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文学中的石榴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中的石榴文化
分类号: I207.7
页数: 8
页码: 479-486
摘要: 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结合当地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再将石榴的造型特点、生物特性、口味、来历等揉合其中,创作出了很多情节跌宕、扣人心弦的石榴传说和生动形象、清新活泼的石榴谜语、歇后语等石榴民间俗语,及朗朗上口、诙谐有趣的石榴歌谣。它们成了石榴文化中的精彩组成部分。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石榴文化

内容

对石榴的熟悉,促使人们无意识地将其纳人到创作的视野。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结合当地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再将石榴的造型特点、生物特性、口味、来历等揉合其中,创作出了很多情节跌宕、扣人心弦的石榴传说和生动形象、清新活泼的石榴谜语、歇后语等石榴民间俗语,及朗朗上口、诙谐有趣的石榴歌谣。它们成了石榴文化中的精彩组成部分。
  ―、石榴与民间传说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石榴的传说,这些传说借助石榴的生物特征反映人们的是非观和爱憎情感。
  石榴最典型的生物特征就是枝干弯曲盘旋,不成材料,聪明的人们将其想象成爱情受到伤害的结果。在《石郎和榴花》的故事中,石郎和榴花原本是恩爱夫妻,但后来石郎富了,变心了,觉得榴花老了,碍眼了,就故意捉来许多小虫虫,让它们铺天盖地地爬,吓唬榴花;而且明明知道榴花见了木匠就害怕,他找来四五个木匠,整天在家拉大锯、抡斧子,吓得榴花不敢露面;还时不时找茬子打榴花。榴花实在过不下去,有一天换上一身新衣裳,洗了脸,对石郎说:“石郎,你我夫妻不能白头到老了,因为你昧了良心,我也变成丑模样,这是钱财拆散了咱俩。”说完拿起剪刀就往脖子上刺,石郎上前去救,已经来不及了。榴花死后,她的坟头长出一棵石榴树,榴花为了不再受木匠的伤害,故意把自己的树干长得弯弯曲曲,又短又细,不能成材。结出的果子代表榴花那颗纯美的心;厚厚的石榴皮是榴花对爱情忠贞的深情厚谊;红盈盈、水灵灵的石榴籽,是榴花的血水、泪水变成的;紧贴着石榴籽长的那层黄皮,则是榴花和石郎之间的隔膜;石榴上长的几个尖尖的锯齿,记下了石郎对榴花的伤害。民间还传说,榴花和石郎的爱情生活,有甜蜜也有辛酸,所以,石榴的味道有甜也有酸。
  石榴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果实硕大,沉甸甸的既像金元宝,又像石头。相传很久以前,在石榴园的山上,住着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二人结伴放牛,结伴割草。有一天在割草的路上,他们看见一棵即将被太阳晒死的石榴树苗,二人顿生怜爱之心,将其栽好,并经常浇水、施肥,随着石榴树的长大,二人也渐生爱慕之心。但是,女孩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势利、糊涂的老妈妈,一心想将女儿嫁给富人家。可是,这个女孩其志不移,患了相思病,老妈妈看了非常心疼,于是想了个法子骗女儿,说只要男孩能拿出两个大元宝,就同意二人婚事。女孩听了,喜出望外。但是,二人商量了一阵,仍无计可施。这时,女孩拿出早已备好的绳索,对男孩说:“不能在一起,还不如死在一起,免得为难。”说着,就往石榴树上搭绳,可是,每次搭上,绳子都会自动掉下,两人想死都死不成,抱头痛哭。突然,石榴树说话了 : “你们两个莫着急,我自有办法搭救你们。” 两人听了石榴树开口说话,连忙磕头拜谢。这时,突然从树上落下四个大石榴,一落地便变成四个大元宝。两人拿着元宝,兴高采烈地回去了。其中两个给了女孩的老妈妈,另两个置办了家具,从此二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为了不忘石榴树的恩情,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没忘记照料石榴树。至今,峄城男女热恋时,总喜欢在石榴树下定终身,而且结婚时,都要在院中植一棵石榴树。
