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台儿庄大战遗址--亚洲首座二战纪念城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500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台儿庄大战遗址--亚洲首座二战纪念城市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11
页码: 487-497
摘要: 台儿庄是山东省的南大门,徐州的东北门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1938年,震惊世界的台儿庄大战使台儿庄一夜之间名扬四海。台儿庄成为中华民族的扬威不屈之地,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兵燹之后,美丽富饶的台儿庄古城变成一片废墟。但是经此一役,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战争遗存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等纪念设施,有弹痕累累的清真古寺等众多的战争遗迹。现在,每年都举办一系列的活动纪念这场民族战争。
关键词: 台儿庄 大战遗址 纪念城市

内容

台儿庄是山东省的南大门,徐州的东北门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1938年,震惊世界的台儿庄大战使台儿庄一夜之间名扬四海。台儿庄成为中华民族的扬威不屈之地,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兵燹之后,美丽富饶的台儿庄古城变成一片废墟。但是经此一役,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战争遗存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等纪念设施,有弹痕累累的清真古寺等众多的战争遗迹。现在,每年都举办一系列的活动纪念这场民族战争。
  第一节台儿庄大战前的古城台儿庄坐落在平原沃野,秦汉时期,这里已经形成村落,西汉时先后地属分封国楚国武原县和彭城郡武原县,东汉时属于彭城国武原县,明代归兖州府峄县辖制。由于人烟辐辏,至迟在明代中期便设为集市,称为“台庄集”。至明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经过此地,台儿庄遂发展为水旱码头和商业重镇,人口剧增。正如方志所载:“台庄为峄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台儿庄古城范围,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0.5~1公里。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这里建有火车站,中兴公司运输煤炭铁路专线由此通过,并西与津浦铁路相接,南与陇海铁路相连。由于地处大运河水陆码头,交通十分便利。津浦线台枣(庄)支线、台潍(坊)公路在此形成交叉,大运河绕城南而过。民国时期,由于枣庄煤炭源源不断外运,这个鲁南小镇因铁路、公路以及水路交通的便利更为繁华。台儿庄大战前,这里是苏鲁边界重要的商业集镇,有居民3000多户、约20000人,庄外有一圈保存完好的砖木围墙,高约5米,设有6个城门。
  ―、台儿庄城的兴建洳运河开通以来,台儿庄成为南北商贾往来、官民交流的必经之地。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提,孕育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和鲁南民俗文化,成为明清十大商帮汇集之地,燕京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融合之地,宗教文化和谐共生之地,八大建筑集中之地。
  正是源于大运河的哺育,促成了台儿庄古城的兴起。台儿庄运河通航第二年(1605),过往漕船已达到7700余艘,通过漕粮400万石。四方商人开始趋利于此,周边部分农民也纷纷迁居于此,加上码头的搬运工、纤夫、水手、官员、驻军和游客,使台儿庄的人口由原来的几千人一下猛增到2万多人。到“康乾盛世”时已增至5万多人,成为“徐兖间一都会”。
  为了维护商埠秩序和安全,清顺治四年(1647),兖东道蒋鸣玉上奏朝廷议建台儿庄城。1648年,台儿庄城竣工。主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城墙一丈二尺,护城河宽三丈、深六尺,首尾与运河相接。
  咸丰七年(1857),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台儿庄开始由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南北宽1.25公里,周长7.5公里。时建城门6座,现在只有大北门恢复原貌,大南门仅存一段城墙。城内修铺了月河街、丁字街、顺河街等12条街道和2公里的车大路,用以连接各处城门。
  闸官署等军政机构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06余里之河务,兼管地方治安并且稽查走私活动。清顺治四年(1647),峄县县丞雷铨奉令率民筑城,峄县管河县丞署由峄县县城迁移至台儿庄小南门里100米处,占地1亩。其后又相继增设了守备署、总兵行署、参将署等军务机构。康熙年间,县丞署设于城内东南隅,丞署兼管韩庄、万年庄、顿庄、台儿庄地方政务。参将署在台儿庄大街,总兵行署在参将署右,守备署在参将署左。闸官署设在运河南岸兴隆桥村,清末废止。二、运河开通后的台儿庄及其文化景观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号称天下第一庄”。据1917年对台儿庄的社会经济的一项调查,其有一段对台儿庄的描述:台儿庄位于山东省南端附近,在与江苏省交界的中兴煤矿公司运煤铁道的东南终点和大运河的左岸。距西北方的峄县约六十华里,与西南方的江苏省徐州相距一百三十华里。西北方峄县一带远远可见小山脉连绵不断,南方的江苏和山东两省交界处也有一些起伏的小山。而东北及东南方地势颇为开阔,大运河从西北向东南缓缓而流,展现出万里雄大的气势。由此可想见昔日百帆归来的盛况。向西北去往峄县的途中有一些低洼地,偶然会被水淹,却并不常有。土地肥沃,特别是东南部土质尤好,故而农耕繁盛。这里多少会给人一点南中国的感觉。
