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柳琴戏主要代表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柳琴戏》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527
颗粒名称:
柳琴戏主要代表人物
分类号:
J803
页数:
4
页码:
42-45
摘要:
柳琴戏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有:苏道一、苏友刚、杨思河,卜端品、石印喜、华作义、黄成仁、赵崇喜、郑莲芝等演员。
关键词:
柳琴戏
代表人物
内容
苏道一(约生于清朝乾隆末年或嘉庆初年)拉魂腔早期艺人,祖籍山东滕县轴沟。祖上曾中榜眼,并被招为驸马(轴沟曾有附马林,在文革时期被毁)。父亲苏金门是清朝乾隆或嘉庆年间的御医,因故被抄家处死,其母苏孙氏为避仇人寻衅,带着他和弟弟苏谦一迁居滕县东郭镇徐楼村。兄弟二人长大后,发奋读书、习武,分别考中了文武秀才,并将徐楼村改为苏楼村。但此后,兄弟俩却屡试不中,因而心中郁闷。苏道一为排解郁闷,便以唱戏取乐,爱上唱戏,以致连家里的短工佃户也必须要会唱戏,否则便要赶走。而途经苏楼的艺人,则一律留宿款待。由此苏道一名声大震。当时每年的冬闲到来年的春天,方圆几百里的艺人为了就食和切磋技艺,都汇集到苏楼,通宵达旦地演唱。苏楼村鼓板笙弦之声不绝于耳。在苏道一的指导下,各种戏曲、曲艺形式如花鼓、拉魂腔、周姑子、四句腔等等,演唱甚盛。艺人们苏楼村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并取长补短。苏道一不仅爱唱戏、会唱戏,而且还亲自改编剧本,他一生根据一些传统篇子编写剧本的有十几出,知名的有《王二姐思夫〉、《王刚哭庙》、《张梅英赶考》、《老少贯》、《郭大姐算卦》、《马孤驴换妻》、《哭五更》、《捆被套》等等。
因为痴迷戏曲,长年款待艺人,所以家境很快就衰落了,据说他死时已贫困潦倒,是用席卷而埋的。
苏友刚(1844-1930) 拉魂腔艺人,山东滕县东郭镇苏楼村人。拉魂腔艺人苏道一之孙,苏家班继任班主。自幼就能唱戏,在祖父和父亲相继去逝后,他继任苏家班班主,与王清、徐四、髙尚玉、安德友等人,活动在鲁南、胶东和苏北的广大地区,成为拉魂腔戏早期较有影响的艺人之一。他聪明勤奋,多才多艺,拉魂腔戏的行当,他大都能胜任。在鲁南、苏北一带,曾流传着“王清、徐四、苏友刚,峄县地里十里香”的民谚。1930年,苏友刚在家乡去逝。
杨思河(1877、1950)拉魂腔艺人。杨家班创始人。山东峄县金陵寺乡赵村人。16岁拜滕县别庄拉魂腔艺人徐向春为师,工青衣、花旦、刀马旦,兼工小生、须生。18岁后到江苏徐州、铜山、邳县一带与别人搭班唱戏。30岁(1907年)时回到峄县,成立了杨家班。开始时,杨家班只是逢年过节时在当地演出,后来开始在集日庙会演出,最后坚持常年活动,其范围主要是峄县、邳县、徐州、铜山、滕县一带。1920年,杨思河将班主之位让与弟弟杨思水之后,基本上不再跟班唱戏,于1950年病逝。
卜端品(1889、1968)拉魂腔艺人.艺名“卜二迷”。祖籍山东滕县张汪乡渊子崖村。幼年曾入私塾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7岁时,拜当地艺人袁玉美为师。23岁(1912年)组成自己的戏班,即卜家班,开始“溜乡串会”,常年活动在滕县、峄县、临沂、徐州、济南、泰安一带。1950年,卜家班改为四平剧社,并由班主制改为民选社长制,卜端品担任剧社的演员。1953年,四平剧社由滕县人民政府接收,改编为滕县新建剧团,正式纳入地方事业编制。1955年,卜端品当选为滕县人民代表和滕县政协委员。1956年,滕县新建剧团又改名为滕县柳琴剧团,并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序曲观摩演出,卜端品参加了《王龙爬城》的演出,并且还展演了其代表剧目《打千棒》,获老艺人奖。1958年退休。1959年应邀到济宁戏校教学,两年后返回原籍。1968年去世。
卜端品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师五年,专攻丑行,其“鸭子丑”演技誉满鲁南苏北。他嗓音圆润洪亮,吐字清晰流利,表演生动淳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当时滕县、峄县一带,曾广泛流传着“卜二迷腿上拴铃铛,走到哪里哪里响”,“卜二迷的拉魂腔,赶集串镇唱四方”的民谚。
卜端品从艺60多年,演出代表剧目有《拦马》、《打干棒》、《王二英思夫》、《七装》、《跑窑》等等。其中《打干棒》在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时被山东省广播电视台录音播放,他参加演出的 《王龙爬城》还被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
