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荟萃南北的建筑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荟萃南北的建筑文化
分类号: TU09
页数: 11
页码: 407-417
摘要: 台儿庄古城的面积有限,清代乾嘉时期约3.7平方公里,咸丰七年之后缩小为2.5平方公里,却有京派、晋派、徽派、江浙、鲁南、岭南、闽南、宗教(中国民间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8种风格的建筑。
关键词: 南北文化 建筑文化

内容

台儿庄的年均降雨量比周边地区略高,地势低洼,天时与地利,形成了丰富的城区水系。台儿庄古城的面积有限,清代乾嘉时期约3.7平方公里,咸丰七年之后缩小为2.5平方公里,却有京派、晋派、徽派、江浙、鲁南、岭南、闽南、宗教(中国民间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8种风格的建筑。
  ―、水汪、水巷、水街文化台儿庄地势低洼,历史上就是洪水走廊,但是这里土地肥沃,适宜耕种。来这里垦荒种植的人们筑台而居,而取土的地方便成为汪塘。人们在开垦的土地上开挖沟渠,既能排除积水,又抬升了地表高度,增加了活土层。运河开埠之后,村庄扩建为城镇,良田成为街市,汪塘和沟渠因为排水需要而保存了下来。随着城镇的扩大,客商对城镇功能要求的提高,人们对汪塘和水街、水巷作用的认识也越发深人。这样,台儿庄人对水汪、水街、水巷的开挖、优化和利用,由无意到有意,并随着城市的扩建而延伸,水域在城市面积中的比例,超过江南水乡,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
  在1938年之前,台儿庄城里共有18个大小不等的水汪。这些水汪,没有诗意的名称,多是根据临近的其他坐标命名,分别为牛市汪、两瓣汪、花门楼汪、板桥汪、蝎子汪、龟汪、庙汪、鱼市汪、蔡家汪、尤家汪、苇塘汪、藕塘汪、庙前汪、庙后汪、庙东汪、关帝汪、刘家汪、北城墙汪。水汪的面积,最大的三四亩,小的在1亩左右。7公里长的水街、水巷和纵横交错的地下暗渠,把18个水汪连在一起。在西城门南侧和北侧,各建一座带闸的水门,使水街通过水门与运河主航道相通。水位正常的季节,闸门敞开,运河的活水通过水门流入水街,经过一个个水汪和暗渠,在小南门进入运河。枯水季节到来之前,关闭闸,保证城内有足够的存水。汛期,这些水街又成为排水通道。
  由于水汪、水街、水巷中的水体来自运河,除了封河期的2个多月,一年中有9个多月是流动的活水,水质清澈,涓涓流淌,波澜不兴。水边遍植垂柳和石榴,夹种芍药、蜀葵(俗称“秫秸花”)和翠竹,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成为城区一景。
  因为水街水巷密集,要有相应的桥梁才能保证人们通行。在古代的台儿庄,出资修桥成为一项积德行善的事业,也成为衡量城中商户经济实力的标志。有人附会说,到台儿庄做生意的人,如果没有出资建一座桥,不会发大财。大户人家不花钱建起3座桥,富贵不会超过百年。要想考取功名,既®又―贝,必须在3年内连建9座桥。因为有钱人家不一定遇到建桥的天时、地利、人和3个条件,所以没有谁家建造9座桥的记载。这样,台儿庄的上百座石桥和木桥,几乎一座一种风格,体现出价值多元的特点。台儿庄的这些古桥,几乎座座都有传台儿庄枣庄水街说,概括起来,有以下主题:一是修桥积德。相传,明朝天启元年(1621),浙江省余姚县马希曾出任峄县知县。马知县来到峄县不久,就亲临台儿庄,拜访漕河官员和当地士绅。