  水系码头是台儿庄经济文化繁荣的基础和标志。作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码头对台儿庄的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鲁南、苏北大多物资在此集散,商号、店铺为了便于从水上装运货物,在月河北岸修筑了一些石阶码头,俗称“水门”。在月河沿岸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运河码头共有13个,依次为典当后码头、四十万码头、高家码头、阎家码头、彭家码头、郁家码头、双巷码头、王公桥码头、骆家码头、谢家码头、霍家码头、王家码头。
  此外,民国时期还建有中兴公司专用码头。中兴公司于1902年,在台儿庄西1.5公里运河北岸设立分场并建立了专用码头。1912年,台枣铁路通车后,增设炼焦场、码头储煤场、卸煤场等周转基地,占地3〇〇亩,年吞吐量达80万吨。1935年,台赵铁路通车后,铁路运送取代了传统的水运,码头的吞吐量下降,1935年该码头结束了历史使命直至废弃。
  运河的贯通使台儿庄的经济空前的繁荣,在小小的台儿庄城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业街区,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车大路、鸡市巷、王公桥巷、银沟巷、箭道街、繁荣街、狗尾巴巷、一步巷等,每条街区都分布着众多的店铺,如丁字街上有“东诚永”、“义丰恒”、“三益祥”、“中和堂”、“德和祥”等6〇余家当铺、钱庄、药店的店铺。台儿庄内城成为最为繁华的区域,据民国时期相关史料记载:内城位于台儿庄停车场东南十二町的地方,连接停车场与内城的道路靠着运河,可通马车。市街从西北沿运河伸到东南,本来外围并无城墙,当地居民认为本地并非为县城治下,于是将所有的小围子沿着运河围起来使之略呈长方形,南部特别坚固,也稍高,在其中数处设置了小门,以方便民船货物的上岸。街道与运河并行,东西大街以外秩序比较混乱,可能因商家大多正在往停车场附近转移的缘故,房子道路都好像不欲加以修缮,散在于各处的仓库也大多空置。东西大街约有一间半房子宽,虽然铺了石头却不加修整,而且因为湿气太重,不够干净。各种商店的主要商品大致是集中在此地的商品,运输业者的栈房多建于运河岸边的垛间,且多采用不成器的材木建成,透风撒气。店面也颇为寂寥,只能由此略微想见昔日的盛况。
  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运河贯通的台儿庄成为“商贾辐辏,田庐圜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台儿庄从事商业的人数大增,“约台之民,商贾过半”,台儿庄“以区区一隅,中具五民”,形成了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城墙高4米,护城河宽10米、深2米的约4万平方公里的古城。到了康熙年间,台儿庄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6万,流动人口10多万,一派昌盛繁荣景象。
  建筑不仅是人类栖身定居的场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台儿庄是“大运河的咽喉”、“商贾辐辏”之地,这里建筑风格多样,民居及一些商铺的建筑风格保持南北方融合的特点,既没有北方四合院那样的矜持,也没有江南庭院这般的轻柔,而是同时体现了北方建筑风格的沉稳和江南建筑风格的灵巧。具有 “七分雄,三分秀”的特点,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晶。
  第二节大战遗址台儿庄大战遗址由当时大战最为激烈的几处战斗场所组成,包括清真古寺、中正门、火车站、新关帝庙、运河浮桥、泰山庙、中和堂、弹孔墙等。这些遗迹构成了了解台儿庄大战实战场景的真实完整体系,记录着日军的暴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铭刻着参战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古寺清真古寺是台儿庄战役后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处遗址。由于这里建筑物高大坚固,离中正门最近,又是向城内纵深挺进的必经之路,因此这里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是战斗最惨烈的地点之一。
  清真古寺俗称“北大寺”,原是由郁家花园改建而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乾隆七年(1742)由阿訇李中和主持兴建。清真古寺占地面积约38亩,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内有大殿25间、过厅5间、水房5间,及配房、耳房、门楼等。清末改建成南门楼。1937年,马振堂集资进行了整修。
  台儿庄战役中清真寺是中国军队与日军争夺的重点,当时为第二集团军三十一师一八六团团部的指挥所,是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曾一度为人城日军的指挥据点。为夺回清真古寺,经过了7天7夜的15次进退的拉锯战,守城官兵付出了巨大牺牲,终将寺内日军全部歼灭。西小讲堂在大战时是指挥所办公室,南外墙上弹痕累累,其弹痕特别密集的近1平方米的砖墙,1988年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起走,陈列在博物馆内,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寺中原有4棵古柏,有两棵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幸存的两棵中,西边一棵因烧损过半,干枯龟裂,已于近年枯死。树躯上弹孔累累,弹头历历可见。