卜端品出了自己唱戏,一生还收了卜玉萍(其养女)、潘景月、刘宜海、宋玉等四名徒弟。
石印喜(约1890、?)拉魂腔艺人。艺名“银妮”。山东滕县官桥镇羊套村人。自幼喜爱唱戏,天生聪明伶俐,虚心好学,十多岁便学会唱“拉后腔”,并正式开始与别人搭班唱戏,专攻须生行当,有时也客串小丑、花脸。曾在《吴汉杀妻》中饰吴汉,在《四告》中饰李彦明,在《乾隆私访》中饰乾隆等等。他演戏认真,表演朴实自然,深受观众喜爱。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加入了卜家班。当时在鲁南苏北一代流传着“一汪子水,两汪子泥,金妮银妮卜二迷”的民谚,其中的银妮指的是石印喜。解放前后,石印喜曾加入赵崇喜的常胜班,但不久离开,另行组班。解放后,离开舞台。
华作义(1901、1983)柳琴戏演员。艺名华憨子、华大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官乡孙楼村人。生于拉后腔世家,祖父华蒋富(艺名八戒)、父亲华继方均系拉后腔的早期艺人。华作义自幼随父“跑坡”,天生聪明伶俐,加上勤学苦练,学会了表演拉魂腔的多种行当和多部剧目。父亲去世后,带领华家班常年活动在安徽的涡阳、蒙城、宿县、任桥以及江苏的徐州、铜山,河南的永城等地,在老艺人中有一定的影响。除了在拉魂腔的表演方面有出众的技艺外,他还能根据一些传统篇子编写拉魂腔剧本,柳琴戏的传统剧目《雷宝同投亲》就是他根据古代的白话小说《金镯玉环记》改编的。在解放初期,编写了歌颂解放军的新戏《标子兵》 等。
黄成仁(?、1980)柳琴戏演员。枣庄市市中区山阴村人。自幼迷恋拉魏腔,每逢戏班进村,总是跟踪不舍,加上聪明伶俐,到十六、七岁时就能跟别人搭班唱戏。因为出道时就小有名气,当时竟无人敢收其为徒,因此。只好逢人便问。到处讨教,时称“跑海青”到二十多岁时,己成为峄县、滕县一带的拉魂腔名角。1950年,加入峄县群众剧团,为该团演员。柳琴剧团改名为枣庄市柳琴剧团,任该团演员。1981年去世。
黄成仁多才多艺,戏路宽广,青衣、彩旦、刀马旦无所不能,曾在 《点兵》中饰樊梨花,在《四告》中饰皮秀英,在《大花园〉〉中饰张梅英等等。他身段苗条,嗓音宏亮,表情丰富,口齿淸晰。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时有“黄成的拉魂腔,迷倒半个庄,“黄成戏班进村来,大人、孩子跑掉鞋”之说。
赵崇喜(1915、1974)柳琴戏演员。山东滕县人。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随母赵刘氏(柳琴戏艺人)学艺,工武生、老生。1941年赵崇喜在济南成立了有二十余名艺人的较大班社取名常胜班,自任班主。该班活动在山东济南、亨庄、德州、济宁、曲阜、滕县等地。1949年该班进入并定点于徐州市内,改名为重建剧团。1953年以该团为主,组建徐州市柳琴剧团一团,赵崇喜被选为团长。1956年徐州市柳琴剧团一、二团合并为徐州市柳琴实验剧团,赵崇喜仍任团长。
四十年代,赵崇喜以演靠把武生为主,成功地塑造了《边关》中的岳胜,《韩玉娘》中的岳飞。后期以演老生兼花脸为主,曾在《辕门斩子》中饰杨六郎,《太行山》中饰沈文素,《大上寿》中饰王景龙,《十五贯》中饰都督,《铡美案》中饰包公。1957年在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赵崇喜在《状元打更》中饰演相爷王进获表演二等奖。他表演认真,台风严谨,戏路较宽。
郑莲芝(1916、1976)柳琴戏演员、导演。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金楼人幼年拜拉魂腔艺人张文彬为师,工小旦、小生,兼工小丑、花脸。曾在《潼台会》中饰杨八郎,在《吴汉杀妻》中饰吴汉,在《阿侬女》饰西门豹,在《四告》中饰李彦明等等。他戏路宽广,表演生动传神,唱腔婉转优美,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在柳琴戏圈内极有影响。他不仅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且艺德高尚,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1950年,他担任滕县四平剧社导演,1953年任滕县新建剧团导演,1962年任滕县柳琴剧团副团长。1970年因病退休。
知识出处
《枣庄柳琴戏》
出版者:朱庆
枣庄柳琴戏详细的讲述了:枣庄柳琴戏源流、枣庄柳琴戏的艺术魅力、建国后枣庄柳琴戏的发展、新时期枣庄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苏道一
相关人物
苏友刚
相关人物
杨思河
相关人物
卜端品
相关人物
石印喜
相关人物
华作义
相关人物
黄成仁
相关人物
赵崇喜
相关人物
郑莲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