他发现运河上没有桥,于是捐资建了一座竹木结构的大桥。大桥修好后,方便了行人,人们感激不尽,纷纷为他烧香许愿。可是,在峄县只当了7个月知县的马希曾,莫明其妙地离任。当地士绅恋恋不舍,在桥头立了 “峄侯马公去思碑”,并将这座桥命名为“马公桥”。马知县离任后3个月,白莲教起义军的分支武装攻打峄县城,城里官民死伤无数,连城隍庙都被烧掉。马知县因为提前离任,躲过一劫。老百姓都说这是好人得到了好报。二是桥有桥神。当地老百姓认为,任何一座桥都是好心人花钱修建的,这是河、路、石头和人经过几世修来的缘分。上苍成全这缘分,就派桥神来守护这座桥。桥越老,桥神的法力越大。桥神既对河道和桥梁负责,也对修桥的善心人负责。无论谁走在桥上,都要以崇敬之心对待修桥者,不然,桥神就会惩罚他。坍塌废弃的桥石,可以用来建新桥,但不能用来建房子。谁用桥石建房,桥神就让谁败家。三是过河拜桥。既然桥有桥神,桥神就要享受祭拜。逢年过节,靠近桥边的住户要给桥神烧纸钱。平时,从桥上走过,要回头给桥作揖,谓之“过河拜桥”。因为台儿庄城里桥多,出门儿一趟,不知不觉就要过三四座桥。如果有急事,就可能过桥必拜。于是在城里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小庙里有个年轻和尚,因为失恋而遁人空门。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一个女子值得他去爱,也没有一个女子会爱上他。但是,尽管他对婚姻彻底失望,过河时仍然拜桥,而且逢桥必拜。他对桥的敬畏,感动了桥神。有一天,他到对岸化缘,在桥上见到一位少女,竟然一见钟情,于是要求还俗。师父大怒,把他打得皮开肉绽,并将其赶出山门。那位少女为小和尚疗伤,康复之后,两人拜堂成亲。他们走南闯北,在北京做生意发了财,晚年回到家乡,一口气建了9座桥。二、南北交融的大院文化台儿庄没有富可敌国的富豪,却有显赫一方的大户人家。这些大户人家,先人多是从外地来台儿庄寻找商机的淘金者,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积蓄了置办不动产的实力。他们的祖籍虽然不在台儿庄,但是在台儿庄出生,算是“土生土长”,有乡愁,却不能做出衣锦还乡的决定,只能在台儿庄继续发展。这些祖籍不在台儿庄的“富N代”们,一方面把这里作为安身立命的第二故乡,一方面又有无根之感。为了给自己树立信心,就在自家购置的土地上建造具有故乡风格的豪宅。从清初到清末的不同时段,出过几轮“四大家”。清初“四大家”中的郁家,在台儿庄建有多处院落和花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就在郁家的一处庄园里,清真寺则是建在郁家花园的旧址上。其他各家都有几进院落的豪宅。
  有名的大院豪宅,有郁、台、花、黄、燕、尤、赵、万、陈、王、袁、谢12个世家大户的豪宅。其中,万家大院扶风堂、赵家大院天水堂和陈家大院三恪堂,是台儿庄大院豪宅的典型代表。
  (一)万家大院万家大院为清代中叶被列为台儿庄“四大家”之首的万家所建。台儿庄万家始祖“万老爷”祖籍陕西扶风,后来迁居山西,经江西南昌来台儿庄开中药店,偶尔坐堂行医。后来从事运河航运生意,赚了40万两白银。发家之后,万家在运河北岸购买地产,建造名为“扶风堂”的豪宅。万家大院的核心院和子孙院,一共9个院落,整体格局是高大而坚实的晋派建筑。砖雕、木雕和石雕作品,刀工精湛,内容丰富,以儒家忠孝节义为主调,配以不同题材,寓教于乐,营造山西商人融人鲁南的和谐气氛。最西边的跨院“友兰堂”,是精致而浪漫的苏州式,与鲁南化的晋派建筑融为一体,自然过渡,浑然天成。在房顶形制上,为了适应台儿庄的环境,对正宗的晋派建筑进行了改造。