  日军溃逃时,放火烧毁寺内楼堂,收复后的古寺,残垣断壁,几成废墟。1942年,马振堂再次集资重修清真古寺,并增建了28米高的四层楼的望月楼。清真寺是台儿庄大战的主要遗迹,也是台儿庄大战的实物见证。曾亲身参战的覃异之、孙连仲之女孙惠淑、池峰城之子池浩,先后前来瞻仰。覃异之先生还即兴赋诗一首:“垂老来游旧战场,弹痕布满寺门墙。当年炮火纷飞地,今日新楼鱼米乡。”二、中正门中正门是台儿庄城池6个城门之一,位于台儿庄老城东北角,清真古寺东北侧约百余米处,中正门城堡上方有巍峨的箭垛。1938年3月24日,日军飞机、大炮、坦克对其进行狂轰滥炸,守门官兵一八六团在团长王震的带领下,以牺牲300多人的代价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并用日军的尸体堵住城墙的缺口。随后几日,日军又多次进攻北门,均被我军击溃。27日,日军2000多人在飞机、大炮和8辆坦克的配合下对中正门轮番进攻,当时守城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曰军冲进城内,中正门陷人敌手。4月6日,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指挥官兵全面围剿城内日军,一举歼灭人侵北门之敌。中正门作为敌我正面攻守的要塞隘口,损毁最为惨重,成了一片焦土。4月15日,许多中外记者、诗人、作家都来到这里瞻仰。中正门经过台儿庄大战后残破不全,于1945年被拆除,1985年重建。
  三、新关帝庙新关帝庙位于顺河街东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由晋商集资修建。因台儿庄城内原有关帝庙,故名“新关帝庙”,又称“山西会馆”。该庙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35平方米,初建有春秋楼、关公殿、匾棚、东西配房。春秋楼为5间大殿,楼上悬挂关公巨幅画像。关公殿为3间,有关公及关平、周仓塑像。新关帝庙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举办庙会,吸引四方商贾、八方香客,十分热闹。
  台儿庄大战期间,城防司令王冠五的一八六团团部设于庙内,指挥巷战。在战斗最为惨烈的时刻,我守军伤亡达80%,日军一度占领台儿庄四分之三的领土,我军仅据东南一隅。在这种情况下,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即将师指挥部迁至新关帝庙。指挥全城官兵收复台儿庄并取得大捷。在新关帝庙内,抗日将士们组织了57人的敢死队,由王范堂率领,在关公像前宣誓:“不成功便成仁,决不生还见我长官。”敢死队们头戴钢盔,身背长枪,手提大刀,身上挂满手榴弹,分路插人敌人侧背,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敢死队员受伤倒下了,便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经过1个多小时的肉搏拼杀,夺回了城西北角阵地。此后,池峰城又组织残余士兵、宣传队员、担架队员、炊事员一齐出击,一夜收复台儿庄四分之三,为反攻击溃日军打下了基础。因新关帝庙是我军重点坚守地段,其部分建筑得以保存,现存关公殿和3块乾隆年间的石碑见证了台儿庄大战的激烈,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火车站1912年,中兴煤炭公司在台儿庄建有南北2个火车站,现遗址为北站。当时北站建有哥特式大楼1座,上下40余间房屋,通讯设备齐全,客货运输繁忙。台儿庄大战期间,车站是运送士兵和给养的要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师长池峰城特意派一八二团配备防御炮车守卫车站。激战期间,车站成为日军攻击的重要目标,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日军连续几天派出重兵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强攻,在站台楼房被炸塌的危急情况下,团长韩世俊仍率部死守,英勇抗击。二营营长颜省吾在腹部中弹、肠子流出的情况下,一手捂肠,坚持指挥战斗,以100多名战士的生命代价,终于保住了这个车站。
  战时池峰城曾带领武汉文化界慰问团郁达夫等人登上火车站站房楼观战,被日军发现,连射几炮,幸亏池将军反应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蒋介石曾亲临火车站观察战事,李宗仁在站牌下留影,这都成战后台儿庄火车站为台儿庄大捷的永恒纪念,永载史册。
  战后台枣支线及火车站遭到严重破坏,于1945年拆除。1995年复建,现为李宗仁史料馆,内设史料、文物、图片、影视等展厅,向世人再现当时的珍贵史料以及李宗仁生平和回归大陆时珍贵的史料镜头。李宗仁的遗孀胡友松女士受聘为名誉馆长。在台儿庄火车站旧址,铺设有50米长的铁轨,陈列着一台20世纪20年代的老火车头。
  五、运河浮桥运河浮桥位于台儿庄古城南部,是当年大战时中国军队利用运河码头上的台阶,以木船和木板南北铺设而成的,主要是为运河南岸进城增援部队急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8年4月3日,日军重炮猛轰围墙,2000余人冲进庄内,在战斗最为惨烈的时刻,池峰城毅然下令炸毁了唯一的运河浮桥,背水一战。运河浮桥的炸毁,断绝了退路,更加激发了抗战将士们的斗志。士兵们抱着必死的信念与日军展开战斗,午夜时分,官兵手持大刀,杀人敌阵,一夜收复被侵夺的阵地。
  六、泰山庙泰山庙又名“泰山行宫”,亦名“泰山奶奶庙”,位于小北门内侧,箭道街东侧,现回民小学位置。创建于明正德年间,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修,占地约2000平方米,瓦房55间,建筑面积826平方米。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四月十八为庙会,方圆百里内外僧侣、香客、商贾纷至沓来,四方民众扶老携幼,簇拥台城,多达十万之众,热闹非凡。
  台儿庄大战中泰山庙为敌我争夺的重点,曾一度被日军盘踞。坚守台儿庄北门的一八六团一营在王震团长和姜常泰营长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并在城北门外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一营是新兵,入伍才半年,几乎全部牺牲在台儿庄北门。当晚,日军突破小北门,躲进小北门附近的泰山庙。为了夺回日军盘踞的重要据点,裴克先连长率领八连冲人泰山庙,与敌展开了肉搏战,八连10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王震团长亲率将士围攻泰山庙之敌,终将其消灭。双方死伤之惨重,亦为罕见,庙舍多被摧毁。1950年改建小学校,其西墙碑上弹痕清晰可见,记载着当年激战状况。
