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冠世榴园与石榴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95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冠世榴园与石榴文化
分类号: S665.4
页数: 21
页码: 466-486
摘要: 冠世榴园历经2000年的沧桑巍然屹立至今,并且规模不断壮大,完全是由于石榴的食用、药用等实用价值,及其多子多福的吉祥含义和奇崛的生命力象征。石榴能够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繁衍,启发了枣庄人强烈的求生欲望,对石榴的食用和药用贴合了枣庄人求实务效的生活态度,石榴的“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则表达了枣庄人对团结和睦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冠世榴园”还是枣庄文化的缩影,它是枣庄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求善向美的价值取向的反映。
关键词: 冠世榴园 石榴文化

内容

石榴本是域外之物,自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从安息国(今伊朗)带回石榴种之后,中国才出现石榴。石榴虽是域外之物,但很快在中国扎根繁衍。经过几百年的培育改良,中国成了石榴大国。现在,南自北纬20°、北至北纬40°、东自东经121°、西至东经76°的广阔区域内都有连片石榴分布。其中,荦荦大者当属枣庄峄城的万亩石榴园。峄城万亩石榴园占地10余万亩,品种40多个,因历史久、面积大、株数多、品色全、果质优而闻名海内外,并由此获得“天下第一榴园”的美誉,俗称“冠世榴园”。
  冠世榴园历经2000年的沧桑巍然屹立至今,并且规模不断壮大,完全是由于石榴的食用、药用等实用价值,及其多子多福的吉祥含义和奇崛的生命力象征。石榴能够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繁衍,启发了枣庄人强烈的求生欲望,对石榴的食用和药用贴合了枣庄人求实务效的生活态度,石榴的“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则表达了枣庄人对团结和睦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冠世榴园”还是枣庄文化的缩影,它是枣庄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求善向美的价值取向的反映。
  第一节世界最大的石榴园峄城万亩石榴园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据传,系2000多年前由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汉元帝丞相匡衡从上林苑带得榴种发展而来。它北靠曲阜,南通徐州,西邻豫皖,东望大海,处于名山抱犊圍、大泽微山湖、战地台儿庄、古城兰陵的怀抱之中。在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境内的向阳山坡上,蜿蜒曲折数十里。石榴园风景独特,就像一颗璀燦的明珠镶嵌在鲁南大地上,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变幻着自身的色彩。
  ―、石榴园的来历与传说峄城万亩石榴园形成年代极久远,规模颇庞大,知名度甚高。如今,全国东西长30里,南北宽1~2里,占地10万余亩,榴树几十万棵,在峄城南部山区随山势连绵曲折,气势浩荡壮观。
  据传,匡衡将榴种带回家乡,首先于峄城建立了品种园,即现在的古园。如今古园的规模也很壮观,占地1万多亩,三四百年树龄的古榴树40万棵。近年来,由于人们在全区宜林山地大力营造石榴园林,以古园为基点,向东、西扩大,使石榴种植面积连片,达到近万亩,品种增加到幻个,在全国将近20个石榴产区的100万亩面积中占了1/10,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榴园林。甚至在石榴原产地伊朗,也未发现规模如此庞大的石榴园林。
  关于石榴园的规模,民间有很多传说。一说与张玉树有关。相传,张玉树做峄县县官时,为官清廉,伸张正义,深得百姓爱戴。后来,朝廷要调他去别处做官,百姓知道后,千方百计地阻挠,第一次在县衙门口将其堵住,第二次偷去他的朝靴,第三次割断轿腿子,但由于张玉树在峄县呆得时间太长,如再抗旨不回,后果将不堪设想。峄县百姓知道后,不再阻挠,但非让张知县留下嘱托不可。张玉树感于百姓一片盛情,送给他们三条忠告,其中一条便是“要想子孙富,多栽石榴树”。峄县百姓牢牢记住了这条建议,在房前屋后、地边田埂、沟旁山坡、甚至山中石缝、都栽上石榴树,于是有了今天的万亩石榴园。另一说与刘墉(刘罗锅)有关。据说,当年石榴园渐渐有了雏形之后,一群坏和尚对其垂涎三尺,将其霸占,而且这群坏和尚与皇帝有着亲戚关系。
  恰好刘墉微服私访到此,当他得知石榴园的百姓苦于坏和尚的盘剥,生活苦不堪言的时候,想出了一个办法为民锄恶。首先,他乔装打扮混人其中,将其罪状一一记录,回足向皇帝禀报,皇帝听了说:“都是出家人,罢了罢了。”刘墉一听,灵机一动,带着三千兵马来到石榴园,趁夜将这群坏和尚捉拿。之后,又找来农夫,备好铁齿耙和三头黄牛,就地将这群榴花仙女雕塑恶贯满盈的坏人耙掉。接着又返回京城,向皇帝禀报说:“按照圣上旨意,将这些出家人耙了,耙了。”皇帝听了,哑口无言。石榴园得以保全。
