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界最大的石榴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世界最大的石榴园
分类号: S66
页数: 5
页码: 466-470
摘要: 峄城万亩石榴园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据传,系2000多年前由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汉元帝丞相匡衡从上林苑带得榴种发展而来。它北靠曲阜,南通徐州,西邻豫皖,东望大海,处于名山抱犊圍、大泽微山湖、战地台儿庄、古城兰陵的怀抱之中。在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境内的向阳山坡上,蜿蜒曲折数十里。石榴园风景独特,就像一颗璀燦的明珠镶嵌在鲁南大地上,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变幻着自身的色彩。
关键词: 果园 石榴园

内容

峄城万亩石榴园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据传,系2000多年前由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汉元帝丞相匡衡从上林苑带得榴种发展而来。它北靠曲阜,南通徐州,西邻豫皖,东望大海,处于名山抱犊圍、大泽微山湖、战地台儿庄、古城兰陵的怀抱之中。在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境内的向阳山坡上,蜿蜒曲折数十里。石榴园风景独特,就像一颗璀燦的明珠镶嵌在鲁南大地上,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变幻着自身的色彩。
  ―、石榴园的来历与传说
  峄城万亩石榴园形成年代极久远,规模颇庞大,知名度甚高。如今,全国东西长30里,南北宽1~2里,占地10万余亩,榴树几十万棵,在峄城南部山区随山势连绵曲折,气势浩荡壮观。
  据传,匡衡将榴种带回家乡,首先于峄城建立了品种园,即现在的古园。如今古园的规模也很壮观,占地1万多亩,三四百年树龄的古榴树40万棵。近年来,由于人们在全区宜林山地大力营造石榴园林,以古园为基点,向东、西扩大,使石榴种植面积连片,达到近万亩,品种增加到幻个,在全国将近20个石榴产区的100万亩面积中占了1/10,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榴园林。甚至在石榴原产地伊朗,也未发现规模如此庞大的石榴园林。
  关于石榴园的规模,民间有很多传说。一说与张玉树有关。相传,张玉树做峄县县官时,为官清廉,伸张正义,深得百姓爱戴。后来,朝廷要调他去别处做官,百姓知道后,千方百计地阻挠,第一次在县衙门口将其堵住,第二次偷去他的朝靴,第三次割断轿腿子,但由于张玉树在峄县呆得时间太长,如再抗旨不回,后果将不堪设想。峄县百姓知道后,不再阻挠,但非让张知县留下嘱托不可。张玉树感于百姓一片盛情,送给他们三条忠告,其中一条便是“要想子孙富,多栽石榴树”。峄县百姓牢牢记住了这条建议,在房前屋后、地边田埂、沟旁山坡、甚至山中石缝、都栽上石榴树,于是有了今天的万亩石榴园。另一说与刘墉(刘罗锅)有关。据说,当年石榴园渐渐有了雏形之后,一群坏和尚对其垂涎三尺,将其霸占,而且这群坏和尚与皇帝有着亲戚关系。
  恰好刘墉微服私访到此,当他得知石榴园的百姓苦于坏和尚的盘剥,生活苦不堪言的时候,想出了一个办法为民锄恶。首先,他乔装打扮混人其中,将其罪状一一记录,回足向皇帝禀报,皇帝听了说:“都是出家人,罢了罢了。”刘墉一听,灵机一动,带着三千兵马来到石榴园,趁夜将这群坏和尚捉拿。之后,又找来农夫,备好铁齿耙和三头黄牛,就地将这群恶贯满盈的坏人耙掉。接着又返回京城,向皇帝禀报说:“按照圣上旨意,将这些出家人耙了,耙了。”皇帝听了,哑口无言。石榴园得以保全。
  石榴园的庞大规模曾引来皇帝驻跸◦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枣庄的时候,也曾慕名而来。当时,他刚走到一棵石植树旁,就看到一个山村少女坐在树下绣花,便向其索要石榴,少女心不在焉地顺手摘下一个。乾隆皇帝吃完后,顿觉通体清爽,心里特别高兴,便指这棵石榴树为石榴王,同时亮明身份,欲带少女同行。但少女说,清人人关的时候有言在先,“汉不选(妃子),旗不点(状元)”,说完,便消失于丛林之中。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不贪富贵、不当皇妃的少女,便在原地立了榴花仙女的塑像。至今,她仍手捧石榴,向过往游人微笑。民间也留下了 “乾隆下江南,路过石榴园。食过榴王籽,饮过恩赐泉”的歌谣。