  七、中和堂和弹孔墙中和堂药店位于丁字街南首路东,建于1908年,是滕县中和堂药找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的分店。台儿庄大战时,中和堂是新关帝庙的屏障,敌我双方为争夺这座建筑,付出了惨重代价。3月27日,日军攻入城内,抗日将士们曾与日军在丁字街发生巷战。中和堂门前的丁字街上尸体遍布,血流成河,战争场面极为惨烈。药店墙上还能看到弹孔等战争留下的痕迹。
  弹孔墙在丁字街袁家后巷李敬善老人家中阁楼的墙上,有两处弹孔密集的墙面,面积为10多平方米,比清真寺弹孔砖墙面还要密集数倍。
  台儿庄大战,遗留下来了53处战争遗迹,十分珍贵。这些战争遗迹,不仅数量多,而且保存完整,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节亚洲首座二战纪念城市台儿庄是中国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第一场胜利的所在地,也是亚洲唯一的二战纪念城市,每年人们都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緬怀为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先贤们。
  一、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为緬怀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纪念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在台儿庄城区兴建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永远纪念大战的抗曰英雄。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占地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台儿庄古运河畔,与大战时的火车站隔河相望。整个纪念馆融展览馆、档案馆、书画馆、影视馆、全景画馆为一体,气势雄伟,庄严肃穆,陈列着台儿庄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实物600余件,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及家属、著名书画家和知名人士的书画作品1000余件。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馆前38级台阶意为战争于1938年爆发,24根银色立柱表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顶天立地,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台儿庄大战纪念碑的碑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撰写,中国书法协会秘书长权希军书写,碑名由张爱萍将军题写。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展览馆共分3个展室。第一展室主要介绍“大战前的态势”和“光辉的序幕战”。第二展室介绍“辉煌的台儿庄歼灭战”,收录了大量当时的战斗照片、战斗报道以及我殉国官兵的遗物。展厅内中还播放当时荷兰和美国的战地记者拍摄的两部纪录片。第三展室介绍的是“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和“日军暴行”以及“台儿庄大捷的巨大影响”。展示内容包括当时报纸对台儿庄大捷的报道,国共双方军政要员对台儿庄大捷发表的电文题词,庆祝台儿庄大捷以及鲁南人民支援抗战的照片。
  书画馆珍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部分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及其亲属、著名书画家和有关知名人士的书画作品。展览馆内还陈列着台儿庄大战时中日双方的文字史料、照片、实物600余件。其中有李宗仁在指挥台儿庄大战时用过的文房四宝、收音机、公文包和抗战胜利后李宗仁先生的银质像章以及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使用过的床、办公桌、梳妆台等实物。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全面展示了台儿庄大战的历史,展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御辱、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是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
  二、李宗仁史料馆李宗仁史料馆由程思远题写馆名,李宗仁先生的遗孀胡友松女士受聘为名誉馆长。史料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4个展室和1个影视厅组成,全面介绍了李宗仁的一生。陈列李宗仁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200余幅,文史资料1000余份,遗物和珍贵文物60余件,珍贵录像带1盘。第一展室介绍了李宗仁的故乡家世,以及两次北伐战争的史实。第二展室主要是李宗仁与台儿庄大捷及其后从政的经历组成。第三展室展示了李宗仁回归大陆的情况。第四展室是晚年生活的资料。影视厅保存了李宗仁回国时的实况录像等纪实片,再现了李宗仁“青春戎马、晚节黄花”的传奇经历。所展实物均由李宗仁的遗孀胡友松女士捐赠,属海内外首次展出的精品。胡友松曾长住馆内,2008年去世。