  后娘现象是百姓生活中一种寻常但又特殊的现象,此类故事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这类故事多旨在揭露后娘的狠毒。在这类故事中,人们很好地发挥了石榴大如拳、硬如石的特点,将其演绎成备受虐待的子女报复后娘的工具。《小蒿子报仇》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可怜的小蒿子从小失去母亲,受尽了后娘的百般凌虐,最终被后娘害死。冤死的小蒿子想方设法为自己报仇,先变成布谷鸟,后变成青蛙,再变成秋蝉,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将自己的灵魂附在院中的石榴果中,用石榴果露出的通红通红的石榴籽引诱狠心的后娘,就在后娘摘石榴时,从树上落下将其砸死。
  二、石榴与民间俗语聪明智慧的枣庄人根据石榴的生物特性如花果颜色、形状,结合相关故事传说创造了很多关于石榴的谜语和歇后语。这些谜语、歇后语或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或揭示了某种人生的真倚,或启发了人们的智力。
  (一)石梢健语石榴谜语多根据果实形状、味道、花朵颜色、时令及民间故事传说形成。
  1.根据果实形状形成的有:金格橱,银格橱,格格橱里放珍珠。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儿子多,个个黑脸膛。从小一身绿,长大一身红,掰开肚皮看,一朵花儿黄灿灿。黄瓷瓶,口儿小,打破瓷瓶口,挖出红珠宝。千姊妹,万姊妹,同床睡,各盖被。胖娃娃,最爱笑,笑红身子笑破嘴,笑得大嘴合不上,露出满嘴红玛瑙。一屋藏千家,贤愚各自夸,一朝开门去,各自寻亲家。谁说石家穷,家里真不穷,推开金板壁,珠宝嵌屏风。黄葛布,包珍珠,珍珠里头有骨头。格子里,格子外,格子里面种红菜。又能吃,又能带,又能送人又能卖。青枝绿叶开红花,我家园里也有它,张开黄嘴露红牙,生出许多小娃娃。从小到老抓鬏扎,一番秋风红脸颊,团圆和睦同长寿,开口一笑露了牙。满脑点子。石榴成熟(打一成语——皮开肉绽)。花石榴(打一成语——有名无实)。
  2.形状和味道兼而有之的有:黄瓷瓶,口儿小,瓶里装着红珠宝,只能吃,不能带,又酸又甜味道好。黄皮包着红珍珠,颗颗珍珠有骨头,不能穿来不能戴,甜滋滋来酸滋滋。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
  4.根据民间故事传说形成的有:院里一棵麻,五月开红花,八月果子熟,嫦娥爱吃它。有一个人想休妻子,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写了一封休书,然后出了一个对联:十五月下写休书。让妻子不许用语言和文字对出下联,若对不上来,就被抛弃。结果妻子端了一盘水果,有石榴、青赛、荸荠、梨。合起来就是下联:十六清早逼妻离。
  (二)石梅歇后语石榴歇后语多根据花朵的颜色和果实的形状形成。
  1.关于花朵颜色的歇后语有:春天的石榴花---心红。
  五月的石權花---越开越红火。
  石榴开花--老来红。
  2.关于果实形状的歇后语有:歪嘴吃石榴——尽出歪点。
  八月的石摘---满脑袋的点子。
  熟透了的石榴——合不拢嘴/咧开了嘴。
  开口石榴——乐果。
  石榴树上挂醋瓶-—又酸又涩。
  三、石榴与民间歌谣生活环境恶劣的枣庄人在繁琐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中,为了增加劳动乐趣,为了宣泄生活烦恼,为了教儿童学语,创作了很多跟石榴有关的民间歌谣,如劳动歌、苦情歌、传说歌、情歌、儿歌等。
  劳动歌,指以劳动生活为内容,并在劳动过程中所唱的歌谣。与石榴有关的这类歌谣多以妇女刺绣生活为主,妇女边刺绣边哼唱这些歌谣,既可以消磨单调枯燥的劳动时间,又可以缓解劳动时的无聊和疲乏,增加劳动的乐趣。如《绣石榴》:五月里来那个石榴花儿红呀,石榴那个树下机杼声呀,织锦那个织上大石榴呀,生出百子叫人心里疼来那个咿呀嗨!再如《十二条手巾》:六条手巾织得牢,织上石榴共樱桃。
  樱桃摘了上街卖,落得石榴枝上摇。
  还有一首《石榴树》,这首歌谣听来十分有趣,却充满了叛逆,透过这首歌谣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旧社会妇女为女红所累,身心受到了严重束缚,因此对苦闷的刺绣生活感到极端厌烦:石榴树,剪子铰,闺女来学巧。
  又怕骂,又怕打,跳了黄河死了吧。
  捞上来水如鸡,哭了一声我的妻,什么大活累得你?刷锅洗碗有老王,看家打狗有咱娘,针线筐来捻线坨,堂屋当门是你的活。
