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柳琴戏的构成与艺术特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柳琴戏的构成与艺术特质
分类号: I236.52
页数: 6
页码: 451-456
摘要: 柳琴戏剧目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传统的“篇子”演变而来。二是艺人自创。三是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剧目,如柳子戏、五音戏、茂腔、花鼓、京剧等。四是移植改编其他曲艺的段子而成,如大鼓、评词、渔鼓、扬琴等。五是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传奇小说改编而成。
关键词: 柳琴戏 构成 艺术特质

内容

柳琴戏剧目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传统的“篇子”演变而来。
  二是艺人自创。
  三是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剧目,如柳子戏、五音戏、茂腔、花鼓、京剧等。
  四是移植改编其他曲艺的段子而成,如大鼓、评词、渔鼓、扬琴等。
  五是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传奇小说改编而成。
  传统剧目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生活小戏。这类戏剧主要以苏鲁豫皖交界处以及运河沿岸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运河沿岸劳动人民朴实、风趣、生动的H常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乡村生活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自然、真实、欢快、明朗、精恽,例如《喝面叶》《小姑贤》《拾棉花》《砸纺车》《打枣》《卖线子》《双拐》《走娘家》《野姑娘》(又名《拙大姐》)《七装》《赶会》《钓水鸡》等。《喝面叶》剧中写的是夫妻家务小事。“面叶”是苏北、鲁南一带运河两岸十分普遍的一种面食,把面和好,用擀面杖擀成一块薄薄的皮,然后用刀切成树叶大小的不规则的三角形或四角形,放在开水中煮熟即可。
  第二,爱情婚姻戏。这类题材的戏曲又可以分为现实生活的爱情婚姻戏和利用神话来表现的爱情婚姻戏,写男女青年反对封建礼教的阻挠,努力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大胆地追求爱情的幸福,要求婚姻自主的愿望。例如《打干棒》《小书房》《小井台》等。《打干棒》如同《天仙配》,写的是人神相爱的故事。张四姐的主动大胆也反映了运河两岸女子的泼辣、直爽。许多爱情戏用神话的外衣来包装,使得剧中的主人公免去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可以大胆、勇敢地追求爱情幸福,把女性被压抑的对爱情的渴望宣泄得淋漓尽致。
  第三,鞭挞戏。这类戏曲主要是对生活中的忘恩负义、寡廉鲜耻的假恶丑行为予以揭露、鞭挞的题材,如《琵琶词》《三踡寒桥》《休丁香》《皮秀英四告》 《罗鞋记》《大上寿》《吕蒙正赶灶》等。《琵琶词》又名《秦香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写陈世美杀妻灭子的忘恩负义之行。《三踡寒桥》描写党金龙做了官便数典忘宗、六亲不认,把千里迢迢乞讨而来的母亲三脚踢下寒桥。《休丁香》写薄情郎张万仓发家致富后,忘恩负义地休掉了善良勤劳的结发之妻郭丁香。总之,这类剧目既有对为富不仁、奸诈虚伪、利令智昏的揭露,也有对小人物卑鄙无耻行为的鞭挞。运河两岸的人们十分注重仁、义、礼、智、信,鄙夷忘恩负义的行为,因此,对那些不义之举进行鞭挞的剧目深受群众的欢迎。