晋派民居的东西厢房和最南面的倒坐房是单坡房顶,外墙即屋脊,斜坡向里,雨水全部流进院子里,称之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设计,与其说把“水”象征为“财”以图吉利,倒不如理解成“为了抬升外墙高度,提高防盗功能”。这种向内院倾斜的单坡房顶,在年均降雨量不到500毫米的晋中,是可以的。台儿庄的年均降雨量是晋中的两倍, 丰雨年份高达1400毫米。如果让四周房顶的雨水全部流进家里,容易积水,形成内涝。万家的房子,山墙坡面是不等边三角形,上角不在中间,支撑起来的屋顶坡面,朝外的一面短,朝里的一面长。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晋派建筑的特点,又解决了排水难题。在开窗上,晋派建筑不开后窗,这种封闭式设计,有利于防盗,但是不利于通风透光。万家的主房,后墙留窗,一是为了适应台儿庄的商业气氛,二是为了在潮湿环境中保持空气流通。
  (二)赵家大院赵氏家族的先人是明万历年间到台儿庄开挖伽河的民工,到清康熙末年,赵家已经是台儿庄的老户人家。雍正年间,跟着山西人学习制陶,后自立门户,把自家烧制的陶器销到百里之外。乾隆初年,赵家成为台儿庄富户,于是大兴土木,建造名曰“天水堂”的赵家大院。赵家大院体量不大,但布局合理,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套院、过庭院。房屋为硬山顶单出檐,门窗木雕考究,有棂月窗、条栅型窗、雕花型窗。临河建有太白楼及藤萝屋,布置书案和围棋石桌。楼顶建亭式重楼,飞阁凌空,可凭栏倚立,居高临下观赏舟楫往来,是当时台儿庄最豪华的建筑。院子里有水池和假山,墙体坚固厚实。砖雕和木雕的内容,没有万家的繁复华美,但在城里也属于上乘。不久,万家建起9个院落的扶风堂,压倒了赵家。赵家不甘下风,斥巨资在运河边修建了石驳岸,铸造了4000斤重的大铁锚,以示财产不在万家之下。
  (三)陈家大院陈家是在晚清时期崛起的大户,先祖从中原迁至福建,明末清初到安徽泾县,后来又落户苏北。咸丰年间,台儿庄陈氏一世祖陈扶清,因为协助僧格林沁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获赠六品官衔,到台儿庄为清军服务。陈扶清的后人陈廷瓒,在台儿庄开设“陈万祥”商号,后来又买下兰陵人开设的道升酒坊。陈家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不越行规,在经商和处世上,能够大割大舍,拒绝不义之财,在台儿庄有口皆碑。光绪末年,陈家兴建名为“三恪堂”的陈家大院,没有选择家乡的徽派风格,而是建造了坚固、实用、宽敞而又内敛的鲁南风格大院。三恪堂前后三进院落,正房和中房为两层,过庭房一层,均为骑脊房顶。后院正堂为标准四合院,庄严肃穆。中院的东西厢房为一层平顶,屋顶为前后房的连廊,既有四合院的功能,又没有“天井”的封闭感。前院只有作为厨房的西厢房,东面是低于房屋的院墙,能使早晨的阳光照进庭院。大门开在东南,这是因为正北方向的厅堂处在“坎”位,东南为“巽”位,依照风水理论而言,坎为水,巽为风,这种“坎宅巽门”设计,在鲁南被视为最吉利的住宅。陈家大院的门楼与中等家庭的门楼没有明显区别。大门里面是影壁墙,遮挡了楼前的鱼池。门楼西面是面临大衙门街的一层门市房,门市房和西厢房山墙之间的西南“坤”位是厕所。整个院落,坚固内敛,没有鹤立鸡群的张扬,是鲁南民居的代表作。
  台儿庄的大院豪宅,风格各异,而在古城中又自然和谐,相互映衬。成为各地民居在台儿庄落地生根的集中体现。
