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因运变化的水乡民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8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因运变化的水乡民风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5
页码: 425-429
摘要: 泇运河开通之前,台儿庄一带的居民以农为主。这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适宜种植各种作物。人们在容易起涝的低洼地块,种植水稻、莲藕;在平地上种植谷子、高粱和黍稷;在山坡地种植芝麻和杂粮;在汛期可能遭遇水灾的地段种植大麦、小麦和豌豆,赶在雨季到来之前收获,然后“歇茬”,等待汛期“上淤”,提高土壤中的肥力。因为这里不靠大城市,距离“官道”较远,人们的消费水平低,生活自给自足,安守本分,民风纯朴,很少向往外面的世界。泇运河通航之后,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民风民俗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泇运河变化 水乡民风

内容

泇运河开通之前,台儿庄一带的居民以农为主。这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适宜种植各种作物。人们在容易起涝的低洼地块,种植水稻、莲藕;在平地上种植谷子、高粱和黍稷;在山坡地种植芝麻和杂粮;在汛期可能遭遇水灾的地段种植大麦、小麦和豌豆,赶在雨季到来之前收获,然后“歇茬”,等待汛期“上淤”,提高土壤中的肥力。因为这里不靠大城市,距离“官道”较远,人们的消费水平低,生活自给自足,安守本分,民风纯朴,很少向往外面的世界。伽运河通航之后,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民风民俗发生了变化。
  一、由农从渔台儿庄一带水源充足,但是在洳运河开凿之前,这里没有大河流和大湖泊。有些季节性河流和小水塘,尽管也有鱼虾生长,却不能提供养育职业渔民的足够资源。洳运河开通,韩庄船闸大坝的筑成,使这里有了大河,南四湖一带原先互不相连的十几个小湖泊,连成一个面积为12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因为微山湖为运河水柜,与上下游连通,京杭大运河五大水系的鱼类,都有可能来这里繁衍。又由于微山湖周边土地肥沃,农田里的营养在雨季流入湖中,为浮游生物提供食物,使得微山湖成为天然的水产养殖场。在湖中长大的鱼、虾、鳖、螃蟹,游进周边的河流和运河,使得微山湖至台儿庄一带成为水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台儿庄运河中的水产,有鲤鱼、草鱼(俗称“厚子”)、大头鲢鱼、鲶鱼、乌鳢(俗称“黑鱼”)、鲫鱼(俗称“漕鱼”)、鳊鱼、鳜鱼、鳗鱼、黄颡鱼(俗称“咯牙鱼”)、大白条(俗称“鲢子”)、小白条鱼(俗称“黪子”)、马口鱼(俗称“岔口”)、麦穗鱼、沙趴鱼、湖鲚(俗称“刨花鱼”)、针鱼(俗称“骂婆鱼”)、银鱼、鳝鱼、泥鳅、鳖、螃蟹(小螃蟹和大闸蟹)、青虾、大马虾、沼虾、青蛙、水螺、湖蚌等。当地人形容微山湖的物产丰富,称“日出斗金”,指的是渔民每天在微山湖和运河打的鱼,相当于一斗黄金的价钱。
  水产资源的充足和过往商人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催生了渔民群体的壮大。有些季节性的捕鱼人,卖掉土地,购买或打造大型渔船,进人微山湖,成为职业渔民。渔民捕鱼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网捕,根据不同水域条件和季节,使用拱兜网、插网(俗称“迷魂阵”)、提网、拉网、撒网等工具;(2)鱼叉,主要用于冬季捕鱼;(3)鹰捕,训练鸬鹚(俗称“鱼鹰”)捕鱼。至今,湖里的职业渔民,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生活习惯,自家人之间用古语交谈。
  二、由农从运途经台儿庄的伽运河,使这里的小天地接上了外面的大世界,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人们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谋生方式,利用黄金水道提供的机遇,他们由向土地要粮食改为靠力气挣钱,由农从运是其选择之一。