  石榴园的庞大规模曾引来皇帝驻跸◦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枣庄的时候,也曾慕名而来。当时,他刚走到一棵石植树旁,就看到一个山村少女坐在树下绣花,便向其索要石榴,少女心不在焉地顺手摘下一个。乾隆皇帝吃完后,顿觉通体清爽,心里特别高兴,便指这棵石榴树为石榴王,同时亮明身份,欲带少女同行。但少女说,清人人关的时候有言在先,“汉不选(妃子),旗不点(状元)”,说完,便消失于丛林之中。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不贪富贵、不当皇妃的少女,便在原地立了榴花仙女的塑像。至今,她仍手捧石榴,向过往游人微笑。民间也留下了 “乾隆下江南,路过石榴园。食过榴王籽,饮过恩赐泉”的歌谣。
  二、峄城石榴栽培历史石榴能够在峄城扎根繁衍,主要得益于它是象征多子多孙、生命繁衍的吉祥嘉木。本来在域外石榴就是生育女神的象征,如希腊神话中主管人间婚姻和子孙繁衍的天后赫拉,左手握着一只丰满多籽的石榴;波斯神话中专司人类丰穰多产的雅娜希塔女神,手里托着一个盛有石榴的钵。引进中国之后,这种象征就潜移默化地变成了多子多孙的象征。《北齐书》记载过这样一个事情:“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女为妃,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荐二石榴于帝前。问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帝大喜,诏收‘卿还将来,,仍赐收美锦二匹。”魏收曾居官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地区,且对中原地区的风俗习惯了解甚多,据此可以推知石榴“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在中原一带早已蔚然成风。从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穿庄历来隶属这一区域,所以存在并且风行这种观念也实属自然。加之,这个时期的中原正处于战乱纷争、兵祸四起的状态,枣庄正处于南北争锋地带,自然深受其害。百姓生活困苦,敝衣枵腹,流离失所,骨肉分离,处于绝境的他们这时更寄希望于石榴树的福佑,都把石榴树看做是吉祥的嘉木,家家必种。这更在客观上促进了这一时期石榴树在峄城的普及。到了和平时期,这种习惯依然保留,只不过把庭中植榴当成家庭富有、生活美好的象征。这样,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到了唐宋,峄城石榴种植愈加兴盛。明清时期,峄城石榴种植达到了鼎盛,且连片成林。这就吸引了许多风雅的文人前来游赏,如当时有名的乡贤贾三近父子、潘愚等经常结伴而至,并留有诗作流传至今。另据民间传说,明天启年间,峄县还曾将石榴作为当地特产进贡过朝廷。清光绪《峄县志》也曾记载“谷山等地……其阳多榴,味甘,久藏不腐,贾数千里,居人世擅其利。” ®这些都可以成为明清时期峄城石榴兴盛的佐证。
  峄城石榴在漫长的栽培过程中,随着规模的扩大,经验不断积累,品种也逐渐丰富,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40多个品种,如大马牙甜、谢花甜、三白石榴、软仁石榴、大青皮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重瓣红花石榴等。这些品种大致可分为食用和观赏两类,大马牙甜石榴、谢花甜石榴、三白石榴、软仁石榴是名驰遐迩的食用品种。诸多观赏品种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品种,叫“番花榴”,这一品种曾见载于古籍,“出山东,花大于饼子(榴),移之别省,终不若在彼大而华丽,盖地气异也”。据有关专家推断,这个番花榴就是石榴园中的牡丹花石榴,因为牡丹花石榴花形超大,直径长达8厘米以上,且二者极具相似之处。
  在众多石榴品种中,部分品种的来历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故事,如“大红袍”。据说,峄县石榴园的石榴在明代作为贡品供奉给朝廷时,皇帝每次都会分赐给爱卿大臣。有一次,海瑞将御赐的石榴带回府中送给老母品尝时,恰逢老母因消化不良卧榻良久,吃了海瑞带回来的峄县石榴,顿觉神清气爽,食欲大增,而且从此再未出现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峄县百姓得知此事后,感于海瑞为官清正,颇感欣慰,又念及他为官时常身着大红袍,而且枣庄人格外青睐预示红火、大红大紫的红色,遂将海瑞母亲吃过的石榴定名为“大红袍”。如今,大红袍依然是石榴园众多品种中难得的佳品。酸石榴,作为石榴园中一个特殊品种,则有一个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心酸传说。据说,石榴园中曾住过一对夫妻,丈夫叫石柱,妻子叫秀花,二人以管理石榴树为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一年,朝廷又派人下来征收上贡的峄县石榴。可是这年年头不好,他们的园子只结了几个石榴蛋子。面对钦差大臣的盘剥,妻子秀花一头撞在一棵石榴树粧上,一命呜呼。石柱肝肠寸断,在好心的乡人的帮助下,他将妻子掩埋,不几天,在给妻子上坟的时候,忽然听见妻子的声音:“石柱石柱,快摘石榴,献给皇上,给我报仇。”石柱一愣,回到自家园子中,见到石榴树上挂满了个大色艳的上等石榴。石柱非常高兴,将它们摘下,钦差大臣将其上贡给朝廷。这年中秋节,皇帝跟大臣们一起赏月尝榴,见到大如海碗、容采鲜丽的峄县石榴,龙颜大悦,忙将一个掰开。谁知,石榴籽刚到嘴里,皇帝就浑身发抖,嘴歪眼斜,连眼泪都流下来了,原来这看着鲜艳夺目的石榴,却非常酸涩!皇帝顿时大怒,当即下旨将这个钦差大臣惩办。石柱终于给妻子报了仇,但是,他家石榴园中的石榴从此就都变成酸的了。酸石榴也流传了下来。