  苦情歌,指反映劳动人民艰苦生活的歌谣。其中有许多是受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得再嫁的年轻寡妇为了宣泄心中郁闷和苦恼而唱的歌谣。这种歌谣悲凉落寞,读来让人“怆然而涕下”。最典型的莫过于《小寡妇上坟》,歌谣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的凄苦之情,与那火红炽热本代表希望的鲜艳榴花形成鲜明对照:五吧月里哟来,又到五月五呀,石榴开花过上端午呀哎嗨哟。
  一大清早把头梳呀,江米粽子过端午呀哎嗨哟。
  婆母劝俺呀,吃也个吃粽子,咬一口咽不下去,皱皱眉头往外吐。
  小妹吃得甜,嫂嫂吃得苦呀哎嗨哟。
  身子哪就一转又向房屋呀,两眼不住泪扑簌。
  小妹妹爱花也,嫂嫂爱丈夫呀哎嗨哟。
  传说歌,指根据民间故事传说创作的歌谣,或者在歌谣中融汇部分故事或用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二个月》:五月里来石榴花儿开,山伯门前逢英台。
  英台有意露真情,山伯哥哥窍不开。
  再如《唱古人十二个月》:五月里石榴红,潘安赶考进京城。
  路过白云看姑母,得会妙常女花容。
  情歌,是歌唱男女情爱的歌谣,也是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的最好媒介。如《石榴树》,它在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意:石榴树,挂招牌,妹妹做梦哥哥来。
  哥哥要喝龙须面,拿了金盆去洗手,拿了银盆去和面,拿了刀来一根线,下到锅里滴溜转。
  金碗盛,银碗端,端到门外哥哥餐。
  儿歌,即童谣,是在儿童中间传唱,适应儿童身心特点的歌谣。这类歌谣或为了儿童游戏娱乐,或为了儿童学语,或为了启发儿童智力。当地流传着如下一些童谣,听来俏皮活泼:石榴石榴肚皮大,最爱听人说笑话。人家不说他就闹,人家一说他就笑。笑啊笑,笑啊笑,笑得肚皮放了炮。
  石榴妈妈孩子多,孩子一多没法住。一个一个挤得紧,小小屋子都挤破。
  石榴籽儿,石榴皮儿,俺去姥家瞧小姨儿,俺爹叫俺带句话,气得小姨红脸皮,又瞪眼,又伸腿,伸手还拧俺小嘴儿。
  石榴花,头对头,爹爹给我一头牛,姐姐给我一匹绸,哥哥给我白纸扇,嫂嫂给我小丫头。骑着牛,穿着绸,白纸扇面遮日头,后面跟着小丫头。
  大红枕头石榴花,买个烧饼接妈妈。妈妈嫌少,放着接嫂嫂;嫂嫂点灯,碰着先生;先生教书,碰着珠珠;珠珠切菜,一刀切手背。喔吁喂!石榴花开叶儿青,做双花鞋望母亲,母亲担我十个月,哪个月里不担心。石榴裂裂,里面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花娘,花娘出来磕头;里面坐个孙猴,孙猴出来打灯笼。
  挑得挑,落得落,一直落到西南坡。西南坡栽眉豆,开黄花,结石榴。开得黄花俺戴了,结得石榴俺卖了。
  石榴花开朵朵红,蝴蝶写信给蜜蜂。蜘蛛织网挡了路,水淹阳桥路不通。
  第四节文人创作中的石榴文化峄城石榴园,规模庞大,景色绮丽,自然成了当地乡贤游览吟咏的对象。他们借助于生花妙笔,为我们创作了许多描述石榴园美景的作品。
  贾梦龙,明代峄县人,退隐后,经常呼朋引伴至当时已渐成佳境的青檀寺一带,透过其《题青檀寺》®,可见石榴园的旖旎景色:霜叶寒云动夕春,偶从僧刹寄行踪。
  鸣书白石诗留碣,宛转碧溪泉绕松。
  暂放吟眸看野马,还舒老手试屠龙。
  明年载酒寻芳迹,满径榴花春又红。
  作者在携友游览、宴饮大醉后,虽睡眼蒙胧,但心情爽畅,如此美景更加激发起诗人浪漫的情怀,诗人竟情不自禁地发出“紫萸黄菊红榴树,间插冬青,间插冬青,好个乾坤一草亭” ®的溢美之词。有时竟也联想到历史上的缥渺云烟,发出“万绿亭前花柳下,最宜歌舞石榴裙” ®的感慨。
  石屋山泉是如今冠世榴园中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因山麓有泉而得名,又因这位名传后世的诗人而闻名。这里原本是贾梦龙退隐还乡后筑屋谈诗会友的地方。据说,贾梦龙经常携友宴饮于此,席间便吟诗赋文作乐,题材皆取自周边景物,触景生情,率性而发。早年在石屋山西石壁上就刻有贾梦龙描述这周边景色的一首诗,其中当然不乏对石榴园景色的描摹:云边茅屋水边楼,古道西来杜若洲。
  桃榴樱花三月酒,同乡风雨一鱼瓯。
  彩毫编写苍岩壁,青草遥嘶白玉驺。
  山色泉声无限乐,人间此地即丹丘。
  与贾梦龙同时代的另一位乡贤,且亦“以诗、古文辞名®”的潘愚(字颜泉,明代峄县人,曾乡举仕至鄘州,今陕西富县)辞官归乡后也沉溺于听泉看云,兴寄清远,他曾以浅近之语作诗描写石榴园的风景,以抒发深厚之情,难状之境:重阳游已无余兴,今日登临游更欢。
  两度辞归明月径,几番啸彻碧云峦。
  菊萸竞发秋光灿,雕鹩高横眼界宽。
  春暖榴园风景别,莫忘载酒此盘桓。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