  三、运河纤夫村文化船只在运河上行驶,一靠顺风,二靠顺水,满载漕粮和其他货物逆水北上的船只,顺风时靠风帆鼓动,逆风时只能靠纤夫牵拉。在台儿庄至微山湖这一河段,设有8座船闸,无论顺风、逆风,过闸时都要雇纤夫拉纤。台儿庄每年通航不到300天,北上的漕船8000艘,商船为漕船的10倍。以保守估计,每天至少要有300艘船只过闸。为了保证上行船只顺利过闸,每两座船闸由朝廷设一处闸官署,有270个在编闸夫。这些闸夫,只负责开闭闸门,漕船和商船过闸,必须自雇纤夫。所以,台儿庄各船闸至少有上千个“不在编”的纤夫。他们有不成文的行规,也有自己的“社区”,这个特殊的社区就是运河南岸的纤夫村。
  今天被称为“月河”的古运河,事实上是明清运河的主航道。15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基本为南北走向,只有台儿庄段为东西走向。靠近城区的3公里河道为北凸南凹的新月形,北岸为城里的商铺和富绅,南岸为城外的纤夫村和屠宰村。一条月河隔开贫富两个世界。
  (一)纤夫村民居月河南岸(由于河道弯曲,顺河街地段为西岸)的纤夫村民居,具有独特的水乡纤夫民居风格。房屋全部为土墙骑脊草顶,标准庭院为一明两暗三间正房(俗称“堂屋”),两到三间过道屋,一间为过道,另外为仓房和厨房。三面房屋,建筑主体互不相连,相对独立而建,外围成为三面屏障,另外的一面用土墙或篱笆遮挡,形成一个院落。纤夫家庭没有耕地,不在庭院建厕所。有的家庭,建不起标准院落,只有三间正房,没有配房和院墙,被称作“光腚屋”,但房前相当于一个庭院的地方,外人不得侵犯。只有三间“光腚屋”的家庭,等到有了积蓄,拉起围墙,留一个连墙门,上方建一座土门楼。再有了积蓄,利用围墙加盖厨房和过道屋。
  建一座土墙草房,用料不多,可以就地取材,但是用工不少,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建房工序依次为®-.打地基:在平坦的土地上,沿墙基走向挖出一尺深的地基,夯实之后,用石头砌垒高出地面半米的石基。这个高度,能够保证屋檐水溅起的水花冲不到墙体上。用不起石头垒墙基的,用砂石礓、碎砖,砌垒的高度常常不足半米。这样的房子,十几年就要翻盖。
  踩墙:纤夫村居民把筑墙称为“踩墙”,与筑墙的具体方式正相吻合。台儿庄有多种土壤,踩墙要选择黄粘土,而老墙土又优于直接从地上取来的新粘土。在沿着墙基的地方堆起粘土,洒足水,渗下之后,往上面撒一层干草,之后用铁叉翻泥。“和”出软硬适中的墙泥,开始踩墙。如果是老墙土,前后要三天时间才能把泥“和”成,这个过程称为“作泥”。踩墙一组至少要五个人:第一个负责 “开泥”,就是把墙泥用铁叉分割成四五斤重的泥块。第二个负责“踩饼子”,在开泥工把泥块分割出来时,踩工用脚踩住铁叉上的泥块,开泥工顺势拔下铁叉,踩工根据泥块的具体情况,用一只脚在上面继续踩,踩成规整的泥饼。第三个负责“挑饼子”,用轻巧的铁叉把泥饼挑起,放在筑墙者面前的墙基上。第四人负责筑墙(当地人称为“装墙”),手脚并用,按照一定宽度用泥饼筑成墙体,再用木板打实。第五人负责“刷墙”,用小铁叉把鼓出来的墙泥刷掉,保证墙体所要求的厚度和内外墙角呈90°。5个人工作,不动声色,配合默契。土墙一般要3米高,用泥巴筑墙,一次只能筑1米的高度,称为“一节”。一节晾干之后,再筑第二节和第三节。“踩”二节墙时,在前面墙留出窗户,一般不留后窗。“踩”三节墙在窗上放两根能够擎起上面墙体重量的木条(称“过木”),在上面继续加局墙体。
  脱坯:在3米高的土墙上用筑墙的方式加筑山墙,难度太大,只有用土坯砌垒。制作土坯,称为“脱坯”。
