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龙泉古寺与龙泉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50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龙泉古寺与龙泉塔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501-502
摘要: 龙泉塔位于滕州城东郊、荆河西岸,是滕州城地标性建筑。为古滕八景之一。龙泉塔原是龙泉寺里的一座佛塔,寺中殿宇已不复存在。明万历《滕县志》载:“又大泉水,时漂民居,故建塔以镇之。龙泉之名盖亦有自云。”塔名的由来可能与水有关,但其真实含义更与佛教有缘。
关键词: 龙泉古寺 龙泉塔

内容

龙泉塔位于滕州城东郊、荆河西岸,是滕州城地标性建筑。每当斜阳夕照,万道霞光里,荆河波光粼粼,古塔巍巍高耸,塔影与波光相映生辉,蔚为壮观,被古人称为“塔影高标”(又称“浮屠峙玉”),为古滕八景之一。
  龙泉塔原是龙泉寺里的一座佛塔,寺中殿宇已不复存在。明万历《滕县志》载:“又大泉水,时漂民居,故建塔以镇之。龙泉之名盖亦有自云。”塔名的由来可能与水有关,但其真实含义更与佛教有缘。
  据明宣德三年(1428)的重修龙泉塔碑记:“尝闻之,昔阿育王所造塔八万四千,弥布天下,上方明刹,皆所以藏释迦佛祖舍利而建也。然兹塔之建虽莫考其详义,亦不过如是而已。”碑记中所提及的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定佛教为国教,并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龙泉塔为砖石结构的密檐式佛塔。塔身造型端正,特别高大,门窗、柱子、斗拱及佛龛、佛像等雕饰都集中在这里,是整个塔的重点。塔身安置于石砌的须弥座上。前有塔室,后有塔门,内置螺旋式砖阶可以攀登至顶。龙泉塔造型浑厚,结构巧妙,技艺高超,古朴庄重,是中国北方密檐式佛塔的佳作。
  龙泉塔建于何时?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至今仍无定论◦据清道光《滕县志•艺文》载,滕县八景中有以《浮屠峙玉》为题的诗:“久随韦肇快题名,卓立龙泉奠此氓。翠挹群峰齐毓秀,影浮七级独含清。凌云更作拏云势,就曰应同捧日情。风过金铃音袭袭,顿教俗耳洗琶筝。”诗中提及的韦肇,据文献记载是唐大历年间(766~779)人,曾任中书舍人、秘书少监等官职,掌诏令、宣旨、接纳文表图籍等事。据考证,韦肇还是“雁塔题名”之风的创始者。滕县建塔,请求韦肇“题名”也就合情合理。况且是“久随”,主办人与韦肇友情很深。他题写的“龙泉塔”在塔奠基时已“卓立”于龙泉寺内。据此推断,龙泉塔可能在唐元和年间县城东移后建筑而成,距今约有1200余年。
  千百年来,龙泉塔饱受风雨侵蚀,尤其是经受了清康熙年间大地震的考验,仍能巍然耸立,这即与当初建筑质量好有关,也与不断维修分不开。明宣德三年(1428)塔亦渐圮”,千户蔡祜、首事僧无文等募助重修。清道光年间,龙泉塔顶倒塌,当地人又捐资修复。
  1938年3月,在著名的台儿庄大战前奏的滕县保卫战中,日寇对滕县城内狂轰滥炸,古塔饱受战火的摧残,塔刹倾毁,挑檐、斗拱脱落,塔身千疮百孔,伤痕累累。20世纪80年代对其全面维修,龙泉塔更加雄伟肃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荆河之滨。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