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民间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8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其他民间工艺
分类号: J528
页数: 4
页码: 403-406
摘要: 枣庄市民间工艺品种繁多,各具特色,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外,还有滕县民间印染、张范剪纸、薛城麦秸手编、市中割绒鞋垫等等。
关键词: 民间工艺 工艺品种

内容

枣庄市民间工艺品种繁多,各具特色,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外,还有滕县民间印染、张范剪纸、薛城麦秸手编、市中割绒鞋垫等等。
  一、滕县印染:土布粗服的记忆印染流行于滕县民间,就是农民把家里自织的土布(棉白布)拿到染坊里加工。一般是先染后印,先染成一种颜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在上面印制各种图案。据说《墨子》一书中就有对染布的详细记载,说明滕县印染历史比较悠久,清代中后期,滕县出现了大量的染布作坊,姜屯镇王楼村王家的染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些技术纯熟的人纷纷走出滕县到全国各地去开染布坊,如平邑县的“义聚成染坊”就是滕县人开的。
  染布的过程是这样的:收到棉白布后,先把它放进酸性的水中浸泡去浆,泡好后再放进兑放过染料的大锅中煮1个小时左右,然后再放进大水缸漂洗,至少漂3遍,称为“头缸”、“二缸”、“三缸”,目的是把杂质去净,在煮染的过程中为了使其均勻染色,还要用木撬不断在锅中翻动,直到满意为止。漂好后捞出放在竹竿或木棒架子上晾晒,晾晒好以后就可以印制图案了。图案很丰富,一般都是动物、植物,无非是花鸟虫鱼、梅兰竹菊之类的东西,更有组合图案,都表现了一定的意义,蕴含着美好的愿望,如凤戏牡丹、龙凤呈祥、百鸟朝凤、喜鹊登梅、鹤鹿同春、五福献寿、八仙献宝、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等。
  过去染坊中用的是土靛,是一种深蓝色的染料,既可以买到,也可以自制。自制又称为“打靛”,就是从寥蓝中提取。民国时期,滕县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染坊,染坊印制的花布多用来制作被面、褥面、门帘、服装等。
  二、张范剪纸:民间美术的执著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乡的剪纸历史已经有100多年,老艺人张胡氏生于1904年,她年轻时心灵手巧,后来丈夫早逝,孤儿寡母难以为继,于是就摸索着学习剪纸。她常把自己剪制的各种纸花拿到周围的集镇上去卖,结果大受欢迎,后来一些卖花人慕名而来,成品供不应求。张胡氏生活十分清苦,常年手不离剪,剪不离手,日夜辛劳,身体严重透支,一只眼睛慢慢地失明了。不过,她终于依靠自己的一双手养活了一家人,而且还购置了二亩半地。张范乡小香城村老艺人宁文生6岁时随母亲投奔到安徽蚌埠的姐姐家,16岁时因为生活困难加人了安徽蚌埠的一个戏班,学习化妆、剪纸、绘画,学成以后,他就返回了家乡以剪纸为生。在这两位老艺人的带动下,张范乡周围的村庄如大香城、小香城、甘霖、黑石岭、西夹埠、化庄等村涌现出一大批剪纸能手。
  张范剪纸规格大小不同,主要以小型为主,最大的也不会超过六尺宣纸的规格,最小的只有蜜蜂大小,内容包括花鸟虫鱼、十二生肖、民间故事,例如斗鸡图、双猫图、花团锦簇图、田间休息图、刘海戏金蟾图、铁拐李图、八骏图、金猴献寿图、牛郎织女图、武松打虎图、小猫扑蝶图、连年有余图、马上封侯图等。
  张范剪纸的操作工艺是:先将一整张纸,按照不同的需要剪制成大小不等的纸片,然后再按照剪制内容叠成四折或六折不等,接着就可以开始下剪了。张范剪纸有个特点,很少绘制图案,依靠腹稿剪制,故此每次剪纸成品都不一样。因为剪纸艺人的作品都是一次性的,具有不可重复性,所以好的作品弥足珍贵。
  张范剪纸以剪刀为主,在无法插入剪刀的细小部位用美工刀修饰,美工刀有圆形、半圆形、三尖形。剪纸材料主要有红夹花纸和红色宣纸,由于宣纸价格较高,一般不用。
  张范剪纸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潇洒有神,动感十足,于朴拙中透出不俗,在细微处显示功力;花草形象细腻而不繁杂,繁杂而不混乱,枝节清晰,动静可辨;动物形象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独出心裁,于嬉闹中见可爱,在宁静处有深思。
  总之,张范剪纸百看不厌。
