
送财神戏班送财神,一般是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某地唱戏赶上这两个节日,就给当地商店和百姓送财神。送财神要有文、武两个,武财神就是赵公明,头戴黑盔、扎黑靠,脚黑色高底靴,开花脸,戴黑满,手持疙瘩鞭。文财神头戴金雕,身穿红蟒,脚穿黑色髙底靴,一手拿假面具,一手抱笏板。敲锣打鼓到商店,喊着:“送财神来了!”商店的人们放鞭炮欢迎。武财神来到商店,手持疙瘩鞭舞上一通,意思是驱鬼辟邪。文财神戴上假面具,打加官,先用手对空写字,然后展出写着吉利话的加官条,如“天官赐福”、“当朝一品”、“指日髙升”等。商店老板要给戏班一些钱作为酬谢,有的人还特请戏班来送财神。
迎神旧戏班为讨吉利,在除夕下半夜,由掌班的单独安排戏班的人悄悄到村外去。“二衣箱”(一般是武戏老师)在最前头,点着马灯用长袍裹上,灯光不外露。紧跟着的是打梆子的,手托鞭炮。再往后是大衣箱,双手捧着老郎神。身穿新戏装的童男童女紧紧跟随。接下去是乐队,最后是戏班的老年人和掌班的。
路上,“二衣箱”遇到什么动物或听到什么动静,就大喊一声:“遭事!”立即亮出马灯,点起鞭炮、火把(用秫秸、谷草或纸绑好,蘸上油,在出发前准备好),打起锣鼓,来个向后转,返回原处。返回时,“大衣箱”手捧老郎神在前,后跟着童男童女、火把、乐队。留在戏班看家的,手捧香、黄表纸列队迎接。迎神的队伍来到后,老郎神就位,掌班的带领全班人烧香磕头,并祷告:“把你老人家迎来,保佑俺戏班老少平安,一顺百顺,大发财源……”而后,再往香炉里放檀香木燃烧,戏班的迎神遂告结束。
迎神的习惯说法是:遇见兔子不好,兔子跑得快,稳不住窝,戏班这一年要跑着吃。遇见猪好,猪跑不快,不离窝,吃现成的等等。
送礼戏班每到一处演出,报单人(多由主要演员担任,携带着戏摺子去征求点戏者的意见)总要带上用很精致的盒子装着茶叶或点心,拿着戏单去拜见会首和当地名人,名义是给他们送礼(一般都不收),请他们点戏,实际是要点小礼钱,给小礼钱时一般都交待:茶叶钱多少,单钱多少。茶叶钱收入归报单的,单钱按规定分配。
破台子戏班到某地,头场戏的开场前,花脸拿着一只公鸡,把鸡头咬掉,围戏台洒上鸡血,说这样可以辟邪,这叫破台子。新剧场首先要破台子,台口朝西的戏台叫白虎台,必须洒上鸡血,如不这样,演武戏出了事故,会受到大家的抱怨。
知识出处
《枣庄柳琴戏》
出版者:朱庆
枣庄柳琴戏详细的讲述了:枣庄柳琴戏源流、枣庄柳琴戏的艺术魅力、建国后枣庄柳琴戏的发展、新时期枣庄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等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