  第四,公案戏,也称“清官戏”、“包公戏”。这类戏剧主要以包公材,反映了包公为民请命、除暴安良的清官形象。这类剧目在柳琴戏中所占比重较大,反映了清官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良好愿望。此类剧目主要有《大鳌山》《小鳌山》《断双钉》《仙花记》《鱼篮记》《秦香莲》《双开铡》《黑驴驮尸》《白马驮尸》等。《大鳌山》写汴梁富豪田半城携妻罗凤英到鳌山观灯,国舅曹无能贪恋罗凤英美色,将其掠回府中。又纵火焚烧田半城,幸得包公主持公道,将恶人明正国法。其他剧目也大多都是恶人触法,包公断案,但《小鳌山》一反常态,写包公错判,导致颜查散冤屈被绞死,这样的剧目为清官戏少见。
  第五,杨家将戏。这类戏目主要以杨家将抗敌保国为题材,反映了忠贞保国的主题,这类剧目有《拦马》(又名《闹酒馆》)《斩子》(又名《小五台》)《刺火棍》《盗发》《潼台会》《小雀山》《杨金花夺印》《杨排风挂帅》《穆桂英挂帅》《杨宗保挂帅》《破禅州》《破洪州》《西岐州》等。《拦马》写杨八姐北探辽国智勇双全的巾帼英雄形象。《刺火棍》又名《剔火棍》,写杨排风持剔火棍大败孟良,赢得出征资格,走马出阵擒获番将韩美容,走马换将换回被擒的焦赞和杨宗英。
  第六,薛家将戏。是《说唐》类故事,这类剧目有《东回龙》《西回龙》《三反》《五反》等。《东回龙》写薛仁贵被嫌贫爱富的岳父逐出家门以后,投军东征,得封平辽王,回乡探亲,路过渭水河,射杀比自己剑法高明的薛丁山,回家与妻子相见后方知误杀儿子,正在悲伤之时,忽然得知王禅偈帖,言丁山被救上山学艺,于是转悲为喜,一家欢聚。《西回龙》写薛平贵与王宝钏的坎坷婚姻,表现了相府千金王宝钏不畏权势、不恋富贵、忠于爱情的美好品德。
  薛家将戏、杨家将戏是唐宋忠臣良将演义故事在民间的戏曲传播,反映了运河两岸人民崇尚正义、反对强暴、报效国家、争取自由的精神。
  第七,其他。如《禅宇寺》《芈建游宫》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打枣》等反映了帝王在野时的逸闻轶事,《罗成卖丝》反映了瓦岗寨的绿林好汉,《刨药》反映了秦代知识分子的遁世思想等,都是以上范围所不能包括的。
  二、柳琴戏的唱腔设计柳琴戏的唱腔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漫长发展过程。柳琴戏是单声腔剧种,属高腔范畴。它的腔体是以基本腔为基础,以色彩腔、民歌小调调剂的板式结构0唱腔旋律有的是用五声音阶,有的是用七声音阶,在有的传统唱段中五声音阶、七声音阶交替使用。柳琴戏的男女唱腔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调。®基本腔是由上句腔和下句腔及后面的拉腔自由地组合而成,每个乐句都是相对独立的,乐句之间的衔接也是不固定的,即使是同一板式、同一段唱词,不同的演员就会有不同的唱法,甚至于同一个演员在不同的场合唱法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怡心调”。怡心者,随心也,只要底子厚、心情好,就可以使用增减字(音)的方法加以润色、调剂,根据剧中人的不同的情感需要,在“不离其宗”的情况下,千变万化,随心所欲,“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基本腔的板式有慢板、慢二行板、快二行板、吞板、紧板、炸板、散板等。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节奏慢,速度徐缓,有较强的旋律性,便于抒情,腔多字少,多用在抒发情感、陈述故事等情境,适于表现悲伤哀怨、忧愁思念、爱慕欣喜等情绪,速度一般在J=60左右,唱词可用10字、7字或长短句。女腔细腻婉转,花腔较多;男腔浑朴平实。慢二行板、快二行板只是速度的快慢不同,使用频率仅次于慢板,演唱时大多紧接在慢板后面,唱词多用7字,字多腔少,有时说中带唱或唱中带说,慢的速度在J=90以上,快的速度在J=120以上。二行板又名“流水板”,多用在感情激越、情绪紧张的场合之中,节奏平稳,曲调流畅,易于上口,既可抒情,也可叙事,适合于表现多种人物的不同情绪。慢二行板多用于陈述、诗赞、描绘、抒情等,快二行板多表现欢快、兴奋、激昂、愤怒等。吞板又曰“闪板”,在传统唱腔中出现和成型时间较晚,速度一般为J=60左右,节奏舒缓,一字一音,句式短促、规整,多由小切分音节组成,在每个词节前又都有十六分休止符出现,显得十分轻巧,字字珠玑,每个乐句都是闪板起唱,间奏为乐句末音的重复,这就是老艺人常说的“闪”、“夺”功夫,这种板式主要是为了大段唱腔感情和节奏变化的需要,用于述说、争辩等,这种唱腔需要唱功好、嘴皮子巧,有时是句句闪、小闪加大闪、不闪不唱、唱了就闪,故曰“闪是巧”。