  悠久的栽培历史,得天独厚的风土,造就了峄城石榴许多独到之处树龄古老,三四百年的石榴古树到处可见;早期丰产,果枝当年扦插即可开花结果;产量极高,单株最高产量可达200余公斤;果实硕大,一般果重400~600克,目前发现的最大单果重达1550克,属全国之最。民间曾有一首歌谣《小孩吹牛》,专门戏谑峄城石榴果大足以教训爱吹牛的孩子:“有位小哥爱吹牛,一天不吹就发愁。他说桃花九月开,冬天河边看杨柳。他说母猪能耕地,公鸡能在水里游。他说自己运气好,倒霉从不落他头。哈哈,树上落下一个大石榴,正好砸了他的头。”第二节民间习俗中的石榴文化石榴兼具实用和象征两种功能。前者满足于百姓日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习俗,后者潜移默化于百姓思维,塑造了根深蒂固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当这种心理和观念通过行为表现时,某些民俗仪式发轫,如人生仪礼的仪式和节日仪式;当这种心理和观念呈现为艺术性实物用品时,某些民间工艺派生,如民间剪纸和刺绣。不论是百姓日用,还是民俗仪式,或者民间工艺,它们又都深深地烙上了地方的印记。
  一、石榴与民间生活
  石榴的实用价值,使它在民间生活如饮食、居住、印染、医药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石榴与民间饮食峄城石榴口感极好,汁多味美。民间俗语“峄县的石榴,杨山的梨”就是对这一特点的形容。而且,在明清时期,峄城石榴就已经名闻遐迩,《峄县志》曾记载:峄县石榴“味甘,久藏不腐” 。
  当地女子怀孕有吃酸石榴的习俗。酸石榴酸中带甜,甜中有酸,吃了可以开胃提神,增强食欲。女子怀孕“嫌饭”期间,呕吐不止,食欲不振,吃酸石榴便可以开胃提神。民间小调《十月怀胎》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小奴怀胎呀,怀胎九月九,嘴里无味呀,一心想吃个酸石榴。”石榴叶子是当地乡民的传统茶叶。每逢春季剪枝,都会修理下很多当年长出的不结果的新梢,或在根系着生的孽苗,细心的妇女便将上边的榴芽或嫩叶摘下,然后放在锅里用文火炒熟,收集起来供全年饮用。麦收季节,田间收割或场间脱打时,喝一壶用榴叶泡制的茶水可解暑提神,恢复体力。碰到客人来访,也可以用来招待客人,不失热情。尤其是生活在运河畔的百姓,水用白矾澄清后,仍有异味,如加人少许榴叶茶,味道立刻变得甘美爽口。另外,当地有端午节用水炸榴叶茶的习俗。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当地人一般会摘一些石榴叶子放在水里炸一炸,然后捞出晒干,收藏备用。大概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榴叶较春季要老,所以必须用水炸一炸。
  (二)石榴与民间居住枣庄人最喜欢在庭院中种石榴树。以前,枣庄曾流行过这样的说法:“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意思就是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等这几样是生活好一点的人家不可或缺的。因此,一般像样的人家都会栽上石榴树,正如《百花歌》中所唱:“西南路上出一家,俺家是家好人家。俺家栽了百样花:一盆菊、一盆梅,金花、银花、金山穗……石榴、牡丹共鲜茶。”其实,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老百姓将石榴树栽种在庭院里,方便之极;爱美丽的姑娘如果想染红指甲时,随手摘几朵石榴花和上明矾,立即就能将纤细白嫩的酥手扮靓;青壮年劳力如果想喝石榴茶时,举手可得,摘几片石榴叶子放在火上燎療,随摘随喝;抵抗力较差的孩子如果遇到腹泻,更是可以随手揪一个石榴煎水喝,药到病除。石榴还是女人们日常针黹刺绣的题材,头巾、围脖、鞋垫等日用品上常见石榴果、石榴花图案,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至今,还能经常在农家庭院中见到100年(三代)树龄以上的石榴树。关于庭院中种植石榴树,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一个老汉有3个女婿。有一次,老汉为了考考这3个女婿,就借用院中的石榴树出了一道题目:“什么独立独站,什么好吃好看,引得什么成群大片,什么来了冲散冲散。”结果,二女婿和三女婿都闹了笑话,只有大女婿抬头往院中一看,一眼瞥到了院子里独栽一棵石榴树,立即作诗曰:“院中的石榴树独立独站,结的石榴好吃好看。引来麻雀成群大片,老鹰来了冲散冲散!”老汉听了大喜,觉得大女婿反应快。从此,大女婿就格外博得老汉的欢心。
  关于石榴树的栽法,枣庄一带流行着以下两种说法。一说,“前槐枣,后杏榆,东榴金,西柿银”。“前槐枣”,“槐”音同“怀”,“枣”音同“早”,屋前种槐树、枣树,可预示早日怀子,当地有种说法“早生儿子早得济,早生闺女走亲戚”;“后杏榆”,“杏”谐音“幸”或“剩”,屋后种杏树、榆树,意家中有剩余,而且“树”在枣庄发“福”音,种杏树和榆树又可预示幸福、幸运;“东榴金”,“榴”谐音“留”,意东边种榴树可以留住金子等财富;“西柿银”,西边种柿家中会有银子。另一说左空竹,右石枣”,即堂屋左边种竹,右边种石榴树、枣树。按枣庄习俗,左为上,右为下。天地在乡民心目中居第一位,所以敬天地的“神台”设堂屋左边。竹子在民间恰有通天地之神的功能,这样竹子就顺理成章地种在了左边。祈求早生贵子被视为仅次于敬天地的人间大事,所以石榴树和枣树就种在了堂屋的右边。