  二、峄城石榴栽培历史石榴能够在峄城扎根繁衍,主要得益于它是象征多子多孙、生命繁衍的吉祥嘉木。本来在域外石榴就是生育女神的象征,如希腊神话中主管人间婚姻和子孙繁衍的天后赫拉,左手握着一只丰满多籽的石榴;波斯神话中专司人类丰穰多产的雅娜希塔女神,手里托着一个盛有石榴的钵。引进中国之后,这种象征就潜移默化地变成了多子多孙的象征。《北齐书》记载过这样一个事情:“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女为妃,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荐二石榴于帝前。问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帝大喜,诏收‘卿还将来,,仍赐收美锦二匹。”魏收曾居官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地区,且对中原地区的风俗习惯了解甚多,据此可以推知石榴“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在中原一带早已蔚然成风。从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穿庄历来隶属这一区域,所以存在并且风行这种观念也实属自然。加之,这个时期的中原正处于战乱纷争、兵祸四起的状态,枣庄正处于南北争锋地带,自然深受其害。百姓生活困苦,敝衣枵腹,流离失所,骨肉分离,处于绝境的他们这时更寄希望于石榴树的福佑,都把石榴树看做是吉祥的嘉木,家家必种。这更在客观上促进了这一时期石榴树在峄城的普及。到了和平时期,这种习惯依然保留,只不过把庭中植榴当成家庭富有、生活美好的象征。这样,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到了唐宋,峄城石榴种植愈加兴盛。
  明清时期,峄城石榴种植达到了鼎盛,且连片成林。这就吸引了许多风雅的文人前来游赏,如当时有名的乡贤贾三近父子、潘愚等经常结伴而至,并留有诗作流传至今。另据民间传说,明天启年间,峄县还曾将石榴作为当地特产进贡过朝廷。清光绪《峄县志》也曾记载“谷山等地……其阳多榴,味甘,久藏不腐,贾数千里,居人世擅其利。” ®这些都可以成为明清时期峄城石榴兴盛的佐证。
  峄城石榴在漫长的栽培过程中,随着规模的扩大,经验不断积累,品种也逐渐丰富,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40多个品种,如大马牙甜、谢花甜、三白石榴、软仁石榴、大青皮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重瓣红花石榴等。这些品种大致可分为食用和观赏两类,大马牙甜石榴、谢花甜石榴、三白石榴、软仁石榴是名驰遐迩的食用品种。诸多观赏品种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品种,叫“番花榴”,这一品种曾见载于古籍,“出山东,花大于饼子(榴),移之别省,终不若在彼大而华丽,盖地气异也”®。据有关专家推断,这个番花榴就是石榴园中的牡丹花石榴,因为牡丹花石榴花形超大,直径长达8厘米以上,且二者极具相似之处。
  在众多石榴品种中,部分品种的来历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故事,如“大红袍”。据说,峄县石榴园的石榴在明代作为贡品供奉给朝廷时,皇帝每次都会分赐给爱卿大臣。有一次,海瑞将御赐的石榴带回府中送给老母品尝时,恰逢老母因消化不良卧榻良久,吃了海瑞带回来的峄县石榴,顿觉神清气爽,食欲大增,而且从此再未出现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峄县百姓得知此事后,感于海瑞为官清正,颇感欣慰,又念及他为官时常身着大红袍,而且枣庄人格外青睐预示红火、大红大紫的红色,遂将海瑞母亲吃过的石榴定名为“大红袍”。如今,大红袍依然是石榴园众多品种中难得的佳品。酸石榴,作为石榴园中一个特殊品种,则有一个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心酸传说。据说,石榴园中曾住过一对夫妻,丈夫叫石柱,妻子叫秀花,二人以管理石榴树为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一年,朝廷又派人下来征收上贡的峄县石榴。可是这年年头不好,他们的园子只结了几个石榴蛋子。面对钦差大臣的盘剥,妻子秀花一头撞在一棵石榴树粧上,一命呜呼。石柱肝肠寸断,在好心的乡人的帮助下,他将妻子掩埋,不几天,在给妻子上坟的时候,忽然听见妻子的声音:“石柱石柱,快摘石榴,献给皇上,给我报仇。”石柱一愣,回到自家园子中,见到石榴树上挂满了个大色艳的上等石榴。石柱非常高兴,将它们摘下,钦差大臣将其上贡给朝廷。这年中秋节,皇帝跟大臣们一起赏月尝榴,见到大如海碗、容采鲜丽的峄县石榴,龙颜大悦,忙将一个掰开。谁知,石榴籽刚到嘴里,皇帝就浑身发抖,嘴歪眼斜,连眼泪都流下来了,原来这看着鲜艳夺目的石榴,却非常酸涩!皇帝顿时大怒,当即下旨将这个钦差大臣惩办。石柱终于给妻子报了仇,但是,他家石榴园中的石榴从此就都变成酸的了。酸石榴也流传了下来。
  悠久的栽培历史,得天独厚的风土,造就了峄城石榴许多独到之处树龄古老,三四百年的石榴古树到处可见;早期丰产,果枝当年扦插即可开花结果;产量极高,单株最高产量可达200余公斤;果实硕大,一般果重400~600克,目前发现的最大单果重达1550克,属全国之最。民间曾有一首歌谣《小孩吹牛》,专门戏谑峄城石榴果大足以教训爱吹牛的孩子:“有位小哥爱吹牛,一天不吹就发愁。他说桃花九月开,冬天河边看杨柳。他说母猪能耕地,公鸡能在水里游。他说自己运气好,倒霉从不落他头。哈哈,树上落下一个大石榴,正好砸了他的头。”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峄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