紧板又叫“飞板”、“快板”,在传统唱腔中速度最快,速度在J=220以上,在快二行板的基础上用减字(音)的办法,旋律平直,一字一音,一般无间奏过门,近于说白,连说带唱,字字清晰,不跑音,不糊字,要求唱得快、咬得准、听得清,急促紧迫,铿锵有力,适合于表现恼怒、斥责、争辩、质问等激烈情绪,最能显示演员功力,在新创作的剧目中已经很少使用。炸板,属于散板节奏,将唱腔拉散,用鼓或梆子快速敲击,文场随唱腔尾音而变化。散板是一种无板无眼而有规定节奏的自由唱腔,将唱腔拉得更散,鼓或梆子仍是快速敲击,文场则随唱腔尾音奏长音,形成紧打慢唱的效果,但仍要保持气氛的紧张度。散板既可用于简短叙事,也可表现豪放、激越、苍凉、悲壮、惊恐等感情,但不能单独构成大段唱腔,多与其他板式结合使用。
  色彩腔是柳琴戏唱腔的第二个组成部分,男女各有其腔,互不串用。色彩腔一般比较短小,为一两句,最长的连板起也只有四句。色彩腔虽然短小但个性突出,旋律性强,比基本腔更具歌唱性,节奏有快慢之分,音域宽泛,有的高低在十五六个音级以上,因此腔调俏丽挺拔。色彩腔不能独立存在,一般放在基本腔首、尾或中间,用来调剂基本腔的节奏变化,或为基本腔板式变化的过渡,或为基本腔终止前收束预示,既丰富了基本腔的色彩,也增强了基本腔的表现力。
  柳琴戏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民歌小调。基本腔是主干和基础,色彩腔是装饰和调节,民歌小调是补充。有的民歌小调已经被基本腔、色彩腔吸收融化,难以区分,有的仍然继续保留原貌,但已自觉贴近柳琴戏风格。过去传统剧目引用的民歌、小调、俚曲、号子有几十种,现如今仍在使用的只有十几种。传统剧目中,有的是用一两首贯通全剧,有的是剧中的一两个人物一唱到底,甚或有的在特殊情境之中使用一两遍。这些民歌小调主要有【打枣调】、【小放牛】、【叠断桥】、【打牙牌】、【小五更】、【提蒜薹】、【割韭菜】等。
  三、柳琴戏的伴奏乐器柳琴戏的主奏乐器是柳琴,第一把柳琴是由清代嘉庆年间滕县东郭镇苏楼村巧木匠王清创制的。王清是一个雕刻木工的巧手,他根据家中画屏上王昭君的琵琶形状,刻制了第一把土琵琶——柳琴。因其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伴奏灵活,遂被艺人们广泛使用。
  早期的柳琴又名“柳月琴”、“柳叶琴”、“土琵琶”,有的材料又称之为“金刚腿”、“斗子”、“琥珀”。早期拉魂腔之所以选择柳琴作为主奏乐器,是因为“土琵琶”柳琴的发音颗粒性比较强,有时还可以双弦一起演奏,可以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一功能与拉魂腔的音调比较融洽、协调,柳琴戏的传统剧目大多以活泼生动、风趣幽默的小戏为主,例如《拾棉花》《打干棒》等,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的高音弹拨乐器的柳琴恰好与热情奔放的剧种风格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戏曲剧种的主弦作为乐队伴奏之首,演奏者的水平对剧种风格和演唱流派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主弦演奏者必须知识渊博,基本功过硬,经验丰富,善于根据剧种的音乐特点不断积累经验,并能主动有机地与演唱配合,才能在乐队中真正起到“领衔”的作用。作为柳琴戏的主弦首先要弹好“怡心调”,这种调子是演员根据基本腔格,按照剧中人物情感的需要而随心所欲的即兴发挥。这就要求演奏者具备丰富的乐感、稳健的节奏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地判断演员千变万化的旋律走向,并且能够立即主动地奏出最佳伴奏方案。只有如此,演员演唱时才能感觉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随心所欲。
  随着历史的发展,柳琴戏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观众欣赏品位不断提升,原始的、粗陋的柳琴戏主奏乐器柳琴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大同乐会曾经制作过一把比较精致的三条弦的柳琴,十个品,琴头饰以如意雕饰,缚弦较大,板上没有开音孔,但此品乐器未能流传下来。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