  老年人对庭植石榴树情有独钟。因为石榴树造型苍劲古朴,盘根错节,主干粗壮,枝条纤柔,远看老态龙钟,近看生机勃勃,象征着老年人健康长寿。另夕卜,石榴树一般有3~5个分枝,象征儿孙众多,所谓“一棵树分五股,少了这股有那股”,一语双关,既说石榴,也说人丁兴旺。而且石榴树具有超强的更新能力,古树一旦老化,或遇特大严寒,或遭受严重病虫害致使树干枯死,其根系照样存活,来年能在枯死的主干旁重新萌发新枝,新枝靠着母根提供的丰富营养,几年内便能长成大树,重新开花结果。这样,老一代倒下了,新一代接上来,在自我更新中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鲁南人是注重传宗接代的,人们希望像石榴树一样,自己倒下去,儿孙长起来。所以,老年人喜欢在院门和堂屋的两侧各植 —株。
  不能栽植石榴树的人家,就以石榴盆景代之。其灼若列宿的果实,晃若龙烛的花朵,奇崛盘曲的枝干,清新翠绿的树叶,足以让人赏心悦目。描写了很多当地民间生活习俗的长篇社会世情小说《金瓶梅》,在文中多次提到这种习俗,如第七回就提到染布匠杨宗保家的庭院就摆设榴树盆景:“里面仪门照墙,竹枪篱影壁,院内摆设榴树盆景。” (三)石榴与民间印染石榴皮含有单宁,利于着色,所以它是鞣革、印染不可缺少的原料。宋代周密的《志雅堂杂钞》曾记载,碾工描玉,用石榴皮汁着色不脱。古籍《广群芳谱》也曾记载:“凡使榴皮根叶,弗犯铁器,不计干湿,皆以水浆浸一夜,取出用之,水如墨汁。”靠着偌大一个石榴园,再加上勤俭节约的传统,枣庄用石榴皮染布曾风靡一时。当地曾有过这样的传统:夏天,最好是三伏天,把石榴皮放在水里浸泡沤制,再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得越热越好。再把白布放在水里浸湿,然后放在铁水(铁水是随便用一块铁泡制而成的,像锄头、镰刀头、铁锹头、钉子等都可以,放在沙盆、沙缸或猪食槽中)里揉揉,再放在石榴皮水里揉,揉遍之后,趁湿用池塘淤泥抹在布上,然后抖落抖落,晾干。晾干之后再重复上述步骤,白布就染成了青布。如果染的颜色不均匀,像老鼠皮一样花一块青一块,还可以重复浸染直到染好为止。微山湖、丰县、沛县等不产石榴的地方,百姓纷纷高价购买石榴皮染布。但是,石榴皮很贵,一斤皮就能换一尺白布。所以,山亭红山峪村曾发生过这样有趣的事情: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户田姓人家拥有一片10多亩的石榴园,石榴成熟后,发动全村人来吃石榴,最后石榴没吃了,把籽粒掏空,留下皮晒干出售。®现在,每到石榴成熟季节,仍可见到百姓在门口晾晒石榴皮,当然,现在不再用于染布,大多用于入药。用石榴皮染布的做法还被吸收到军队染军装用,新中国成立前驻扎在苍山县(枣庄东)大炉老区的一一五师八路军,他们的黄军装就是用石榴皮染成的。
  (四)石榴与民间医药石榴浑身是宝,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石榴果能生津化食、抗胃酸过多、软化血管、止泻、解毒、降温;石榴皮能治疗腹泻、痢疾,含有的碱性物质也能驱虫;石榴花则能止血,用石榴花泡水洗眼,还能明目。石榴的另一个名字“三尸酒”便因石榴药性得名,因据《本草纲目》记载,三尸虫这种寄生虫吃了石榴果,便能被石榴果的药性所制服。
  枣庄曾经流传很多用石榴治病的偏方验方,有的至今仍在沿用。比如治小儿风痫:用大石榴一个,割去顶,剜空瓤,放人5只全蝎,然后用黄泥封上,用火烤焦存性为宜,然后再研成细末,另加人一瓣酸石榴,放水一盏,煎汤调服,疗效甚佳。根治蛔虫:挖一根向东横生的酸石榴根,洗净用水煎,取汁半碗,五更天温服尽,至天明可泻下蛔虫一大团,永绝病根。止血:刀伤、枪伤,用榴花半斤、石灰一升,捣和阴干,少许敷于刀伤、枪伤处,立止。鼻衄:用酸石榴花二钱半、向日葵花一钱,晒干研成末,用水煎服。田间劳动,如遇七窍突然出血,可立即采用鲜石榴花或榴叶揉成团塞人。治白发:榴花阴干为末,加少量铁粉,用温开水冲服一年。治摔伤、跌伤:用石榴根老树皮与鸡蛋煮水,然后食鸡蛋。其中的止血、治鼻衄、治白发等疗方,在中国传统的医药典籍中皆有记载。
  石榴在民间医药中的应用,价值最大的是酸石榴,酸石榴可治腹泻,治冻疮。当地百姓至今仍保留着用酸石榴治腹泻的传统,通常做法是用酸石榴皮熬水,再加点红糖,或者把酸石榴仁的汁搦出来用开水冲服。除了治腹泻,酸石榴也可以用来治冻疮。据说,还可用酸石榴皮治春天皮肤皴裂。
  除了以上用途外,人们还物尽其用,将石榴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枣庄人盛食物(如煎饼、烧饼)用的“鳖盖子”或砸石头用的软而细长的棰把都必须用石榴枝条,因为石榴枝条柔韧,结实耐用。此外,上好的石榴木还可以做枕及案面。
  二、石榴与人生仪礼
  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寓意吉祥,所以,它与婚育等人生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石梅与婚嫁礼俗在婚嫁中,石榴的影子处处可见。首先,按照枣庄的传统,新娘出嫁的时候,要穿石榴大红袄,如民间歌谣所唱“上穿石榴大红祆,下配着八幅罗裙系腰巾儿”。这种大红祅就是老百姓自己染的大红色嫁衣,一般在女儿出嫁之前,家人都要忙碌着准备这些嫁妆。民间歌谣《小荠菜》所唱的“小荠菜,溜地青,娘在家里染大红。大红祆,绿裙子,打发大妮、二妮出门子”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
  陪送嫁妆中要有红色的石榴花,民间歌谣《十二陪送》唱到:“七月的姑娘要到家,为奴要那春夏秋冬的四季花。见样的花草奴都要呀,要牡丹和桂花,石榴花带荷花,芍药、芙蓉、海棠花哼啊依咳哟,凤蕊、凤仙、鸡冠花啦依咳哟……”或者“七月里姑娘要花草,春夏秋冬四季花。百样的花草女儿都要啊:白线花、牡丹花、石榴花、月季花……福寿双全富贵荣华了呢”。因为,按民间俗语“红花是皇帝,红花辟邪气”,婚嫁之时,带上一朵红艳的石榴花,不仅增添了几分喜庆,还预示了女儿嫁到夫家后,家境上升,日子红火。
  嫁妆中还要有一对绣着大红石榴的枕头或者绣有石榴的肚兜,出嫁的新娘衣袖里还要揣上一对大石榴,讲究的人家还要为出嫁的女儿打造一些石榴形状的首饰,如耳环、发簪等。撒帐的时候也离不开石榴。