  由农从运分为不同层次。胆子大的,卖掉土地,购买大型船只,在运河上跑运输。把北方的煤炭、陶瓷、铁器、棉花、干果、烧酒等商品运到江浙销售,再买回南方的竹木藤器、丝绸、茶叶、黄酒、蔗糖、文具。这一次来回,相当于种30亩地的年收入。一般的由农从运,并不卖掉土地,只是在运河码头上为批发商运送货物。这样的运输,没有风险,旱溃保收,但是盈利没有长途运输可观。还有一些没有家底,常年为地主做长工和短工的贫雇农,辞别东家,买一辆木轮车,也能从事运输行业。这种人被称为“脚力”,因为他们是罪腿脚谋生的。在1914年枣台铁路修通之前,枣庄出产的煤炭经运河销往南方各地,从枣庄到台儿庄90里,要靠人力和畜力运输。民国之前的运费,每吨需要2块银元。一个壮劳力,用木轮车推250斤原煤,4天可以打来回。一个月能够挣2块银元,去掉吃住,能剩1块钱,一年的收入能买二亩旱田。他们的收人赶不上下井的煤矿工人,但是远远超过受雇于地主的收入。有本钱的,购买若干牛车或马车,雇赶车人使唤牲畜,自己只跟着“押车”。
  三、由农从工台儿庄的迅速崛起,一靠漕运,二靠商家。而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各种工匠。在四五十年时间里,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口的村庄变成超过3平方公里的城镇,需要数量可观的建筑工人。而建筑的背后,需要大量建材,木材多是从南方运来的,石材、砖瓦、石灰则基本上出在当地。在建筑过程中,不仅需要建筑工人,还需要铁匠、木匠、石匠及搬运工人。粗略估计,仅建筑一项,就需要几千名当地工人。随着城市的扩展,对周边辐射程度的加大,过往漕船、商船的增多,各种服务业都需要工人。于是,各种能工巧匠向台儿庄云集,并在此招收徒弟。乾嘉时期,台儿庄有常住人口5万左右,流动人口不下10万。城市的扩张,需要各种工、匠和艺人,这些人,五分之一是外地来的师父,五分之四为当地人。台儿庄人不仅学到了手艺,也更新了观念,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的言行和处世态度,影响了亲邻,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由农从工的路子。
  四、由农从商重农抑商是传统社会的主导思想,明万历三十二年(1603)之前的台儿庄,不靠大城市,绝大多数居民没有经商的念头和条件。台儿庄成为运河枢纽城市之后,大量外来人口需要商人提供服务,到城里扎根的外地大客商也需要小客商的接应,以活跃市场。这就为由农从商者提供了舞台。
  台儿庄从商的农民,做大本生意的在城里开商铺,有自己的商号,经营的商品种类相对固定;一般从商者,没有固定商铺,一般是露天经营,什么东西挣钱就做什么生意,钱多了就购买不动产,赔了本钱再沦为小贩;小贩比一般的商人又低一等,被称为“扒筐沿的”,批量购买商品(一般为青菜),在街头零卖,一个上午能赚一个脚力一整天的钱。
  贾商与小贩的身份并不是固定的,进人清季,沿运一带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盗匪也横行一时,许多富商大贾遭到抢劫,纷纷破产。而一些做小本生意的,也有可能把生意做大,成为富商。
  五、运河漕帮与秘密组织“漕”的本义是通过水道运送粮食。《说文》的解释是:“漕,水转谷也。”古时候,用车运送五谷曰“转”,水运曰“漕”。明清两代,朝廷所需的粮食,大部分依靠运河水道从南方调运,因此粮食被称作“漕粮”。由翁岩、钱坚、潘清创建于雍正四年的漕帮,又称“粮船帮”,人帮者皆以漕运为业,是清代控制漕粮运输的秘密社会组织,有制约朝廷的实力。台儿庄的漕帮,上接济宁,下通淮安,有一批武功高强的护卫,形成镖局与漕帮合一的组织。在运河上从事运输和在岸边谋生的人,如果没有加人帮会,被称为“白脖儿”,无法立足。咸丰五年张秋以北的运河断航,漕运没落,“一百二十八帮半”漕帮,仅剩下六帮。但是,因为“帮会元魁”张锦湖是离台儿庄不远的滕县人(今山亭区沈庄),有了这层关系,台儿庄的漕帮与上海的青帮联系密切,继续制造影响。
  民国年间,台儿庄运河沿线的秘密组织有哥老会、安庆会、三点会、八系会、一贯道、九宫道、赔钱道、中黄道、无极道、天香道、天仙道、万佛道、五荤道、金丹道、归一道、圣贤道、一心道、金光道、乾坤道、正心道、黑沙道、红光道、小刀会、光莲会、眼光道、莲花会、白旗会、红枪会、三元会、纯济会、同善社、五仙坛、大地坛、黄金坛、万仙道、无权道、光莲道、皈依道、万福道、杆子会、黄沙会、红云社等50多个。有的属于乱世中自救性质的结社;有的则坑害百姓,骗取钱财;有的演变成反动会道门。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台儿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