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台儿庄大战前的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5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台儿庄大战前的古城
分类号: K928
页数: 4
页码: 487-490
摘要: 台儿庄坐落在平原沃野,秦汉时期,这里已经形成村落,西汉时先后地属分封国楚国武原县和彭城郡武原县,东汉时属于彭城国武原县,明代归兖州府峄县辖制。由于人烟辐辏,至迟在明代中期便设为集市,称为“台庄集”。台儿庄遂发展为水旱码头和商业重镇,人口剧增。台庄为峄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台儿庄古城范围,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0.5~1公里。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这里建有火车站,中兴公司运输煤炭铁路专线由此通过,并西与津浦铁路相接,南与陇海铁路相连。
关键词: 台儿庄 古城

内容

台儿庄坐落在平原沃野,秦汉时期,这里已经形成村落,西汉时先后地属分封国楚国武原县和彭城郡武原县,东汉时属于彭城国武原县,明代归兖州府峄县辖制。由于人烟辐辏,至迟在明代中期便设为集市,称为“台庄集”。至明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经过此地,台儿庄遂发展为水旱码头和商业重镇,人口剧增。正如方志所载:“台庄为峄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台儿庄古城范围,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0.5~1公里。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这里建有火车站,中兴公司运输煤炭铁路专线由此通过,并西与津浦铁路相接,南与陇海铁路相连。由于地处大运河水陆码头,交通十分便利。津浦线台枣(庄)支线、台潍(坊)公路在此形成交叉,大运河绕城南而过。民国时期,由于枣庄煤炭源源不断外运,这个鲁南小镇因铁路、公路以及水路交通的便利更为繁华。台儿庄大战前,这里是苏鲁边界重要的商业集镇,有居民3000多户、约20000人,庄外有一圈保存完好的砖木围墙,高约5米,设有6个城门。
  ―、台儿庄城的兴建洳运河开通以来,台儿庄成为南北商贾往来、官民交流的必经之地。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提,孕育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和鲁南民俗文化,成为明清十大商帮汇集之地,燕京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融合之地,宗教文化和谐共生之地,八大建筑集中之地。
  正是源于大运河的哺育,促成了台儿庄古城的兴起。台儿庄运河通航第二年(1605),过往漕船已达到7700余艘,通过漕粮400万石。四方商人开始趋利于此,周边部分农民也纷纷迁居于此,加上码头的搬运工、纤夫、水手、官员、驻军和游客,使台儿庄的人口由原来的几千人一下猛增到2万多人。到“康乾盛世”时已增至5万多人,成为“徐兖间一都会”。
  为了维护商埠秩序和安全,清顺治四年(1647),兖东道蒋鸣玉上奏朝廷议建台儿庄城。1648年,台儿庄城竣工。主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城墙一丈二尺,护城河宽三丈、深六尺,首尾与运河相接。
  咸丰七年(1857),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台儿庄开始由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南北宽1.25公里,周长7.5公里。时建城门6座,现在只有大北门恢复原貌,大南门仅存一段城墙。城内修铺了月河街、丁字街、顺河街等12条街道和2公里的车大路,用以连接各处城门。
  闸官署等军政机构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06余里之河务,兼管地方治安并且稽查走私活动。清顺治四年(1647),峄县县丞雷铨奉令率民筑城,峄县管河县丞署由峄县县城迁移至台儿庄小南门里100米处,占地1亩。其后又相继增设了守备署、总兵行署、参将署等军务机构。康熙年间,县丞署设于城内东南隅,丞署兼管韩庄、万年庄、顿庄、台儿庄地方政务。参将署在台儿庄大街,总兵行署在参将署右,守备署在参将署左。闸官署设在运河南岸兴隆桥村,清末废止。
  二、运河开通后的台儿庄及其文化景观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号称天下第一庄”。据1917年对台儿庄的社会经济的一项调查,其有一段对台儿庄的描述:台儿庄位于山东省南端附近,在与江苏省交界的中兴煤矿公司运煤铁道的东南终点和大运河的左岸。距西北方的峄县约六十华里,与西南方的江苏省徐州相距一百三十华里。西北方峄县一带远远可见小山脉连绵不断,南方的江苏和山东两省交界处也有一些起伏的小山。而东北及东南方地势颇为开阔,大运河从西北向东南缓缓而流,展现出万里雄大的气势。由此可想见昔日百帆归来的盛况。向西北去往峄县的途中有一些低洼地,偶然会被水淹,却并不常有。土地肥沃,特别是东南部土质尤好,故而农耕繁盛。这里多少会给人一点南中国的感觉。
  水系码头是台儿庄经济文化繁荣的基础和标志。作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码头对台儿庄的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鲁南、苏北大多物资在此集散,商号、店铺为了便于从水上装运货物,在月河北岸修筑了一些石阶码头,俗称“水门”。在月河沿岸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运河码头共有13个,依次为典当后码头、四十万码头、高家码头、阎家码头、彭家码头、郁家码头、双巷码头、王公桥码头、骆家码头、谢家码头、霍家码头、王家码头。
  此外,民国时期还建有中兴公司专用码头。中兴公司于1902年,在台儿庄西1.5公里运河北岸设立分场并建立了专用码头。1912年,台枣铁路通车后,增设炼焦场、码头储煤场、卸煤场等周转基地,占地3〇〇亩,年吞吐量达80万吨。1935年,台赵铁路通车后,铁路运送取代了传统的水运,码头的吞吐量下降,1935年该码头结束了历史使命直至废弃。
  运河的贯通使台儿庄的经济空前的繁荣,在小小的台儿庄城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业街区,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车大路、鸡市巷、王公桥巷、银沟巷、箭道街、繁荣街、狗尾巴巷、一步巷等,每条街区都分布着众多的店铺,如丁字街上有“东诚永”、“义丰恒”、“三益祥”、“中和堂”、“德和祥”等60余家当铺、钱庄、药店的店铺。台儿庄内城成为最为繁华的区域,据民国时期相关史料记载:内城位于台儿庄停车场东南十二町的地方,连接停车场与内城的道路靠着运河,可通马车。市街从西北沿运河伸到东南,本来外围并无城墙,当地居民认为本地并非为县城治下,于是将所有的小围子沿着运河围起来使之略呈长方形,南部特别坚固,也稍高,在其中数处设置了小门,以方便民船货物的上岸。街道与运河并行,东西大街以外秩序比较混乱,可能因商家大多正在往停车场附近转移的缘故,房子道路都好像不欲加以修缮,散在于各处的仓库也大多空置。东西大街约有一间半房子宽,虽然铺了石头却不加修整,而且因为湿气太重,不够干净。各种商店的主要商品大致是集中在此地的商品,运输业者的栈房多建于运河岸边的垛间,且多采用不成器的材木建成,透风撒气。店面也颇为寂寥,只能由此略微想见昔日的盛况。
  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运河贯通的台儿庄成为“商贾辐辏,田庐圜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台儿庄从事商业的人数大增,“约台之民,商贾过半”,台儿庄“以区区一隅,中具五民”,形成了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城墙高4米,护城河宽10米、深2米的约4万平方公里的古城。到了康熙年间,台儿庄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6万,流动人口10多万,一派昌盛繁荣景象。
  建筑不仅是人类栖身定居的场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台儿庄是“大运河的咽喉”、“商贾辐辏”之地,这里建筑风格多样,民居及一些商铺的建筑风格保持南北方融合的特点,既没有北方四合院那样的矜持,也没有江南庭院这般的轻柔,而是同时体现了北方建筑风格的沉稳和江南建筑风格的灵巧。具有 “七分雄,三分秀”的特点,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晶。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台儿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