  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是,婚嫁时要打造一铺“百子床”,即在木床上雕刻石榴,且一般是并蒂石榴。如《撒帐歌》唱道:“并蒂榴,进绣房,伸手打开红罗帐,一朵鲜花坐当央。”按当地传统,新婚夫妻还要在临近卧室的窗外连植两株石榴,称为“夫妻树”,又叫“合欢树”,取“玉种蓝田,永结连理”之吉祥寓意。
  (二)石榴与生育礼俗石榴既代表多子,又能与其他物品组成吉祥用语,所以它在生育礼俗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形成了-系列石榴祈子风俗、石榴贺子风俗、石榴佑子风俗。
  石榴祈子风俗。祈子贯穿于新婚生活的始终,石榴籽粒众多,象征子孙兴旺,所以用石榴祈子非常贴切。在婚礼仪式中,就有很多用石榴祈子的暗示,在新房案头放上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张贴或互赠“榴开百子”的年画,新人头枕石榴大红枕,新娘穿戴石榴红肚兜,于袖中怀揣大石榴等,都含有这种意思。在石榴祈子风俗中,最典型的就是送石榴灯的风俗,即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娘家人给刚出嫁的女儿送石榴灯。石榴灯,因其形似裂开的石楷而得名,而且上面要做上一个站立的小孩子,此俗意在祝愿出嫁的女儿早为夫家传宗接代。
  石楷贺子风俗。石榴意多子多福,且能与寿桃、佛手组合,预示福寿双全或多子多福多寿,寓意非常吉祥,所以也是庆贺生子仪式上的重要道具。在枣庄,庆贺生子的仪式最隆重的就是过满月和抓周。这两个仪式,亲朋好友都要到场庆贺,尤其是孩子的至亲,如姑姑、舅舅、姨姨、姥姥等,他们不但不能缺席,还要赠送重要的礼品,比如长命锁、童鞋童帽、被子等。其中就有一种绣有石榴、桃、佛手“三多”图案的童帽,这种帽子既寓意主家多子多福多寿,又预示小孩长大后福寿双全。石榴锁,最常见的是“三多”锁,寓意同“三多”童帽,有的再加绘上九支如意,在祝福主家或孩子多福多寿的同时,还要祝福他们事事如意。还有一种福寿锁,锁的一面是石榴,另一面是寿桃,意为福寿双全。有的还要镌刻 “连中三元”字样,寄托对孩子的期望。
  石榴佑子习俗。用石榴佑子的习俗来自于枣庄人根深蒂固的“留住”、“留下”的观念。因为在历史上枣庄是动乱区域,秦汉以来,大大小小的战争无一不波及鲁南,又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这里处于游击区,群众称之为“滑地”,没有一支军队或一个临时政权在此久驻。而且每“拉一次锯”,就有许多百姓丧生。所以乡民对留住政权、留住生命的愿望特别强烈,尤其是留住孩子。新中国成立前,鲁南地区新生儿死亡率较高,百姓特别希望刚生下来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能够留下来。石榴的“榴”谐音“留”,恰好迎合了乡民的这种心理,这就有了一种专门为新生儿做的护身符兜肚,以示对孩子的福佑,那就是“一个石榴九个桃,阎王小鬼抓不着”。兜肚正中央绣一个大石榴,周围绣九个桃子,取石榴的谐音“留”,桃子的谐音“逃”,意为“一个留住,九个逃脱”,当然这个逃脱不是逃跑的意思,而是逃脱鬼魅的魔爪,寓意非常吉祥。
  三、石榴与民间节日石榴的药性、时令性及象征性,使石榴与节日结缘,尤其是与端午节、中秋节。
  (一)石榴与端午节在端午节,扮演节日角色的是石榴花。石榴花可清热解毒,具有药性,又在农历五月开放(民间也因此将农历五月定名为榴月),因此它成了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驱邪道具。在民间,石榴花与菖蒲、艾草、蒜头、龙船花4种物品一起构成 “天中五瑞”。
  端午节这天,围绕着石榴花形成了很多习俗:“弃榴花”之俗。即目疾者用榴花拭目,然后弃之,让得之者代其受病。《广群芳谱》曾引用了《居家宜忌》对这一习俗的记录:“病目者,以红絹盛榴花,拭目弃之,谓代其病。”这种习俗除了药理外,还具有部分交感巫术的色彩。至今,枣庄地区仍有在端午节这天用石榴花泡水洗脸的习俗。
  悬挂或瓶插石榴花之俗。这个习俗滥觞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唐代,黄巢起义后,进攻承县(今枣庄)时,经过一个村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孩子。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其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起义军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后代,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她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深谙儒家伦理的黄巢大受感动,他又看到峄城到处都是石榴花,当即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祸。妇人照着黄巢所说,果然平安无事,并将这种做法告诉了乡人,乡人照做,皆幸免于难。从此,这种习俗保留了下来。据说,这也是当年黄巢未占领鲁南地区的原因。
  制“艾人”之俗。“艾人”,又叫“艾虎”,即将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用以辟邪驱恶。
  簪榴花之俗。当地有俗语“五月端午不戴花,死了变成癞蛤蟆”,出于这种观念,在端午节那几天里,人们(主要是女孩)纷纷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花环或其他佩饰,争相佩戴。这天,街头巷尾还有出售纸制石榴花的商贩。