  劭山:“劭”的本义是鼓励、劝勉人努力做事,引申为美好之意。纤夫村的建筑工,把垒山墙说成是“劭山”(他们把阴平的“劭”和“烧”都读作上声,听起来像是“烧山”),提醒人们在没有脚手架的情况下垒出美丽的山墙需要加倍努力。山墙为等腰三角形,作为屋脊的顶角一般为100°(也有90°的),两个底角各40°。三间房子,除了两头的山墙之外,中间还有一面山墙,称为“实山”,对应用屋梁支撑檩木的“虚山”。山墙垒到5坯高的时候,留出3坯高、大约22厘米宽的两个矩形气窗(称“雀户眼”)。顶角下面,再留一个十字形气窗。
  合叉手:即组装房梁和准备檩子。纤夫村草房的房顶,没有多大重量,房顶结构简单,只有檩子,没有椽子,用高粱秸秆或芦苇做成托起屋草的“屋笆”。但是,房梁要能够承受万斤以上的压力,因为,为房顶盖草时,上面要有十几个人作业。房梁的两根上玄,被称作“叉手”,下玄横梁才叫“梁”,中间的檩子叫“脊棒”,下面的依次称作“二檩”、“三檩”。上玄和檩子受重,下玄受拉,在选择木料时有讲究,最佳的配置是“枣脊、榆梁、杏叉手”。用坚硬的枣木做屋脊,用柔韧的榆木做横梁,用不走形的杏木做叉手,房顶不会变形,听起来还吉利。因为枣和杏都是果树,大材难得,一般人家只能做到“穷梁富叉手”,即粗壮的上玄和细弱的下玄。檩子有的用杉木,也有用槐木、柳木和杨木的,用不起木料的就用毛竹。上梁:上梁在“劭山”之后进行,是建房过程中最隆重的时刻,要燃放鞭炮,祭祀天地、鲁班、河神和祖宗,在横梁贴上“上梁大吉”的喜联。上梁必须有脚手架,在工头的统一指挥下,将合到一起的房梁吊起,安装在合适的位置,然后再上檩子,用铁扒子固定,就完成了屋顶框架的组装。
  扎把子:用麦秸或茅草把高粱杆捆成直径12厘米的“把子”,长度根据房子的宽度和房顶的坡度而定。这项工作一般是业主在工匠的指导下按要求自己完成。
  栓草:当地人把“栓”字读作去声,听起来像是“涮草”。就是把用作盖房顶的草捆成直径30厘米左右的捆子,以便使用。盖房顶的草,最好是长在山上的黄草,这种草主茎坚实耐朽,草叶能够挡水。黄草房顶,30年不会漏雨。用不起黄草的用麦草或稻草,麦草的寿命是15年,稻草不到10年。
  按笆:当地人把房顶的内面称为“屋笆”,将高粱杆或芦苇扎成的“把子”均匀有序地排在檩子上,叫做“按笆'技术高的工匠骑在做屋脊的檩子上,把把子的中间点调到“脊棒”位置,双手从两边按下去。蹲在两边“二檩”、“三檩”和屋墙上的工匠,依次按下把子。另有工匠在上面抹上稀泥,一是压住把子防止翘起,二是泥巴可以让并列的把子联成一体,三是起到屏蔽作用。
  缮草:缮草就是把屋草均匀、有序地铺在“屋包”上。这个工作,技术含量高的地方是屋檐和山墙上面(称“顺头”)。屋檐不整齐,下雨时容易“尿檐”,使雨水直接流到墙上;顺头是山墙上的“外檐”,这个位置上的屋草,顺序由往下转为向外,铺草的工匠要掌握好这一过渡,这个位置上的工作叫“拿顺头”,如果 “拿”不住,容易漏雨。苫草要仔细,具有主人公意识,屋草要铺得紧密、均匀、有序,如果没能把捆草的“腰子”抽出来,中间夹了乱草,那个地方就会漏雨。一旦漏雨,寻找漏点时要揭掉很大一片,因为从上面进来的雨水不在原处漏下。
  压屋:就是在屋脊和顺头上,压上一层三合土稀泥,防止敞口处的屋草被风刮掉。压屋是草房主体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被称为“讫工”。这一天,业主要大摆宴席,招待工匠和邻居。
  泥墙、缀墙、镶门窗:这是纤夫村人对房子的装修。因为墙面粗糙,内墙要用三合土“泥平”。运河边上经常有暴风雨,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墙面,要用稻草或脱过粒的高粱穗把外墙护上。方法是自下而上,依次用泥把“缀墙草”粘在墙面上,阻挡雨水对墙面的侵袭。镶门窗跟泥墙同时进行,顺便把门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堵上和抹平。在门楣上面,要留出25~30厘米宽的“燕路”,供关闭屋门时燕子自由出入。
