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宗教信仰及活动场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8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宗教信仰及活动场所
分类号: TU252
页数: 5
页码: 421-425
摘要: 战前的台儿庄,有72座庙宇,被誉为“佛城”。事实上,在台儿庄,不仅佛教深人人心,道教、伊斯兰教和各种民间宗教同样兴盛。20世纪初,又接纳了基督教,使台儿庄成为多种宗教并存的城市。
关键词: 宗教信仰 活动场所

内容

战前的台儿庄,有72座庙宇,被誉为“佛城”。事实上,在台儿庄,不仅佛教深人人心,道教、伊斯兰教和各种民间宗教同样兴盛。20世纪初,又接纳了基督教,使台儿庄成为多种宗教并存的城市。
  一、基督教与教堂19世纪末,美国南浸信会的几位传教士奉派经泰安前往台儿庄,设立了布道据点,并向附近地区传教。但时间不久,这些传教士不服水土,先后染病,不得不放弃这一据点,回国养病。于是,美国南浸信会在台儿庄短暂的传教活动遂告结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派叶克斯、范珍珠等人到峄县、台儿庄一带传教。在峄县南关设基督教总会,在台儿庄设峄阳分会,并在大北洛、埠陇子村设分会。清宣统三年(1911),在台儿庄、润头集镇各建教堂一处。民国初年,基督教峄阳分会在西陈庄设立明德学堂。1920年,在峄县开办孤儿院的美籍传教士万美利,在箭道街北段设立妇产医院。峄阳分会成立之初,由本地信徒赵鹏霄任会长,之后其子继任。1925年,由滕县籍牧师王秋礼任会长。1935年,禹城籍牧师翟庆鹗任会长。日军占领台儿庄后,教会门牌“耶稣教堂”被换上“美国基督教长老会”。1938年下半年,美国教会拨来粗粮一宗,救济因战乱而生活无着的百姓,由教会负责把粮食做成熟粥发放。而后又拨来一些旧衣服,救济无衣者。因此,信教人数有所增加,至300多人。
  台儿庄的基督徒,新中国成立前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他们信仰上帝,信仰耶稣基督,但是也相信其他神灵存在,并保持敬畏。逢年过节,照样给祖先牌位磕头上香,给长辈拜年。
  台儿庄的教堂,最初建在西门里,占地5.2亩,有27间中式房屋,礼拜堂能容纳200人做礼拜。后来,在顺河街以东又建了两座教堂。
  二、伊斯兰教与清真寺元朝末年,回族大将常玉春、胡大海在征战途中经过台儿庄,留下部分回族士兵在此安家落户。为了使他们有朝拜之处,常玉春在台儿庄东门里的文昌阁附近兴建了清真寺,为清真北寺前身。在月河南岸建了清真南寺,但规模较小。随着台儿庄的繁荣兴盛,来台儿庄经商和定居的回族商人越来越多,原来的清真寺已经不能满足朝拜的需要。乾隆年间,阿訇李中和重建了清真寺。据台儿庄清真寺大门东侧所立的石碑记载:“李阿訇中和,抛却浮屠,纯讲救理。南走蜀闽,北走豫燕,款蓄数年,功成一旦。”重建的清真寺,位于台儿庄大北门内的郁家花园旧址上,占地38亩。前大门向东,后大门向西。有过厅5间、大殿25间。清朝末年,又将南讲堂改建成大门楼,大门向南,把“清真古寺”的牌匾换成“回教堂”。民国初年,主持回教堂的陈姓阿訇,倡议在寺院东南建水房5间,维修大殿,整理寺院。1937年,马振堂会同其他几位乡老,再次整修院墙,油漆门楼,装饰讲堂大殿,整个清真寺焕然一新。
  1938年春,日军侵犯鲁南,台儿庄清真寺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中国军队第二集团军三十一师一八六团指挥部就设在清真寺内。由于清真寺离北大门较近,又是日军向城内进犯的必经之路,因而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段之一。
  大战结束后,逃难的人返回故里,马振堂向台儿庄几十家粮行募捐,于1942年重修了清真寺,除恢复原貌建筑外,又新建了一座28米高的望月楼。望月楼瓷砖绿瓦,翘檐走廊,四面展角,雕梁画栋,为台儿庄的制高点。
  台儿庄清真寺(1942年重修)三、佛教与寺院佛教何时传人台儿庄地区,没有文献记载。从发掘出来的残缺碑文中,得知在明清两代,台儿庄有阁、庙、堂、庵2〇多座,其中准提阁、南观音堂、北观音堂、水月庵、清凉庵、菩萨庙、如来寺、铁佛寺、四大天王庙、阎王庙、高庙、十八罗汉庙、地藏菩萨庙,都是佛教建筑。
  民国之前,台儿庄有“佛城”之誉,大小庙宇都香火旺盛。方丈、知客和维那的社会地位较高。男女教徒分别住在庙庵内,诵经事佛,严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饮食以米面粥为主,不食荤。城里及周边百姓,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精神上却深受佛教文化影响。他们相信因果报应,逢年过节给佛祖烧香磕头,大年初一吃素焰铰子。在佛像面前许愿,如愿后会履约还愿。家里死了人,要请和尚念经,超度亡灵,有钱的人家在“五七” (死后35天)和“七七”(死后49天)还要请和尚念经。