  贴钟馗之俗。钟馗本来就是捉鬼能手,能够驱邪保平安,当地百姓认为端午节这天如果张贴一张耳朵旁别有石榴花的钟馗画像,便能辟邪平安。
  (二)石榴与中秋节
  枣庄人希望团圆,视团圆为人生头等乐事,所以对中秋节非常重视。只要成熟于这个季节,寓意又非常吉祥的果物,都会被拿来祭月。石榴恰好成熟于秋天,果实又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形同人齿的籽粒整齐紧密地排列在黄膜隔之、状如蜂巢的“房”中,宛如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同胞兄弟,这些都跟中秋节求团圆的氛围十分吻合,所以石榴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供品。这天,枣庄人必用石榴供月,正如许多民间歌谣所唱,“八月十五中秋节,西瓜月饼石榴梨,全家老少来圆月”。按照当地传统,中秋节祭月少不了以下几样供品:取意团圆的西瓜、取意多子的石榴、取意事事如意的柿子、取意长寿的花生(因花生又称“长生果”)、取意早立子的枣和栗子,还有自制的月饼(月饼也称“团圆饼”),总的意思就是希望事事如意、健康长寿,而且子孙团圆、和睦相处。枣庄一带还流行“榴开百子福,桃献千年寿”的说法,即中秋节这天要将石榴和寿桃摆在一起祭月,祈祥纳福。
  在枣庄,中秋节还有“供点儿”的习俗。这时石榴树也派上了用场。所谓“供点儿”,即是将家中养的盆栽石榴树、夹竹桃、仙人掌等树木和花丼一并搬出,分置供桌两侧,形成一个小圈,以此点缀环境,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四、石榴与民间工艺
  石榴的吉祥寓意能够表达和寄托人们的愿望,所以它能满足人们对民俗活动的需要。为了满足对民俗活动的需要,人们创作了很多与石榴有关的民间艺术品,如石榴剪纸和石榴刺绣。
  (一)石榴剪纸石榴剪纸多用在婚嫁和节日。在婚嫁中,围绕着多子多孙的主题,图案主要有两种:“榴开百子”和“福寿三多”。“榴开百子”多剪为一个或几个咧开嘴露出籽粒的石榴,寓意多子多孙。“福寿三多”则剪为石榴、桃、佛手,以“佛手”寓意多福,以“桃”寓意多寿,以“石榴”寓意多子孙,又简称“三多”或“三鲜”。而且,心灵手巧的剪纸艺人为了让这三种新鲜的果品更加形象,便发明了剪染结合的方法,让不同果品着上不同颜色,即使同一果品的不同部位也要染上不同颜色,以表现出分明的层次,整个工艺非常生动形象,也为幸福的婚姻增添了不少浪漫的色彩。除此之外,还有“金鸡石榴”、“水盆石榴”、“对鸟石榴”、“并蒂石榴”、“鸟鱼石榴”、“牡丹石榴”、“鼠捧石榴”等剪纸。
  除了多子多孙的主题外,还有“子孙封侯”,即在石榴果上剪上一只猴子,石榴喻子孙,猴取谐音“侯”,寓意子孙封侯。
  在节日当中,石榴剪纸主要应用于端午节和春节。端午节自然与驱灾避邪有关,常见的有“仙桃石榴”、“娃娃采石榴”、“蝴蝶牡丹石榴”,主要的是要将它们剪成葫芦形状,表示吸走人身上的病气和晦气,保佑多福多寿、人丁兴旺。
  春节在大门上贴的过门笺也经常做成石榴图样,寓意也是多子多福,为家人祈祥纳福。
  (二)石榴刺绣石榴是民间刺绣的常见题材,“六条手巾织得牢,织上石榴共樱桃。樱桃摘了上街卖,落得石榴枝上摇”,反映的就是石榴的刺绣生活。石榴在民间刺绣中的应用五花八门,从帽子花到枕顶花,从鞋垫到云肩,从荷包到腰包,从围脖到门帘,从兜肚到童帽,处处可见。甚至一些小件绣品也会直接做成石榴形状,如针扎。
  至于石榴绣品的图案,则视应用场合而定。石榴绣品的应用场合,除了曰常生活,多为婚嫁,个别是用于士子科考。最能体现石榴刺绣特色的便是婚嫁,女儿出嫁一般都要陪送一对大红石榴枕。石榴枕成双成对,典型的是其中一个绣上“凤穿石榴”的图案,另一个绣上“龙戏莲花”的图案,意为早生贵子;还有的绣上“福寿三多”图案,意同剪纸,多子多福多寿;还有的将石榴与莲花组合,绣在衣服上或枕头上,喻“连生贵子”。为了祝福参加科举的士子一举成功,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刺绣,即将石榴与莲花、鹭鸶组合,绣在行囊、荷包或者帽子上,取石榴“子”意,莲谐音“连”,鸾谐音“路”,连起来便表示“子一路连科”。在枣庄,还有将石榴与蝴蝶、牡丹组合起来的绣法,且蝴蝶要绣在石榴的正上方,取直冲而下之势,意为“多子多福,福从天降,落在子上”。
  在民间工艺中,除了石榴剪纸和石榴刺绣外,还有石榴年画。当地有一种非常常见的“榴开百子”毛方子年画,年画中两个胖娃娃作掰石榴状,因此也俗叫“胖娃娃”,专门在婚嫁时贴在炕头上或灯窝子上,寓意十分吉祥。
  第三节民间文学中的石榴文化对石榴的熟悉,促使人们无意识地将其纳人到创作的视野。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结合当地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再将石榴的造型特点、生物特性、口味、来历等揉合其中,创作出了很多情节跌宕、扣人心弦的石榴传说和生动形象、清新活泼的石榴谜语、歇后语等石榴民间俗语,及朗朗上口、诙谐有趣的石榴歌谣。它们成了石榴文化中的精彩组成部分。
  ―、石榴与民间传说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石榴的传说,这些传说借助石榴的生物特征反映人们的是非观和爱憎情感。
  石榴最典型的生物特征就是枝干弯曲盘旋,不成材料,聪明的人们将其想象成爱情受到伤害的结果。在《石郎和榴花》的故事中,石郎和榴花原本是恩爱夫妻,但后来石郎富了,变心了,觉得榴花老了,碍眼了,就故意捉来许多小虫虫,让它们铺天盖地地爬,吓唬榴花;而且明明知道榴花见了木匠就害怕,他找来四五个木匠,整天在家拉大锯、抡斧子,吓得榴花不敢露面;还时不时找茬子打榴花。榴花实在过不下去,有一天换上一身新衣裳,洗了脸,对石郎说:“石郎,你我夫妻不能白头到老了,因为你昧了良心,我也变成丑模样,这是钱财拆散了咱俩。”说完拿起剪刀就往脖子上刺,石郎上前去救,已经来不及了。榴花死后,她的坟头长出一棵石榴树,榴花为了不再受木匠的伤害,故意把自己的树干长得弯弯曲曲,又短又细,不能成材。结出的果子代表榴花那颗纯美的心;厚厚的石榴皮是榴花对爱情忠贞的深情厚谊;红盈盈、水灵灵的石榴籽,是榴花的血水、泪水变成的;紧贴着石榴籽长的那层黄皮,则是榴花和石郎之间的隔膜;石榴上长的几个尖尖的锯齿,记下了石郎对榴花的伤害。民间还传说,榴花和石郎的爱情生活,有甜蜜也有辛酸,所以,石榴的味道有甜也有酸。