  李宗仁史料馆是台儿庄大战遗址参观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开馆以来,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来此参观游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进民族自信心的教育基地,是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团结全国人民的一部具体教材。
  三、大战遗址公园台儿庄大战遗址区的53处遗迹是全世界唯一大面积保存二战遗址的区域。这些战争遗迹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为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战争中的民族精神,枣庄市政府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完好保存弹孔墙等战争遗址。同时,建立台儿庄大战日记纪念馆,搜集中日参战将士在大战期间写的日记,表现我军将士为了民族生死存亡而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侵略战争带给中日两国人民的灾难。
  台儿庄大战中,为国捐躯的3万烈士是中华民族之骄傲,值得两岸同胞永远緬怀。台儿庄抗日英雄纪念碑与和平广场,是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大战遗址公园以断垣残壁的形式,展示了台儿庄大战的实地实景,让观者身临其境,直观形象地了解台儿庄大战的历史景况。
  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大战也是国共精诚合作的结晶。这场战役的胜利震惊中外,在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具有扭转形势的地位。经此一战,中国抗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声援,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这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2008年,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于台儿庄大捷70周年之际,同时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借助台儿庄大战的影响优势,以重建台儿庄古城为契机,以国共合作、台儿庄大捷的光辉历史为纽带,在台儿庄搭建海峡两岸交流平台。把台儿庄建成台湾同胞的精神家园,弘扬台儿庄大战英勇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挥其在新时期统一爱国战线的重要凝聚作用。
  2009年,经国台办批准,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台儿庄成立,这座昔日缔结国共精诚合作结晶之地,再为海峡两岸交流书写新的篇章。台儿庄大战不仅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转折点,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标志性建筑——“复兴楼”于2010年5月4日举行了奠基仪式。“复兴楼”由海峡两岸知名专家联袂设计,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刘育东和大陆著名古建筑设计专家时匡联袂设计,体现了海峡两岸的合作与交流。规划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有7层,总高度为45米,“45”代表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主体高度为38米,“38米”代表发生在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复兴楼奠基,并题词:“古贤名教富北辛,厚土奇峰泽鲁南。”在复兴楼附近,正在建设的中华海峡两岸交流暨国共合作纪念馆,用来展示两岸交流的历程和国共合作的成果,介绍台儿庄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国内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历史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保存历史记忆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民族。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历史记忆的教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完整的历史记忆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台儿庄大战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台儿庄大战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不怕牺牲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升华。这些精神都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目前,台儿庄大战遗址旅游区是中国100个著名的红色旅游区之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台儿庄大战遗址为中心建立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是国家确定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台儿庄作为亚洲首座二战纪念城市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