  三、庞庄草条编:变废为宝的副业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庞庄村位于枣庄最南端,历史上就有用麦秸杆编织的传统,庞庄麦秸手编品种繁多,有二三十种,其中既有生活用品如馍馍囤子、锅盖子、煎饼筐子等,也有酒厂、酱油厂用品大缸盖等。庞庄麦秸手编属于天然绿色环保产品,透气性、保湿性好,造型精美,既具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草编材料有麦秸、高粱杆,在种植小麦时就要选择优良品种、优良土壤,在生长过程中要精心培护,用心浇灌,这样小麦秸秆才有可能长得挺直、壮实、亮丽。收割时必须用镰刀,细心操作,尽量不要伤害秸秆,保持完整性,捆成小把,直径大约为10厘米,去掉麦粒,然后通风透光。高粱杆的取用过程与麦秸秆差不多。高粱秆主要是取用秆皮(又称“蔑片”),先把高粱秆浸入水中,一定时间后捞出一劈两半,晾干后备用。使用之前还要继续放在清水中浸泡1个小时左右,捞出后用辘轳来回轧几遍,接着再浸泡三四个小时,捞出后用刮刀刮去内瓤,剩下的高粱秆皮分成细条,作为草编过程的穿线。麦秸编制前也要用清水浸泡,取出后稍微晒一下,但不能晒透晒干,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便保持编制过程中的韧度。
  之后就是编制过程,把麦秸秆取出一束,有手指粗细,要盘3圈,拧成绳索状,蔑片成十字形固定,然后用麦秸秆束从十字中间编起,逐步向外扩散,每隔3厘米左右就用撬刀把篾片扎到麦秸秆上,直到编成需要的圆形底盘为止。然后把篾片竖起来编帮。编制一件麦秸秆成品一般需要3个小时左右,熟练掌握这项技术要三四年工夫。
  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民生活水平低,许多人依靠草条编来维持生计,往往一家老小齐上阵,小孩初学阶段编筐底、筐盖,编帮的高难度技术活由成年人完成。庞庄草条编市场销售十分火爆,区域遍布方圆几百里,南到安徽、江苏,北到兖州,东到临沂,西到江苏沛县。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李楼的篓子,黎旭的席,庞庄的囤子上满集。”囤子是庞庄草条编之一,据说庞庄的麦秸草条编“草囤子”封闭性十分好,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气死猫”,意思是把猫放进去,猫怎么也出不来,直到气死为止。
  四、 割绒鞋垫:承载愿望的名片割绒鞋垫流行于鲁南、苏北一带,枣庄地区尤其是峄城区一带颇为常见。
  割绒鞋垫的用料有讲究,要用旧棉布做底托,新棉布容易夹针,不好用。取来旧棉布洗净晾干,制作时用面粉和水做糨糊,铺一层旧棉布就刷一层糨糊,直到铺到自己满意的厚度为止。刷抹糨糊时要注意均匀,不能留有面疙瘩,否则晾干后就会很硬,不但不平整,而且影响将来穿针引线。底托做好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备用。过去有烙煎饼的鏊子,一些人也会在鏊子上制作底托,一边刷糨糊,一边铺旧棉布,一边在鏊子底下烧火,就像烙煎饼一样。水分蒸发完了,底托也就做好了。底托大小根据要做的鞋垫大小来定。
  第二步剪鞋样,在底托上根据实际鞋的大小剪出鞋垫的大小,一般剪出的鞋样比实际的样品要大出1~2码,以防纳制过程缩小。另外,即使大出一些也可以裁掉,如果小了,就无法补救了。用白布做表层,方便绣图案或字迹,要特别注意面平边圆;内割层用两块颜色差别比较大的布料,这样有利于将来割绒时看得清楚,外割层用麻袋片或尼龙网。
  第三步是纳制,根据不同的图案的色彩要求,购买相应颜色的细绒线,即纯棉线,使用棉线的股数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定,一般为8股左右。图案可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如未过门的姑娘为未来的夫婿制作,一般有红双喜、龙凤呈祥、腾龙舞凤、鸳鸯戏水、鱼戏莲叶、蝶恋花等,以喜庆热烈为主;其他的如为亲戚、父兄等制作,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福禄寿喜、松鹤延年等皆可,只要寓意吉祥就可以,以庄重大方为主。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针线的密度和松紧度,不同的人经验不同,缝制的效果截然不同,俗语说:“好样天下走,扒样扒不到手。”意为好手艺是偷学不来的。过去的人经常会通过一双鞋垫来判断一个姑娘的精巧程度。纳制过程中,如果感觉太厚,就先用针锥穿透,然后再用穿线的针从针锥眼穿过去,手指上还可以套一个顶针,随时把针顶过去,针从一面透过,然后再从另一面穿过来,这称为“对针绣法”。纳制一双鞋垫大约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用时的不同往往决定于熟练程度。
  第四步就是割绒。这一步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关键一步。如果割歪了,绒面就会高低不平,影响美观,也影响舒适度。割绒一般要用锋利的刀,如刮胡刀的刀片。割开绒线以后,就可以得到两只完全对称的同色异向的鞋垫。这种鞋垫具有美观大方、淳朴自然、经济实用、环保低碳、透气吸汗、除臭解乏、减震耐磨的特点,备受人们青睐。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