  石榴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果实硕大,沉甸甸的既像金元宝,又像石头。相传很久以前,在石榴园的山上,住着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二人结伴放牛,结伴割草。有一天在割草的路上,他们看见一棵即将被太阳晒死的石榴树苗,二人顿生怜爱之心,将其栽好,并经常浇水、施肥,随着石榴树的长大,二人也渐生爱慕之心。但是,女孩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势利、糊涂的老妈妈,一心想将女儿嫁给富人家。可是,这个女孩其志不移,患了相思病,老妈妈看了非常心疼,于是想了个法子骗女儿,说只要男孩能拿出两个大元宝,就同意二人婚事。女孩听了,喜出望外。但是,二人商量了一阵,仍无计可施。这时,女孩拿出早已备好的绳索,对男孩说:“不能在一起,还不如死在一起,免得为难。”说着,就往石榴树上搭绳,可是,每次搭上,绳子都会自动掉下,两人想死都死不成,抱头痛哭。突然,石榴树说话了 : “你们两个莫着急,我自有办法搭救你们。” 两人听了石榴树开口说话,连忙磕头拜谢。这时,突然从树上落下四个大石榴,一落地便变成四个大元宝。两人拿着元宝,兴高采烈地回去了。其中两个给了女孩的老妈妈,另两个置办了家具,从此二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为了不忘石榴树的恩情,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没忘记照料石榴树。至今,峄城男女热恋时,总喜欢在石榴树下定终身,而且结婚时,都要在院中植一棵石榴树。
  后娘现象是百姓生活中一种寻常但又特殊的现象,此类故事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这类故事多旨在揭露后娘的狠毒。在这类故事中,人们很好地发挥了石榴大如拳、硬如石的特点,将其演绎成备受虐待的子女报复后娘的工具。《小蒿子报仇》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可怜的小蒿子从小失去母亲,受尽了后娘的百般凌虐,最终被后娘害死。冤死的小蒿子想方设法为自己报仇,先变成布谷鸟,后变成青蛙,再变成秋蝉,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将自己的灵魂附在院中的石榴果中,用石榴果露出的通红通红的石榴籽引诱狠心的后娘,就在后娘摘石榴时,从树上落下将其砸死。
  二、石榴与民间俗语聪明智慧的枣庄人根据石榴的生物特性如花果颜色、形状,结合相关故事传说创造了很多关于石榴的谜语和歇后语。这些谜语、歇后语或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或揭示了某种人生的真倚,或启发了人们的智力。
  (一)石梢健语石榴谜语多根据果实形状、味道、花朵颜色、时令及民间故事传说形成。
  1.根据果实形状形成的有:金格橱,银格橱,格格橱里放珍珠。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儿子多,个个黑脸膛。从小一身绿,长大一身红,掰开肚皮看,一朵花儿黄灿灿。黄瓷瓶,口儿小,打破瓷瓶口,挖出红珠宝。千姊妹,万姊妹,同床睡,各盖被。胖娃娃,最爱笑,笑红身子笑破嘴,笑得大嘴合不上,露出满嘴红玛瑙。一屋藏千家,贤愚各自夸,一朝开门去,各自寻亲家。谁说石家穷,家里真不穷,推开金板壁,珠宝嵌屏风。黄葛布,包珍珠,珍珠里头有骨头。格子里,格子外,格子里面种红菜。又能吃,又能带,又能送人又能卖。青枝绿叶开红花,我家园里也有它,张开黄嘴露红牙,生出许多小娃娃。从小到老抓鬏扎,一番秋风红脸颊,团圆和睦同长寿,开口一笑露了牙。满脑点子。石榴成熟(打一成语——皮开肉绽)。花石榴(打一成语——有名无实)。
  2.形状和味道兼而有之的有:黄瓷瓶,口儿小,瓶里装着红珠宝,只能吃,不能带,又酸又甜味道好。黄皮包着红珍珠,颗颗珍珠有骨头,不能穿来不能戴,甜滋滋来酸滋滋。户部一侍郎,恰似关云长。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
  4.根据民间故事传说形成的有:院里一棵麻,五月开红花,八月果子熟,嫦娥爱吃它。有一个人想休妻子,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写了一封休书,然后出了一个对联:十五月下写休书。让妻子不许用语言和文字对出下联,若对不上来,就被抛弃。结果妻子端了一盘水果,有石榴、青赛、荸荠、梨。合起来就是下联:十六清早逼妻离。
  (二)石梅歇后语石榴歇后语多根据花朵的颜色和果实的形状形成。
  1.关于花朵颜色的歇后语有:春天的石榴花---心红。
  五月的石權花---越开越红火。
  石榴开花--老来红。
  2.关于果实形状的歇后语有:歪嘴吃石榴——尽出歪点。
  八月的石摘---满脑袋的点子。
  熟透了的石榴——合不拢嘴/咧开了嘴。
  开口石榴——乐果。
  石榴树上挂醋瓶-—又酸又涩。
  三、石榴与民间歌谣生活环境恶劣的枣庄人在繁琐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中,为了增加劳动乐趣,为了宣泄生活烦恼,为了教儿童学语,创作了很多跟石榴有关的民间歌谣,如劳动歌、苦情歌、传说歌、情歌、儿歌等。