  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每隔十几年换一次屋草,墙体能够支撑百年。纤夫村没有超过两处宅院长度的街巷,房屋与房屋、院落与院落之间前后左右都不成排,有意错开。生人进村,犹如走进迷宫。
  (二)纤夫生活方式早期的纤夫,基本上是伽运河开通后留下来的民工,他们是没有家眷的穷苦人,靠拉纤混饭吃。这些纤夫们举目无亲,没有靠山,被“纤头”呼来喝去,挣来的工钱仅能维持温饱。冬季封河断航的两三个月,多数纤夫靠向纤头预支工钱度日,一纸契约,意味着将自己的来年卖给了纤头。这些人没有攒钱购买房产的可能,一旦年老,失去拉纤能力,就沦为乞丐,甚至冻死街头。还有一部分纤夫,不去预支工钱,冬天靠乞讨度日,开河之后再回到岸边拉纤。这种人,通过十几年苦熬,能够在纤夫生活区建起简易的房子。这时候,老纤夫已经过了成家的年龄,为了晚年有着落,就收养年轻的纤夫做“干儿子”,并操持干儿子成家。这样的家庭成为“纤夫之家”,众多的纤夫之家组成了纤夫村。
  第一代纤夫之家,生存压力很大,“干儿子”既要赡养“干爹”,又要顾及亲生父母。尽管在纤夫村里有“生身没有养身重”的训诫,但“干儿子”与“干爹”之间的关系,总是不像希望的那样和谐。所以,早期的纤夫村是一个凄苦的穷人聚居区。随着运河水上运输业的发展,台儿庄商贸业的繁荣,对纤夫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时候,周边农村的一些男性青壮年也加人了纤夫队伍。虽然他们也是没有土地的穷人,但是离家不远,背后有家族势力支撑,纤头们对这些人的盘剥只能适可而止。他们在纤夫村立住脚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成为第二代纤夫之家,他们的生活方式虽有别于周边的农民和对岸的商人,但是有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纤夫属于苦力,但是不像船夫那样有生命危险。他们虽在规定的区段拉纤,却借助南来北往的船家延伸着视野。有影响的纤夫,一般是力大无穷、嗓音洪亮者,在拉纤时,不偷懒,而且能够用纤夫号子鼓舞大家的士气,协调步伐。这些人讲义气,敢恨敢爱,大口喝酒,大碗吃肉,为了纤夫们的利益敢于跟纤头叫板。咸丰朝之后,北运河断航,铁路运输和海运开通,运河航运对纤夫的需求量减少,多数纤夫被迫改行,也有人加人农民起义队伍。但是,居住在纤夫村中的居民仍然保留着纤夫生活的遗风。四、水系与建筑折射的儒家文化台儿庄的八种风格建筑,“江北水乡”是其地域特色,而大一统的儒家文化又自然而充分地得到体现,两者的结合,水乳交融,使这座运河城市的建筑群实现了实用与象征的完美结合。
  (一)上善若水台儿庄是不折不扣的水城,人们在这里筑台而居,伽运河通航使台儿庄成为水陆通衢城市之后,当年取土时留下的汪塘继续保留,并疏通延伸了 I4里长的水街、水巷。人们在水里生活,在水里创业,形成了能屈能伸、顺势发展的性格。他们平时像水一样放低身段,关键时刻像冰一样刚性十足。在台儿庄扎根的客商,发家之后建造宅院,无一例外地选择亲水地段。而且,还要在庭院里建造水池,营造水源充盈的氛围。
  (二)以孝为大石雕、木雕、砖雕,是台儿庄建筑之上的三大亮点。这些雕刻的内容,不仅是美学意义上的装饰,还是弘扬孝道的载体。万家大院的二十四孝木雕,成为万氏家庭形象的家训。其他人家宅院的雕刻作品,尽管没有万家的内容丰富,但都有“百善孝为先”的主题。