  台儿庄的佛教及其建筑,也带有移民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世俗化。台儿庄的僧人,不把“四大皆空”和“同体大悲”作为宣教的主旋律, 而是大力宣扬“有求必应”和“因果报应”。到寺庙中求子、求官、求财、求寿的香客,只要愿意出香火钱或者出资修庙,僧人都在佛前为施主念经,求佛祖保佑。香客信佛,不是为了寻求智慧,事先觉悟,而是为了寻求世俗利益。僧人很少给香客讲解佛法,而是承诺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二是建筑风格多元。台儿庄的寺庙,绝大多数都是富商投资兴建的,他们在创业早期,许愿挣钱后投资建庙。在施工时,限于当时的条件,不可能聘请宗教建筑师帮助设计施工,也不会从著名寺院请来权威僧人做监督,而是要求建筑工匠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施工。为了体现出资者的身份,寺庙的建筑往往带有施主住宅的风格。这样,京派、晋派、徽派、江浙、鲁南民居的建筑元素和官式建筑元素在寺庙中均有体现。三是包容性。大殿中既塑佛像,也有民间神,甚至把道教人物、中国古代圣贤也列人其中,体现出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景象。
  四、道教与宫观台儿庄的道教宫观有20多座,供奉文昌帝君、魁星、碧霞元君、城隍神、土地神和玉皇大帝。还有一些被称作“庙”的建筑,在学理意义上应该归类于道教,供奉的也是道教神仙,却被人们赋予民间神的功能,如关帝庙、张郎庙等。
  在太平年代,台儿庄人相信各路神灵,接纳不同宗教。为老人送葬,一边请和尚超度亡灵,一边请道士做道场。逢到喜事,则到各个庙宇烧香,不问是佛还是道。
  台儿庄有名的道教宫观有:三清观、玉皇阁、魁文阁、泰山行宫庙、东岳天齐庙、武公祠、吕祖庙、关帝庙、三官庙、城隍庙、土地庙、九天玄女庙、刘海庙、雷神庙、风伯庙、雨师庙、五鬼庙、麻姑庙、黄石公庙、太白金星庙等,数量不少于佛教寺庙。
  台儿庄的道教跟佛教一样,也带有融南汇北的运河商贸城市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士不追求羽化成仙和清净无为,不炼丹,而是通过为信众服务谋求生路。道士们张罗庙会,为香客抽签算命,为病人“捉妖拿邪”,为死人做道场,收取香火钱,维持生计。二是宗教场所与会馆合一。山西商人集资兴建的关帝庙,供奉关羽,从学理上归类,应该是道教建筑,属于宗教场所。但这里一直是山西商人议事的地方,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名义上,都是山西会馆。后来,晋商在关帝庙西侧兴建了“晋元号”会馆,关帝庙依然保存山西会馆的功能。三是没有排他性。在泰山行宫庙里,塑有观音像,有尼姑在里面修行。
  五、水神崇拜与天后宫、金龙大王庙台儿庄因运而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由“庄”到“城”的进程中,处处离不开水的滋润,有时候也饱受水患之苦。人们依赖水,也畏惧水,由敬畏水到崇拜水神。与其他地方崇拜单一水神不同,台儿庄人同时崇拜海神妈祖和河神四大王。
  (一)天后宫台儿庄的妈祖庙叫“天后宫”。妈祖又称“天妃”、“天后”、“海神娘娘”,是航海船家的保护神。妈祖信仰最初在福建流行,后来演变为全国性的海神崇拜。内河航运的船民供奉天后的不多,台儿庄有天后宫存在,是闽商在运河流域从事经商活动的见证。由泉州商人在清朝初年集资兴建,建成后即成为福建会馆。在整个清代,天后宫香火旺盛,不仅是福建商人的家园,也是所有过往船家朝拜的圣地。天后宫建筑面积1508平方米,为二进庭院格局。有正殿、配殿、前后厢房、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80余间,是一处闽南风格的建筑群。正殿脊饰二龙戏珠,抱厦屋面,线条舒展流畅,木雕精美,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他建筑均为清水墙、小灰瓦,雕梁画栋,朴素中透出金碧辉煌。
  (二)大王庙位于小南门南面,紧靠运河大堤,面向西,有抱柱和厦檐的大殿3间,南北各有配房3间。清光绪《峄县志》卷一〇《祠祈》载:该庙在雍正八年毁于水灾,嘉庆十年重建。道光二十九年,伽河厅李保安、知县朱彦华重修,供奉金龙四大王谢绪。而在台儿庄民间,却把庙中供奉的神仙演义成一个姓黄的朝廷命官。称他受命管理运河漕运,路过微山湖时,忽然狂风骤起,为了保护漕粮,被大风卷进湖里溺水而死。玉皇大帝为表彰这位朝廷命官对社稷的忠诚,封其为大王爷,专门管理微山湖上下的运河。
  台儿庄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是互动的,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相互借鉴。庙宇影响了城内的世俗建筑,而世俗建筑对宗教建筑也产生着影响。因为任何一种宗教都没有在台儿庄占绝对优势,形成了真正的多元。信徒们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冲突,为台儿庄营造了和谐的精神气氛。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