  劳动歌,指以劳动生活为内容,并在劳动过程中所唱的歌谣。与石榴有关的这类歌谣多以妇女刺绣生活为主,妇女边刺绣边哼唱这些歌谣,既可以消磨单调枯燥的劳动时间,又可以缓解劳动时的无聊和疲乏,增加劳动的乐趣。如 《绣石榴》:五月里来那个石榴花儿红呀,石榴那个树下机杼声呀,织锦那个织上大石榴呀,生出百子叫人心里疼来那个咿呀嗨!再如《十二条手巾》:六条手巾织得牢,织上石榴共樱桃。
  樱桃摘了上街卖,落得石榴枝上摇。
  还有一首《石榴树》,这首歌谣听来十分有趣,却充满了叛逆,透过这首歌谣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旧社会妇女为女红所累,身心受到了严重束缚,因此对苦闷的刺绣生活感到极端厌烦:石榴树,剪子铰,闺女来学巧。
  又怕骂,又怕打,跳了黄河死了吧。
  捞上来水如鸡,哭了一声我的妻,什么大活累得你?刷锅洗碗有老王,看家打狗有咱娘,针线筐来捻线坨,堂屋当门是你的活。
  苦情歌,指反映劳动人民艰苦生活的歌谣。其中有许多是受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得再嫁的年轻寡妇为了宣泄心中郁闷和苦恼而唱的歌谣。这种歌谣悲凉落寞,读来让人“怆然而涕下”。最典型的莫过于《小寡妇上坟》,歌谣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的凄苦之情,与那火红炽热本代表希望的鲜艳榴花形成鲜明对照:五吧月里哟来,又到五月五呀,石榴开花过上端午呀哎嗨哟。
  一大清早把头梳呀,江米粽子过端午呀哎嗨哟。
  婆母劝俺呀,吃也个吃粽子,咬一口咽不下去,皱皱眉头往外吐。
  小妹吃得甜,嫂嫂吃得苦呀哎嗨哟。
  身子哪就一转又向房屋呀,两眼不住泪扑簌。
  小妹妹爱花也,嫂嫂爱丈夫呀哎嗨哟。
  传说歌,指根据民间故事传说创作的歌谣,或者在歌谣中融汇部分故事或用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二个月》:五月里来石榴花儿开,山伯门前逢英台。
  英台有意露真情,山伯哥哥窍不开。
  再如《唱古人十二个月》:五月里石榴红,潘安赶考进京城。
  路过白云看姑母,得会妙常女花容。
  情歌,是歌唱男女情爱的歌谣,也是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的最好媒介。如《石榴树》,它在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意:石榴树,挂招牌,妹妹做梦哥哥来。
  哥哥要喝龙须面,拿了金盆去洗手,拿了银盆去和面,拿了刀来一根线,下到锅里滴溜转。
  金碗盛,银碗端,端到门外哥哥餐。
  儿歌,即童谣,是在儿童中间传唱,适应儿童身心特点的歌谣。这类歌谣或为了儿童游戏娱乐,或为了儿童学语,或为了启发儿童智力。当地流传着如下一些童谣,听来俏皮活泼:石榴石榴肚皮大,最爱听人说笑话。人家不说他就闹,人家一说他就笑。笑啊笑,笑啊笑,笑得肚皮放了炮。
  石榴妈妈孩子多,孩子一多没法住。一个一个挤得紧,小小屋子都挤破。
  石榴籽儿,石榴皮儿,俺去姥家瞧小姨儿,俺爹叫俺带句话,气得小姨红脸皮,又瞪眼,又伸腿,伸手还拧俺小嘴儿。
  石榴花,头对头,爹爹给我一头牛,姐姐给我一匹绸,哥哥给我白纸扇,嫂嫂给我小丫头。骑着牛,穿着绸,白纸扇面遮日头,后面跟着小丫头。
  大红枕头石榴花,买个烧饼接妈妈。妈妈嫌少,放着接嫂嫂;嫂嫂点灯,碰着先生;先生教书,碰着珠珠;珠珠切菜,一刀切手背。喔吁喂!石榴花开叶儿青,做双花鞋望母亲,母亲担我十个月,哪个月里不担心。石榴裂裂,里面坐个爹爹,爹爹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花娘,花娘出来磕头;里面坐个孙猴,孙猴出来打灯笼。
  挑得挑,落得落,一直落到西南坡。西南坡栽眉豆,开黄花,结石榴。开得黄花俺戴了,结得石榴俺卖了。
  石榴花开朵朵红,蝴蝶写信给蜜蜂。蜘蛛织网挡了路,水淹阳桥路不通。
  第四节文人创作中的石榴文化峄城石榴园,规模庞大,景色绮丽,自然成了当地乡贤游览吟咏的对象。他们借助于生花妙笔,为我们创作了许多描述石榴园美景的作品。
  贾梦龙,明代峄县人,退隐后,经常呼朋引伴至当时已渐成佳境的青檀寺一带,透过其《题青檀寺》®,可见石榴园的旖旎景色:霜叶寒云动夕春,偶从僧刹寄行踪。
  鸣书白石诗留碣,宛转碧溪泉绕松。
  暂放吟眸看野马,还舒老手试屠龙。
  明年载酒寻芳迹,满径榴花春又红。
  作者在携友游览、宴饮大醉后,虽睡眼蒙胧,但心情爽畅,如此美景更加激发起诗人浪漫的情怀,诗人竟情不自禁地发出“紫萸黄菊红榴树,间插冬青,间插冬青,好个乾坤一草亭”的溢美之词。有时竟也联想到历史上的缥渺云烟,发出“万绿亭前花柳下,最宜歌舞石榴裙” 的感慨。
  石屋山泉是如今冠世榴园中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因山麓有泉而得名,又因这位名传后世的诗人而闻名。这里原本是贾梦龙退隐还乡后筑屋谈诗会友的地方。据说,贾梦龙经常携友宴饮于此,席间便吟诗赋文作乐,题材皆取自周边景物,触景生情,率性而发。早年在石屋山西石壁上就刻有贾梦龙描述这周边景色的一首诗,其中当然不乏对石榴园景色的描摹:云边茅屋水边楼,古道西来杜若洲。
  桃榴樱花三月酒,同乡风雨一鱼瓯。
  彩毫编写苍岩壁,青草遥嘶白玉驺。
  山色泉声无限乐,人间此地即丹丘。
  与贾梦龙同时代的另一位乡贤,且亦“以诗、古文辞名®”的潘愚(字颜泉,明代峄县人,曾乡举仕至鄘州,今陕西富县)辞官归乡后也沉溺于听泉看云,兴寄清远,他曾以浅近之语作诗描写石榴园的风景,以抒发深厚之情,难状之境:重阳游已无余兴,今日登临游更欢。
  两度辞归明月径,几番啸彻碧云峦。
  菊萸竞发秋光灿,雕鹩高横眼界宽。
  春暖榴园风景别,莫忘载酒此盘桓。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