  (三)长幼有序繁盛于农耕文明时期的台儿庄,却是地地道道的商贸城市,来这里发展的商人并不追求四世同堂居住的境界。但是,儒家思想又扎根在每个人的意识深处。表现在建筑上,他们习惯建造适合三代人居住的两进院格局:后院正房为长辈居住,东厢房住长子及其孙子辈,西厢房为女儿的闺房。女儿出嫁,由年长的孙女居住;前院为次子(以及三子、四子)、年长的孙子和仆人居住,次子成家,要另立门户。
  (四)和亲睦邻台儿庄的商家,坚信和气生财。徽商胡文广把自己经营的客栈取名为“久和客栈”,一度成为事实上的徽商会馆。许多民居的装饰性雕刻,带有祝福亲邻的内容,希望大家一团和气,共同发展,以便水涨船高。台儿庄人忌讳宅院的大门对墙角,认为那样不吉利。有人在别人门前购买宅基地建房时,宁愿缩小院子规模,也不让后建的宅院墙角对着别人的家门。与邻居并排建房,辈分矮的或身份低的,要后退一尺,以示对其尊重。
  (五)入世情怀因运而兴的台儿庄,靠无限商机吸引八方客商。他们最初是唯利是图的生意人,而后成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商人。商人中的佼佼者,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之后,成为有政治理想的绅士。这些人靠资本获取社会地位,“修身”、“齐家”之外,渴望“治国”、“平天下”。他们深知积累财富的艰难,蔑视和憎恨杀人越货行为,没有制造事端夺取天下的意念,希望通过正规渠道实现入世理想。然而,没有经过儒学训练的人,敲不开科举考试的大门。于是,他们回到现实,继续经商赚钱。但是,人世的理想却没有泯灭,他们在建造住宅时,往往要亲自设计,在建筑格局和装饰上,表达自己的人世情怀。这些刻意设计的宅院,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子孙,成为佳话。
  建筑的初衷是实用,实用之上追求美,赋予象征,派生出文化。建筑上蕴涵的文化符号,不动声色地向人投射,人在建筑的文化场域感受文化、诠释文化和创造文化,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这样的建筑文化有两个源头,一是当地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二是主流文化中与人性共通的内容。前者是独特性的根基,后者是在大一统社会中能够传承的保证。
  第二节贾贩云集的商埠与商旅文化在传统社会中,一座城市的形成,既有政治因素,如都城或关隘,又有经济因素,如物产资源或地处交通要道。前一种原因形成的城市,王权文化是其主流,可能在时间的流逝中因功能变化而失去优势甚至衰落;后一种原因形成的城市,商业文化是其主流,只要自然环境不出现大的变化,城市功能一般不会消失。台儿庄在明清时期作为运河商贸城市出现,放置在历史长河中衡量,尽管有必然因素,却是一个特例。特殊的机遇提供的惊人商机,吸引了官员、军人、儒生、商贾、僧道、郎中、农夫、匠人、武侠、梨园、术士、杂耍、艺妓、掮客等三教九流来这里发展,形成了独具台儿庄特色的商埠与商旅文化。
  一、辐射苏鲁豫皖的商城伽运河幵凿之前,徐州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或毗邻的中心城市。伽运河开通之后,途经徐州的古运河道尽管没有废弃,但南来的漕船均绕开徐州、吕梁而经台儿庄北上。这样,经运河运往这一带批发的南北货品,不再经徐州中转,兴盛了几百年的中心城市,对苏鲁豫皖交界城乡的辐射力明显下降。薪兴的台儿庄,虽然不具政治军事重镇的优势,但在商业辐射功能上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